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
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10.01.20
•【文号】气发[2010]19号
•【施行日期】2010.06.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布《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
气象行业标准的通告
(气发〔2010〕19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森工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中国气象局批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见附件),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附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等11项气象行业标准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附件:。
北京市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布局发展规划

北京市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布局发展规划(2012-2016年)二〇一二年三月序言本规划依据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北京市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北京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和中国气象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渝府发〔2011〕52号)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北京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2012-2016年我市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布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相应保障措施。
一、当前公路交通气象观测面临的形势1.1 本省交通气象发展现状及趋势截止2011年底,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1185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61公里,国道3109公里,省道8153公里,县道12134公里,随着近年来的发展,高速公路交通已愈来愈成为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十一五”末,北京市已形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覆盖区县(自治县)达到37个,对外出口通道达到10个。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力争达到3000公里,省际对外通道达到20个,基本形成“三环十射三联”高速公路骨架,基本覆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基本实现每万人拥有1公里高速公路。
与高速发展的公路建设相比,我市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布局合理、科学、功能齐全的专业级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目前还主要依靠沿线附近现有各类气象台站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立的30余个天气实况监测、道路运行实景监测站,并结合路面巡查、天气实况监测、道路运行实景监测及经验判断等方式对道路天气进行监测,通过常规的气温、降水预报,以较单一的电子邮件、公路电子显示屏进行常规天气的预警信息发布。
从内容上缺乏大雾、道路结冰、横风等对公路交通安全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预报。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2012年11月目录一、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1)1.4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 (2)1.5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2)1.6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运行 (2)1.6.1合作模式 (2)1.6.2运维机制 (3)1.6.3信息交互共享 (3)二、观测项目设置 (3)2.1能见度观测 (4)2.2路面气象条件观测 (4)2.2.1路温 (4)2.2.2路面状况 (5)2.2.3冰点温度 (5)2.2.4融雪剂浓度 (5)2.3气象环境观测 (5)2.3.1气温 (5)2.3.2相对湿度 (6)2.3.3风速风向 (6)2.3.4降水 (6)2.3.5天气现象 (7)2.4视频实景观测 (7)2.5传感器选型及技术要求 (8)三、观测站技术要求 (9)3.1观测站结构 (9)3.1.1结构组成 (9)3.1.2结构设计要求 (10)3.2观测站功能 (10)3.3数据采集与处理 (11)3.4通信方式 (12)3.5供电方式 (13)3.5.1 供电方式选择 (13)3.5.2 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装置 (14)3.6电气安全性要求 (14)3.6.1绝缘电阻 (14)3.6.2接地电阻 (14)3.6.3介电强度 (15)3.6.4电源适应性 (15)3.7环境适应性要求 (15)3.7.1气候条件 (15)3.7.2生物条件 (16)3.7.3化学活性物质 (16)3.7.4机械条件 (16)四、观测站点布设与安装 (16)4.1站点分类 (16)4.1.1局地站 (17)4.1.2普通站 (17)4.2站点布局要求 (18)4.2.1局地站 (19)4.2.2普通站 (20)4.3站点选址原则 (20)4.4安装要求 (22)4.4.1 设备安装要求 (22)4.4.2 基础平台安装要求 (22)4.5传感器布局 (24)五、观测站网运行与监控 (26)5.1观测站网监控功能要求 (26)5.2数据格式与传输 (27)5.3数据质量控制 (27)5.3.1采集处理部分 (27)5.3.2通信传输部分 (27)5.3.3监控管理部分 (28)六、安装质量与运行维护 (29)6.1产品及安装质量 (29)6.2运行维护 (29)6.3核查及校准 (29)6.4试验室检定 (30)附录:数据格式规定 (31)1.文件名 (31)2.文件内容 (31)3.数据记录单位和特殊说明 (33)4.中心站上传数据格式 (33)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加强全国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与科学管理,提升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覆盖全国干线公路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公路出行服务,编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
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

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气象观测站网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对于准确掌握天气变化、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气象观测站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站点分布方面,部分地区的观测站点密度不足,导致一些区域的气象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和准确。
尤其是在山区、高原等复杂地形区域,以及一些偏远的农村和海岛地区,观测站点的覆盖存在较大的空白。
观测设备方面,一些老旧的观测仪器设备性能有限,精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同时,不同地区的观测设备存在差异,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
数据传输和处理方面,部分站点的数据传输存在延迟和中断的情况,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有待加强,难以满足快速、准确的气象服务需求。
二、建设目标为了弥补现有不足,提高气象观测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设定以下建设目标:1、提高观测站点的密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各类地形和区域的全面观测。
2、升级和更新观测设备,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建立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处理。
4、加强气象观测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融合,如农业、交通、能源等,为多领域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
三、站点布局规划1、增加山区、高原和偏远地区的观测站点针对地形复杂和偏远地区,通过科学选址,新建一批气象观测站点,重点关注气象灾害频发的区域,如暴雨多发的山区、大风频繁的高原等。
2、优化城市和城市群的观测站点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雾霾等特殊气象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和城市群中,加密观测站点,增加对城市气象要素的监测,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数据。
3、沿海和海岛地区的站点建设加强沿海地区和海岛的气象观测,为海洋经济发展、海上交通、渔业生产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正式稿

公பைடு நூலகம்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1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体要求 ...................................................................................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 则 .............................................................................................................. 1 系统规划与建设 ............................................................................................ 1 系统运行与管理 ............................................................................................ 2 信息监测与发布 ............................................................................................ 3 路网协调管理 ................................................................................................ 4 路网应急处置 ................................................................................................ 5 附则 ................................................................................................................ 5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功能规格需求书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功能规格需求书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施,它可以为公路交通管理和安全提供关键的气象数据和信息。
本文将讨论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的功能规格需求书。
一、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能收集、处理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数据。
观测站应该有专业的气象仪器,并且可以在观测站本体自行存储数据。
同时,可以通过传输设备将数据传送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获取和分析。
二、实时气象监测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该能实时获取当前天气状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布需要的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以便对路况进行调整。
观测站还应该能够收集周围的环境信息,例如天气变化、汽车排放等,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三、道路监测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该能够实时监测道路表面温度和道路状况,从而通过气象数据分析来提供异常路面现象的预警。
观测站应该有相应的气象仪器来测量道路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同时还要能够识别路面积水的位置和深度,以便正确地评估道路的危险等级。
四、交通监测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该能够实时进行交通监测,包括车流量、车速、道路拥堵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观测站应该能够识别交通流量的高峰和低谷,以便进行道路交通调整和优化。
五、预警功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该能够预警特定的气象事件,例如暴雨、台风、冰雪等,同时应该能够向相关部门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和建议措施。
观测站还应该能够通过不同的告警等级来告知不同类型的事件,从而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数据存储和传输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该能够存储泛大范围的气象数据和信息,并且能够将数据和信息传输到相关部门以便进行分析和决策。
观测站的存储容量和传输速度应该足够,以便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分析和处理。
七、操作和控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该有一个易于使用的操作界面和可靠的控制系统,以便对观测站进行监测、控制和显示。
观测站应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来提供对气象仪器、数据存储和传输设备以及预警系统等的控制和管理。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日益繁荣,安全行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而建设的。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一种遍及公路网络的气象观测站系统,它主要是为了监测公路交通中的气象变化,并提供气象信息,以便可控制交通和提供高效的决策依据。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本文就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介绍:一、气象观测仪器的选型和安装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是用一种非常专业的气象仪器来进行监测公路交通气象的变化。
气象仪器的选型要考虑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适应性和使用方便性等因素。
而气象仪器的安装则需要在各式各样的公路环境里,“以地定向、适度布点、合理配套、稳定耐用”,从而严格保证气象观测的数据。
二、数据的收集与传输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中的数据收集非常重要,其收集方式和传输方式应该是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的。
传输方式要求采用高速、大容量方式,以保证实时传输观测数据,并且需同时配备交通数据回传功能,各种异常状况也应该能够实时反馈。
三、数据及时处理和发布处理和发布数据的速度很关键,对于公路交通来说,它不仅关系到公路上下进出的车辆安全,也关系到公路交通管制部门对于公路交通状况进行快速反应和决策。
因此,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中的数据需要以近乎实时地方式获取、发布和处理数据,以便于广大用户能够及时了解气象变化,针对性地调整交通管理策略。
四、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关键性工作,网站的建设工作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并维护一个统一规范的数据存储系统,同时要定期对技术设施、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维护。
以上是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的一些部分介绍,这些都是建设一个高效、客观和系统化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必须遵从的技术要求。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成为日益流行的出行方式,加强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无疑将成为交通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焦点。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气象观测场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气象观测场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原则

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原则一、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总体原则一般公路路段,应设置间隙式交通量观测站。
在路段交通量特性能够反映某一区域或路线交通量特性的主要干线路段上,应设置连续式观测站。
间隙式和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的设置,应考虑在公路网上分布的均匀性、合理性和代表性。
高速公路路段,一般应设置连续式观测站。
设置交通量观测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全面反映公路网交通流量及特性出发,结合公路网布局、公路的行政等级、技术等级及公路规划建设等因素,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交通量观测站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观测站点应设在交通流比较稳定,流量和特性可代表某个路段区间交通流量和特性的地点,这个路段区间称为观测里程,也称代表路段长度。
代表路段长度应按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20至30公里。
代表路段的分界点一般设在交通量明显变化处。
原则上各行政区划的分界处应作为代表路段的分界点。
3.比重调查、车速调查站(点)设置应尽量与交通量观测站(点)合并设置。
4.各行政等级公路设置交通量观测站原则:(1) 在国道(含国道主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下同)与国道相互交叉点(具有交通量分流功能的交叉口,下同)之间的国道路段上,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2) 在每条高速公路上,应至少设置一个交通量观测站;在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点之间的高速公路路段上,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3) 在每条省道上,至少应设置一个交通量观测站;在省道与国道交叉点前后的省道路段上,均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4) 在县道和专用公路(非高速公路)上,原则上应设置一个交通量观测站;(5) 乡道设有交通量观测站点的路线数应不少于乡道路线总数的10~20%;(6) 在处于两个县城(或县级以上城市)之间的国道、省道及其它行政等级高速公路之间的路段上,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
5.交通量观测站的位置应选择在视线开阔、便于安装观测仪器、公路路线纵坡小于2%的直线路段处。
6.尽量利用收费站、监控系统站、养护管理站等设置交通量观测站点。
(售后服务)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含编制说明)

(售后服务)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含编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1年11月目录编制说明 (5)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9)第一章总则 (9)第二章系统规划与建设 (9)第三章系统运行与信息管理 (10)第四章信息内容与采集 (11)第五章信息报送与传输 (12)第六章路网协调管理 (12)第七章路网应急处置 (13)第八章公路出行信息服务 (13)第九章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14)第十章附则 (14)第二部分暂行技术要求 (15)第一章总体框架与功能要求 (15)1.1一般规定 (15)1.2总体框架 (15)1.3总体功能构成 (16)1.4功能基本要求 (18)1.5建设与运行要求 (21)1.6技术保障与系统检测 (22)第二章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 (23)2.1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体系 (23)2.2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的测算 (23)第三章公路网信息采集要求 (31)3.1公路网信息采集内容 (31)3.2路网监测点布设要求 (31)3.3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基本参数要求 (33)3.4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要求 (35)3.5监测设施布设要求 (36)第四章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软件 (40)4.1软件总体要求 (40)4.2软件核心功能要求 (41)4.3数据字典 (45)4.4平台支撑软件 (45)4.5应用中间件及构件管理 (47)4.6软件开发工具 (48)4.7应用软件开发 (48)第五章联网及数据接口技术要求 (50)5.1组网方式 (50)5.2传输内容 (51)5.3数据传输周期 (52)5.4接入控制器 (53)5.5 IP地址规划 (57)第六章公路出行信息发布技术要求 (60)6.1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基本要求 (60)6.2可变情报板功能要求与技术要求 (62)6.3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网站技术要求 (68)第七章系统安全技术与检测要求 (70)7.1系统安全建设总体要求 (70)7.2部、省级路网平台信息安全要求 (71)7.3路网监测点信息安全要求 (81)7.4检测要求 (83)第三部分技术附件 (89)附录A 术语与符号 (89)附录B 视频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95)附录C 交通运行状态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97)附录D 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102)附录E 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104)附录F 部、省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数据字典 (132)附录G 信息安全密码设备技术要求 (139)《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编制说明2010年3月31日,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发函(《关于委托编制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函》交工便字(2010)57号)委托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编制“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旨在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全国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建设。
2020年(售后服务)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含编制说明).

(售后服务)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含编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1年11月目录编制说明 (5)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9)第一章总则 (9)第二章系统规划与建设 (9)第三章系统运行与信息管理 (10)第四章信息内容与采集 (11)第五章信息报送与传输 (12)第六章路网协调管理 (12)第七章路网应急处置 (13)第八章公路出行信息服务 (13)第九章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14)第十章附则 (14)第二部分暂行技术要求 (15)第一章总体框架与功能要求 (15)1.1一般规定 (15)1.2总体框架 (15)1.3总体功能构成 (16)1.4功能基本要求 (18)1.5建设与运行要求 (21)1.6技术保障与系统检测 (22)第二章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 (23)2.1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体系 (23)2.2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的测算 (23)第三章公路网信息采集要求 (31)3.1公路网信息采集内容 (31)3.2路网监测点布设要求 (31)3.3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基本参数要求 (33)3.4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要求 (35)3.5监测设施布设要求 (36)第四章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软件 (40)4.1软件总体要求 (40)4.2软件核心功能要求 (41)4.3数据字典 (45)4.4平台支撑软件 (45)4.5应用中间件及构件管理 (47)4.6软件开发工具 (48)4.7应用软件开发 (48)第五章联网及数据接口技术要求 (50)5.1组网方式 (50)5.2传输内容 (51)5.3数据传输周期 (52)5.4接入控制器 (53)5.5 IP地址规划 (57)第六章公路出行信息发布技术要求 (60)6.1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基本要求 (60)6.2可变情报板功能要求与技术要求 (62)6.3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网站技术要求 (68)第七章系统安全技术与检测要求 (70)7.1系统安全建设总体要求 (70)7.2部、省级路网平台信息安全要求 (71)7.3路网监测点信息安全要求 (81)7.4检测要求 (83)第三部分技术附件 (89)附录A 术语与符号 (89)附录B 视频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95)附录C 交通运行状态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97)附录D 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102)附录E 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104)附录F 部、省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数据字典 (132)附录G 信息安全密码设备技术要求 (139)《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编制说明2010年3月31日,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发函(《关于委托编制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函》交工便字(2010)57号)委托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编制“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旨在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全国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建设。
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0.08.31•【文号】交公路发[2010]456号•【施行日期】2010.08.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路正文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10】4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委)、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为进一步落实《交通部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备忘录》和《交通运输部与中国气象局深化交通气象合作会谈纪要》的有关精神,促进全国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的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共同推进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点网络建设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要根据各地实际,围绕公路交通气象服务需求,以雾、雨、雪、低温冰冻、沙尘暴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灾害性天气监测为重点,按职责分工,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以及由公路部门管养的重点旅游公路沿线,积极推动建立专门的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和视频实景观测系统。
各地气象部门要加快对公路沿线附近气象站的升级改造,特别是要加强能见度的观测,以满足交通气象服务的需要。
各地公路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已建成公路气象设施的维护,使气象监测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并逐步实现与气象部门观测系统的联网。
对于新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单位要根据公路沿线气象状况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将交通气象观测设施建设纳入工程设计与项目概算中,同步建设。
气象部门要为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对于已建公路需增加气象观测设施的,由两部门共同协商,采用多种方式,争取多方支持,共同建设。
二、认真做好公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各地公路交通、气象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和把握不同用户、地域、时段对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的需求。
交通气象观测站

交通气象观测站
一、技术参数
1.气象六参数传感器参数(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
2.能见度监测仪
3.激光遥感式路面状况传感器
二、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
该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为主控CPU,大容量数据存储器,可连续存储正点数据(存储时间可以设定),工业控制标准设计,便携式防震结构,大屏幕汉字液晶显示屏(一屏显示多路气象要素,替代微机),适合在恶劣工业环境使用。
具有停电保护功能,当交流电停电后,由充电电池供电,可维持72小时以上,既可与微机同时监测,又可以断开微机独立监测。
系统具有多种供电方式,交直流两用,或选配太阳能电池供电。
三、交通气象管理软件
智慧城市云服务控制软件基于我公司控软件平台技术上整合我公司研发的云平
台和智能视频监控平台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并实现智能手机APP技术,
实现监控数据的时时上传、显示,智能监控视频的时时在线观看,并能在软件上
实现对高速公路监测系统的控制,在监控平台上可以直观的体现出每一个智能控
制点的编号和经纬度,根据编号可以简单便捷的找到需要观看这个监控点的所有
数据和图像,并且所有的数据和监控的图像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只要是安装我的APP,在可以联网的情况下,无论在哪里都是观看到想要的数据情况。
“品高云端在线监测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云端数据共享平台,用户可
以通过这个平台轻松的将设备及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数据互联。
我们的
平台客户端带有自动网络智能交互功能,完美的实现产品解决方案到云端再到应
用程序的大数据共享和技术支持。
“品高云端在线监测系统”快速且安全地管理
数据、共享数据,真正的实现云端大数据管理。
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布设探讨

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布设探讨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布设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性和避免因恶劣天气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开始被广泛布设。
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是一种集高清摄像头、气象仪器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于一体的智能设备。
它的布设旨在通过实时监测和传输交通气象信息,为驾驶员和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和实时的气象数据,以支持交通运行决策和预警工作。
从而有效地应对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首先,布设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可以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帮助驾驶员和交通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道路状况。
利用高清摄像头,可以实时观测和传输路面湿滑、能见度低等数据,有助于驾驶员合理安排行车路线和速度。
定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也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优化交通管理措施,以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其次,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布设还可以提供及时预警服务。
当恶劣天气即将影响道路交通时,观测站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送相关警报,提醒驾驶员和交通管理部门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当强风、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来临时,观测站可以及时发出警报,要求驾驶员减速、让行或选择其他路线,以降低事故的发生风险。
第三,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的布设有助于提高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有了实时的交通气象信息,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道路状况进行交通管制,实施变道限速、分流车辆等措施,以确保交通安全和畅通。
同时,观测站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长远的决策建议,如修建防风墙、增设洞口遮阳棚等,以提高道路的适应能力和易行性。
然而,要想实现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布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还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2012年11月目录........................................................................................................................................... 1一、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1.4.......................................................................................................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1.5.......................................................................................................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运行1.6合作模式................................................................................................................................ 21.6.1.运维机制................................................................................................................................ 31.6.2.信息交互共享........................................................................................................................ 3.1.6.3............................................................................................................................ 3二、观测项目设置.................................................................................................................................. 4.能见度观测2.1....................................................................................................................... 4路面气象条件观测2.2路温........................................................................................................................................ 4. 2.2.1路面状况................................................................................................................................ 5. 2.2.2冰点温度................................................................................................................................ 5 2.2.3.融雪剂浓度. (5)2.2.4............................................................................................................................... 5 .2.3气象环境观测气温........................................................................................................................................ 5 2.3.1.相对湿度................................................................................................................................ 6 2.3.2.风速风向................................................................................................................................ 6.2.3.3降水........................................................................................................................................ 62.3.4.天气现象................................................................................................................................ 72.3.5. .............................................................................................................................. 7.视频实景观测2.4............................................................................................................... 8传感器选型及技术要求2.5........................................................................................................................ 9三、观测站技术要求.................................................................................................................................. 9观测站结构3.1结构组成................................................................................................................................ 9 3.1.1.结构设计要求. (10)3.1.2................................................................................................................................. 10.观测站功能3.2 ......................................................................................................................... 11数据采集与处理3.3.................................................................................................................................... 12通信方式3.4 .................................................................................................................................... 13供电方式3.5供电方式选择..................................................................................................................... 13 3.5.1 .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装置................................................................................................. 143.5.2 . ......................................................................................................................... 14电气安全性要求3.6绝缘电阻.............................................................................................................................. 14.3.6.1接地电阻.............................................................................................................................. 14.3.6.21介电强度.............................................................................................................................. 15 3.6.3.电源适应性.......................................................................................................................... 15.3.6.4 ......................................................................................................................... 15环境适应性要求3.7气候条件.............................................................................................................................. 153.7.1.生物条件.............................................................................................................................. 163.7.2.化学活性物质...................................................................................................................... 163.7.3.机械条件.............................................................................................................................. 163.7.4. .............................................................................................................. 16.四、观测站点布设与安装.................................................................................................................................... 16.站点分类4.1局地站.................................................................................................................................. 17. 4.1.1普通站.................................................................................................................................. 17.4.1.2............................................................................................................................ 18.站点布局要求4.2局地站.................................................................................................................................. 19 .4.2.1普通站. (20)4.2.2............................................................................................................................. 20 .4.3站点选址原则.................................................................................................................................... 22 .4.4安装要求设备安装要求..................................................................................................................... 22 4.4.1 .基础平台安装要求. (22)4.4.2 ................................................................................................................................. 24.4.5传感器布局.............................................................................................................. 26.五、观测站网运行与监控............................................................................................................ 26观测站网监控功能要求5.1 ........................................................................................................................ 27数据格式与传输5.2 ............................................................................................................................ 27数据质量控制5.3采集处理部分...................................................................................................................... 27. 5.3.1通信传输部分...................................................................................................................... 27 5.3.2.监控管理部分. (28)5.3.3............................................................................................................... 29 .六、安装质量与运行维护......................................................................................................................... 29产品及安装质量6.1.................................................................................................................................... 29运行维护6.2 ................................................................................................................................ 29.核查及校准6.3................................................................................................................................ 30 .6.4试验室检定...................................................................................................................... 31附录:数据格式规定.......................................................................................................................................... 31文件名1. ...................................................................................................................................... 312.文件内容.......................................................................................................... 33数据记录单位和特殊说明3. .................................................................................................................. 33中心站上传数据格式4.2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加强全国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与科学管理,提升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覆盖全国干线公路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公路出行服务,编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