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2)能够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运动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明确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运动的描述方法:介绍常用的运动描述方法,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并通过实例讲解这些概念的应用。
3. 运动的图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图像来表示运动,如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运动图像的识别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
(2)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的概念、描述方法及运动图像的特点。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运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与描述方法: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描述方法。
3. 运动图像的识别与应用:讲解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运动图像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运动图像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描述方法及运动图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描述和运动图像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概念和描述方法的理解程度。
中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中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第一章:运动的初步概念1.1 学习目标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及分类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讲解运动的概念和物理量的计算利用图形、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4 教学步骤1. 引入运动的概念,讲解运动的分类2. 讲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运动第二章:直线运动2.1 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规律直线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2.3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演示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规律2. 分析直线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3. 开展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运动规律第三章:曲线运动3.1 学习目标理解曲线运动的概念掌握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特点3.2 教学内容曲线运动的定义及分类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特点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利用图形、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曲线运动3.4 教学步骤1. 引入曲线运动的概念,讲解曲线运动的分类2. 讲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特点3.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曲线运动第四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4.1 学习目标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够运用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4.2 教学内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概念及方法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利用图形、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合成与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概念及方法2. 分析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开展小组讨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第五章:相对运动5.1 学习目标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掌握相对运动的计算方法5.2 教学内容相对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对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利用图形、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相对运动1. 引入相对运动的概念,讲解相对运动的计算方法2. 分析相对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开展问题驱动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对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六章:匀速圆周运动6.1 学习目标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计算方法6.2 教学内容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及特点角速度、周期、频率的概念及计算6.3 教学方法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利用实验、演示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直观感受6.4 教学步骤1. 讲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讲解角速度、周期、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开展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匀速圆周运动第七章:非匀速圆周运动7.1 学习目标理解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掌握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计算方法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切向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利用实验、演示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非匀速圆周运动的直观感受7.4 教学步骤1. 讲解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讲解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切向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开展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非匀速圆周运动第八章:自由落体运动8.1 学习目标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计算方法8.2 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位移的概念及计算8.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图形、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自由落体运动8.4 教学步骤1.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讲解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位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开展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由落体运动第九章:竖直上抛运动9.1 学习目标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概念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及计算方法9.2 教学内容竖直上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最大高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的概念及计算9.3 教学方法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概念利用实验、演示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竖直上抛运动的直观感受9.4 教学步骤1. 讲解竖直上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2. 讲解最大高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开展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竖直上抛运动第十章:运动的相对性10.1 学习目标理解运动相对性的概念掌握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及计算方法10.2 教学内容运动相对性的定义及原理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及计算方法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及计算方法利用图形、动画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动相对性10.4 教学步骤1. 讲解运动相对性的定义及原理2. 讲解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及计算方法3. 开展小组讨论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相对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运动的定义及分类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描述运动的常用词汇和句型;3.能够描述运动的动作、频率、时间和强度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1.运动的定义和分类;2.描述运动的常用词汇和句型;3.描述运动的动作、频率、时间和强度等方面。
三、教学过程1. 运动的定义和分类1.运动的定义:指人体肌肉、骨骼、关节等器官和组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有规律的身体活动。
2.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运动分为以下几类:–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代谢水平;–无氧运动:如举重、蹦床、短跑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柔韧性运动:如瑜伽、舞蹈、体操等,能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功能性运动:如平衡训练、核心训练等,能够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 描述运动的常用词汇和句型1.描述运动的动作:–动词:如跑、跳、举重、游泳等;–名词:如步伐、姿势、动作等;–形容词:如快速的、缓慢的、轻松的等。
2.描述运动的频率:–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每次/每组/每个动作。
3.描述运动的时间:–持续时间:如30分钟、1小时等;–时间段:如早上、下午、晚上等。
4.描述运动的强度:–轻度:如散步、瑜伽等;–中度:如慢跑、游泳等;–高度:如举重、短跑等。
3. 描述运动的动作、频率、时间和强度等方面1.描述运动的动作:–例句1:我每天早上会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
–例句2:他喜欢跳绳,每次跳100个。
2.描述运动的频率:–例句1:我每周去健身房三次。
–例句2:他每个动作做10组。
3.描述运动的时间:–例句1:我每次慢跑30分钟。
–例句2:他每天晚上练习篮球1个小时。
4.描述运动的强度:–例句1:我每天散步30分钟,强度比较轻。
–例句2:他每周去举重房,强度比较高。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描述运动的常用词汇和句型,能够描述运动的动作、频率、时间和强度等方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篇1: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可以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动与静是相对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讨论][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在运动。
我在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是绕着太阳自转和公转的,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样的,银河系也在运动,宇宙也是,所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宇宙中所有的物体都在运动。
(3)小分子在运动。
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这些分子也在运动。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运动的描述(教案)
课型:授课时间:课时序号
1.若坐在车上的人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路边的树,因为以树为标准,人的位置是变化的。
2.若坐在车上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车上的座椅,因为以车上座椅为标准,坐在车上的人位置没变。
3.坐在车上的人看到树是后退的,他是以车为参照物。
4.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车里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活动四: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学生实验,右手握住一支笔使它在竖直位置不动,左手把一本书或练习本放在笔的前面,把书或本子向下缓慢移动,观察笔的运动状态。
分析:以书或本子为参照物,笔在向上移动,以墙参照物,笔是静止的。
2.分析:警察跳车抓匪徒
3.分析:联合收割机、空中加油机、同步卫星的静止的相对性。
4.小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课堂检测:
1.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下左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若认为加油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2.如下右图所示.高空跳伞运动员跳离飞机后,他们在飞速下降时,看到大地迎面而来。
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3. 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
由此可判断(1)甲、乙两车向运动(2)甲相对于乙两车向运动
作业布置1.课后体验:400m接力赛时,何时传棒最可靠?
2.动手动脑学物理 P18 1题、2题、3题
教学反思。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一、设计思想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
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运动的描述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运动的基本运动素质。
3.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所进行的运动。
二、教学重点1.运动分类和基本运动素质。
2.正确的运动描述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正确的运动描述方法。
2.能够自己进行运动的描述。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并简要描述为什么喜欢这种运动。
2.阐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例如在线下和休闲时进行的运动,如游泳,登山等。
3.介绍基本运动素质(10分钟)给学生介绍运动的基本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
4.描述运动的方法(10分钟)给学生介绍如何正确地描述运动,例如描绘运动夹角的改变,每个关键步骤,以及呼吸方法。
5.练习描述运动(20分钟)让学生划分成小组,互相进行运动描述以强化技能。
6.准备制作教案(5分钟)要求学生提交一个运动描述的文件,最好用照片或视频进行支持。
五、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在课后进行家庭作业,以本课程所讲内容为主,描述一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运动,并提交相关文件。
该文件应该包含描述运动所必备的要素,比如运动起点,关键步骤等。
此外,家庭作业还应该包括学生对其他小组成员所提交的文件进行的评价。
每份作业应在文件结尾标注所得分数。
六、教学资源1.讲师2.学生3.教学物品:PPT演示文稿,照片,视频4.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七、评价方法本课程将以提交的运动描述文件为主要衡量标准。
学生将从每个文件中扣除一些分数,这些扣分都是基于他们未提到的或没有恰当提到的要素来计算的。
此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其他测试,以测试学生对课程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八、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知道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并熟悉基本运动素质。
此外,他们应该掌握正确的运动描述方法,并能够自己进行运动的描述。
在课程后,学生还应该继续进行相关的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描述运动的技能水平。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知识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运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运动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运动描述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 运动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关于运动的哪些知识?请举例说明。
”2. 知识讲解(1) 运动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运动的概念,强调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运动的基本特征: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连续性、顺序性、不变性和可变性。
(3) 运动描述的方法:教师介绍运动描述的方法,如静态描述、动态描述、过程描述和结果描述。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描述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一定速度的过程;描述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的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运动描述。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运动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运用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教案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知识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运动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用语言、图像和图表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理解速度、时间和位移等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描述:静止与运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
2. 速度: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速度与时间、位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变速运动的速度计算;速度与时间、位移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教学活动:讲解运动的描述方法,示例讲解;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记录数据;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学生练习计算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能熟练运用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教学改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运动和速度的概念;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运动描述和速度计算方面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七、教学延伸:1.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运动的其它相关概念,如加速度、力与运动的关系等;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相关学术活动,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5篇
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5篇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篇1)一、指导思想本届学生自进入高中学习以来,使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
该大纲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也是高三教学中应该全面贯彻的教学思想。
高中的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学生的复习,我们定了《三维设计》一书,作为本学年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学期拟完成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的教学任务。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这届高三学生的特殊性,首先这届学生是高中扩招后的学生,因此从全县学生的整体来看,这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校或同一教学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比以往高三学习的差异大一些。
另外,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受省示范验收的影响,这必将使得他们进入高三时的学科能力基础和学习状态较以往高三学生要差一些。
基于以上的客观原因,本届高三的物理复习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情况,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是基本的师德要求,也是搞好高三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2、抓好三基,培养能力高三年级物理属理工科选修课,同时本届学生要参加3+X模式的高考,物理属于综合理科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我一定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大纲,研究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高三的复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在整个高三阶段,对所有学生都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要求的基本体现。
有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高三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也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因此对于课堂例题与学生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多、求全、求难。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学是初中物理的最常考察重点,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帮到你!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教案一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运动的描述教案高中物理
运动的描述教案高中物理
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物体的运动;
2.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物理术语描述运动;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材料: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和马克笔;
3. 物体模型。
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运动。
2. 概念解释: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3.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概念。
4.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并让他们分析这些案例中的物体运动过程。
5.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展示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
动的概念。
6.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运动的描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扩展活动:
1.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案例,让他们深入理解运动的描述;
2.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3. 给学生提供多种物理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翱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改变。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这样的说法严谨吗?引出——参照物这个学问点。
〔板书〕给出一个图片: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突然,你觉得你的列车开头缓缓的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车尾你才发觉,事实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里,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走了。
初中物理的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的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2. 让学生了解参照物的概念,明白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3. 运动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飞鸟、流动的河水等,让学生感受到运动无处不在。
2.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3. 引入参照物的概念: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通过实际例子,如坐在火车里的人,判断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
4. 讲解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实际例子,如骑自行车的人看待路边的树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不同参照物下的物体运动状态。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的相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所学知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参照物下的物体运动状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概念、运动的相对性。
2.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主题: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图形、符号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运动描述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3. 相对运动的概念及描述方法4. 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新课讲解: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对运动的概念。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描述的方法解决。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拓展:讲解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实践性问题。
4.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考察学生运用运动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描述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素材。
3. 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教师补充的练习题。
4. 实际问题:生活中相关的运动现象和问题。
初中物理运动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2. 参照物的选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的运动状态与什么有关?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强调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通过实例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参照物,观察和描述教室里的物体运动状态。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对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程度。
2.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和练习的情况。
3. 练习与拓展:学生对生活中运动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地球运动图片3. 练习题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3. 加强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机械运动、参照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选定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础运动术语和各种运动的特点。
2.能够理解和描述不同运动的规则、技巧和战术。
3.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激发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运动规则和技巧。
2.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1.运动战术的理解和应用。
2.运动训练的综合能力提升。
四、教学方法1.讲述讲解法:通过讲述和解释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规则和技巧。
2.演示法:教师进行运动的演示,带领学生一起实践。
3.分组合作式学习法:通过分组活动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运动的战术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不同种类的运动,并带领学生讨论一下喜欢的运动和基本运动技巧。
例:篮球、足球、乒乓球。
2. 同步学习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让学生对不同运动的规则和特点进行了解和了解。
3. 实践练习1.以篮球为例,教授基本运球、投篮技巧,同时介绍篮球战术。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实践,让学生掌握篮球这种运动的基本技能。
2.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篮球比赛,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升学生的技能和战术。
4. 学生总结1.让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1.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后对于所学篮球或其它运动的拍摄小视频,并以运动的方式描述出来。
2.完成运动技巧的练习和训练,并将练习成果拍摄下来进行自我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演示和实践相结合,以篮球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不同运动的特点和技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运动训练和战术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掌握了大量运动技能和知识,同时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倾听,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展和调整教学策略。
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课后反思
运动的描述的教案课后反思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运动是普遍现象.2.为了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把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备课笔记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16图1.2-1,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哈雷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粒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答案:C参照物教师进行实验:将书本放在讲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思考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机械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种基本形式,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车身做平动,车轮做转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日常生活中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均可看成这三种基本运动的复合.2.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进行新课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生1: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生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因此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可见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我们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板书: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教师总结:如果我们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的物体(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教师播放一段视频(A、B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一会儿后,在B火车开动过程中,坐在A火车中的甲感觉到自己在向后运动),引导学生说说A火车中甲的运动情况.学生观看、思考、回答.生1:以站台为参照物,坐在A火车中的甲是静止的;生2:以B火车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而且感觉到自己在向后运动.师:可见,同一物体可以有不同的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当然,选择的参照物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请举例说明.生:当然不是.如我们观察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作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作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是只有一个.板书: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也不一样.师:请同学们都来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生1:放学后我和同学一起回家时,以同学为参照物,我就是静止的,以房子为参照物,我就是运动的.生2:一个人在公路上行走,如以路旁的树木作参照物,他是从西向东走,这时如果从他身后开过一辆汽车,以汽车为参照物时,这个人就是在从东向西走.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参照物的选择”,并引导学生思考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多媒体课件)(1)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选作参照物后必须假定该参照物静止.(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结果往往是不同的.(3)有时参照物的选择并不唯一,但应该便于研究问题.备课笔记方法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选定参照物后,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位置变化了,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是静止的.进行新课(4)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5)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往往略去不提.板书: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对象选作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例2】(20XX·贵州安顺)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解析:“别动”是相对于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不要动,而小婷相对于树木、迎面走来的行人、从旁边超越的汽车是运动的,即位置是变化的,故A正确.答案:A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师: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同一情景下的物体,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老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对静止的情况;飞机空中加油情景.学生观察、感悟,加深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18图1.2-5甲、乙两个图,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不一定相同,进一步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3】(多媒体展示)我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只有当加油机与运输机或战斗机保持状态时才能加油.此时加油机与运输机或战斗机的运动快慢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运动方向是(选填“相同”或“相反”)的.解析:空中加油要求加油机与受油机运动快慢及运动方向必须完全一致.答案:相对静止相同相同【例4】(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行驶,丙车向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备课笔记知识拓展:运动和静止的三层含义: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通常所说的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参照物(多数是指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一致.3.相对运动.两个物体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其中任何一个作参照物,另一个都是运动的,这就是相对运动,且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教学板书课堂小结我们知道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好,今天的课就到这,谢谢!教材习题答【教材P16“想想议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图所示的运动及类似的运动.想想看,人们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解:哈雷彗星相对于地球有位置变化,猎豹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蜗牛相对于叶子有位置变化.【教材P17“想想议议”】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如图所示).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解: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是以旁边列车为参照物,由于两辆列车之间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前进了;当你的列车“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时,又以地面为参照物,发现自己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真正运动的是旁边的列车.造成两次判断不相同的原因是选择的标准不同.【教材P18“想想议议”】说说甲、乙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运动的,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静止的.教习题解答解:(1)甲图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时,人是运动的;以自动扶梯为参照物时,人是静止的.(2)乙图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战机是运动的;以空中加油机为参照物时,战机是静止的.【教材P18“动手动脑学物理”】1.分别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解: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流水D.河岸解:B(提示: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故A错;若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是正确的;若以流水为参照物,虽然山与流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但无法直观地说明“山向船尾跑去”,故C错;若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错.)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解:题目中所说的两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我们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运动员身边的景物飞快后退为依据的;而“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电视机(或看电视的人所处的地面).难题解答【例5】如图所示,小玉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小玉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选填“前”或“后”)运动;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选填“前”或“后”)运动;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解析:小玉以自己和电线杆所在的直线为参照物,汽车向右运动时,这条直线绕电线杆逆时针转动,村庄向前远离这条直线,小树向后远离这条直线,周围的景物在绕电线杆做顺时针转动.答案:前后顺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正确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有些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如运动是绝对的,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运动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运动的描述方法。
3. 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5. 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2. 难点: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计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基本概念: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运动的几种基本形式。
3. 描述运动:教授运动的描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图形和符号描述运动。
4. 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讲解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5.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介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讲解合成与分解的运用方法。
6. 实践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实际运动现象。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运动的描述》。
2. 教学课件。
3. 实例图片和视频。
4. 练习题。
5. 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
2. 多媒体设备。
3. 练习场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第3-4周:教授运动的描述方法。
3. 第5-6周:讲解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演示用:投影仪、电池、电池组(三节)、小灯珠、导线若干、手电筒等、电压表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难点:指导学生按要求正确连接电路并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值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进行新课:一、机械运动想想议议: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
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二、参照物1.探究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 2.参照物该怎样选择?想想议议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四、相对静止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课内练习题型I 双基巩固例1 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分析:在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时,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的物体②选定参照物③根据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本题中讲到的三种运动,已知结果,找参照物是一个逆过程.首先,“火车开动”研究物体是火车,物体运动情况是开动,那么火车相对于“谁”在“开动”呢?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显然,小明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判断车在“开动”的,这里的景物可以是地面、建筑、树木等.其次,“一动不动”的研究对象是小明本人,其运动情况是“一动不动”(即静止),判断小明处于静止状态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显然不能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因为如果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火车开动前小明是“一动不动”,而丰开动后再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小明就是“运动”的了.那么,车外景物作参照物被排除后,我们自然而然地应想到车厢或者车厢内的座位、行李等,显然无论车开动与否,小明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变化,那参照物即是车厢了.最后,“树正在飞快地后退”,研究对象是树,树的运动状态是在“后退”,那么树“后退”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们想到了“后退”的反义词是“前进”,哦,车在前进,那以“车”为参照物树就是在“后退”的了.答案:“火车开动”是以车外景物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厢为参照物;“树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例 2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小时.答案:地球太阳24 分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亮、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例3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BA、五四运动B、太阳升上天空C、心情激动D、铁生锈了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进答案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题型Ⅱ物理与生活例4 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答案:BA、地面B、云朵C、人D、月亮分析: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从而容易错误地认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其实月亮虽然是围绕地球转动,但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不可能瞬时内看到月亮的穿行,所以看到的月亮穿行相对于地球而言实际上是云在穿行。
如果我们认为云是不动的,则会感觉到月亮在反向行走,如果感到云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则会感到月亮自东向西运动.因此,看到月亮穿行是以云为参照物的.例 5 在一列沿平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答案:BCA、对面开来的列车B、自己乘坐的列车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分析:此乘客坐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B、A船肯定是静止的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速度大于风速D、B船肯定向左运动,速度大于风速分析:岸上的旗帜在风的作用下,飘到右侧,说明风由左向右刮,而月船的旗帜却飘到左侧,说明月船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移动.例14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答案: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月,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月,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月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月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1.命题方向:近年来,中考试题有关本节的题目,多是给出参照物判断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是给出运动情况判断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理解好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出题的形式主要是填空和选择.填空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选择题考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深刻理解.2.热点考题举例:例1 (2002·福州中考试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答案:CA、科学家研究发现,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cmB、月球围绕地球转动C、菊花幼苗两个月长高了15cm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例 2 (2003·辽宁省实验中学试题)在一列沿乎直铁轨行驶的列车上,坐在车上的某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对面开来的列车B、自己乘坐的列车C、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列车D、从身旁走过的列车员分析:此乘客在行驶的列车上,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他自己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人与车没有相对运动.这位乘客相对于沿着平行铁轨上同向运动、快慢相同的另外一辆列车,位置也不发生变化,也保持相对静止,选项B、C都是正确的.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k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颗子弹,如图11—3所示,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___是静止的.2.长征三号火箭运载同步卫星升空,此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的;当卫星脱离火箭绕地球运转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____的.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作何种运动?(三)小结:1.图9-1演示实验的直接结论.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是什么?笛卡儿做了哪方面的补充?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你对定律的理解是怎样的?(四)作业:设计一个类似图9-1的实验,理解伽利略的科学推理过程,写出实验报告.(五)板书设计(六)背景资料:课本图11.1-2是地壳板块移动影响地貌的示意图。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并得到了古生物学、古地磁学等方面证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