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综合征的分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黄小驰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病学和肾脏病学共同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理变化,代表了心、肾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心肾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当前,对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阐明,但是有几点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1.循环紊乱循环紊乱是心肾综合征症状的主要发生原因。
由于心脏异常引起的心脏输出量下降,会影响肾脏对血流量的调节,导致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此外,心肾综合征也可能会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造成容量负荷增加,导致肝肾淤血,从而影响肝脏代谢功能。
2.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会导致肝肾淤血和水钠潴留,而醛固酮也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能够影响心肾功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3.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最近的研究还表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参与了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与心肾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氧化应激是指原代性自由基产生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削弱而引起的过度氧化反应,部分原因是炎症反应诱发的直接作用。
在中西医诊治方面,针对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采用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和肾移植等。
针对容量负荷过多的患者,可以采用利尿剂等药物来减轻负荷。
另外,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ARB等药物可以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针灸两种方法。
对于肾脏的功能减退和尿量不足的患者,可以采用补肾壮阳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心脏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以采用具有强心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和山萸。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中医认为心为阳,肾为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而现代西医认为心脏和肾脏是重要的器官,对人体的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起着重要作用。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疾病,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 中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肾主精华。
心肾之间相辅相成,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
心火盛则伤肾水,肾水不足则不能涵养心火。
心肾相倚,形成了中医学说中的心肾同治的理论。
中医将心肾综合征视为心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心肾不和会导致身体功能失调,甚至引起多种疾病。
2. 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西医认为心和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对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心脏是保持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而肾脏则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心脏和肾脏之间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密切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心肾综合征在西医看来主要表现为心脏病和肾脏病两个方面的病变,包括心肾联合病变或相互影响导致的各种疾病。
3. 中西医结合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从中西医的角度来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3.1 血液循环失调中医认为心脏主持血液循环,肾主水代谢,两者密切相关。
如果心脏功能不良,会影响到肾脏的水代谢功能,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而肾脏的疾病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影响血液供应和循环。
血液循环失调是心肾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3.2 神经内分泌失调中西医结合认为心肾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调节。
在心肾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肾上腺素的分泌与心脏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肾脏又是肾上腺素的重要合成器官。
神经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3.3 免疫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心脏和肾脏的疾病通常伴随有炎症反应,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又会直接影响心肾功能。
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的最新进展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2 0 0 8 , R o n c o h a d e x p l i c i t l y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c rd a i o r e n a l s y n d r o me( C R S )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a t h o —
【 中图分 类号】 R 5 4 1 . 6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1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4 】 1 2 ( b ) - 0 1 9 4 - 0 4
The l a t e s t pr o g r e s s o f p a t ho g e ne s i s a nd d i a g no s i s , t r e a t me n t o f c a r d i o r e na l s y nd r o me
L l L i T AN Hu a - q i n g s T A NG Xi a n g - y u
T h e Ei g h t e e n Wa r d o f De p a r t m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 L o u d i Ho s p i t a l Af il f i a t e d t o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o u t h Ch i n a , L o u d i 4 1 7 0 0 0 ,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肾脏损害,或由于肾脏病变引起心脏损害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交叉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综述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1.心脏引起肾脏病变:心脏功能障碍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压力降低和肾小管梗阻,使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肾脏功能障碍。
此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脏功能损害。
2.肾脏引起心脏病变:肾脏病变可以引起钠潴留、水肿等症状,进而引起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此外,肾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Ⅱ等也具有心血管影响作用,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3.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参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密切相关,积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导致循环容量过度扩张、交感神经系统亢进、RAAS异常激活等,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心肾综合征的病情。
二、中西医诊治进展1.西医诊治心肾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主要是以解决原发病症为主,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钙通道阻滞剂等。
此外,西医的预防和管理方法还包括:监测循环状态、进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积极治疗心血管风险因素和预防慢性肾脏疾病等。
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核心是调整人体内液代谢,除了重视病因治疗外,通多配合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化痰、利水消肿为主,包括熟地、续断、黄连、黄芩、蟾酥、桑叶等。
三、结论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西医持续探索治疗研究,强调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侧重于解决原发病症,中医注重调整体液内环境,个体化治疗可以为心肾综合征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和预后保障。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性疾病。
在临床上,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上也颇具挑战性。
本文将介绍关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的中西医进展。
一、发病机制1. 心脏疾病对肾脏的影响心脏疾病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肾脏产生影响,最常见的是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心脏疾病还可导致心源性肾病,即心脏排血不畅导致肾小球静水压升高,加速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产生蛋白尿、水肿等表现。
肾脏疾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高血压、肾脏疾病导致水钠潴留,引起心脏负荷增加等。
肾脏疾病还可导致肾性贫血,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引起矿质贮留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心血管钙化;导致心血管损伤和内皮功能紊乱。
3. 其他机制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的释放,血管功能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1. 西医诊治进展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主要包括针对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脏疾病,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于肾脏疾病,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蛋白尿、减少水钠负荷等。
针对心肾综合征特点,研究发现部分利尿剂和ACEI、ARB等药物对心肾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对于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也有一定研究。
中医强调心肾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心脏与肾脏密切相关,强调保护心肾功能。
中医认为心肾同源,心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肾脏疾病也会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在治疗心肾综合征时通常会结合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调理心脏、肾脏功能,针灸调理心脏、肾脏功能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于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仍存在一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中西医结合,探索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针对性的治疗,将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心肾综合征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与慢性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和肾脏是紧密相连的器官,心脏功能障碍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灌注减少,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2.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都会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发生,产生大量炎性因子、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心肾组织,进一步加重心肾脏功能的损害。
3.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心肾综合征时,由于心脏和肾脏功能的损伤,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激素的分泌异常,进一步加重心肾功能的减退。
1. 西医方面,诊断心肾综合征主要依靠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
治疗上主要针对原发病,如给予干预措施(血栓溶解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改善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选择利尿剂、ACEI、ARB等药物来改善肾功能。
2. 中医方面,认为心肾是相辅相承的,治疗心肾综合征时注重调整心肾功能平衡。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艾灸等。
中药疗法方面,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具有保护心肾功能的作用,如石斛、太子参等可调节心脏和肾脏功能,降低免疫炎症反应,改善心肾损伤。
针灸、艾灸等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提高心肾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心肾综合征的治疗应该针对其病因和病理机制,综合应用中西医的诊治手段,个体化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心肾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心脏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合理饮食,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疾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综合征。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低灌注状态,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增加机体对尿液的重吸收,导致血容量增加和血液浓缩,从而诱发肾脏损伤。
2. 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硬化等因素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液凝固紊乱,加重肾脏损伤。
3. 炎症反应:心脏疾病通过激活炎症反应,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管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损伤。
4. 纤维化和肾小管间质损伤:心脏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肾小管细胞和间质纤维化。
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积聚,肾小管导管损伤,导致肾小管间质水肿和纤维化。
中医在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中注重通过调整整体平衡来改善心肾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麻黄、茯苓、桂枝等,可通过益气养阴、化湿温经的功效改善心肾功能。
西医方面,诊断心肾综合征通常包括身体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肾功能检查。
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基础心脏病、降低水肿、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
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心肾综合征可以改善心脏和肾脏功能,并减少不良反应。
一些中药提取物也显示出对心肾综合征具有保护作用的潜力,如黄芪、当归和丹参提取物等。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诊治也较为复杂。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疾病导致的尿液异常及肾功能损害的病症。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排血功能下降,进而引起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增加。
前负荷的增加导致肾脏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加重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使尿素氮和肌酐等代谢废物排泄减少,从而产生尿液异常,如少尿、无尿等。
后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脏排血量下降,导致体液滞留,加重肾脏的水钠潴留,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也是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部分。
心脏疾病激活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大量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 II 等,使肾脏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尿液产生,但同时也加重肾脏的水钠潴留。
心脏疾病还导致肾组织缺血缺氧,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进而损伤肾小管和肾小球,加重肾功能损害。
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对心肾综合征进行干预。
利尿剂是最常用的药物,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轻水钠潴留,并改善心肾循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管紧张素 II 的生成和作用,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β受体阻滞剂可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
心肾联合移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同时纠正心脏功能和肾功能的损害。
中医药治疗心肾综合征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补阴阳的方式以改善心肾功能。
中医药方药可根据病情分为清热利水、利尿解毒、温阳壮脾等方剂,有助于促进尿液排泄,改善水肿等症状。
针灸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肾互动的紊乱。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治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Ⅱ型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患者中。
它是指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的情况,这种疾病进展快,病情严重。
中医认为Ⅱ型心肾综合征是肾虚型疾病,肾气虚弱,导致心肾失衡,引发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认识。
一、病因病机在中医学上,Ⅱ型心肾综合征属于肾虚型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
肾主水,司精,包括了脏腑的生殖功能和排泄功能。
而肝主疏泄、肺主宣发、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四脏在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肾气充满全身,形成先天之本,是脏腑经脉络结的出发点。
肾气不足,诸脏阳气不足,阴寒上下,水液无运而壅积。
肾虚导致精气亏耗,生理功能减弱,而水湿内停、络脉不利等为临床主要病机。
深层次来看,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是体内阴虚阳亢,阴阳失衡。
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脾精不固,阴阳两亏,水液内停。
肾为先天之本,其虚弱影响全身气血运行和肾脏排泄功能。
水液内停、络脉不利,引发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而心肾不交、肝火上炎导致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症状表现在Ⅱ型心肾综合征中,早期常出现的症状有四肢乏力、头晕耳鸣、眩晕、心悸怔忡、气短等症状。
严重病例还可出现少尿、水肿、眼睑浮肿,甚至出现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
中医上认为,这些症状的表现主要是由于肾虚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水液内停,气机阻滞而产生的。
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眩晕以及心火上炎引起的心悸、怔忡等症状也是疾病症状的体现。
三、疾病发展从中医的角度来看,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疾病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肾阴虚型阶段,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水液内停,气机阻滞,出现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等症状。
第二阶段为肾阴虚型高血压阶段,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肝火上炎导致高血压等并发症出现。
第三阶段为水液内停型高血压阶段,水液内停使血脉不畅,水肿、蛋白尿、少尿等症状愈加严重。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病与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肾综合症是临床专家面临的挑战之一,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程迁延,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症的疗效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心肾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病机制1. 发病原因心肾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多因心肾相互作用引起。
一方面,心脏功能不全会导致机体循环出现问题,引起肾脏缺血、缺氧;肾脏疾病也会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病情的发展。
2. 病理生理机制① 水钠潴留和容量负荷过重:心功能不全导致肾脏激素分泌增加,刺激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引起水钠潴留。
②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血管疾病可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加重水潴留、电解质紊乱。
③ 神经内分泌失衡:心脏疾病导致肾脏前列环素分泌亢进,加重肾脏收缩功能;血管紧张素-醛固齐素系统、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加重水钠潴留。
3. 中医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心肾同源,心主血脉,肾主水液,故肾与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肝主疏泄,肺主气呼吸,脾主运化,肾主生长,这五脏的相生相克、藏象、所主的生理功能、气机的运行与升降的功能互为联系,若肾有病,心则必有病,若心有病,肾必受累。
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心肾综合症主要采用调整营养、调理气血、和补益肾气方法。
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程分期,借助脉象、舌脉、病因、症状分析,辨证施治;调理心脾肾气血,在营养上健脾益肾,修身养性,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补肾益气、化瘀化痰的方法。
西医治疗心肾综合症主要采用利尿剂、ACEI、β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治疗。
利尿剂是通常所用的药物,可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钾、钙等微量元素流失。
ACEI、ARB能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保护肾功能。
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3645
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进展
袁喆平ꎬ龚学忠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ꎬ上海 200071)
[23] 宋利ꎬ刘立平. 疤痕软膏联合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腹
部手 术 瘢 痕 增 生 的 疗 效 观 察 [ J] . 中 国 伤 残 医 学ꎬ
2017ꎬ21(8) :181 - 182
[ 收稿日期] 2018 - 09 - 25
364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 Novꎬ 28(32)
nyl phosphate laser [ J] . Dermatol Surgꎬ2017ꎬ37 (10 ) :
1747 - 1753
lar[ J] . Fisioter Movꎬ2016ꎬ24(1) :125 - 132
[20] 秦文桦ꎬ张莉娟ꎬ黄惠萍ꎬ等. 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盆
底康复自助器训练治疗子宫脱垂[ J] . 中国生育健康
1 1 发病机制 CRS 是心脏和肾脏由于一种器官
球滤过率下降ꎬ水钠潴留ꎬ造成不可逆性的肾脏损
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ꎬ以尿量显著减少、顽固性水
水钠潴留、激活交感神经系统ꎬ促进心肌纤维化ꎬ导
急性或慢性功能不全而导致另一器官急性或慢性功
害ꎮ RASS 过度激活亦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致心血管系统进一步恶化ꎮ
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相互依存ꎬ互相影响ꎬ故治疗上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肾功能不全伴随心功能不全,这两种病变相互影响,使疾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
中西医在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分别介绍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1.中医对于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肾藏精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内经》中有“肾者,生之本也,心者,神之舍也”之说,说明了心肾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肾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和病理联系,心肾阴阳失调、虚实互克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心肾综合征。
心肾综合征一般是由于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心脏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等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肾功能不全;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则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会影响心肾功能,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二、诊治进展中医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一般先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心肾阴阳虚实、气血失调等病因分别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六味地黄丸、养心气、调和心肾等方剂,能调和心肾之间的关系,缓解心肾综合征的症状。
2.西医对心肾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时,一般根据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治,针对心脏疾病可采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肾脏疾病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压药、透析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针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干预治疗。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中草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和洋药、手术、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减缓心肾综合征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结论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西医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一种以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较为多样。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综合征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进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病机制1.心肾相互关系心肾相互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地阐述,认为心主血脉,肾主水液,心肾功能的协调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心肾相互关系失衡会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2.慢性肾脏疾病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毒症毒素堆积,钠水潴留等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
3.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肾功能损害,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影响心脏功能,并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
4.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会导致心脏细胞损伤和心肌纤维化,从而诱发心肾综合征。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心肾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等可以导致心肾功能障碍。
二、中西医治疗进展1.西药治疗常用的西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肾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中药治疗在心肾综合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常用的中药包括养心安神药、利水退肿药等。
中药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整心肾功能平衡,减轻心脏和肾脏负担,缓解症状,并且对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
3.心肾联合调理心肾综合征的治疗要注重心肾的联合调理,中医理论中提出的"阴阳调补"和"气血调理"等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和肾脏的功能,调整机体的内环境,达到治疗的目的。
4.脉象诊断中医脉象诊断在心肾综合征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心肾功能紊乱的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相互影响的一种疾病,目前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中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水液不化和气滞血瘀共同作用于心肾的结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
中医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气郁不舒
中医认为,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初期,病机以气郁为主,即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导致
心阳气血无根,肾阳气血不养,导致肾虚心衰。
同时,气郁不舒还会导致神志不宁、情志
失常等症状。
2. 湿温蕴结
气郁不舒久未得到舒缓,容易导致湿邪内蕴,这时病机就以湿温蕴结为主。
湿重阳轻,阳虚不化湿邪,又因南方气候湿热无比,容易造成湿温蕴结,沉淀于肾经、心经,犯及脉络、肌腱等处,阻滞气血流通,导致疼痛、浮肿、半身不遂等症状。
3. 痰浊内滞
湿温蕴结持续较长时间后,容易将湿邪化生为痰浊,导致痰浊内滞。
这时痰浊内滞阻
碍气血运行,导致营血不足,以致心肾阴虚、气血两虚,容易引发血压升高、低盐血症、
糖尿病、肾上腺功能异常等病理改变。
4. 肾精亏耗
痰浊内滞导致肾亏精耗,且患者大都年龄较大,容易出现肾阳虚,肾阴虚等症状。
肾
精亏耗导致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甚至出现性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Ⅱ型心肾综合征在中医理论上经历了气郁不舒、湿温蕴结、痰浊内滞、肾
精亏耗等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的病机,中医应用中药和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既可以
消除病因,又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Ⅱ型心肾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肾脏功能障碍。
中医学认为心肾关系密切,心为阳之府,肾为阴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需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Ⅱ型心肾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在中医病理学中,这些因素均属于气血两虚、痰湿内蕴、肾阳不足等病机范畴。
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主要包括气血失调、水湿内停和肾阳虚衰三个阶段。
一、气血失调阶段在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导致气血失调是最早出现的病机环节。
中医认为,气为人体之精气,血为营养之精华,二者共同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而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慢性疾病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气血亏虚的病理变化。
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肾气不足、心肾相亏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等心脏和肾脏双重受累的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调和气血、益气生血为主,包括补养心脾气血的药物和食疗,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红枣等,以及适当的运动和调节生活方式。
二、水湿内停阶段随着心肾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气血失调会导致水湿内停的病理变化。
中医将水湿内停归纳为痰湿重结的病机范畴,即人体内部积聚了过多的湿气和痰涎,导致血管阻塞、水肿和淤血等情况。
水湿内停的主要表现为心髓郁滞、肾气上逆、水气停聚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水肿、少尿、耳鸣等症状。
在这一阶段,中医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通利水道为主,包括清热利水的药物和食疗,如茯苓、泽泻、车前子、决明子等,以及适当的按摩和调理。
三、肾阳虚衰阶段最终,心肾综合征会导致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肾脏主要主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源,而心为阳之脏,肾为阴之脏,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心肾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肾阳虚衰是病变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阳气渐虚、阴阳不调等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尿急、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
Ⅱ型心肾综合征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初探Ⅱ型心肾综合征是一种以心衰和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机制至今尚不是很清楚。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心肾同属水在五行中的相关脏腑,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联系。
心主循环,肾主水,心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体的生理调节和病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病机理论的角度出发,对Ⅱ型心肾综合征的病机演变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中医对Ⅱ型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肾主水液。
心肾之间通过藏精生血、水液代谢、气化机能等多种方式进行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在病理情况下,心火炽盛或肾水亏虚会相互影响,导致心肾功能失调,出现心肾相关疾病。
在Ⅱ型心肾综合征中,患者常常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和肾功能受损的情况。
中医认为,心衰多因情志不畅,心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而肾功能不全则常见于肾气亏虚,水液内停。
中医将Ⅱ型心肾综合征归纳为“心肾不交”的范畴,即心肾之间的协调失衡,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不全。
1. 心阳不振、气血不畅导致心衰心阳不振是心衰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心阳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心衰。
气血运行不畅也是心衰发生的重要原因。
气血不畅会使得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出现心衰症状。
2. 肾气亏虚、水液内停导致肾功能不全肾气主藏精,肾阳主燥。
肾气亏虚会导致肾脏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肾功能不全。
肾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就会导致水液内停,使体内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肾功能受损。
3. 心肾不交导致病势加重心肾不交是中医对心肾病变的重要认识,也是Ⅱ型心肾综合征的重要病机之一。
心肾之间的协调失衡会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同时受累,相互制约,使病情进展加重。
Ⅱ型心肾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主要包括心阳不振、气血不畅导致心衰,肾气亏虚、水液内停导致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肾不交导致病势加重。
这些病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Ⅱ型心肾综合征病情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心肾综合征,是中医学术语,指心肾不交、阴阳失调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心、肾功能的失调以及四肢厥寒等。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心肾综合征与心血管系统、肾脏、内分泌等疾病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就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方面,进行中西医研究进展的探讨。
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肾是相辅相成、阴阳互动、藏精纳气的重要脏器,二者相互联系,疾病发生时通常涉及双方的功能失调。
心源性肾病是指心脏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是心肾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认为,心肾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肾同治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肾主膏粱。
心肾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若心肾功能失调,阴阳不平衡,气血乱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心肾有交互作用。
在古代医书中就有“心肾不交”之说。
心肾两者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失调则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
此外,心肾相应不畅,还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等症状。
3. 肝肾同源。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二者互相关联。
若肝肾失衡,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等问题。
从西医角度看,心肾综合征通常发生在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等情况下。
心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肾联合作用。
心脏病变会影响心肾联合的正常协调,导致体液潴留、血浆容量增加等问题,间接影响肾功能。
另外,肾脏疾病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的激活,引起心血管问题。
2.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调。
当心肾联合的调节受到影响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等)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心肾综合征的发生。
3. 氧化应激损伤。
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常与慢性炎症、氧化应激损伤及代谢紊乱有关。
这些因素可以引起细胞的损伤、凋亡和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心肾联合的功能失调。
三、心肾综合征的诊治对于心肾综合征的诊断,中西医疗分别有其自己的依据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8第18卷 第3期 2016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3 Mar .,2016心肾综合征的分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黄小驰1,刘莹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摘 要:2008年由急性透析质量改善计划小组主办的心肾综合征共识会上明确了心肾综合征的定义及分型,总定义为心、肾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下,一个器官的急、慢性功能损伤导致另一个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受损,分别为1型急性心肾综合征,2型慢性心肾综合征,3型急性肾心综合征,4型慢性肾心综合征,5型继发性心肾综合征。
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西医、中医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心肾综合征;发病机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6,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3- 0218- 04收稿日期:2015-09-21作者简介:黄小驰(1991-),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刘莹(1962-),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疾病。
Cardiorenal Syndrome Grading and Pathogenesis and Chineseand Western Medidcine Treatment ProgressHUANG Xiaochi 1,LIU Ying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 Liaoni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Shenyang 110016,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defination and grading of cardiorenal syndrome were determined in 2008 by the conference hosted by acute dialysis quality improvement plan. It is under the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heart and kidneys dysfunction,one organ failure leads to acute or chronic dysfunction of another organ. It is can be divided into type 1 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type 2 chronic cardiorenal syndrome,type 3 acute reno-cardiac syndrome,type 4 chronic reno-cardiac syndrome and type 5 secondary cardiorenal syndrom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htogenesis and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Keywords:cardiorenal syndrome;pathogenesis;heart failure;renal insufficiency;treatment心脏功能和肾功能关系密切。
心、肾之间相互的生理作用能够保持人体正常功能、状态的运行,而心肾之中任何一个器官受损可以引起另一个器官的结构功能障碍,因此心、肾互损而致的一类疾病也逐年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8年急性透析质量指导组(ADQI)将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定义为心、肾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下,一个器官的急、慢性功能损伤导致另一个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受损[1]。
同时将心肾综合征分为5型,1型为急性心肾综合征:即急性心功能恶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导致肾脏损害和(或)功能障碍。
2型为慢性心肾综合征:慢性心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Chronic cardio-renal syndrome)导致肾脏损害和(或)功能障碍。
3型为急性肾心综合征(Acute reno-cardiac syndrome):急性肾功能恶化(急性肾损伤),导致心脏损害或功能障碍。
4型为慢性肾心综合征(Chronicreno-cardiac syndrome):慢性肾脏病导致心脏损害、疾病和(或)功能障碍。
5型为继发性心肾综合征(Secondary cardio-renal syndromes):系统性疾病导致同时发生心肾损害和(或)功能障碍。
1 心肾综合征的分型及机制1.1 1型CRS-急性心肾综合征1型CRS 一般认为左室收缩功能的减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心排血量和动脉灌注量下降,导致肾静脉压力增加,腹内压升高,引起肾功能恶化,当肾脏灌注不足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该系统主要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相关活性物质组成,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器分泌,肾小动脉灌注压降低,刺激肾小球旁器分泌肾素,肾素裂解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继而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分解成血管紧张素Ⅱ,其具有强烈的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升高外周血管阻力[2];还可通过刺激醛固酮分泌,内皮素水平和氧化应激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3.07818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水平增高,导致肾脏缺血加重和肺淤血,形成恶性循环。
而中心静脉压和腹内压升高、贫血、电解质紊乱和体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亦可以导致肾脏损伤。
1.2 2型CRS-慢性心肾综合征2型CRS是指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或慢性心衰反复发作导致的慢性肾功能损伤。
慢性心衰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其特点是存在轻、中度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肾静脉压的逐渐增加,RAAS系统的激活(一氧化氮/活性氧NO/ROS失衡)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化,以及慢性炎症状态。
NO/ROS失衡还可增强交感神经活性,破坏肾小管,减少NO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进一步激活 RAAS[3];心衰患者肾脏血流减少可引起压力感受器介导的肾交感神经激活,肾上腺素能激素释放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被激活增强收缩以维持正常的心脏输出,过度激活可见心肌肥厚、心肌细胞凋亡、局灶性心肌硬化[4],β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下调而致心律稳定性降低等。
心衰和肾衰时均存在全身的持续慢性微炎症状态。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血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炎症与RAAS激活及氧化应激有关,RAAS 的活化亦可促进炎症因子分泌。
炎症可加重心衰,炎症细胞因子刺激肾素分泌,参与全身应激反应。
1.3 3型CRS-急性肾心综合征3型CRS是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心脏受损或功能障碍,常见为急性左心衰、心肌梗死、心包炎、心律失常等。
但肾损伤和心功能不全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实验数据表明可能与免疫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此外,急性肾损伤而致的严重的机体紊乱,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可能会损害心脏功能。
在缺氧复氧条件下,早期免疫细胞浸润能激活肾间质细胞外的树突状细胞、白介素干扰素的双激活、IL-23/IL-17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而诱发心肌损伤[5]。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CD4+ T细胞和B细胞会造成肾脏IRI缺血再灌注损伤[6]。
在急性肾损伤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细胞也是心肌细胞凋亡的一个因素[7]。
1.4 4型CRS-慢性肾心综合征4型CRS:慢性肾脏病可造成心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心肌疾病,包括向心性左室肥厚和远心性左室肥厚;二是动脉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这两类均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慢性肾脏病合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了左心室的压力和容量负荷,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和主动脉僵硬,引起容量负荷过度的因素主要有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贫血和动静脉瘘。
1.5 5型CRS-继发性心肾综合征5型CRS:继发因素包括:急性败血症、糖尿病、淀粉样变、红斑狼疮等,导致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心肾功能不全。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严重的急性败血症,同时影响肾脏和心脏功能,诱发急性肾损伤和心功能受损。
2 心肾综合征的西医治疗心肾同治为治疗的基本原则,目前针对CRS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应重视早期的预防及控制危险因素。
而治疗上要保护心肌及肾脏的灌注,使循环血容量在一个合适范围。
主要治疗包括:利尿药、血管扩张药、ACEI 和ARB、血液净化、重组脑钠肽、EPO等治疗。
利尿剂为治疗心衰的常用药,心室充盈压力降低使心输出量降低,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而血容量减少加重组织灌注量不足,进而加重肾损害。
当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几乎无效,醛固酮拮抗剂对心脏病有益并能降低CKD患者的蛋白尿。
缓慢静点适量利尿剂(如泵控)可以减轻利尿药抵抗的程度和肾功能的损伤[8];而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引起血容量不足,增加心力衰竭、肾衰竭患者的死亡率[9]。
扩张药物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氧耗,提高心排血量。
ACEI和ARB类药物能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5%的无症状患者以及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在40%或以下患者应给予此类药物预防心力衰竭,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缬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缓解早期CRS 症状,其机制可能为缬沙坦或贝那普利可以协同与他汀类药物有效阻止RAAS激活,提高了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有效地保护心肺肾脏和血管,延缓CRS的进展[10]。
因此除外严重肾血管疾病、急性肾功能障碍、肾移植患者、高钾血症等及其他禁忌证者,均应规律服用ACEI 或 ARB 类药物。
应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者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可有效去除体内多余的等渗液体、代谢废物,纠正电解质紊乱,消除水钠潴留,改善利尿剂抵抗,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心室前负荷,而改善心功能及肾功能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