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三大系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
”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
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
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要了解“天下三大行书”,首要的任务,在于解读他们的文学文化,即领悟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而又强烈的共鸣。
这对书法创作很有帮助。
1.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兰亭序》是一篇序类文体,序又叫序言、叙言、引等。
一篇好的序言不但能统领全文,还能起着向导读者的作用,反之,序言有时候会框定或限制读者阅读的方向。
作序者,一般是德高望重之人,或行内练达之人,或文化清贵之人等。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来,不论在文学的地位上,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不同的时代,对于《兰亭序》有不同的叫法:南朝称《临河序》;唐朝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到了大宋年间,对此称呼更是名目繁多,欧阳永叔谓之《修禊序》、蔡君谟谓之《曲水序》、苏东坡谓之《兰亭文》、黄山谷谓之《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赵构则叫其《禊帖》;还有人叫其《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此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叙事写景,抒情述怀,感物论道,先后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集会的人物,描写了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以远近结合的方法从“崇山峻岭”写到“清流激湍”,接下来巧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人物活动时的情节,然后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描写,笔锋又转向了“天朗气清”与“惠风和畅”,感悟大自然之际,回味人生而无限喟叹,集会感发于心灵,放眼于长空风物,骋怀于宇宙人情,怎一个“乐”字了得?好景不长啊!俯仰一世之余,放浪形骸之外,尽管取舍不同,性情有别,在他的追求与向往终于获得心神上的自足快然时,蓦然回首,这一切被时光已冲成一片“陈迹”。
此时此刻,乐悲交集涌上了心头,人生苦短,世情变迁。
诚如陶渊明所言:“人生无根底,飘人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于是,作者把兴趣深深地寄情到孔夫子的“不知老之将至”上来。
作者借用古人之言:“死生亦大矣。
”接着又以感叹的口气道出了一个沉甸甸的“痛”字。
中国十大名帖
十大传世名帖作者:墨禅道元大传世名帖图片下载书法,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生机勃勃。
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的如此风姿俊秀。
中国传世法书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
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
这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
1.《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3.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4.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传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碑刻为主,其行书墨迹却极为希少,不易见到。
十大传世名帖
十大传世名帖书法,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生机勃勃。
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的如此风姿俊秀。
中国传世法书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
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
这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
1.《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3.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4.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传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碑刻为主,其行书墨迹却极为希少,不易见到。
行书流派
行书流派行书历史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
既正书之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帮谓之行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
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
流派发展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
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俯还是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流变二王行书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
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
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
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
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
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
涨知识了,快速看懂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艺术风格异彩纷呈
涨知识了,快速看懂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原创心灵飞书法2020-01-04 18:57:04涨知识了,快速看懂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艺术风格异彩纷呈。
能被誉为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誉,里面有丰富的内涵。
行书,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书体之一,每一笔每一画,都能折射出艺术与思想的交相辉映。
与其说写的是字,倒不如看做写的是意。
笔尖的运动轨迹,就像是无声的诗,在诉说着作者的感叹。
先来赏析天下第一行书。
下图是局部图示,作品名称为:兰亭序。
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的。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琅琊。
这幅作品是他迁居会稽(今绍兴)的时候写的。
也叫《兰亭集序》。
这篇“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好友来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会稽山(浙江绍兴),饮酒写诗,抒发心志,而作的不朽名篇。
字体为“行书”,比楷书活泼一些,运笔自如,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十分优美。
可能有人看了,觉得字形并不怎么漂亮,确实如此,但是,欣赏书法,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字形上,或者说结构上,更重要的是看字的神采,写的是“意”,或者叫“韵”,这些都不是单靠结构就能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通过字与字之间的承上启下,通过行与行之间的行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看出,有些字的笔画,运笔轨迹很明显,这就是行书的特点,讲究一气呵成,但不是那么好写的,要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讲究“提按并用”,使得线条有粗有细有节奏感,而不是直来直去的一样粗细。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写作年代是永和九年,是指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离现在非常久远了。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意思是,在农历三月的上旬。
会稽山阴之兰亭,今为浙江绍兴。
这里有着崇山峻岭,还有茂林修竹,看来相当于现在的森林公园,景色非常的优美。
清流急湍,围绕着亭子。
将酒杯放在水流之上,漂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即兴赋诗一首,就像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王羲之不仅赋诗能手,更是书法圣手,挥毫落纸,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呈现在群贤们的眼前,更给山川河流之美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兰亭序》五大摹本与历代名家临作,可禅悟笔法之不同!
《兰亭序》五大摹本与历代名家临作,可禅悟笔法之不同!展开全文一、《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二、唐代《兰亭序》五大摹本1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冯承素摹《兰亭序》冯承素摹《兰亭序》高清分页《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2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虞世南摹《兰亭序》虞世南摹《兰亭序》高清分页《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3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褚遂良摹《兰亭序》褚遂良摹《兰亭序》高清分页《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行书三大体系和九大规律
七、有让有就
字内部之间有让有就, 笔画才能穿插呼应, 团结一体。需要指出 的是行书的让就较楷 书的程度大。楷书的 就还保持字内笔画的 不重叠,行书的就有 时会几笔相接,有重 叠的部分。如“鹤”、 “衢”、“终”、 “秋”、“旅”等字。
八、参差错落
类楷书结字的规律, 为了忌讳字的平齐, 字的各部分适度错开 位置,反而重心安稳, 生动有趣,从中也体 验到书法家创造性的 表现。如“报”、 “躯”、“虹”、 “鸿”是上下错位, “半岁”是左右错位。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
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 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其中和谐、变化是统 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 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无不源 于和谐、变化的需要。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 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 动。下面以米芾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 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 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 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 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王羲之行 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 格多样、个性丰富。
五、疏密匀豁
楷书一般是匀称布白, 行书的布白较楷书的布 白丰富得多,行书布白 有匀有豁,有疏有密。 这点也是初学者容易犯 错的,容易把字写得平 均分布,毫无趣味性可 言。
六、开合向背
所谓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 外拓展的趋势;所谓合,是 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 势。开合又称“向背”,背 者为开,向者为合。米行书 中宫紧收,结字以开(背) 为主,颜行书外紧内松,结 字以合(向)为主。其实每 位书家的结字都有开有合, 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 此方显得生动。
行书的五大流派
行书的五大流派行书的第一大流派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王羲之与王献之的行书。
晋代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二王开创的行书流派更为突出,它是行书的源头,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开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地黄汤帖》王羲之的行书偏向于楷书,而王献之的行书偏向于草书。
他们二人的作品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羲之的行书用笔比较内敛,比较强调骨力的表现,而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外拓,主要以筋劲取胜。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大多都是尺牍书法,例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
行书的第二大流派就是以颜真卿为代表的新派。
颜真卿是二王之后的又一座行书艺术丰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他的《祭侄文稿》艺术特色十分精彩,将其对骨肉亲情的沉痛哀悼以及愤慨之情全部激发出来,成为十分经典的作品。
他将篆书的线条特征引用到行书当中,并且在二王的行书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书流派。
他的这种革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于后世的书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与王羲之相比较,颜真卿的书法更加丰腴而雄壮。
颜真卿《祭侄文稿》从用笔上来看,王羲之用笔细腻精致,而颜真卿用笔却是随心所欲;从用力的角度上来说,王羲之使用的是指力,而颜真卿书写时运用的是腕力;从章法上来看,王羲之的章法非常完美典雅,而颜真卿的章法却给人十分强烈的震撼力;在作品表现上,颜真卿更善于情感地运用,他的作品情感充沛、笔力厚重、大气磅礴、神质韵味十分明显,行书进人一个更新的境界;从墨色上来看,颜真卿一改王羲之温润墨色为苍涩。
行书的第三大流派就是宋代的尚意书法。
从中国书法发展历史来看,唐代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唐代以前,书法都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而唐代以后书法则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尚意书法的出现使得书法艺术更加人性化。
杨凝式《韭花帖》宋人尚意的代表人物就是杨凝式,其传世的作品并不多,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其行书《韭花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在宋代,另一位具有影响意义的书法家就是米芾。
他的行书对于后世的影响作用也非常大。
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目录1简介2作品缘故3原文4译文5历史评价1简介“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钤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作品缘故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
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兰亭序的全文及解释
兰亭序的全文及解释兰亭序的全文及解释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全文(晋)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作品简介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行书毛笔字书法作品
行书毛笔字书法作品用毛笔书写下来的行书书法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书法艺术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行书毛笔字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天下三大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
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
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
兰亭序相关介绍
兰亭序相关介绍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心系国安盛世长安行书书法作品
心系国安盛世长安行书书法作品一、行书书法的基础知识1. 行书的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它不像楷书那样规整,笔画之间有更多的连笔和呼应。
例如,行书的笔画粗细变化较为丰富,在书写“心”字时,卧钩可能会有流畅的弧度,与三点之间的呼应更加灵动,不像楷书那样刻板。
- 行书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国”字为例,在行书里可能会对边框的笔画进行简化或者变形,内部的“玉”字部分与边框的连接会更自然流畅,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 行书的书写速度相对楷书较快,在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过程中,动作连贯。
比如写“安”字时,宝盖头的点画与横钩之间可以一笔带过,横画与下面“女”字的连接也较为迅速。
2. 行书的笔法- 中锋用笔仍然是行书笔法的核心。
在书写“盛”字时,长横画要用中锋,使笔画圆润饱满。
- 侧锋的运用增加了笔画的变化。
如写“世”字的横画,有时可以适当使用侧锋起笔,然后转为中锋行笔,使笔画有粗细变化。
- 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是行书笔法的重要表现。
例如“长”字的捺画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之间可能会有细丝相连,体现出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
3. 行书的历史发展与代表书法家二、“心系国安盛世长安”的创作要点1. 内容理解与情感表达- 理解“心系国安”的内涵。
在书写这部分内容时,要通过笔画的力度和字的结构来传达一种庄重、坚定的情感。
例如“心”字的书写可以写得沉稳一些,卧钩的力度要足,三点的分布要均匀且有呼应,以体现对国家的衷心。
“国”字要写得规整大气,外框的笔画要有力量感,内部结构清晰,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和威严。
- “盛世长安”则要传达出一种繁荣、和谐的感觉。
“盛”字可以写得饱满,笔画的粗细变化能够体现出繁荣的丰富性。
“世”字的结构要平稳,线条流畅,寓意着世间的和谐。
“长”字的长横可以适当拉长,表现出一种舒展、长远的意境,“安”字的宝盖头要写得宽阔,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
2. 布局与章法- 在单字布局上,要注意字的大小、疏密变化。
书法国培基础知识何谓“行书三系”?行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书法国培基础知识何谓“行书三系”?行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83、行书的源流和名称如何?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唐王怀瓘定义为:“不真布草,是曰‘行书’”,“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行书脱胎于隶书,是后汉时期民间流行起来的新兴书体。
因当时的楷书书写不便捷,章草虽简便而多隶书波势,今草有难以识别,行书便应运而出。
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繇)善行押书是也。
”尔后王羲之,王献之并造其极。
所以说,行书萌生于东汉而形成于魏晋,至东晋已趋成熟。
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
张怀瓘又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盾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也就是说,笔法和结体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初学行书一般可先学行楷,再学行草,循序渐进,较为适宜。
84、何谓“行书三系”?书法是有流派的,而且错综复杂,纵观文人流派书法史,行书流派大致可分为三大系:一是东晋王羲之流派,二是唐代颜真卿流派,三是清代的魏碑行书流派。
这三大派系以王羲之流派影响最大,其他两个流派也不同程度地受王氏流派的影响。
王氏行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创建的“二王”行书体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融平正和欹侧于一体,是行书的最佳模式之一。
王羲之的行书有欹、正两个风格侧面,他的《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孔侍中帖》等属于平正一路,《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属于欹侧一路(如图98-99)。
图98-99这两路书风使后世学书者各有侧重,逐步形成两大支流,涌现了许多优秀书家。
如智永、虞世南、陈柬之、赵孟頫、文征明为代表的属平正一路,以王献之、李世民、李邕、米芾为代表的的属欹侧一路。
尤其是赵孟頫、米芾的行书,分别将王氏行书平正、欹侧之风推向了极致,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颜氏行书一般人只知道颜真卿楷书著名,却并非了解颜真卿的行书之精深。
行书的四大风格体系及其流变
行书的四大风格体系及其流变行书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二者兼美的书体,是书法史上的主流书体,它自然为历代书家所钟爱,也让历代书家在其中尽展其能。
一千多年来,擅长行书而有成的书家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们构成了行书发展史上的壮观,也使行书风格的演变错综复杂。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大的方面去把握、梳理。
按照书家取法的源头、变法的依据以及行书笔法的演变走向和历史已然呈现的创作风貌,我们可以将行书的历史纳入四大风格体系之中:即二王行书体系,颜真卿行书体系,碑体行书体系,由早期简牍生变而成的行书体系。
这四大风格体系在史的纵面上存在着先后序列,并表现为行书风格的嬗递和走向多元,在当代则呈现为共存并列状态(一)二王行书体系:二王行书并不是行书“书体”的源头,但绝对是后世行书“风格”的主要源头。
被李世民认为“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羲之传论》)的王羲之,以创“新体”而成为领袖群伦的书史“第一人”。
他所创的“新体”之一,正是行书。
在王羲之前,行书已然是一种通行的书体,如汉朝简牍中的早期行书,后世已不能见但载于史乘的刘德升、钟繇、胡昭以及王羲之师承的卫王,为王羲之以前的行书勾勒了一条显明的线索,特别是由钟繇而下以至卫王的行书风貌,在王羲之生活的早期,则是文人士大夫效法的书写风范,是当时的一种“流行体”。
我们从后世出土的《李柏文书》推测,这种“流行体”在笔画连带、体势增长的同时还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笔画牲特征,因而畅达与凝重、风神外耀与朴质内敛兼而有之。
王羲之的“新体”源于这种“流行体”(如传为王羲之的《姨母帖》即与《李柏文书》有不少相类处),但“力兼众美,会成一家”(清宋曹《论草书》),他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改写了行书的书写“法则”,减去书写中的隶意,而出以迅捷爽直,体态上则易扁为纵,更加强调笔势的连贯和挺劲,从而将行书风格转换为一种“清劲妍美,遒润畅达”的新面貌,而且“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三大系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一、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代表书家有米芾、赵孟頫。
二、颜体行书颜真卿所创,他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颜体行书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使书坛更加绚丽多彩,生气勃勃。
三、魏碑行书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
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
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
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
何绍基书法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是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
他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
执笔用回腕法。
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
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您能看到此文,只因他人的无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