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顶角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认识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认识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定义,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对顶角的判定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对顶角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对顶角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几何图形和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如角的定义、分类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行线吗?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对顶角的定义:在两条相交直线的同一侧,位于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2. 讲解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进行判定。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顶角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对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建筑、设计等领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对顶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对顶角在数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对顶角的判定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顶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对顶角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顶角初中教案

对顶角初中教案

对顶角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3. 能够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对顶角的识别和判断。

教学难点:1. 对顶角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转换。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几何图形工具;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新课:介绍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举例说明:展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对顶角;3. 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出两个交叉的直线,并标出对顶角。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对顶角的定义:对顶角是指两条交叉直线上的两对相对角,它们的度数相等;2. 讲解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即它们的度数相等;3. 示例讲解:通过几何图形,解释对顶角的性质,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4. 应用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几何题中找到对顶角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练习题:给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顶角,并计算它们的度数;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解答和讲解;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对顶角进行解决;4.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3. 提问回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顶角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些关于对顶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正确解答,如有疑惑可以请教家长或同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对顶角图解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图解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图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应用对顶角;3. 掌握对顶角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对顶角的证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顶角的证明方法。

教学准备:几何画板,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三角形ABC,其中AC和BD是交叉线,交点为E。

2.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ABC中的角A和角C,角B和角D。

3. 提问:角A和角C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角B和角D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对顶角的定义:在两条交叉直线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相对角互称为对顶角。

2.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对顶角。

3. 讲解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对顶角的证明过程。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对顶角的定义、性质和证明方法。

2. 强调对顶角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对顶角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其克服对顶角证明方法的难点。

2.1第1课时对顶角、补角和余角(教案)

2.1第1课时对顶角、补角和余角(教案)
2.1第1课时对顶角、补角和余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3.余角的定义及性质;
4.判断和证明对顶角、补角、余角;
5.运用对顶角、补角、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识别与运用,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顶角的识别和补角、余角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张或使用量角器来演示对顶角相等和补角、余角的计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顶角、补角和余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对顶角》参考教案

《对顶角》参考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画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自学课本16页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哪些条件?图2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对对顶角?请在图2中找出来。
(3)在课本16页图8-18的风车照片中你能发现对顶角的形象吗?你还能举出
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如:剪刀、推拉式防盗门、伸缩式衣架、加号、乘
号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多举一些实例,加深对对顶角的理解)
(4)如下图,∠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个性化设计:
设计意图:
本组题目是巩固对顶角概念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在图形中辨
认对顶角的要领,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使学生加深印象。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吗?你能把它们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画出来吗?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
本上画出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图形。
图1
在两直线相交的图形中共形成了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之间有
没有特殊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一问题——出示课题。
所以∠BOD=∠AOC=70°
因为OE平分∠BOD
所以∠BOE=∠EOD=∠BOD= ×70°=35°
变式:若给出的是∠BOE=30°,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熟悉并学会书写格式,并能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个性化设计:
(三)学以致用:
先让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以上题目后,小组再相互讨论答案,最后教师选
派小组代表统一答案,讲解疑难。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看法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看法教案

初中数学对顶角的看法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顶角的定义,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和判断。

教学难点:对顶角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对顶角;2. 学生分享找到的对顶角,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对顶角的定义:在两条相交直线的同一侧,位于交点两侧的角互为对顶角;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几何图形,观察并验证对顶角的性质;3.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对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顶角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对顶角在几何中的重要作用;2. 推荐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对顶角的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对顶角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对顶角

教学设计对顶角

教学设计对顶角教学设计:对顶角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判断两条直线的对顶角,能够在图形中找出对顶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2. 难点:判断两条直线的对顶角。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出示一张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图中有几对对顶角?- 对顶角有什么相同的性质?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顶角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Step 2 理解概念1. 出示定义:“对顶角是位于两条相交直线的同一侧,且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它们的度数相等。

”2. 分析定义并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什么是相交直线?- 什么是内角?- 为什么对顶角的度数相等?3.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解释。

Step 3 性质与判定1. 出示“性质1:若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且∠ABC=∠CDE,则∠ABD=∠CDE。

”的表述。

2. 分析性质并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为什么∠ABC=∠CDE?- 如何证明∠ABD=∠CDE?3.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解释。

Step 4 解决问题1. 出示一些图形,并让学生判断其中的对顶角。

2.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找出对顶角,并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纠正。

Step 5 拓展应用1. 学生用纸与铅笔自行设计一组图形,其中包括对顶角,并且需要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2. 学生互相交换图形,判断对顶角是否相等,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与解答,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对顶角,并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2. 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自行找出对顶角,并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对顶角》 教学设计

《对顶角》 教学设计

《对顶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准确识别对顶角。

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让学生经历探索对顶角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对顶角性质的推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相交线的图片,如十字路口的道路、打开的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形成的角,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对顶角。

2、讲授新课(1)对顶角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交直线,指出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角的位置关系。

然后给出对顶角的定义:有公共顶点,并且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识别对顶角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形,找出其中的对顶角,并说明理由。

然后给出一些不同的相交线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角是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对顶角的大小关系,让学生通过测量、叠合等方法进行探究。

然后通过几何推理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因为∠1 和∠2 是对顶角,所以∠1 +∠3 = 180°,∠2 +∠3 = 180°,所以∠1 =∠2。

3、巩固练习(1)给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对顶角,并计算对顶角的度数。

(2)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座桥梁的设计图中,两条钢梁相交形成了对顶角,已知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4、课堂小结(1)回顾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拓展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对顶角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对顶角-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对顶角-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对顶角-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对顶角的定义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2.对顶角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对顶角的应用问题解决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视频动画引入概念,或通过问题示例引入对顶角的定义。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对顶角的概念是否已经有所掌握,并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

2. 讲解对顶角是指两个角分别位于两个平行线中的同侧,且顶点分别位于这两个平行线中的相应顶点,这两个角相等。

如下图所示:A/|\\/ | \\/ | \\/ | \\/ | \\D --------- C\\ | /\\ | /\\ | /\\ | /\\|/B在上图中,AB // CD,∠A、∠B为对顶角,∠C、∠D为对顶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1.相等的对顶角在平行线中的相对位置相同。

2.在平行线中,若两对对顶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相等的。

3. 练习练习一:图中的两条线段EF和GH是水平的,它们中间隔着一段垂直的线段JK,求∠B、∠E、∠G的度数。

J---K| |F--B---E--G| |H----L解析:∠B、∠E、∠G都是对顶角,且由于EF和GH是水平的,则∠B=∠E,∠G=∠L,因此,∠B+∠E+∠G=∠B+∠B+∠L=180°,解得∠B=∠E=40°,∠G=∠L=100°。

练习二:如上图所示,AB//CD,BF是射线,∠ABC=45°,求∠EFG的度数。

解析:由于AB//CD,∠ABC=∠DCB,又∠ABC=45°,所以∠DCB=45°。

由对顶角知识可知,∠ABC=∠EFG,因此,∠EFG=45°。

4.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一些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掌握对顶角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几何相关的问题。

对顶角-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对顶角-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对顶角-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对顶角的概念;
2.能够识别对顶角;
3.理解对顶角的性质,能够解决与对顶角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对顶角的概念;
2.对顶角的性质;
3.对顶角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1.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解决对顶角相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复杂的对顶角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举例、练习、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画图,让学生感受对顶角;
2.询问学生对对顶角的认识,引出对顶角的定义。

讲解
1.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的性质;
3.对顶角的计算方法;
4.对顶角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练习
1.练习题集合,包括识别对顶角、计算对顶角、解决对顶角相关问题;
2.老师抽取部分题目,让学生在班内讨论解题方法。

总结
1.回顾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总结对顶角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交流对顶角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总结成文。

拓展与延伸
1.探究对顶角的性质和相关公式;
2.尝试用对顶角解决其他几何问题。

教学资源
1.《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题集中的相关题目,并用对顶角解决其他几何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2.能够正确识别并运用对顶角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对顶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并能运用到几何证明中。
(二)教学难点
1.对顶角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对顶角。
2.对顶角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掌握证明方法。
针对教学难点,我还设想以下具体措施:
1.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制作模型等方法,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对顶角。
2.在对顶角性质的推导和证明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角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证明方法。
3.结合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提高解题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对顶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对顶角是在两条交叉直线上,位于交叉点两侧且不邻补的两组角。
2.能够识别并正确标记对顶角,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理解其证明过程,并能够运用到几何证明题中。
4.学会运用对顶角性质进行角度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对顶角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对顶角例子,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桥梁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利用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对顶角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对顶角的概念。

对顶角的分类教案

对顶角的分类教案

对顶角的分类教案。

一、教学目标本次对顶角的分类教案将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2.对顶角的分类及对称性质。

3.对顶角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内容1.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对顶角是指在一个几何图形内,通过一条直线将其分隔成两个角,这两个角的顶点一定位于该直线的两侧,且它们的大小相等。

对顶角的性质包括:(1)对着角互相相等。

(2)对顶角所在的直线可以视为该几何图形的一个对称轴,图形左右两侧对称。

(3)对顶角所在的直线可以直接求出一些几何参数,如图形的周长、面积等。

2.对顶角的分类及对称性质对顶角依据所包含的几何图形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形式:(1)三角形内的对顶角:在一个三角形内,由对边所组成的两个角度相等的角。

(2)平行四边形内的对顶角: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内,由相对的顶点所组成的两个角度相等的角。

(3)梯形内的对顶角:在一个梯形内,由相对底边所组成的两个角度相等的角。

(4)菱形内的对顶角:在一个菱形内,由相对的顶点所组成的两个角度相等的角。

对顶角所在的直线还可以视为该几何图形的一个对称轴,它将该图形分为两个互相对称的部分。

3.对顶角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实例对顶角在平面几何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是对顶角的一些应用实例:(1)角度测量:对顶角可以用于角度测量,是平面几何学中基础的角度测量方式之一。

(2)解决几何问题:对顶角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如角的平分线、等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问题。

(3)三角函数:对顶角可以用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推导,是三角函数应用的基础。

(4)计算面积和长度:对顶角所在的直线可直接求出该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等参数,方便计算和验证。

三、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课堂演示、实例演算等。

通过形象的图形展示和实际例子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顶角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四、教学评估评估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将包括多种问题类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旨在检测学生对对顶角的掌握情况。

对顶角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对顶角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对顶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顶角和对顶角;2. 能够正确分类顶角和对顶角;3. 掌握求解顶角和对顶角的方法;4. 能够灵活运用顶角和对顶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生:直尺、画笔、作业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出示一张有两个相交直线的图形,并提问:你认为图中有哪些顶角?请给出你的答案。

引导学生理解顶角的概念。

2. 介绍对顶角(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上的示意图,简单介绍对顶角的概念。

解释对顶角是由两条交叉线所形成的两组相对的角。

引导学生思考对顶角在图形中的特点和性质。

3. 分类顶角和对顶角(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并区分图中的顶角和对顶角。

引导学生讨论顶角和对顶角的分类规则,并总结归纳出分类的依据。

4. 求解顶角和对顶角(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和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求解其中涉及的顶角和对顶角。

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中与顶角和对顶角相关的题目。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纠正和点评,巩固学生对顶角和对顶角的理解。

6.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对顶角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寻找更多与顶角和对顶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7. 总结与复习(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同回顾所学的顶角和对顶角的相关概念、分类和求解方法。

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顶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分类和求解顶角和对顶角。

通过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顶角》数学教学PPT课件(4篇)

《对顶角》数学教学PPT课件(4篇)

∠COB=180°- ∠AOC=130°
因为∠AOD与∠BOC是对顶角,
所以∠BOC= ∠AOD=130°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1.对顶角的概念; 2.对顶角的性质。
谢谢
第8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对顶角
1.掌握对顶角的定义并能够在图形中识别出来. 2.能够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
C 1(2()O)3 B
A4 D
说一说: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你好棒啊!!
探究活动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分别度 量对顶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能说 明为什么有这种关系吗?与同学交流。
A
∠1与∠3都是∠2的补角,因为同角的补角 相等,所以∠1= ∠3
D
C
2 1﹙O 3
4
B
性质: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C
O B
∠ AOD与∠BOC;∠AOC与∠BOD有什么位置关系?
1.它们都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 A
2.它们分别有公共的顶点O;
3.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 D 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C
·
O B
对顶角的概念:
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是 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 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想一想生活中还 有那些对顶角的实例?
C
B
因为∠BOD与∠AOC是对顶角, 所以∠BOD=∠AOC=70°
由OE平分∠BOD得 ∠BOE=∠EOD=1/2 ∠BOD
=1/2×70°= 35°
巩固检测
1.如图,直线AB、EF相交于点D, ∠ADC=90°。
(1)∠1的对顶角是_∠_B_D__F_;∠2的余角有 ∠_1_和___∠_B__D_F__。

对顶角 教案.doc

对顶角 教案.doc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数学教案2-2【课题】8.4对顶角【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结合图形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掌握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 有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对顶角相等”的 结论,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展示:在欢快的音乐中演示本章章前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文字。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成的角和它 的性质,平行线和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并用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学生回忆、作图)教师:再请同学们作一个角ZAOB(教师板演) 教师:ZAOB 是有两条射线OA 、OB 组成 先来画射线OA 的反向延长线OC,这时图上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作图后讨论、回答)教师:我们再来反向延长0B,得到射线0D,同学们能说说ZCOD与ZAOB的关系吗?(提示:顶点、边)(学生作图后观察、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这两个角有公共顶点0,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你能在一开始画的两线相交的图形中找到对顶角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并说说找的方法)2、对顶角性质展示教具:剪刀,问:这上面有对顶角吗?观察剪刀剪东西的过程,看看这两个角的位置和大小保持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来验证呢?(画成图形,测量)问:你能说明这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讨论交流,个别回答)教师总结:由Zl+Z2=180° , Z3+Z2=180°。

可得Z1 = Z3即对顶角相等。

问:还可以怎么说?谁能说说Z2与Z4三、应用举例例:如右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0, ZAOE=80° ,0C平分ZA0E,求ZB0D四、课堂练习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0,图中有哪几对对顶角?【教学反思】。

对顶角教学设计

对顶角教学设计

对顶角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识别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的性质;能画出对顶角,并能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4.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思考,了解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同学们,进入初中学习以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老师请各位同学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多媒体展示X 型晾衣架、栅栏、剪刀、小孔成像原理等图片)任务一:对顶角的定义一般的,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两对对顶角。

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有,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

在上图中,和,和分别是对顶角。

练习1:1.如图:AB是一条直线,下面各图中的∠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任务二:对顶角的性质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简称。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简称。

练习2:1.直线AB,CD相交于点O,如果∠AOC=35°,那么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各是多少?二、交流展示1.对顶角要注意什么?2.你能说明对顶角相等这种关系吗?与你的同伴交流。

三、精讲点拨例1各位同学,我们现在认识了对顶角,而且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有2组对顶角,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你能说出图中有几组对顶角?(小于平角的角),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你能说出有几对对顶角吗?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又有几组对顶角呢?(1)小组之间讨论讨论,并记录你的讨论结果。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5.1.1《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5.1.1《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巩固和加深理解。
2.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强调对顶角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后续几何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对顶角。
2.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的存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导向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明确对顶角的含义和特点。
2.结合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对顶角的性质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
2.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对顶角。
2.培养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对顶角解释和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通过对顶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何图形中的对顶角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对顶角的发现和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011对顶角教案

1011对顶角教案

1011对顶角教案10.1.1对顶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现实情境中识别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的性质;能画出对顶角,并能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平面中,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直线l 3直线l 1直线l 2图1 直线l 4图2 (平面中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问题2:图3中有那些角,问题3:用量角器测量?1 、?2、?3、?4的度0数,你有何发现,(?1=?3,?2=?4,?1+?2=180,000?1+?4=180,?2+?3=180,?3+?4=180) 问题4:?1与?3这两个角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图3 二、新课讲解1、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他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例1、如图:AB是一条直线,下面各图中的?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

2、对顶角的性质问题5: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如图,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D1 A 4 2 BO 3 CBB BB B B ?1和?3相等。

BB00 、 ??1,?2,180,?2,?3,180B B ??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和?4相等。

这就是说:对顶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例2:如图,直线a,b相交,?1 = 40º,求?2, ?3,?4的度数。

对顶角-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对顶角-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对顶角-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对顶角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一些图形中的对顶角。

2.能够运用对顶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将对顶角与线段的垂直、平行等概念相联系,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
1.对顶角的概念。

2.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
1.运用对顶角的概念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2.将对顶角与线段的垂直、平行等概念相联系,对图形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概念讲解
对顶角是指在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上,通过这个交点各取一条线段,使这两条线段互相垂直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当两个对顶角相等时,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2. 练习
练习1:
在下面的图中,判断下列各组角是否是对顶角。

image
①∠1、∠2 ②∠2、∠3 ③∠1、∠4 ④∠3、∠4
练习2:
如图,∠1、∠2、∠3、∠4 是对顶角,求∠1和∠4的差。

image
image
3. 拓展
图中的各角均为对顶角,那么其中∠ABC 与∠ADE 的关系是什么呢?
image
image
五、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讲解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与应用,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练习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将对顶角与线段的垂直、平行等概念相联系,继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为本课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顶角教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
1、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根据“对顶角相等”树立等角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二、问题到学自主探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吗?你能把它们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画出来吗?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
在两直线相交的图形中共形成了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之间有
没有特殊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自学课本14页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哪些条件?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对对顶角?请在图2中找出来。

(3)在课本14页图9-21的风车照片中你能发现对顶角
的形象吗?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如:剪
刀、推拉式防盗门、伸缩式衣架、加号、乘号等。

(4)如下图,∠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2.合作交流:
(1)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动手画一画,学生分为4个小组,画出∠1分别为30°、140°、50°、120°的角,再反向延长角的两边得到∠2,测出∠2的度数,看看两个角的大小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对顶角,再次加深学生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

观察这四组数据,∠1和∠2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这是我们通过数据得到的猜想,大家能不能从理论上来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思路吗?试口述一下。

(3)试把我们发现的结论用一句话来描述.(对顶角相等)
符号语言:因为∠1和∠2是对顶角,所以∠1=∠2。

(让学生掌握符号表示法)
思考:如果∠1为30°,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
你还能求出图中其他角的度数吗?试口述理由?
3.精讲点拨
课本14页例1: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射线OE是∠BOD的平分线已知∠AOD=110º分别求∠COB∠AOC∠BOE∠EOD的度数。

让学生分组讨论,先分析能求出哪些角的
度数,然后整理思路板演具体过程。

启发
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
对顶角、角平分线、补角等。

(三)学以致用: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OE平分∠AOC,
∠AOE=25°。

你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请与同学交流
2.如图,AB、CD相交于点O,∠DOE=900,∠AOC=720。

求∠BOE的度数。

(四)达标测评:
1.下列关于对顶角的论断,错误的是()
A、对顶角一定相等
B、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C、两个相等的角,共有一个顶点,则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D、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两条直线相交得四个角,其中一个角是90°,其余各角是。

3.说一说: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4.如图,直线AB、EF相交于点D,∠ADC=90 。

(1)∠1的对顶角是______;∠2的余角有___________。

(2)若∠1与∠2的度数之比为1︰4,求∠BDF的度数。

5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OG是∠AOF的平分线,
∠BOD=32°,∠COE=24°,求∠AOG的度数。

七、我的反思:
今日我最大收获:
今日我最大失误:
今日我的表现:

1
2 1
E
C
O
A
B
D








图2 E
A
O
C
D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