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脑瘫-PPT课件

脑瘫-PPT课件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 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 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 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 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 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 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 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 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中心参 加游戏和活动。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 瘫分为五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 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 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 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 济失调的表现。
小儿脑瘫早期表现(0-6个月)
•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
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 上,则可考虑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 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 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考虑为脑 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 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 无反应,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 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 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 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 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 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 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
• (8)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 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 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表现为好哭、 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 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 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 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 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PPT课件)

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PPT课件)
b) 进食训练:健侧手把握食具,把勺子固定在患侧手, 治疗师辅助进行。
c) 如厕训练:健侧上肢帮助患侧上肢固定于便盆旁扶手, 健侧手完成如厕动作。
CIMT强制诱导运动
在取得患儿家长的同意配合后, 采用健侧上肢佩戴连手棉袖套或石膏 固定,以限制健侧上肢正常活动,清 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持续12 周。制定个体化OT训练方案,强制性 诱导使用患侧,每天6小时,每周4次, 强化训练至少持续4周。治疗计划以 患儿目前尚未达到,但通过训练能够 努力达到为宜。
偏瘫的运动特点
翻身姿势 坐位与爬行姿势
立位姿势
步行姿势
翻身姿势
患儿喜从患侧向健侧翻转,首 先头部从患侧转向健侧,然后用 健侧上肢支撑,使身体从仰卧位 翻向侧卧、俯卧位。但患侧肩关 节后伸,常常造成翻身困难。
坐位与爬行姿势
患儿多利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起, 完成坐位姿势后患侧上肢向后拖,而 由于过多利用健肢代偿,患肢运动几 率少,患肢常伴废用性萎缩和肌张力 增强。患儿较难建立四点跪爬能力, 通常的移动方式为——坐爬。
痉挛肌的松解及提高关节活动度
痉挛肌的松 解及提高关 节活动度
推拿按摩 中频电刺激 蜡疗
温水浴 矫形支具
针灸
运动康复训练
a) 降低肌张力训练:上田正法、手法牵张; b) 上肢的分离运动:首先通过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引
出患侧上肢的联合运动,然后通过交叉摸耳、手爬肋木 等单关节分离训练逐步提高肩、肘、腕的运动功能; c) 上肢的负重训练:如横坐位手支撑训练、俯卧位撑手训 练等; d) 下肢的负重训练:如直跪重心转移训练、单膝跪位训练、 单腿蹲起训练等; e) 躯干的力量训练:如侧方弯腰拾物、单腿桥式训练等; f) 平衡及协调能力训练:如坐位巴氏球训练、坐或站位平 衡板训练、走平衡木训练。

儿童脑瘫症状表现

儿童脑瘫症状表现

儿童脑瘫症状表现(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高,整体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发生改变极易怒,亲吻散射进一步增强相伴抽搐。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

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无法走跌,4~5月够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当在3~5月时看到物体可以低头揪,若5月后还无法者疑似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

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脑瘫的整体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相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到:脑瘫婴儿(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就是肌张力低落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看见。

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以确诊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落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就是肌张力失调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看见。

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以确诊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就是智力低落的早期整体表现,通常指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做名无反应,可以确诊为智力低落。

4.头围异常头围就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存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紧固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1.综合康复医疗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

儿童脑瘫康复

儿童脑瘫康复

分型诊断



5、共济失调型 以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 球震颤,平衡障碍,醉酒步态为主要表现。 6、混合型 以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多为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为主要表现。
六、分期诊断




一、分期 根据脑发育阶段性,分为早期、中期和后 期。 1、早期:出生后至3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续长期,为治疗期。 2、中期:3周岁后至6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完善期,为康复期。 3、后期:6周岁至13周岁,脑神经功能代 偿期,为教育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vojta疗法主要有两种,即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运动(R—U)。 进行训练时先摆一定的体位,以后治疗师 刺激主诱带(如颜面侧、上肢的前臂内侧, 下肢股骨内侧髁等)和辅助诱发带的刺激 点(如肩胛骨内缘,上下腭角等)引起病 儿局部肢体肌肉活动,远隔应答反应在对 侧肢体和躯干,而诱发儿童卧腹爬和翻身 运动。从而使有中枢性协调运动的脑瘫儿 正常化,和防止转向重度。
八、中药方剂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肝肾亏虚—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 芍、干姜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肝强脾弱—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首、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散 痰瘀阻络—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归脾汤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
脑瘫康复诊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什么是脑瘫?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主要由于胎儿期或早期婴儿期的脑损伤引起的。

脑瘫会对患儿的姿势控制、平衡能力、动作协调、力量和姿势进行控制。

和其他医学正确性。

脑瘫分为几种类型,其中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和混合型等。

脑瘫与早期反射早期婴儿通常会有一些正常的生理性反射,这些反射会在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过程中消失。

然而,脑瘫患儿的脑部异常发育会导致这些反射异常的延迟或持续存在。

以下是脑瘫患儿早期反射异常的一些常见表现:1. 阔步反射阔步反射是指婴儿抬起一只脚时,另一只脚会出现抬高的反射。

正常情况下,这个反射会在4-6个月时消失。

然而,脑瘫患儿可能会延迟或永久性地保留这个反射。

2. 格拉夫反射格拉夫反射是指婴儿手掌被刺激后,手指会自动握紧。

这个反射正常情况下会在3-4个月时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会延迟或持续表现出这个反射。

3. 指引反射指引反射是指当婴儿的手心被轻轻刺激时,手指会放松并向外张开。

正常情况下,这个反射会在2-3个月时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会延迟或持续显示这个反射。

4. 戳击反射戳击反射是指患儿的脚底或手掌被刺激时出现踢腿或抓握的反射动作。

这个反射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应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会持续出现。

5. 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ATNR)ATNR是指当婴儿的头部转向一侧时,与转向相对的胳膊会伸直,同侧的胳膊会弯曲。

正常情况下,ATNR在4-6个月时会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会持续出现这个反射。

6. Moro反射Moro反射是指当婴儿感到惊吓或失去支持时,会突然伸展四肢并随后将其收回。

这个反射在3-6个月时会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保持这个反射更长时间。

7. 对称Tonic Neck Reflex (STNR)STNR是指当婴儿头部向前倾斜时,两臂弯曲,膝盖伸直;当婴儿头部向后仰时,两臂伸直,膝盖弯曲。

正常情况下,STNR会在6-8个月时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会持续表现这个反射。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的分型
C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ONTENTS
1
痉挛型
2
不随意运动型
3
强直型
4
共济失调型
5
混合型
1.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1)痉挛型:为最常见的类型,越战发病率的60%~70%。主要 损伤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椎体系统
其主要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等导 致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
(6)混合型
指某两种类型或几种类型存在一个患儿身上。 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同时存在为多见
2.根据瘫痪部位分类 • (1)单瘫:此型少见,指一个肢体瘫痪
• (2)双瘫:约占10%~15%,四肢均受累,双下肢明显重于双上肢
• (3)截瘫:指双下肢瘫。其躯干和双上肢也存 在一定问题,多见于颈髓和脑干病变
(4)共济失调型:
约占5%,损伤部位在小脑。 主要表现平衡功能障碍,上下肢动作不协调,辩距不良, 步态不稳,多呈醉酒步态,容易跌倒。 头、头有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最常见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言语缺少抑扬声调
(5)肌张力低下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 瘫难以保证正常体位 患儿常取仰卧位,四肢外展、外旋,状似仰翻 的青蛙,此型多见于脑瘫早期。 幼儿期以后会发展其它型,如果迟缓状态持续, 患者难以自理,预后不良
• (4)偏瘫:约占20%~30%,指一侧上下肢瘫痪, 上肢较下肢重,均为痉挛型
• (5)三肢瘫:指三个肢体瘫痪或四个肢体不完全 瘫
• (6)四肢瘫:指四肢均受累,运动障碍不对称, 双上肢重于双下肢
1)重复偏瘫:一侧上下肢重于另一侧上下肢 2)双重瘫:双上肢障碍重于双下肢的瘫痪常见于不随意运动型

小 儿 脑 瘫

小 儿 脑 瘫
5、癫痫发作
至少有10%一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6、口面牙功能障碍
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7、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脑瘫手术的治疗时机及原则
(1)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发现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研究表明:新生儿脑重在340-400g之间,出生后6个月达800g;小儿生后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时期,此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60%,如果此期能够早期发现和诊断脑瘫,并注重加强患儿在神经精神方面的积极训练,对于脑瘫儿日后神经精神功能的开发和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90%。特别是8岁以后的儿童,大脑发育已趋完好,与成人几无区别,如果脑瘫患儿到此时才开始正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那么疗效就差。
b.化学因素 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脑瘫名词解释

脑瘫名词解释

脑瘫名词解释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部运动障碍,主要由于早期脑损伤(在胎儿期、出生前或出生后几个月内)所导致。

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于脑部发育异常、缺氧、感染、脑出血等引起的。

脑瘫对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表现为姿势和运动的无力、僵硬、不能精确控制肌肉,甚至可能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觉与听觉障碍等。

脑瘫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常见的脑瘫类型包括:1. 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此类型是最常见的,约占脑瘫患者的70-80%。

患者肌肉过度紧张、缩短,导致肌肉强直和关节僵硬。

2. 异常姿势型脑瘫(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此类型约占10-20%,特征是肌肉无力和不协调,引起姿势异常、运动难以控制。

3. 刚性型脑瘫(Rigidity cerebral palsy):此类型比较罕见,患者肌肉过度紧张、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4. 混合型脑瘫(Mixed cerebral palsy):此类型包括两种及以上类型的特征,常见于那些既有紧张症状又有不协调症状的患者。

5. 共济失调型脑瘫(Ataxic cerebral palsy):此类型相对较少见,主要特征是协调能力受损,导致动作不稳、姿势不稳。

脑瘫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可能受限,如坐立不稳、行走困难,甚至需要使用辅助设备(如拐杖、轮椅等)。

脑瘫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矫正等。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维持和恢复肌肉功能,促进肌力、平衡和协调性的改善。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减轻肌肉紧张、控制痉挛、促进运动控制信号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矫正(如肌肉拉长术、关节松解术等)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脑瘫是一个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关怀。

脑瘫患者和家人可以通过专业团队的帮助,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教育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挥他们的潜力。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取决于脑瘫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类型的脑瘫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特点:
1. 痉挛型步态: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肌肉过度紧张并伴随着强烈的痉挛,步态呈现出僵硬、不协调的特点。

他们的步态可能呈现出挺身、关节角度异常或者用力收紧大腿和小腿肌肉。

2. 无力型步态:无力型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足,步态呈现出行走困难、摇摆不稳、脚步不稳的特点。

他们可能出现膝关节塌陷、脚跟落地困难等现象。

3. 扁平型步态:扁平型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足部内翻、脚弓下陷、膝关节过度伸直并且下肢肌肉过度紧张。

他们的行走时足部接触地面面积较大,易导致扁平足和脚趾挛缩。

4. 痉挛-无力混合型步态:有些脑瘫患者的步态表现是痉挛型和无力型的混合。

他们的步态可以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在肌肉过度紧张时痉挛。

这种步态呈现出混合型特点,包括无力和僵硬的元素。

总的来说,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步态困难、不稳定、协调性差,并伴随着肌肉紧张或无力等问题。

这种步态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

脑 性 瘫 痪

脑 性 瘫 痪

三、脑瘫病理变化
脑瘫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脑弥漫性病变,大脑皮 质神经细胞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 增生、脑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室管膜 下出血、脑室内白质软化、脑白质丧失,脑软 化囊腔形成,脑积水,各种脑畸形。 人脑病变部位与功能障碍相关,大脑皮质及锥 体束受损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在椎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主 要病变在小脑。
4、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肌张力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肌肉的张力度。通 过触摸、被动屈伸、摆动、旋转肢体以了解 肌张力情况。脑瘫小儿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 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 期大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增高, 少数表现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型1岁以内往 往无肌张力增高,随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
脑性瘫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各种原因 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 中枢性障碍及姿势异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 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在脊髓灰质炎控制 以后,脑瘫成为引起 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儿 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近几 年统计脑瘫的发生率达20‰—30‰。男孩多于女孩, 男女之比为1.13:1—1.57:1。脑瘫属中枢性,其病因 发生在脑的生长发育期,脑损伤为非进行性的,临 床症状一般在婴儿时期即出现。
伸手、抓取、握住、放松、指点、 拍打、叩锤、挤压、托起等,以二 指摘、三指拿、四指 抓等 (1)电疗 (2)湿热疗法 (3) (3)水疗; 5、音语疗法; 6、手术治疗; 7、肉毒素局部疗法。 2012年2月16日
谢谢大家!
2、作业疗法:
①上肢和手动功能训练:上肢和手 动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

脑瘫 知识的介绍

脑瘫 知识的介绍

本月专题脑性瘫痪一: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的治疗方法。

二:发病及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国内报道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较为常见三:临床表现❝由于不同的病因,类型,受累部位和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症状有;❝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患肢不自主运动,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常过伸或分开。

❝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患儿智力受损轻者常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易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受损严重者常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对简单的指令也不能执行,讲话不清❝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牙齿发育不良,斜视,。

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患儿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亢进。

四:脑瘫的分类❝按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 2.迟缓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

患儿表现为手足远端出现不间断的不自主运动,成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

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

❝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五:脑瘫的治疗❝迄今既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也不可能治愈,但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

❝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

脑性瘫痪课件

脑性瘫痪课件

2. 3 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 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 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 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护理
❖ 1.日常生活护理 :培养患儿独立生活能力 ❖ 2.饮食护理 :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
治疗方法
❖ 1 西医疗法 1. 1 药物 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 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 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 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 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 究空间。如曲凤媛等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 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 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分类
❖ 按临床表现分 ❖ 按程度分
❖ 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 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 增 高,肢体活动受限
❖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 变在锥体外系, 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 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协调及无效 的运动增多
6个月内
❖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 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 智力低下。
❖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 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 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脑瘫的定义及分型

脑瘫的定义及分型

脑瘫的定义及分型脑瘫的定义及分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它主要影响运动和姿态掌握。

脑瘫是由于在胎儿大脑发育过程中或在诞生后的早期阶段,发生了脑部损伤或特别发育而引起的。

这种神经发育疾病导致肌肉的不正常紧急和姿态的特别,进而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力量。

脑瘫的发病缘由多种多样,包括胎儿期感染、脑部缺氧、脑损伤等。

这些缘由导致了大脑皮质和运动神经元的受损,进而影响了大脑对运动的掌握和调整。

依据脑瘫的症状和影响范围,我们可以将脑瘫分为四个主要类型:痉挛型脑瘫、弛缓型脑瘫、混合型脑瘫和运动功能障碍型脑瘫。

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者的70%。

患者在运动时常常表现出肌肉僵硬和不自主的抽搐,这导致了姿态的特别和运动的困难。

他们的肌肉经常紧急过度,使得简洁的动作变得困难而缓慢。

弛缓型脑瘫是另一种常见类型,约占脑瘫患者的20%。

患者的肌肉松弛,导致姿态不稳和运动掌握的困难。

他们可能会有困难保持坐姿、站立或行走,并且经常表现出特别的协调性。

混合型脑瘫是痉挛型和弛缓型脑瘫的混合体,约占脑瘫患者的10%。

这种类型的脑瘫表现出上述两种类型的症状,患者可能同时表现出肌肉紧急和松弛的特征。

运动功能障碍型脑瘫是最少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脑瘫患者的少部分。

这种类型的脑瘫主要影响患者的协调性和平衡力量,使得他们的运动变得困难而笨拙。

需要留意的是,脑瘫的严峻程度和症状会因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有些患者可能只受到稍微的运动障碍,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身体功能障碍。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脑瘫时,医生需要依据患者的详细状况来制定共性化的治疗方案。

脑瘫是一种影响运动和姿态掌握的儿童发育障碍,依据症状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痉挛型、弛缓型、混合型和运动功能障碍型。

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脑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并为患者供应更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脑瘫的定义、分型及相关症状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由于脑部受损而导致运动和姿态的障碍。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武汉中原医院神经内科脑瘫的分型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 CP简称脑瘫)这一综合征首先由英国医生Wiliam J. Little 于1841年发现。

1888年,Burgess首次应用脑性瘫痪一词。

“脑性瘫痪"-词的使用仅仅有百年历史,但对此病的描述却由来已久。

它的定义也是随着对此病的不断认识而逐渐统一的。

脑瘫的临床症状表现差别很大,准确地进行脑瘫的分型分类对于统一临床诊断。

评价和制订适宜的训练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临床特点,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AACP)分类方法修订,可将小儿脑瘫分为八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无法分类型。

按瘫痪部位又分为:单瘫型、截瘫型、偏瘫型、双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双重性偏瘫型等。

1 .脑瘫的分型之痉挛型的临床特征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

人类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维持的。

如果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国强,贝V手脚不能灵活地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而给人一种痉挛性硬的感觉,下肢尤为明显,腱反射亢进。

伸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大脑支配调节。

大脑损伤失去控制脊髓功能,就出现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

这就是痉挛性脑瘫。

一般低体重儿与围产期缺氧儿易患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表现为伸张反射亢进、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肢位、呈尖足, 膝关节屈曲挛缩,踝关节内翻变形。

2 .脑瘫的分型之手足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的临床特征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包括颜面肌肉、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

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为其常见病因。

上肢损害多重于下肢。

病损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瘫的20%。

患儿表现为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做不出完整的灵活动作,反而表现出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

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紧张时颜面、颈部、上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可见皱眉、手臂后背、手和指尖出现不随意运动,称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
常或损伤而引起的永久性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疾病。

下面是脑瘫的常见诊断标准:
1. 运动障碍:脑瘫患者表现出运动发展异常或运动控制障碍,如肌张力异常、肌肉功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等。

2. 早期发病:脑瘫通常在出生后的早期或幼儿期就开始表现出症状。

3. 非进行性损伤:脑瘫的损伤通常是一次性的,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重。

4. 河氏标志:脑瘫患者在运动时,常表现为痉挛、肌张力异常、异常姿势等。

5. 排除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运动障碍的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脑瘫的诊断多为临床诊断,一般由儿科医生或康复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脑部MRI、运动学评估等)进行综合判断。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I)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⑵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⑶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⑷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⑻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⑼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 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II)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

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

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

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6)亦可见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脸歪向一侧,独特的面部表情等。

(7)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主动运动减少,状似仰卧的青蛙,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8)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较好的理解能力。

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9)与上述表现不同的是,本型还可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常伴有智力落后、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一-般临床症状较重,较难护理。

以往将其单独分型为强直型,目前归类于不随意运动型,此型在不随意运动型中很少见。

(10)单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味检查不出现病理反射,牵张反射不亢进。

(11)本型以手足徐动临床表现多见,此外可见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强直等.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古脑瘫的20%。

3.共济失调型:(肌张力障碍型、手足徐动型)
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表现为协调及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不自主运动。

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失或不足,不能保持稳定姿势。

主要表现如下:
(1)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械。

(2)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极为常见。

(3)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4)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徐缓。

(5)本型不多见,多与其他型混合,约占脑瘫的5%。

4.混合型脑瘫:
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称为混合型,以烧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

内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也可以天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