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课件.

合集下载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要了解“天下三大行书”,首要的任务,在于解读他们的文学文化,即领悟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而又强烈的共鸣。

这对书法创作很有帮助。

1.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兰亭序》是一篇序类文体,序又叫序言、叙言、引等。

一篇好的序言不但能统领全文,还能起着向导读者的作用,反之,序言有时候会框定或限制读者阅读的方向。

作序者,一般是德高望重之人,或行内练达之人,或文化清贵之人等。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来,不论在文学的地位上,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不同的时代,对于《兰亭序》有不同的叫法:南朝称《临河序》;唐朝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到了大宋年间,对此称呼更是名目繁多,欧阳永叔谓之《修禊序》、蔡君谟谓之《曲水序》、苏东坡谓之《兰亭文》、黄山谷谓之《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赵构则叫其《禊帖》;还有人叫其《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此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叙事写景,抒情述怀,感物论道,先后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集会的人物,描写了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以远近结合的方法从“崇山峻岭”写到“清流激湍”,接下来巧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人物活动时的情节,然后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描写,笔锋又转向了“天朗气清”与“惠风和畅”,感悟大自然之际,回味人生而无限喟叹,集会感发于心灵,放眼于长空风物,骋怀于宇宙人情,怎一个“乐”字了得?好景不长啊!俯仰一世之余,放浪形骸之外,尽管取舍不同,性情有别,在他的追求与向往终于获得心神上的自足快然时,蓦然回首,这一切被时光已冲成一片“陈迹”。

此时此刻,乐悲交集涌上了心头,人生苦短,世情变迁。

诚如陶渊明所言:“人生无根底,飘人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于是,作者把兴趣深深地寄情到孔夫子的“不知老之将至”上来。

作者借用古人之言:“死生亦大矣。

”接着又以感叹的口气道出了一个沉甸甸的“痛”字。

天下三大行书简介

天下三大行书简介

查看《黄州寒食帖》 查看《黄州寒食帖》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稿》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稿》(又称《禊贴》),前人曾以“龙 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抒发的是作者对人间生死无常、 好景不长的感慨之情。作品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全篇书写的浑然一体, 其书风不仅保持着王羲之一贯清雅闲逸,也充满了理性与大气,将不 拘小节的魏晋风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在微醉 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借助酒力恣情挥毫泼墨,更多的是把注意 力集中在了作品的内容上,而不是书法技巧上,因此在作品全篇的结 构布局以及文字形式上并非有意安排,而是信手拈来,得其自然。作 品中的多处涂抹就体现出了这种随心所欲的书风,它们不但没有对作 品整体美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作品更加富有神采。第三,《兰亭 序稿》中文字的形式刚柔相济、变换无穷,却又不逾规矩。例如全篇 共有二十个“之”字和七个“不”字,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堪称经典。
天下三大行书简介
经管院09国际经济与贸易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种书体 在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繁化简,先后产生了篆、 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其中行书,尤以其结 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 圆活自然见称,是最若人喜爱的书体之一。东晋王 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宋代文豪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并称为“天 下三大行书”,它们正是将行书的这种稳健、率意 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至。
查看《兰亭序稿》 查看《兰亭序稿》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 稿》
颜真卿的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品《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是其为悼念抗击 安史之乱中因俘被杀的堂侄季明而作的文章草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作 品全篇共二十八行,二百六十八个字(涂去34字),行草相杂,是颜真卿在极 其悲痛的心情下一气呵成的。作者无意于书,而是想借这幅作品抒发悲伤的情感, 因此作品全篇的风格伴随着作者心绪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开始时内心平静,文字 也表现得相对工整规矩,随着文字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绪也开始跌宕起伏。当 写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我们分明能从作者苍劲有力的笔触和字体出神 入化的形态中感受到他内心肝胆欲裂、悲痛万分的激烈情绪变化,直至写到尾声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时,文字的形已经难以辨认。结尾 处的涂改和枯笔也是全文最集中的地方,这正是作者的情绪不能自已而奋笔疾书 的体现,似乎表现了作者声嘶力竭、欲哭无泪的思想感情,催人泪下。《祭侄文 稿》通篇用笔苍劲挺拔、圆转遒劲,充满篆籀之气,点画连贯处酣畅淋漓,转折 处锋毫变换多姿,个人情感与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完美结合。正如清王澍评曰: “鲁公痛其忠义身残,哀思勃发,故萦纡郁怒,和血迸泪,不自意其笔之所至, 而顿挫纵横,一泄千里,遂成千古绝调。”(《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四引《停云 馆帖》)

三大行书

三大行书


三大行书Βιβλιοθήκη 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兰亭序
•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 史,世称“王佑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 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 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 格。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 (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临水“修禊”,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 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 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亭 序》,又称《禊贴》。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其自然潇洒。 《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 包世臣所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构上,极尽变化, 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 者。”如“暮春之初”的“之”,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扁状,长 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 分精到,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 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黄州寒食帖》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又是书画家。苏轼是 文人画 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 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 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苏轼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 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 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 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第一,” 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 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 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 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 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 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 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 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 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永乐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序》,后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

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

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

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

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

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唐太宗之喜爱《兰亭序》,一方面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书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赵孟頫称《兰亭序》是“新体之祖”,认为“右军手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但主要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

我想起扬之水评价生于会稽的元代词人王沂孙的话,在此也颇为适用:“他有本领写出一种小品文选刊26天下三大行书□祝勇凄艳的美丽,他更有本领写出这美丽的消亡。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这才是令人长久感动的命运的无常。

它小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它大到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

他又能用委曲、吞咽、沉郁的思笔,把感伤与凄凉雕琢得玲珑剔透。

他影响于读者的有时竟不是同样的感伤,而是对感伤的欣赏。

因为他把悲哀美化了,变成了艺术。

”苏东坡《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因此广为人知。

自元丰三年抵达黄州,苏东坡就被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压迫着,以至于在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在凄风苦雨、病痛交加中写下的《寒食帖》,至今让我们感到浑身发冷。

时隔九个多世纪,我们依然从《寒食帖》里,目睹苏东坡居住的那个漏风漏雨的小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不仅苏东坡的人生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连他居住的小屋都充满漏洞。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什么是“天下三大行书”?(所属类型:毛笔书法)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

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

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

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释文)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释文)

天下十大行書(图文释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以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弃取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先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兰亭序》是王羲之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汇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冷静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代学书者尊敬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合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构造、变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做作的印迹。

这样的鉴于资质超群,元勋力深沉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确当之无愧。

兰亭书法,切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雅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文质彬彬”。

“内恹” 的笔法着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短;在书写技巧上包括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平作为权衡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王羲之 (303—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 )人,后徒居山阴 (今浙江绍兴 )。

书法欣赏课-宋朝及天下第三行书

书法欣赏课-宋朝及天下第三行书
3
时代背景
概述宋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书法 艺术的影响。
名家书法
介绍宋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和 影响。
天下第三行书的背景与历史
1 起源与演变
述说天下第三行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宋朝及后来的地位。
2 传统与创新
探讨天下第三行书在传统书法中的独特风格和创新之处。
3 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天下第三行书对后来书法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天下第三行书的特点
简洁而有力
强调笔画的简练和造型的力量 感。
秀丽而婉约
追求线条的流畅和形象的优美 呈现。
工整而规整
注重字形的整齐和字体的统一 性。
天下第三行书的技法
墨笔技巧
介绍掌握墨笔运用的基本技法和 注意事项。
纸张选择
提供选购合适的书法纸张的建议 和标准。
墨汁运用
讲解使用墨汁的技巧和墨的保存 方法。
书法欣赏课-宋朝及天下第三行 书
探索中国书法艺术,了解宋朝及天下第三行书的历史背景、特点、技法,并 探讨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及其重要性
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书法与汉 字、诗词等的密切关系。
宋朝及其对书法的影响
1
书法样式
2
探讨宋代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秦观
秦观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他的作品充满 了浪漫和诗意。
天下第三行书的实例
北宋
北宋时期的天下第三行书作品, 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南宋
南宋时期的天下第三行书作品, 流传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元代
元代时期的天下第三行书作品, 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和创新精神。
天下第三行书与其他字体的比较

天下三大行书欣赏

天下三大行书欣赏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

天下三大行书、怎样欣赏书法《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天下三大行书——第二行书《祭侄稿》颜真卿不仅是维护大唐帝国的忠臣,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为后世敬仰,还以开创雄伟苍劲的新书风,与王羲之绮靡秀丽的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光耀,从而完成了自东汉以来最大的书法变革,成为一代宗师。

颜书为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奉为典范,也成了日后宋体印刷的张本,影响有增无减。

其人其书突出体现了儒家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第二行书《祭侄稿》《祭侄稿》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天下三大行书——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黄州寒食诗帖》是一种心情的自然流露,一段生活的诉说,一种境遇的超脱方法,还是寄托在诗歌里的情绪,使他能够在极其艰难的困苦中有了定力,是没法说清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三大行书
洛阳晨晖书法培训学校 许晓辉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
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 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 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 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代表人物及作品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 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 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 颜真卿所书 《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 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 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 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祝允 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 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行书的起源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 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 而成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 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 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 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 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 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 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 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 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 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 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 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作品赏析

《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 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 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 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 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 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如“暮春 之初”的“之”,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 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 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 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 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 诣。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史争论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
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 烈的大公论。 六十年代:兰亭论辩
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



第二名 作者:颜真卿 作品名称:祭侄文稿
创作背景及历史评价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 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 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 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 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 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 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 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 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 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 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 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


第一名 作者:王羲之 作品名称:兰亭序
创作时间及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 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 “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 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 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背景故事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 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 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 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 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 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 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 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 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 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 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 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 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 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作品赏析

“安史之乱”时,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与在平原郡的真卿同 举义旗,并肩作战,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义成仁。当士 兵将季明头骨(仅存)从常山带回时,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 心情,写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 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 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 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 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 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 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