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1.气象观测场的位置选择和布置要合理。

观测场应尽可能远离城市和人类活动密集区域,避免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

同时,观测场的地理环境要平坦稳定,以确保观测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气象观测场应有完善的观测仪器设备。

观测仪器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信噪比的特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有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仪等,这些仪器必须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观测场应具备完善的自动化观测系统。

自动化观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记录和传输气象观测数据,提高观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并且能够方便实现数据共享和集成。

自动化观测系统还应具备自动报警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观测场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系统。

气象观测仪器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才能正常运行,因此观测场应有备用电源系统,以避免电力中断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5.观测场应具备良好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

观测数据的存储应有足够的容量和稳定的性能,能够支持长期的观测数据存储和管理。

同时,观测数据的管理系统应可靠、高效,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和共享。

6.观测场应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

技术人员应具备深厚的气象学知识和观测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观测仪器、正确解读观测数据并进行质量控制。

管理团队应具备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合理安排观测工作和资源,并及时处理观测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气象观测场的技术要求涉及观测场的位置选择和布置、观测仪器设备、自动化观测系统、电力供应系统、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等方面。

这些技术要求的实施将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围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为依据,其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

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

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准确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

为确保这些资料准确可靠,长期稳定。

特制定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被中国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列入气象探测站网的台站点。

第二条:对基准气候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一、基准气候站周围的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准气候站边缘的距离,必须为遮挡物高度的10倍以远;二、基准气候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准气候站边缘(围墙)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其与基准气候站边缘(围墙)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远;四、观测场四周10米内不能种植高杆(1米以上)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第三条:对基本气象站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一、基本气象站周围的成排(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遮挡物高度的10倍以远; 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四周孤立(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30米。

二、基本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三、经省级气象局论证确定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为观测环境有害的污染源,其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500米以远。

四、观测场四周10米内不能种植高杆(1米以上)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白(区站号:)、贵阳(区站号:)、格尔木(区站号:)、银川(区站号:)和阿勒泰(区站号:) 共个基准站长期保留人工器测观测任务,在、、时开展原有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云状 观测)。
观测业务要求
观测业务要求
(三)观测任务与流程 .每日观测任务 ()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现用自动站的采集器、传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等仪器设备及备
(气预函〔〕号)要求,使用气象网络授时系统定期校时。 .系统默认的时间同步间隔为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校时时间
及校时频率。
二、观测与记录
观测与记录
(一)云 .基准站、基本站观测云量、云高,不观测云状,云高前不记录云属;
一般站不进行云的观测。 .因雪、雾、轻雾使天空的云量无法辨明或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二、观测与记录 三、气象报告 四、应急加密观测
一、观测业务要求
观测业务要求
(一)观测时次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小时连续观测。 .基准站、基本站定时人工观测次数为每日次(、、、、时),一般站定时人工观测次数为每日次(、、
时)。 (二)观测项目 .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面最小能见度为小时内最小分钟平均值,以为单 位,取整数。段的能见度为正点前分钟(分)内的最小分钟平均值,以为单位,取 一位小数,小数点后第二位及之后的数值直接舍去。 .自动观测视程障碍现象的最小能见度为天气现象时段内“过去分钟平均值”的最小 “分钟滑动平均值”,以为单位,取整数。重要天气报告中的能见度(编码组中的) 以“过去分钟平均值”的“分钟滑动平均值”为准,以为单位编报,不足时,米数 直接舍去,高位不足补“”。

气象观测流程及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流程及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流程及技术要求---1. 引言气象观测是以科学方法收集和记录天气要素、气象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过程。

准确和可靠的气象观测流程是确保气象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的关键。

本文档旨在介绍气象观测的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

2. 气象观测流程气象观测流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步骤:2.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气象观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观测站点通常配备了各种观测仪器和设备,用于收集气象要素的数据。

例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观测仪器必须精确校准,并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

2.2 数据记录和存储收集到的气象数据需要及时记录和存储。

记录可以手动进行,也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

数据记录需要包括观测时间、气象要素数值、观测仪器标识等相关信息。

存储数据的方式可以是电子化的,比如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也可以是纸质存档。

2.3 数据传输为了及时获取气象数据并进行分析,观测站点需要建立有效的数据传输系统。

传输的方式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例如通过网络、电缆、卫星等。

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质量控制。

2.4 数据分析和应用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将观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可以预测天气趋势、制定应对策略、进行气候研究等。

数据分析需要借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模型,以及专业的气象知识和技能。

3. 技术要求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一些技术要求需要满足:3.1 观测仪器和设备观测仪器和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和设备应该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规格,根据气象观测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

同时,仪器和设备需要定期校准和维护,以保持其性能的稳定和精确。

3.2 观测站点的选择观测站点的选择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和气象环境等因素。

站点应该远离人类活动和可能的干扰源,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纯净性和准确性。

同时,观测站点应该有良好的气象观测条件,如开阔的场地、避免遮挡物等。

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必须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1)地面气象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 m×25 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35 m(南北向)×25 m(东西向)。

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2)不得垫高观测场。

(3)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置设中心地理标志,用水泥混凝土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中心位置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N、E,并雕刻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 m)。

(4)观测场四周应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坚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

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垂直。

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

为了对观测场地进行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15~20 cm为宜。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 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30~50 cm宽的小路,盖板用活动的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观测场外四周2 m 范围内除必建的小路外应与观测场内下垫面一致,不得用水泥或沥清等进行硬化。

(6)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

地沟深30~50 cm(根据降水情况而定)、宽30 cm,在地沟1/2深度处横向架设钢筋,每隔1.5~2.0 m架设一根,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置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5~10 cm的洞口;地沟底部和沟壁用砖砌实,以防地下水渗入,沟沿与观测场地面平齐或不高出3cm,防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以防雨后积水。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日益繁荣,安全行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而建设的。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一种遍及公路网络的气象观测站系统,它主要是为了监测公路交通中的气象变化,并提供气象信息,以便可控制交通和提供高效的决策依据。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本文就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介绍:一、气象观测仪器的选型和安装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是用一种非常专业的气象仪器来进行监测公路交通气象的变化。

气象仪器的选型要考虑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适应性和使用方便性等因素。

而气象仪器的安装则需要在各式各样的公路环境里,“以地定向、适度布点、合理配套、稳定耐用”,从而严格保证气象观测的数据。

二、数据的收集与传输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中的数据收集非常重要,其收集方式和传输方式应该是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的。

传输方式要求采用高速、大容量方式,以保证实时传输观测数据,并且需同时配备交通数据回传功能,各种异常状况也应该能够实时反馈。

三、数据及时处理和发布处理和发布数据的速度很关键,对于公路交通来说,它不仅关系到公路上下进出的车辆安全,也关系到公路交通管制部门对于公路交通状况进行快速反应和决策。

因此,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中的数据需要以近乎实时地方式获取、发布和处理数据,以便于广大用户能够及时了解气象变化,针对性地调整交通管理策略。

四、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关键性工作,网站的建设工作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并维护一个统一规范的数据存储系统,同时要定期对技术设施、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维护。

以上是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的一些部分介绍,这些都是建设一个高效、客观和系统化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必须遵从的技术要求。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成为日益流行的出行方式,加强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无疑将成为交通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焦点。

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要求

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要求

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要求建设一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你可别小看这项工作,想要搞定这一切,可得一口气说个明白。

先说说这个观测站的“心脏”——设备。

首先得有一套高精度的气象仪器,像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仪、雨量计这些,少一个都不行。

就好像你去超市买菜,少了一个蔬菜品种,整个菜篮子就不完美。

咱们这些仪器,可得能精准测量各种数据,万一哪个小小的细节出了问题,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你想啊,哪能随随便便就让气象站运作,得确保一切仪器都能正常工作,精度也是得过得去的。

说到气象站的“家”,那就是我们要建的这个站点了。

地方选得很关键,得避开建筑物、树木这些“干扰物”,因为它们会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最好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不然那些高楼大厦一堵,风速、气压,甚至连温度都可能被影响,搞不好气象数据全乱套。

哎,站点的环境问题很复杂,不仅得考虑这些,还得考虑地形的变化,毕竟风的流向、气温的变化,跟地形也有关系嘛。

接着来聊聊电源和通信这块。

你说,这个站点要是没电,怎么能监测天气?不管风刮得多厉害,雷打得多猛,都得有电支撑。

不光要保证稳定的电源供应,还得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指挥中心。

这不,就是要搭建一个稳定的通信系统了。

想象一下,你要是看不到数据,那岂不是空欢喜一场?就好像你玩游戏,网络卡顿了,根本不能正常打游戏一样。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也是气象站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之一。

然后,建气象站的过程,光说不做可不行。

所有设备得精确安装,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弄错方向,哪怕一点点偏差,最后也会影响整个数据的准确性。

你要是想让它发挥作用,得有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这就像是你去修手机,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修好的。

气象站的调试,必须得小心翼翼,一步步来,反复确认,确保没有一点差错。

设备还得有耐用性。

你想啊,气象站是要长期使用的,设备得能抵抗风吹日晒,得能应对各种极端天气,不怕冷也不怕热。

要是仪器一旦坏掉,数据就成了“空头支票”。

9.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9.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管理管理程序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编号:AP-117-TM-2012-03下发日期:2012年11月30日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系统构成 (1)第三章系统功能 (2)第一节一般规定 (2)第二节显示功能 (4)第三节其它功能 (7)第四章性能 (8)第一节系统性能 (8)第二节测量性能 (9)第五章环境适应性 (11)第六章附则 (13)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以下称民用机场)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第三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构成、功能、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技术要求应当符合本规范。

第二章系统构成第四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用户终端、数据传输、跑道灯光强度设定单元、电源、防雷等硬件和软件构成。

第五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传感器包括: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气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云高仪、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背景光亮度传感器等。

第六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用户终端包括:观测用户终端、预报用户终端、其它用户终端(包括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机场运行管理部门、航空营运人等用户终端)、系统监控终端等。

第三章系统功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七条民航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测量或计算气象光学视程(MOR)、跑道视程(RVR)、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降水、云等气象要素的功能。

第八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各用户终端应当具有显示系统测量和计算的实时气象要素的功能;应当具有按不同跑道分别显示气象观测要素的功能,气象要素的显示应当符合《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的规定。

第九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通过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发送报文的功能;应当具有通过有线和无线的通信方式远程传输实时数据及系统监控信息的功能;实时数据的输出格式应当符合规定的要求。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6.18
•【文号】气测函〔2024〕130号
•【施行日期】2024.06.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综合观测
正文
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
要求(1.0版)》的函
气测函〔2024〕13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指导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建设。

我司组织编制了《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现予以印发。

附件: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24年6月18日。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二○○五年三月目 录一、自动气象站观测环境条件要求二、自动气象站观测现场地沟施工要求三、自动气象站观测现场埋设管道施工要求四、观测场内仪器的布置五、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防雷接地要求六、有关资料处理方面的要求一、自动气象站观测环境条件要求准确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气象服务的基本依据,而观测场地对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动气象站主要用于国家基准气象站、基本气象站和一般站,为保证自动气象站在室内、外都能顺利安装和正常运行。

气象探测环境应符合下述技术规定。

(一)、设备运行环境1.室外设备运行环境①工作温度 -50℃~+50℃②相对湿度 0~100%③抗 阵 风 75m/s其他要求 自带避雷装置防锈蚀2.室内设备运行环境①工作温度 5℃~40℃②相对湿度 <90%③电压波动 220V+10%-15%(二)、室外设备安装场地1、各类台站标准的地面观测场规格应为正方形、正南正北走向,面积为25×25米(担负太阳辐射观测任务的台站观测场可向南面扩展10米),观测场地面与周边地面的高度平齐,观测场门开在北侧围栏的中央。

国家一般气象站受占地面积大小、形状、地势等的限制时,观测场可以改建为16(东西)×20(南北)米的规格,其观测场的走向可以与整个院落的走向一致(或改建为直径不小于20.0米的圆形观测场),但观测场内的全部仪器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方位要求。

2、气象站周围的成排(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远;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四周孤立(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30米。

3、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强化质量意识,将质量保障纳入观测业务日 常管理和考核中,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
对观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和技能水平,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观测 业务,提高工作能力。
定期进行设备检定和校准
按照规定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设备精 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 或误差问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实施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抽查,及 时发现并纠正数据质量问题。
定期对观测业务进行考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 和改进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中如取舍、滤波等操作可能 导致误差,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观测精度的要求与保证
观测时间
观测时间应准确,避免因时间偏差 导致的误差。
采样方式
采样方式应合理,避免因采样不均 导致的误差。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应科学、合理,避免因处 理不当导致的误差。
人员素质
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观测 精度有很大影响,应加强人员培训 和技能提高。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技术规定
2023-11-05
目 录
• 观测方式与设备 • 观测项目与要求 • 观测时间与频次 • 观测误差与精度 • 观测场地与环境 • 观测质量保障措施
01
观测方式与设备
观测方式的种类与特点
01
02
03
人工观测
人工定时对气象要素进行 观测,具有观测项目全面 但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观测数据的评估与应用

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摘要:各有关单位在加强其安全防护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其精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使其服务功能得到了最好的改善。

本文就如何做好综合性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就如何加强综合性的气象监测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改进综合性的气象监测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质量控制引言:综合气象监测是一种将天基、地基和空基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气象监测方法。

在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方面,综合气象监测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性气象监测体系基本建成了以地面为基、空基和天基为一体、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泛的综合性气象监测体系。

这一制度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作用。

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性在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今天,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要使气象数据更加完备,必须强化综合性的气象观测。

气象工作是气象部门开展气象分析、预报、防灾、科研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各类损失,为地方的农业工业生产、生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气象观测技术要点1.做好复杂天气的观测管理气象机构要严格落实全国气象机构的安全生产稽核工作。

在观察工作中发挥领导、监督作用。

全面检查观察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高效地进行纠正;要时刻注意气象的变动,并对各类观测仪器进行检修保养。

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对各种设备进行巡视,并加强对气象观测仪器的运行状况的监控。

健全和落实接口机制运行监测、维护和应急维护方案,进行应急观察和应急演习,并按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相关工作。

2.加强观测仪器设备管理气象监测仪器的正常使用对其经营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天气条件的变化和复杂性,使得监测仪器和设备很难进行高效的监测。

某县级气象机构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气象服务标准化、现代化,提高综合气象服务服务水平,强化对当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持。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2oo5.3.19)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2oo5.3.19)

自动气象站建设技术要求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二○○五年三月目录一、自动气象站观测环境条件要求二、自动气象站观测现场地沟施工要求三、自动气象站观测现场埋设管道施工要求四、观测场内仪器的布置五、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防雷接地要求六、有关资料处理方面的要求一、自动气象站观测环境条件要求准确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气象服务的基本依据,而观测场地对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动气象站主要用于国家基准气象站、基本气象站和一般站,为保证自动气象站在室内、外都能顺利安装和正常运行。

气象探测环境应符合下述技术规定。

(一)、设备运行环境1.室外设备运行环境①工作温度 -50℃~+50℃②相对湿度 0~100%③抗阵风 75m/s其他要求自带避雷装置防锈蚀2.室内设备运行环境①工作温度 5℃~40℃②相对湿度 <90%③电压波动 220V+10%-15%(二)、室外设备安装场地1、各类台站标准的地面观测场规格应为正方形、正南正北走向,面积为25×25米(担负太阳辐射观测任务的台站观测场可向南面扩展10米),观测场地面与周边地面的高度平齐,观测场门开在北侧围栏的中央。

国家一般气象站受占地面积大小、形状、地势等的限制时,观测场可以改建为16(东西)×20(南北)米的规格,其观测场的走向可以与整个院落的走向一致(或改建为直径不小于20.0米的圆形观测场),但观测场内的全部仪器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方位要求。

2、气象站周围的成排(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建筑物、树木和其它遮挡物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必须为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远;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四周孤立(从观测场围栏外缘起量,视宽角≤22.5度,下同)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两孤立障碍物最近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30米。

3、气象站周围的工程设施边缘与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的距离要求:铁路路基必须为200米以远(电气化铁路路基为100米以远);公路路基必须为30米以远;水库等大型水体(最高水位时)必须为100米以远。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一、概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气象部门进行实时气象观测和记录的重要任务,为正确预报天气和提供气象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了加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本技术规定。

二、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

气象站主要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降水量等观测要素的仪器设备,气象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降水传感器等。

三、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分为日常观测和特殊观测两类。

1. 日常观测日常观测主要包括定时观测和报时观测。

定时观测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一般为每小时一次。

报时观测是指当天的观测数据获取完毕后,报告给气象台或气象局。

2. 特殊观测特殊观测指对特定气象现象进行观测,如暴雨时段的观测、重大天气事件的观测等。

特殊观测需要事先制定观测方案,并在观测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灵活性。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校正和数据存储等环节。

数据录入应确保准确无误,校正环节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存储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以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一般分为手工传输和自动传输两种方式。

手工传输主要指通过传真、电话等渠道将观测数据传输给气象台或气象局,自动传输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五、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是保证观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观测操作的规范执行、数据的实时校验和数据缺失的补充等。

六、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地面气象观测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观测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气象观测规程、气象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等。

七、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监督和评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应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包括对观测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观测人员的日常督导和培训指导等;评估包括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和业务效果的评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

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2) 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
(3) 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
(4) 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5) 因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内的辐射观测仪器,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观测仪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仪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

⑹观测场内仪器的布置可参考图2.1。

⑺仪器设备安装和维护、检查按表2.1的要求进行。

⑻北回归线以南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场内设施的布置可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灵活掌握,使观测员的观测活动尽量减少对观测记录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仪器安装要求
仪器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基准部位
干湿球温度表高度1.50m ±5 cm
最高温度表高度1.53m ±5 cm
气象观测场
最低温度表高度1.52m ±5 cm
温度计高度1.50m ±5 cm
湿度计在温度计上层横隔板上
毛发湿度表上部固定在温度表支架上横梁上
温湿度传感器高度1.50m ±5 cm
雨量器高度70cm ±3 cm
虹吸雨量计仪器自身高度
翻斗式遥测雨量计仪器自身高度
雨量传感器高度不得低于70cm 口缘
小型蒸发器高度70cm ±3 cm
E-601B型蒸发器(传感器)高度30cm ±1 cm
地面温度表(传感器)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草面温度传感器离地面6cm ±1 cm
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曲管地温表(浅层地温传感器)深度5、10、15、20 cm ±1 cm 倾斜角45° ±5°
感应部分中心
直管地温表(深层地温传感器)深度40、80 cm ±3 cm
深度160 cm ±5 cm
深度320 cm ±10 cm
感应部分中心
冻土器深度50-350 cm ±3 cm
内管零线
日照计(传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5°
方位正北±5°
辐射表(传感器)支架高度1.50m
直射、散射辐射表
方位正北±0.25°
直射辐射表(传感器):
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1°
支架安装面底座南北线
风速器(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 m 风杯中心风向器(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 m
方位正南(北)±5°
方位指南(北)杆
电线积冰架上导线高度220 cm ±5 cm
定槽水银气压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水银槽盒中线动槽水银气压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象牙针尖
气压计(传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感应部分中心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1) 基准站、基本站和辐射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一般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 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

(3) 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对比观测可在迁站前进行,也可在迁站后进行。

(4) 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无深层地温观测任务的站不需进行)。

对比观测的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三个月。

每天进行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四个时次,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5) 对比观测资料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并存档上报。

观测值班室是安放室内观测仪器的场所和值班观测员的工作室。

⑴ 一般应建在观测场北边,保证观测员在值班室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
气象观测场
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

⑵ 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

⑶ 防雷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