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guānyú)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的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rèn wu),按照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基层台站全面实施“三大(sān dà)战略”,为实现(shíxiàn)“一流(yī liú)台站”建设目标打好基础,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基层台站建设工作实际,对今后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基层气象台站直接获取气象信息,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石,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坚实基础。
其工作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质量和水平,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声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基层台站的工作领域逐步拓宽,观测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效益发挥显著,社会管理职能日趋扩大。
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当前基层台站建设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二是基层气象工作领域还需加快拓展;三是气象观测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水平还需稳步提高;四是预报、预警服务技术和内容还需继续创新和完善;五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及结构还需提高和优化;六是台站基础设施条件急需加大投入和改善;七是基层台站管理机制仍需完善。
因此,加强基层台站建设,提高基层台站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实力刻不容缓,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台站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做好基层台站建设工作是建设“一流台站”的重要基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气象观测方法标准编写规则-征求意见稿
QX中 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QX/T xxxxx-XXXX气象观测方法标准编写规则Rules for drafting standards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method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本草案完成时间:2022年6月23日)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 - XX - XX 实施ICS 07. 060 CCS A 47XXXX - XX - XX 发布中国气象局发布前言............................................................................................. I I 1 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3. 1 (3)4 总体原则 (3)4.1 规范性 (3)4.2 协调性 (3)4.3 适用性 (3)4.4 等效性 (3)4.5 采用国际标准 (3)5 文件名称与结构 (4)5. 1 文件名称 (4)6. 2 结构 (4)6要素的起草 (6)7. 1 封面 (6)6.2 目次 (6)6.3 前言 (6)6J 引言 (6)6.5 范围 (6)6.6 规范性引用文件 (6)6.7 术语和定义 (6)6.8 符号和缩略语 (6)6.9 技术要求 (7)6.10 观测方法 (7)6.11 规范性附录 (7)6.12 资料性附录 (8)6.13 参考文献 (8)6. 14 索引 (8)7表述规则 (8)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提出并归口。
中国气象局关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7.07•【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和《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规范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活动,中国气象局组织起草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1.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进入首页左侧的“部门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提出意见。
2.登陆中国气象局网站(网址:)首页。
3.电子邮箱:**************.cn。
4.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100081)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8月5日。
方正小标宋简体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气象主管机构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许可,适用本办法。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工程立项、规划之前办理本行政许可。
第三条(保护范围)各类气象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建设工程类别应当按照相应气象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执行。
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与建设
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与建设气象观测站是获取气象数据的重要设施,其布局和建设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气象观测站的类型和功能气象观测站根据其规模、观测项目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专业气象观测站等。
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通常具备较为全面和高精度的观测设备,能够对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连续、长期的观测。
这些观测站的数据对于分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气候变化研究以及为国家的气象服务和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气象观测站则主要侧重于对特定区域的气象状况进行监测,其分布密度相对较大,能够更精细地反映局部地区的气象变化。
这类观测站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城市气象服务以及为地方的农业、交通等行业提供针对性的气象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专业气象观测站则是针对特定的领域或对象设立的,如农业气象观测站、海洋气象观测站、交通气象观测站等。
它们的观测项目和设备配置会根据所服务的专业领域的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行业对气象条件的特殊关注和应用需求。
二、气象观测站布局的原则气象观测站的布局需要遵循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确保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用性。
代表性原则要求观测站的位置能够代表所在区域的一般气象特征。
例如,在城市中设立观测站时,应避免选择在高楼大厦密集、热岛效应明显的区域,而应选择在能够反映城市平均气象状况的开阔地带。
在农村地区,观测站应避开山谷、河流等地形特殊的区域,以保证观测数据能够代表周边广大的农田和自然环境。
均匀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观测站的分布应相对均匀,以避免出现观测空白区域。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不同地区的气象状况,为气象分析和预报提供更丰富的基础数据。
重点区域加密原则是针对一些气象条件复杂、气象灾害频发或者对气象条件敏感的区域,如沿海地区、山区、大型水库周边等,需要适当加密观测站的布局,以提高对这些重点区域气象变化的监测精度和时效性。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气象站用地占用标准
气象站用地占用标准气象站作为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的重要设施,其用地占用标准是指在建设和选择气象站用地时应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和准确观测,以提供可靠的气象数据和服务。
首先,气象站用地应满足一定的面积要求。
通常情况下,气象站的面积应不少于500平方米,以确保站点周围的气象观测不会受到周边建筑物或植被的影响。
此外,气象站用地的面积应允许气象设备的部署和运行,包括气象观测仪器、气象雷达等。
其次,气象站用地应远离影响气象观测的人为干扰源。
这些干扰源包括交通流量、工厂排放、大型建筑物等。
气象站用地应选择在城市的郊区或乡村地区,以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气象站用地应尽量避免位于山谷或山脚等地形复杂的地区,以防止地形对气象观测的干扰。
另外,气象站用地的选址应考虑气象观测的代表性和覆盖范围。
气象观测数据的代表性是指气象站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能够反映所在地区的气象状况。
为了实现代表性观测,气象站应避免位于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地区,例如沿海地区、高山地区或城市热岛等。
此外,气象站的选址还应考虑到气象观测数据的空间覆盖范围,以满足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需要。
此外,气象站用地的环境要求也很重要。
气象站周围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平坦,以便气象设备的部署和安装。
气象站周围的植被应保持较低的高度,以避免对气象观测的遮挡。
此外,气象站用地的土壤应具备一定的排水性能,以防止降水积聚和影响气象设备的正常运行。
最后,气象站用地的建设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设规范。
在选址和建设气象站时,应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要求,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和许可。
此外,气象站用地的建设应符合建筑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不对周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气象站用地占用标准是确保气象站正常运行和准确观测的重要要求。
这些标准包括面积要求、远离干扰源、代表性观测和覆盖范围、环境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和建设规范的要求。
深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细则
深圳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细则(征求意见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增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9〕48号)精神,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持续性和可比较性,现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形,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目的】切实提高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重要性的熟悉。
增强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自觉性和坚决性,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保证深圳市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转变应对和气象预报服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深圳市气象探测设施发挥应有功效。
第二条【概念】深圳市气象探测环境是指深圳市行政区域内为避开各类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取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保护范围】深圳市依法重点保护的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包括深圳国家大体气象站、深圳雷达塔、石岩气象观测场、西涌海洋气象观测场、深圳气象梯度观测塔和深圳天气雷达站等(详细保护内容见《深圳市重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总表》)及其信息传输设施。
第四条【具体要求】按照规定,气象观测站点及重要探测设施应设置标识,其探测环境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如下:(一)深圳国家大体气象站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不该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不应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等障碍物;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不应挖筑水塘等;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不应修建铁路;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不应设置垃圾场、排污口及辐射源、电磁干扰源等影响源;观测场周边1000米范围内,不该修建海拔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应实施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危及地面气象观测场安全的活动;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遮挡仰角不该大于5度。
(二)深圳雷达塔周边1445米的一级保护区内,不该修建海拔高度超过310米的建筑物、构筑物;周边1445米至20千米的二级保护区内,不该修建海拔高度超过(+)米的建筑物、构筑物,其中d为障碍物最高点距雷达的水平距离。
民用航空机场气象台(站)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资料精
民用航空机场气象台(站)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 总则 (2)第二章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要求 (2)第三章 设施设备配置要求 (3)第一节 气象探测设备 (3)第二节 气象资料收集处理系统 (4)第三节 气象产品制作系统 (5)第四节 飞行气象情报交换与气象服务系统 (5)第五节 机场气象站的设备配置 (6)第四章 设施设备建设要求 (6)第一节 观测场所建设要求 (6)第二节 能见度目标物的选择和设置要求 (8)第三节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要求 (10)第四节 雷达建设要求 (12)第五章 机房、供电及通信系统建设要求 (13)第一节 设备机房建设要求 (13)第二节 供电系统建设要求 (14)第三节 通信系统建设要求 (15)第六章 设施设备防雷要求 (16)第七章 设备机房防静电要求 (16)第八章 消防设备配置要求 (16)第九章 制度建设要求 (17)附件一:机场气象台人员最低配额依据 (18)附件二:民用航空气象人员技术档案 (20)附件三:民用航空气象设备技术档案 (29)附件四:等射束高度图制作 (3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为了规范民用航空机场气象台、民用航空机场气象站(以下简称“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建设,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气象台、气象站的建设,其机构设置、人员、设备设施的配置应符合本规范要求。
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的设施设备建设应当符合相应的供电、防雷、防静电、消防、电磁辐射的要求。
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应当配备必要的设备维修维护所需的仪器仪表。
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配备的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定。
第二章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要求机场气象台应当设置气象观测室和气象预报室,必要时,设置气象设备维护室。
气象观测值班室应当:(一)为有窗的建筑物,能使观测员随时监视室外的天气变化,面积大小根据配置的设备情况确定,一般不小于40平方米。
气象基层台站建设标准
气象基层台站建设标准一、设施设备1.气象观测场:应设置在开阔、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遮挡物,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和强振动源。
观测场应配备完善的观测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计、气压计、雨量计等。
2.气象预报室:应配备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同时应安装有气象预报软件和气象数据采集系统。
3.气象服务大厅:应设置在便于群众咨询的位置,配备电话、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同时应安装有气象服务软件和数据库。
4.设备维护:应建立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观测能力1.观测项目:应具备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能力,并根据需要增加观测项目。
2.观测频次:应根据观测项目的特点确定观测频次,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质量:应建立观测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人员素质1.专业素质:气象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气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
2.服务意识:应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3.学习能力: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气象业务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四、场地环境1.场地安全:应确保场地安全,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环境卫生:应保持场地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垃圾和杂物,确保场地的整洁和卫生。
3.场地绿化:应根据需要绿化场地,种植花草树木等植物,提高场地的绿化覆盖率。
五、信息化水平1.信息传输:应建立信息传输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和预报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
2.信息处理: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备份等功能。
3.信息共享:应实现信息共享,与其他气象台站和相关单位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
六、应急能力1.应急预案:应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台风、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子)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
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
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1、现状分析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
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6.18
•【文号】气测函〔2024〕130号
•【施行日期】2024.06.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综合观测
正文
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
要求(1.0版)》的函
气测函〔2024〕13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指导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建设。
我司组织编制了《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现予以印发。
附件: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24年6月18日。
禹城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
禹城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可靠气象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本规定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市气象局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禹城市境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 1 -第四条各部门应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六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一)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设施或者侵占气象设施用地;(二)在气象设施周边进行危及气象设施安全的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三)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四)设置影响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功能的干扰源;(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第七条国家一般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台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探测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八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禹城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2 -(一)在观测场周边8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建筑物、构筑物;(二)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三)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四)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五)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4.07.12•【文号】水国科〔2024〕186号•【施行日期】2024.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水国科〔2024〕186号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有关单位:《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已经部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水利部2024年7月12日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水国科〔2021〕416号)等文件,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背景情况(一)现状分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重要手段。
水利行业历来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工作,多年来布局建设了较为完整的水文站、水土保持监测站和灌溉试验站等站网体系,有力支撑了防洪抗旱、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等各项业务工作。
水利行业科研单位、涉水高校等从科学研究需要出发,建设了一大批野外定点观测站,长期开展野外观测和试验工作,有力支撑了水利科技创新。
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
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发布时间:2005-8-12为全面贯彻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促进“三大战略”的实施,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步伐,规范基层台站建设,现就未来10年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标准。
一、建成先进的综合观测平台1.实现观测业务综合化和自动化。
形成自动化程度高、观测能力强、技术水平先进、运行情况良好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2.形成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流程。
制定的流程科学规范,符合标准,可确保综合观测业务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3.制定拓展观测项目规划并逐步实施。
拓展项目要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
4.建立起综合观测平台自动监控系统和质量评估系统。
观测资料出站合格率要达到99%以上,并确保自动观测的各类信息的质量。
5.每月张榜公布个人和站组质量。
气象测报质量统计和发布应准确无误,坚持定期分析业务质量。
6.气象探测环境符合要求。
依法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避免气象台站的自身建设和城市建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7.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实现当地探测资料的共享,上传资料符合统一格式要求。
建成远程教育、视频会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系统设备先进,性能优良,满足需求。
8.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一般故障排除不超过24小时,较大故障排除不超过72小时,不使用超检仪器,按规定配有规定数量的备份仪器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条件满足业务要求。
二、建设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9.建成气象预报服务平台。
该平台具备信息产品生成、质量评定、监控管理、可视化会商等功能,对上级指导产品获取及时,资料采集准确,预报产品加工处理集成化程度高,信息产品分发速度快,具备灾害情况收集和开展生态气候资源调查能力和软硬件条件,灾情情报收集及时,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要。
10.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和预报服务情况的快速上报。
2小时内完成初报,主要灾情信息6小时内完成初报,后续阶段每12-24小时完成一次续报。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
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
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1、现状分析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
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14]28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14]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推动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和发展,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现将《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气象局2014年4月8日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气象科技研发、中试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平台,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研究、技术示范、成果推广、田间观测、人才培养等功能,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一)现状分析气象部门现有农业气象试验站70个,其中,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36个,由中国气象局统一规划布局;二级农业气象试验站34个,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当地需要规划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气象试验站坚持“试验(引进)-示范-推广-服务”的模式,在作物、蔬菜、牧草、瓜果、渔业、林业等适宜生长气象指标鉴定,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实验,及农作物节水灌溉、小麦干热风、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作物低温冷害防御等适用技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和成果,有效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
(二)存在问题现有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在布局、功能、管理和保障支撑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区域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2009年10月19日修订稿)一、现状与需求分析1.气象台站现状分析全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置的,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二、建设规划的编制1.站网布局原则(1)平原地区,平均站间距应为20~25公里;经度102°E以东地区每个乡镇均应建立区域站。
(2)丘陵、山地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易发的地域,应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年平均降水量进行设计,站的间距应当适当加密,平均间距应小于20公里。
(3)沿海岸基区域站的间距一般为10~20公里;沿大江、大河、大湖流域和洪涝、地质灾害多发且影响较大地区、重要干线公路沿线的区域站的平均间距一般为10公里。
(4)大中城市城区内的区域站应根据该城市年降水量、人口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确定自动观测要素的项目和站点的位置,平均间距应小于10公里,重点地区可以达到1~5公里。
2.站网气象要素布局原则各省级气象局区域站的站网布局规划还应根据各气象要素的代表范围,进行不同观测要素站点间距的合理分配。
(1)降水量、雪深、天气现象、能见度、地面温度等气象要素所需的站间距最小。
(2)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站间距约为最小站间距的2倍。
(3)气压、土壤湿度、日照等气象要素的站间距最大,约为最小站间距的4倍。
3.站点观测要素设置原则(1)区域站的自动观测要素至少应该包括降水量。
(2)为开展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为满足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需要和积累气候资料而设置的区域站至少应包括降水量、空气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3)为重要干线公路布设的区域站,应包括降水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和路面温度、路基温度、路面结冰、路面湿滑程度等道路状况要素。
(4)在沿海陆地、岛屿、海上平台、浮标、灯塔、大型桥梁等地方建立的区域站应包括降水量、空气温度、(强)风向、(强)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尽可能布设能见度观测项目;海域站还可增加海温、海盐、海冰等海洋观测要素。
区域气象观测站 保护范围
区域气象观测站保护范围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保护范围是指对于气象观测站周围的一定区
域内的环境和建筑物进行保护和管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保护范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保护,保护范围内禁止或限制一些影响气象观测的活动,比如禁止在观测站周围进行焚烧垃圾、燃放烟花爆竹等可能产生烟
尘或气味的活动,以及限制在观测站附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
建设等。
2. 建筑物管理,保护范围内限制高大建筑物的建设,以避免对
气象观测站的观测仪器产生遮挡或影响。
此外,要求周围建筑物的
排放物和照明设施对观测站的影响进行监管和管理,以减少人为干扰。
3. 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
保周围的土地利用活动不会对气象观测站的观测产生负面影响,比
如避免在观测站周围进行大规模的污染性工业活动等。
保护范围的设立旨在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以
及保护气象观测设施的正常运行,从而为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保护范围的建立也需要充分考虑周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
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
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1、现状分析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
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
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3、需求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重大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和临近天气预报、警报的需求也随之提高。
(1)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公众更加关注与生活、出行、健康密切相关的天气气候和环境信息,对精细化、个性化、无缝隙的天气预报服务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三农”向气象部门的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除常规的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报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等发展项目都急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属地化的历史气候资料产品,但这部分资料尚属空白,服务手段匮乏。
(3)城市发展和建设、生物资源、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航空领域、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黄金水道运输,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利用,电力生产、用电负荷预测、电网安全等对天气敏感的行业和部门,对气象服务的专业性、多样性、针对性等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
(4)社会的需求要求气象业务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性天气全天候的连续监测,开展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格点空间分辨率15KM或站点分辨率到乡镇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和0~3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建立精密化、无缝隙天气预报体系和业务流程。
根据上述多种综合需求,急需要依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并综合土地面积、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口密度等参数,建立区域气象观测网。
各省(区、市)需要建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参考数量见附表1,供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编制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规划时进行参考。
二、建设规划编制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应以区域性气象服务为导向,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确定不同数量的观测要素,同时最大限度地兼顾国家对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报需求。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规划包括建设目标、站网布局、站号编制、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经费预算等方面内容,由省(区、市)气象局统一编制和管理,并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1、站网布局原则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以需求为目标,以合理为前提,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考《各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参考数量表》(见附表1),结合所属各市(地、州、盟)、县(区、市、旗)的地形、气候、面积、人口、灾害、经济等情况和气象服务需求特点,按照观测要素能够满足需求、布局密度科学合理的原则统一编制,确定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逐步实施。
进行具体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至少要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要素。
(2)为保障全国人口稠密区精细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正常开展,满足中小尺度监测、临近预报、灾害预警分析、发布、检验和模式预报对观测要素的需求,逐步建立乡镇资料序列,经度102°(E)以东每个乡(少数乡例外)、每个风景区都应建立包括降水、温度、风向、风速观测的四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可根据需求增加相对湿度、地表温度、浅层地温或深层地温观测等项目。
(3)沿大江大河流域,为满足面雨量预报的需求,应建立包括气温、降水观测的两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为10公里。
(4)在沿海陆地、岛屿、海上平台、浮标和灯塔等地方建立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包括降水、温度、(强)风向、(强)风速等要素,沿海岸基的间距为10~20公里;并尽可能布设气压和能见度观测项目,还可增加海温、海盐、海冰等观测项目。
(5)在各干线公路沿线布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包括降水、温度、风向、风速、能见度、路面温度、路面结冰、湿滑程度等观测要素,其风向风速传感器的距地面高度为10~12米;站间距为10公里。
(6)在大中城市城区内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根据该城市年降水量、人口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和服务需要确定自动观测项目和站点位置,平均间距小于10公里,重点地区为5公里,尽量增加相对湿度要素。
(7)与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之间的距离超过30公里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增加气压观测项目。
(8)丘陵、山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多发且影响大的地域,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年平均降水量进行设计,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间距应当适当加密。
平均间距小于25公里;2、站号的编制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2004年11月)规定,根据本省(区、市)的区域气象观测站总体规划的最大需求数量进行编制,绘制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站号随着建设进度逐步启用。
3、经费预算省(区、市)气象局在编制和申请区域气象观测站经费预算时,需包括设备购置经费,仪器备件、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持等经费,以保证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1)设备购置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经费计划包括自动站数据采集器、各类气象要素传感器、供电系统(含太阳能、风能电站)等自动观测系统购置费,以及观测场围栏、风杆、玻璃钢百叶箱、地温套管等附属设施的购置费。
(2)仪器备件费为保证区域气象观测站仪器的及时维修和定期计量标校,对自动站的数据采集器、各类传感器应进行比例不低于10:1的购配,并核定所需费用。
(3)基础设施建设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计划包括建观测场、地下管道、设备和电源接入、防雷工程经费,以及建设必要工作用房和购置交通工具经费。
(4)运行维持经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持经费包括资料传输费、计量标校费、现场维护费、现场维修费、管理费等。
4、站点变动当遇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新建、撤销、迁移时,要按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管理办法》将有关地理信息(见附表2)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三、站址选择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置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选择,在具体的建设方案实施前经现场勘察确定。
1、站点位置的基本条件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置应选择在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的网格点附近,以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满足当地气象服务需要为原则,具备供电、通信传输等条件。
为保证设备的安全,应尽量安置在有委托监护的单位,避免频繁迁移。
2、站点位置的探测环境条件站点的气象探测环境标准参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要求执行,要保证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和满足服务需求,场地、仪器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须得到保证,避免建在高大建筑群、山凹、绝壁、森林等局地气候变化剧烈的区域,尤其不能建在建筑物顶部。
3、站点位置的电力电源条件采用公共电力供电的自动站,所选站点位置应当具备220伏交流电源供电条件,并达到基本不停电;在公共电力供电达不到需求的地方,采用太阳能电站或风能电站供电方式。
4、站点位置的通信条件站点位置应满足自动观测数实时传输所需要的(GPRS、CDMA、手机短信、ADSL或专线等方式)通信条件。
当采用移动通信方式进行区域气象观测站数据传输时,站点位置的手机信号强度须经现场测试,达到稳定可靠。
信号不稳定,又不能改换的地点,需申请当地移动通信部门对基站天线进行调整。
5、站点位置的看护条件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场地和设备应当委托看护。
负责建设和管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气象部门应与站点所在单位或邻近具备看护条件的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环境保护工作;安排兼职气象员开展专门培训,负责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的经常性维护和设备安全工作,并具有在指导下排除简单故障和一定的快速响应能力,保障设备的运行。
四、位置信息的确定区域气象观测站的位置信息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编制,在具体的建设方案实施前逐一确定。
1、确定站名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名要尽量简捷、明确,由区域气象观测站所在地的“省(区、市)简称”+“市(地、州、盟)或县(市、区、旗)简称”+“地名”构成。
2、确定安装位置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安装位置为经实地勘察确定的区域气象观测站设备具体安装地点的位置名称。
3、启用站号将在省(区、市)气象局《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中对相应位置分配、编制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站号确定为该站的站号。
4、确定地理参数采用GPS定位仪在现场测定自动站设备安装地点的经度(度分秒制,精确到秒)、纬度(度分秒制,精确到秒),测定观测场和气压传感器(有气压观测项目时)的拔海高度(精确到0.1米)等地理参数。
5、建设情况备案各省(区、市)气象局在完成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选址和位置信息测定后,要在每年5月和11月底前及时将《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申报表》(见附表2)和《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分布图》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