天下三大行书

合集下载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天下三大行书(原文赏鉴)

天下三大行书(原文赏鉴)

天下三大行书(原文赏鉴)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

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

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

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

王羲之俯仰天地,见山水之美,想人生无常,不由感慨万千,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兰亭序》。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透露出东坡在面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镇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对风雨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名誉天下的 中国十大行书

名誉天下的 中国十大行书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永乐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序》,后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

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

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

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

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

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唐太宗之喜爱《兰亭序》,一方面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书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赵孟頫称《兰亭序》是“新体之祖”,认为“右军手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但主要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

我想起扬之水评价生于会稽的元代词人王沂孙的话,在此也颇为适用:“他有本领写出一种小品文选刊26天下三大行书□祝勇凄艳的美丽,他更有本领写出这美丽的消亡。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这才是令人长久感动的命运的无常。

它小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它大到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

他又能用委曲、吞咽、沉郁的思笔,把感伤与凄凉雕琢得玲珑剔透。

他影响于读者的有时竟不是同样的感伤,而是对感伤的欣赏。

因为他把悲哀美化了,变成了艺术。

”苏东坡《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因此广为人知。

自元丰三年抵达黄州,苏东坡就被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压迫着,以至于在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在凄风苦雨、病痛交加中写下的《寒食帖》,至今让我们感到浑身发冷。

时隔九个多世纪,我们依然从《寒食帖》里,目睹苏东坡居住的那个漏风漏雨的小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不仅苏东坡的人生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连他居住的小屋都充满漏洞。

三大行书书法帖

三大行书书法帖

三大行书书法帖三大行书书法帖之《兰亭集序》《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被世人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祈福消灾的古老风俗),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则为他们的诗写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冯承素神龙本”为最著,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序》真迹何在?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然后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三大行书观后感,200字

三大行书观后感,200字

三大行书观后感,200字
观看了三大行书,深受感触。

三大行书分别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欢乐的宴会后,在微醺的状态下,在活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下写的。

如果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那么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在他侄子死后,怀着巨大悲痛的心境底下写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他人生最穷途末路的时候写的。

苏东坡的性格在这篇书法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件行书手卷,皆可视为抒情写意的代表作,但三者的书写目的、情境各有不同。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书——这才是国风中国的汉字是劳动⼈民创造的,它是⼈类的⼀项伟⼤发明。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带有⼗分浓厚的中国风。

说到书法,⼈们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天下三⼤⾏书”。

天下第⼀⾏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下以⽂会友,写出来的。

公元353年4⽉22⽇(即东晋永和九年三⽉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数⼗⼈在会稽⼭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古以来,⼈们都喜欢⽤曹植在《洛神赋》中的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据说,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推崇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

他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和近⾂,⾃⼰以《兰亭集序》的真迹殉葬。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夫季明⽂》)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作品。

据说,现在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追祭⾃⼰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4字。

此稿追述了常⼭太守颜杲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故事。

当代书法家苏⼠澍评论这⼀作品为——“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度⾮凡。

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丰腴开朗的⽓度,纵笔豪放,⼀泻千⾥,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天下第三⾏书:《寒⾷帖》《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北宋时期的⼤⽂豪苏轼所作,共129字,据说,现在也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想当年,苏轼因⽂字狱,被贬带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第三年的寒⾷节,苏轼作了两⾸五⾔诗,⼀⾸是:“⾃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

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等。

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妙笔菡塘今天带领大家看一看,行书之最——天下三大行书的奥妙之处。

一、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书法神品。

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

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

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

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

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数次重写《兰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

今之所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二、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

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是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是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是法,情到深处最动人。

流传至今的“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因其独特的魅力,被后人推崇备至。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兰亭集序》。

记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41人,于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聚会,“流觞赋诗”,汇编成集,能书善文的王羲之借着酒兴、带着醉意,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序文。

《兰亭》之美,自然天成、和谐畅达,走笔行云流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有神助,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认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行书第二。

在安禄山叛乱之时,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挺身而出,取义成仁,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颜杲卿与颜真卿同为颜勤礼的曾孙,都是唐朝中期名臣。

在讨伐安禄山的时候,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的堂侄颜季明,往返于常山和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之间,传递消息。

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

归葬时颜真卿仅寻得其头颅,悲愤交加,援笔作文祭悼。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时而低回,声泪俱下,痛彻心肝,动人心魄,真情流露已挣脱“法度”的束缚。

加上颜真卿高超的书法功力,使得这篇草稿在形式和内容、书法与情感方面皆高度统一。

笔势连绵与情绪的不能自已,极度的悲愤之情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自由之境。

元代张敬晏跋云:“是其手心两董其昌总结“宋人书尚意”,《黄州寒食帖》堪称“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

历代鉴赏家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篇旷世神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写于苏轼45岁这年,也是他被贬黄州,人生最落寞之时。

彼时的东坡先生,以戴罪之身担任团练副使的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极其窘迫。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前后,阴雨连月不停,炉灶冰冷,芦苇潮湿,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下了两首诗。

《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即时书写的诗稿,由于情感的波澜起伏,使得字体忽大忽小,笔画或轻或重,有时还有漏字。

三大行书的作者及代表作品

三大行书的作者及代表作品

1、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2、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颜真卿(709-785)又名颜鲁公,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颜平原”,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鲁公”。

颜真卿中唐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

中国传世三大行书

中国传世三大行书

国仇家恨—祭侄稿
颜真卿,汉族,陕西西安人, 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 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 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 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 柳骨”。
多宝塔碑(楷书) 颜真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帖 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行书纵28.2厘 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 四字。
在<兰亭序>出现的21个“之”字, 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都用了不同的笔法书写而成。
传说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一直传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到了唐朝初年,李 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 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 果。后知《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 中,多次派人前往请辨才相让,皆不得。后来一位官员 得到《兰亭序》后才献于唐太宗。唐太宗得《兰亭序》 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当时的 书法名家临写。冯承素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墨,摹成数 副本,分赐大臣。我们现在所见的《兰亭序》就是冯承 素临摹的版本。唐太宗死后,后人遵照他的遗诏将《兰 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土门既开,凶威 大蹙(cu)。贼臣不救, 孤城围逼。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天不悔祸, 谁为荼(tu)毒?念尔遘 (gou)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在这幅书法作品《祭侄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颜真卿用毛 笔涂抹删改的地方,从这些涂抹修改的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颜真卿 在当时的那种悲愤的心情?
因为此稿是在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顾不得 笔墨的好坏,字的书写随着书家情绪起伏,通篇波澜起伏,时 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 心魄的悲愤之作。全部是作者精神和书法技艺的自然流露。这 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 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 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 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文 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 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 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 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 、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 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 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 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 兰亭序》。
《祭侄季明文稿》解读
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 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 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 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 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 感,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拿《兰亭序》与《祭侄季明文稿》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行书的不同风格 ,一书用笔多露锋,侧笔取势,妍媚俏丽 ,神气纵逸,提按内恹,而颜书用笔多藏 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 ,顿笔外拓。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 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 忽右,气韵生动,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天下三大行书——第二行书《祭侄稿》颜真卿不仅是维护大唐帝国的忠臣,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为后世敬仰,还以开创雄伟苍劲的新书风,与王羲之绮靡秀丽的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光耀,从而完成了自东汉以来最大的书法变革,成为一代宗师。

颜书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奉为典范,也成了日后宋体印刷的张本,影响有增无减。

其人其书突出体现了儒家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第二行书《祭侄稿》《祭侄稿》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天下三大行书——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黄州寒食诗帖》是一种心情的自然流露,一段生活的诉说,一种境遇的超脱方法,还是寄托在诗歌里的情绪,使他能够在极其艰难的困苦中有了定力,是没法说清楚的。

带你看看天下八大行书!知道兰亭集序却不一定知道其他行书!

带你看看天下八大行书!知道兰亭集序却不一定知道其他行书!

带你看看天下八大行书!知道兰亭集序却不一定知道其他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
三十四字。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天下第四行书:王洵伯远帖是传世晋人墨迹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迹。

行笔出入顿挫,峰棱俱在!峭劲秀丽,自然流畅又字字顾盼;尽得优游俊朗、舒逸之风神。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此帖传为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季鹰帖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蜀素帖》是米芾的代有作品。

此帖写在丝织品上,因为丝织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笔又快,所以线条显得枯渴自然,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谢谢!
作品赏析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个字,然却字字珠玑,章法 浑然天成。较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逊色, 可谓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却有天壤之别。 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观乎《祭侄稿》,满纸云烟, 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绝然没有《兰亭序》的洒脱飘 逸的用笔、妍美流便的结体。可以想见当时真卿愤笔疾书, 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 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 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宋人陈 铎曾详细地分析《祭侄稿》书写过程,认为:“文稿前十二 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 (笔法用语)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与 禊叙《兰亭》哀乐虽异,其致一也”!真可谓入‘木三分,非 深谙笔法,墨道者不能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 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 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 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 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 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 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 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 名作。
天下三大行书

第三名 作者:苏轼 作品名称:寒食帖
创作背景及历史评价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 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 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 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 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 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作品赏析

“安史之乱”时,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与在平原郡的真卿同 举义旗,并肩作战,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义成仁。当士 兵将季明头骨(仅存)从常山带回时,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 心情,写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 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 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 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 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 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 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行书的起源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 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 而成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 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 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 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 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 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 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 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 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 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 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 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作品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 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 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 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 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 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 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 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 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 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 必以此为甲观”。
代表人物及作品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 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 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 颜真卿所书 《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 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 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 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祝允 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 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历史争论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
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 烈的大公论。 六十年代:兰亭论辩
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



第二名 作者:颜真卿 作品名称:祭侄文稿
创作背景及历史评价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 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 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 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 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 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 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 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 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 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 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 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背景故事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 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 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 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 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 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 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 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 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 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 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 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 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 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天下三大行书
洛阳晨晖书法培训学校 许晓辉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
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 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 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 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


第一名 作者:王羲之 作品名称:兰亭序
创作时间及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 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 “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 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 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作品赏析

《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 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 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 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 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 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如“暮春 之初”的“之”,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 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 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 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 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 诣。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