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意见

合集下载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波波、琪琪和彬彬在教室里的桌子上,展示各自种植的蔬菜,观察比较种植效果。

波波看着彬彬的蔬菜苗,很是诧异:“你的豌豆怎么长得那么好呢?”由此产生一个驱动任务:怎样管理蔬菜才能长得好?活动1 哪盆蔬菜长得好教科书呈现了妍妍的小园丁日记,结合妍妍茁壮生长的蔬菜苗,引导学生交流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从中发现管理过程与蔬菜长势之间的关系。

妍妍提到“光照充分的蔬菜才能长得好”,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种植效果并结合小园丁日记所呈现的管理情况,说出蔬菜长得好的原因。

在进行本分享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桌椅拼在一起,将各自带回来的蔬菜苗放在一起观察、比较,从中发现谁的蔬菜苗长得好,谁的蔬菜苗长势较弱,并结合各自的小园丁日记,交流自己种植和管理蔬菜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结合小组的交流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本组的种植情况。

综合大家的分享,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蔬菜长得好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学生的实际种植效果,并结合小园丁日记的真实记录,帮助学生发现蔬菜长得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活动2 植物生长靠什么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体会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种蔬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通过前面的体验,学生知道了光照和水等是蔬菜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那其他植物呢?在活动2中,学生通过观察被灌溉的农作物、硕果累累的玉米、成片的大草原、洁白如雪的棉花等素材,探讨其他植物的健康成长是否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和水分等条件。

插图旁的“泡泡”暗示学生结合前面的种植活动和日常观察,说说植物的生长除了水分和阳光,还需要温度、空气和肥料等条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结合前面得出的结论,边观察边说说其他植物的生长是否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和水分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日常观察,多谈谈除了阳光和水分,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

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多举一些例子,介绍由于光照、温度等生长需求得到满足,植物长势良好,以此唤起学生对身边植物长势的关注。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第8课《不倒翁》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第8课《不倒翁》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8课《不倒翁》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琪琪和妍妍在茶几前玩不倒翁玩具。

琪琪看着不倒翁被按倒后总能自行恢复直立,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呢?由此,驱动了一个探究任务:探究不倒翁被按倒后能恢复直立的原因。

活动1 “不倒”的秘密不倒翁被按倒后总能恢复直立,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现象是非常有趣、非常神奇的。

他们喜欢玩不倒翁,感受这种有趣的现象,也想通过探究找到答案。

学生在平时的玩耍过程中,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不倒翁的底部比较重,但可能还没打开过不倒翁,不知道不倒翁里面的构造是怎样的。

由于年龄原因,学生的思考会比较感性。

他们感受到不倒翁的底部比较重,会想了解不倒翁的底部里面是否有重物,而忽略不倒翁的外形特征。

因此,教科书通过不倒翁的外观图和内部图,引导学生从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上思考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玩不倒翁,初步了解到不倒翁的结构特点(底部是圆弧形,底部的内部有重物)。

这将为学生在活动2中自制不倒翁打下基础。

但学生对不倒翁不倒的原因还只停留在初步的感知和猜测阶段,对该概念的建构也是粗糙和不全面的,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底部的重物必须固定在底部。

在活动2制作和测试不倒翁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逐渐完善对不倒翁不倒原因的认识。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围绕“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识不倒翁的结构特点,为活动2模仿制作不倒翁做铺垫。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不要求学生掌握重心越低越稳定的科学事实,而要注重他们对不倒翁不倒的结构特点的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1时,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提供不倒翁玩具供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倒翁的底部是圆弧形,底部比较重的特征;第二,让学生打开不倒翁,验证不倒翁的底部有重物。

活动2 做个不倒翁在学生对不倒翁的结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猜测后,活动2引导学生模仿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选择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不倒翁。

根据不倒翁的结构特点,教科书呈现的制作材料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做外壳的材料——鸡蛋壳和乒乓球;第二种是放在底部的重物——橡皮泥;第三种是装饰不倒翁的材料——纸帽。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材分析

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妍妍和琪琪在水族商店参观。

在鱼缸里种植着许多金鱼藻,阳光透过橱窗玻璃照射到鱼缸里的金鱼藻上。

她们发现,金鱼藻的叶子上有不少气泡冒出来。

大家常说植物能制造氧气。

金鱼藻冒出的这些气体是氧气吗?有什么办法判断它们是否为氧气呢?植物能够利用阳光7大家都说植物能制造氧气。

金鱼藻放出的气泡是氧气吗?活动1 金鱼藻会产生氧气吗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鱼藻会不断地产生气泡。

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金鱼藻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本活动就是利用气体占据空间的原理,通过排水集气法把这些气体收集在试管里,再进行研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的提示,收集金鱼藻排出的气体。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收集气体和取出试管的操作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前,教师必须做好实验方法的指导,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在水槽(或大烧杯)里添加适量清水(占水槽容积1/4~2/3的水量)。

(2)取几株金鱼藻放在水槽底部。

(3)用干净的漏斗倒扣并将金鱼藻罩住。

(4)将试管装满水,用拇指按住管口倒放入水中。

(5)松开手指,将试管套在漏斗的开口上。

(6)静置一段时间,收集气体。

(7)当收集到的气体约占试管体积一半时,将试管轻轻提起,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向上取出。

(8)点燃小木棍。

(9)当小木棍即将熄灭时,移开堵住试管口的手指,将带火星的小木棍迅速放在试管口。

(10)观察小木棍上带火星的黑炭是否会复燃。

教科书中,通过贝贝的话对这个实验的原理进行了提示:氧气能帮助燃烧。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初步的结论: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鱼藻会释放出氧气。

◎◎友情提示在活动中,教师要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

实验效果最明显的植物是金鱼藻,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水生植物代替。

此外,教师须在上课前自己动手试做一遍,了解材料的实际效果,掌握实验步骤、方法,预测学生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保证课堂实验操作能顺利实施。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材分析

4水分在茎里的运输茎的断口为什么会有水滴出来?活动1 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来的水分是否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本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植物的茎是否能运输水分,以及溶解在水分中的无机盐。

教科书中较详细地说明了这个对照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步骤:(1)取两个相同的容器(如矿泉水瓶),分别加入100毫升清水。

(5)一段时间后,观察枝条上白色花朵、叶和茎的颜色变化。

(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就是茎的断口会滴水的原因吗?教科书中提供了实验前后的照片,以及浸泡在不同液体中的白色花的花瓣的特写照片,指示浸泡在红色液体中的白色花有明显的染色现象。

色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白色花瓣中的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取出浸泡在红色液体中的植物枝条,在距离枝条下端2厘米处用剪刀将茎横向剪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否能看到茎里有输送水分和红色色素的管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色素进入白色花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思考水分和红色色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线,尝试绘制简图来帮助解释。

◎友情提示◎本活动就是围绕“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这个任务展开的。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关注点可能会放在白色花变色的现象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帮助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色素。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发现的现象记录下来,尝试画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线图,并借助简图解释水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培养学生通过寻找现象和证据支撑自己的想法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教师可提前做好白色花染色实验,让学生在课堂里进行观察,课后再要求每个孩子瑰、姜花为好,白色的康乃馨和菊花次之。

观察的时间在一天以上,现象会较明显。

活动2 茎里的管道根在土壤里的分布越广、越深,植物吸收的水分就越多。

通过上个活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茎能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巧用小棒》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巧用小棒》教材分析

这个罐子盖得那么紧,用手打不开呀!巧用小棒8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帮忙呢?活动1 开 罐 盖本活动承接驱动问题,以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小棒等工具打开饼干罐的罐盖。

这个问题学生大多有生活经验,所以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但学生未必认真地去观察过盖子被打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本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的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绘制开盖过程的简图。

要点是根据实际操作绘制,用实线代表小棒,用箭头代表用力方向和盖子被开启的方向(受力方向)。

完成绘制后,应该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小棒和盖子的受力情况。

工具与材料钉子 螺丝刀 饼干罐◎友情提示◎本活动可以用打开饼干罐或奶粉罐的罐盖等作为任务情境导入,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些与图示相同类型的罐子回来。

进行动手操作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开盖的过程,并做实验记录(画简图)。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简图对小棒和盖子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手用力的方向和盖子受力的方向刚好是相反的(注意:如果是小棒两端的受力情况,则用力方向和受力方向是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罐子凸起的边缘在开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2 罐子边缘的作用本活动是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杠杆支点的作用。

我们知道支点对于杠杆的意义,但对于学生来讲,由一个普通常见的现象过渡到对杠杆的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对这个现如果不放塑料块撬不起来啊!友情提示本活动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学生的文具盒和书本来完成。

例如,用铅笔、橡皮代替小棒和塑料块,但不建议用直尺,因为直尺比较软。

实验完毕,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并适时提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杠杆的概念分析小棒撬罐盖(或者模拟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和理解杠杆的科学概念。

活动3 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杠杆上有3个作用点: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杠杆在工作时,动力点和阻力点都围绕着支点转动。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4课《测试我们的反应》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4课《测试我们的反应》教材分析

14测试我们的反应你的反应真快!为什么你能接住飞来的球?活动1 反应有多快环境中引起人体反应的任何变化或信号都属于刺激,反应则是人体对刺激做出的应对能力。

如突然飞来的足球会引起人体迅速做出躲避或接住球的反应。

那么人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否相同呢?本活动通过抓反应尺测量反应时间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知道人体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做出反应,不同的人反应的速度是不同的。

要出其不意地放开尺子哦。

教科书以两幅图片和琪琪的对话,提示测试的方法和活动要点。

反应尺由不同的颜色块组成,左图展示了活动的准备状态:一个学生手拿着反应尺上端,使反应尺自然下垂;反应尺末端的色块处于被测试学生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大拇指和食指之间保持约1厘米距离。

右图展示的是测试情况:学生放开反应尺后,被测试学生用手指抓住了反应尺的绿色色块部分。

通过反复测试与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每个人对这种刺激(反应尺下落)都能迅速做出反应,但每个人的反应速度不同。

友情提示人体对刺激能做出反应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能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感觉器官,而对于感觉器官及其作用,学生在过去五年的科学学习中已有不少的认知和体验,只是很吃酸梅时,口腔会流很多唾液。

交流生活中的一些对刺激的反应实例,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

第一部分,学生在“活动1”中已经知道人受到刺激能迅速做出反应。

在这里,教科书首先点明“不同的环境刺激会使我们作出不同的反应”,然后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两类反应方式。

一类是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应,例如当灰尘进入眼睛时会马上眨眼、手被利器扎到时会立刻缩手,这些迅速的反应能使人有效躲避危险。

另一类反应则需要大脑参与控制。

教科书对活动1的抓反应尺进行了解释,当反应尺下落时,人眼接收到刺激,视觉神经就马上把信息传递到大脑特定的区域,大脑再做出判断,发出信号传递到手部肌肉,控制手部肌肉做出相应的动作抓住反应尺。

第二部分,教科书展示了三幅图片,依次是叩击膝盖、看酸梅照片、说出字的颜色,并提出任务:与同学合作测试并观察自己对一些刺激有什么反应,并判断这些反教科书展示了两张图片。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光的反射》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光的反射》教材分析

是镜子反射
的太阳光吧?
光的反射3
镜子的光跑
到墙上去了。

活动1 让光线“拐弯”
平面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镜子,具有很强的反射光线的能力。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光源的光线遇到镜子会改变前进的方向,本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验证镜子能改变光线前进的方向。

教科书用图片展示了利用镜子让光线“拐
照射到卡纸上的实验。

实验需要平面
镜、手电筒、卡纸和探究记录纸等材料。

学生
用手电筒在探究记录纸上的入射口标记处射出
射到平面镜上,然后移动平面镜的位
能不能把光行进的路线画出来?
先让学生设计“光迷宫”的内部图,设置好障碍的位置。

制作后再思考在盒子内的什么位置放置镜子和镜子摆放的方向问题。

经过测试、调整后就能制作成功。

教科书的示意图也很清晰地展示出光线在“光迷宫”的传播路线。

制作“光迷宫”时,可以选用黑色的厚纸盒(含盒盖)和黑色卡纸、回形针(或胶水)、小平面镜、剪刀等材料。

先在纸盒面积较小的一侧用剪刀剪一个小洞,小洞的大小要适合手电筒照射。

然后在对侧的面不同位置再剪一个差不多大小的小洞。

接着用黑色卡纸制作具有障碍作用的挡板,挡板的高度和盒子高度一致,建议挡板的长度不要超过盒内长度的一半,可以制作两个或以上的挡板。

将挡板的一边用回形针或胶水固定。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探究技能 猜想》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探究技能 猜想》教材分析

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现象联系起来,产生探究“气泡产生是否与光照有关”的学习任务。

金鱼藻是常见的水生植物,许多家庭的水族箱里都有种植。

为什么这一棵金鱼藻冒的气泡特别多?猜想会不会与阳光直接照到有关?方法学习: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观察,并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描述能力,使学生能对现象的产生形成思考,逐步发现可能影响现象的原因。

方法学习:关联我们可以对阳光照射金鱼藻后将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进行估计和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有关的因素:1.照射到金鱼藻的阳光强弱2.金鱼藻的叶片多少3.鱼缸里水的温度高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都会接触“猜想”这个词语,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对某些现象进行猜想。

因此在这里,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猜想。

将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现象联系起来,猜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金鱼藻在接受阳光照射后会释放出小气泡。

◎友情提示◎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所搜集到的现象进行整理,为了帮助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同时也把现象出现的条件记录下来。

鼓励他们通过小组的讨论,从现象的出现、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猜想,并能说明猜想的依据。

例如,发现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

引发学生产生思考: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两者是否有联系?根据关联,尝试用实验或其他方法搜集证金鱼藻是否产生气泡,产生多少气泡。

这个实验在课堂上是可以操作的,并能看到明显的现象。

如果课室没有阳光照射,可以放置一个小太阳灯或白炽灯替代。

将烧杯放置在室内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再将烧杯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或使用白炽灯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的操作,很容易观察到金鱼藻在光照的条件下会产生气泡。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材分析

11岩石碎裂了这块石头怎么有一条这么大的裂缝?活动1 岩石碎裂的现象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风化的结果。

不同环境中的岩石受到风化的主要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经过漫长的岁月都会逐渐碎裂,最终变成碎石、沙粒和土壤。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岩石碎裂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坚硬的岩石发生碎裂?”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知道大自然的冷热变化、岩石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植物的根系生长等自然因素都是造成岩石碎裂的原因。

最后,教科书引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的方式,了解岩石经过漫长的变是什么原因使岩石碎裂了?化,最终会变成宝贵的土壤资源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呈现了两幅自然界中岩石碎裂现象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与思考曾经见过的岩石碎裂的各种场景。

通过观察图片和回忆,学生认识到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通过妍妍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岩石碎裂了?”来启发学生思考,将岩石碎裂的现象与岩石所在的环境进行初步的关联,同时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岩石碎裂的情况,还要引导学生变化的过程呢?教科书呈现了“冷热变化作用于岩石” “岩石之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两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也会碎裂吗?将敲碎的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里,拧紧瓶盖,用力摇晃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岩石的变化情况。

实验时要戴护目镜。

用火时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能使岩石碎裂?◎◎友情提示由于本实验是用火焰加热,并且岩石加热后可能会发生炸裂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一定要强调相关的安全问题。

教科书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安全警示,务必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戴护目镜,用火时要注意安全。

教科书中呈现的第二个实验是关于自然界中的水流、风等因素使岩石互相碰撞、摩擦的模拟实验。

通过图片呈现实验材料,并以文字介绍了模拟实验的方法:将几块岩石碎块放入塑料瓶中,用力摇晃一段时间。

粤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解读

粤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解读
(一)科学探究目标: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知道植物特征。
(三)科学知识目标
第二单元:小车动起来了
我们的小车
1
做一辆小车
2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
3
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车的特点,会根据车的不同特征给小车分类。
单元概述:
单元教学目标:
A
B
C
D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第四单元:白天与黑夜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昼与夜天空中的太阳变化的月亮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探究昼夜更替对人的活动、对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的影响,以及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是新知识,所以要他们解释清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教材强调突出了从学生知道的现象入手,通过多次观察,发现人在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活动不同,从而意识到这些活动与昼夜变化有关,并产生探究昼夜变化的需求。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3课《铁生锈了》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3课《铁生锈了》教材分析

铁生锈了13为什么铁生锈了就不结实了呢?空调架生锈了,好像快要断了。

活动1 铁生锈的现象铁生锈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它是一个对人类不利的物质变化,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危害。

教科书中的情境导入就是一个安装在外墙壁的空调支架,铁制的支架锈蚀严重。

通过主题人物的暗示,帮助学生初步发现铁生锈会带来一定的危险。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考虑铁生锈了,产生的铁锈是不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教科书给出两张铁钉图片,左图为没有生锈的铁钉,右图为生锈的铁钉。

其目的是提醒学生要利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其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初步发现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本活动要实现的任务是:细致观察和比较,发现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的不同之处,初步认识到铁锈是不同于铁的另一种物质。

学生在本活动中可从两者的颜色、光泽、空隙、触感、气味等方面进行有序观察,通过其外部形态特征的一一对比,初步认识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感受铁生锈了,可能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开展观察铁钉的铁锈前,教师还要提示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安全措施,不要被铁钉割到手指,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活动2 铁锈还是铁吗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感官的观察,初步认识到铁锈是不同于铁的另一种物质。

在对铁和铁锈的外部形态特征的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学生可能会产生“寻找更有力的证据去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另一种物质”的想法。

因此,本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对金属特性已有的研究方法,寻找更有力的证据,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另一种物质。

在此基础之上,本活动需要学生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进一步比较铁和铁锈是否是同一种物质。

教科书用实验图提示学生可以选用的方法:如用简单电路、用磁铁、用锤子等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导电性、硬度、是否被磁铁吸引等特性,进一步探究铁锈和铁之间的不同,促使学生认识到铁锈和铁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外部形态特征上,还体现在其本质的不同上。

通过多途径、多方法的探究,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学习经验,以建构铁锈是不同于铁的另一种物质的科学概念。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特点简介及教材分析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特点简介及教材分析

下册 各地民居的建筑材料
有趣的植物 身边的发酵食品 保护生物多样性
16
低年段教材设计
17
创新: 绘本风格的科学教材
童趣+科学性
18
19
问题情境
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 生活中的某个真实情 境,并以小学生观察 世界的角度,通过主 题人物提出问题,驱 动探究任务。
20
活动
围绕“问题情境”中 提出的问题,通过 1~3个层次递进的 活动,形成每节课的 中心学习内容,解决 问题,建构概念。
体现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 容。
7
教材设计与特色体现
8
问题 驱动
概念 转变
思维 发展
教材体系结构
9
以“单元——课——活动”的结构呈现学习内容。 教材逻辑结构:概念学习与探究能力发展双线索。 课型安排:常态课与专题课相结合。
课型安排
10
常态课:
由相关的一系 列活动组成。
四年级
养分藏在哪里
鱼鳍的作用
五年级
铁生锈的原因
冬瓜拱的力量
六年级
设计营养食谱
生态瓶的秘密
“设计与制作”课型
14
独立单元(如二下“我的玩具屋”、六下“小小设计 师”)+设计与制作课型
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的 迁移应用,从而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
年级
上册
下册
三年级
/
简易保温箱
天与黑夜里

下册:身边的动物、一起种蔬菜、动手做玩具、
位置和方向
教材内容的呈现
24
注重逻辑性。 单元内各课设 计层次递进, 具较强的逻辑 结构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光与生活》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光与生活》教材分析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过去人们是用什么来照明的呢?光与生活6活动1 光 与 照 明从古至今,太阳一直是最重要的光源。

除此之外,人们还利用什么物品来照明的呢?光源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呢?教科书展示了4幅图片,分别是柴燃烧的光、蜡烛燃烧的光、煤油燃烧的光、电灯的光,实际上是展现了人类使用光源的发展历程。

这些光源的使用效果都不尽相同,各有优缺点。

柴火的光比较光亮,热度也大,但是火焰不稳定,受木材材质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不能重复利用;蜡烛的光亮度较小,不能重复使用,但容易携带,不易损坏;煤油灯容易损坏,但光的亮度比蜡烛光的大,通过添加煤油就能重复使用;电灯使用寿命长,光的亮度大,但需要通电才能使用。

光源在现代家庭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教科书布置调查家里的光源及其使用情况的任务,目的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根据用途给这些光源简单分类,从而认识到光与人类生活是非常密切的。

友情提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从各种媒体了解的知识,交流对不同照明用具的认识。

不少学生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体会知道以前人们用燃烧的木头照明或用油灯照明,也使用过蜡烛和电灯等照明用具。

但是这些认知都是零散的,也较少去思考这些我们能看见远处的光和烟。

信息的例子,如交通灯等。

教师可以通过烽火台的例子让学生感知光是可以传递信息的,提示火光就表示警示的意思,激发学生对光传递信息的思考。

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光传递信息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图示法进行介绍光导纤维,以此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灯光通信游戏学生在了解莫尔斯电码的基础上,仿照莫尔斯电码的原理或自行设计一套光变化的代码,通过活动使用灯光通信开展“秘密”的交谈。

例如仿照长、短不同光照时间,用不同长短光照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数字,制定好代码后,通过传递电话号码等数字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光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灯 光 通 信莫尔斯码是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一种通信代码。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7课《常用的工具》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7课《常用的工具》教材分析

帮我把起螺丝钉的工具拿过来!常用的工具7应该选用哪个呢?活动1 找 帮 手本活动开门见山地指出工具在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指出很多常用的工具都是简单机械。

这两句话不仅是为下面活动的开展铺路,也是为本单元所有的研究作铺垫。

工具的使用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正因为普通和常见,我们常常忽视了它们的重要作用。

本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把螺丝钉拧入木块,徒手将螺丝钉拧入木块难度是非常大的,必须借助螺丝刀。

学生尝试徒手与借助螺丝刀两种方式把螺丝钉拧入木块,可以注意不要弄伤手。

◎友情提示◎本活动的内容是拧螺丝钉,工具和材料都很容易寻找。

但在教学中可以不局限于拧螺丝钉活动,也可以使用钢丝钳拧弯细铁丝,用开瓶器开瓶盖,用剪刀剪纸,等等。

这些任务一般较难徒手完成,需要借助工具,所以都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工具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帮助。

活动2 常用工具的使用学生可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但不一定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在活动中学 使用时,要握紧钳柄,用力压。

钢丝钳的使用刀口钳口友情提示本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两部分。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常用的工具,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这些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带来有刃和尖锐的刀具、锯子、针、钻头等,建议参考教科书中插图上的工具。

观察的过程要让学生先描述不同工具的结构,再找出它们发挥功能作用的部位。

由于学生可能不会使用某些工具,所以他们的回答可能也不一致,教师不必立刻做出评价,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活动:动手操作工具。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使用工具,一定会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是本活动和本节课的重点之处,但安全是第一考虑的因素,因此要选好材料。

例如,教科书中以钢丝钳为例介绍工具的功能,在学生操作时,则不能选择钢丝、铁丝,应该采用竹签代替。

另外,在羊角锤的使用中,应该让学生去体检拔钉子,而不是敲钉子(敲钉子可以由教师演示)。

其他几种工具的使用同样要考虑好安全的因素再选择操作的材料。

实践 调整桌椅高度。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方便的手轮》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方便的手轮》教材分析

它们的转动方式和方向盘一样吗?方便的手轮10 阀门上这些轮子就像小方向盘。

活动1 轮和轴的转动要研究轮轴的作用,先要认识轮轴的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文字阐明方向盘与阀门都是通过转动来工作的,一方面表明了它们有关联,另一方面是强调了转动。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接下来活动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要求学生观察手轮和方向盘手柄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

再让学生观察拆下来的水龙头手柄,并通过观察和动手尝试发现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的。

教材在这里不出现轮轴的概念,只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者手握的部分都是一个大轮,中心都连着一根轴。

第二部分是研究轮轴的作用,本活动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因为实验材工具与材料测力计 轮轴 钩码 线友情提示活动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来归纳。

教科书选用的都是轮比较典型的轮轴,如果教学中选用其他图片,也应该是这一类的。

活动第二步,观察拆下了手柄的水龙头。

建议选用教科书图片所示的圆形手柄的水龙头,这种水龙头手柄中心一般会有一个塑料商标贴片,把贴片用小刀剔除后就可以见到螺丝,用螺丝刀把螺丝拧掉,就可以把手柄本环节观察的重点是手柄和轴是如何连接的、手柄和轴会不会一起转动。

在分组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由来和目的,并且明白为什么要重复多次实验,实验完成后要组织学生按照实验数据汇报各组的结论。

这些也是轮轴吗?教科书上的两张图片分别展示了门把手和螺丝刀。

◎◎友情提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图片,再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光的颜色》教材分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课《光的颜色》教材分析

光的颜色5怎么会有彩虹?是阳光照射形成的吧?阳光是彩色的吗?活动1 彩色的阳光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呢?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里,看到的阳光似乎是白色的。

教科书展示了清晨金色的阳光、中午刺眼的白光、傍晚红色的霞光三幅图片,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由此也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阳光是白色的还是多彩的?”接着教科书提出了任务:用三棱镜或平面镜探究阳光的颜色。

教科书展示了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图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时,三棱镜里光线的前进方向发生了改变,并且被分解成了七彩的光线。

三棱镜是由透明材料制作而成的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学仪器,能够使复色光在通过棱镜时发生色散。

光从棱镜的一个侧面射入,从另一个侧面射出,射出光线将向底面(第三个侧面)偏折。

白色的阳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因为同一种介质对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通过三棱镜时,各个单色光的偏折角不同,最终导致白色光通过三棱镜会将各单色光分开,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

原来太阳光是七彩的呀!要背对还是正对太阳呢?教科书首先说明了自然界中彩虹形成的条件(空气中有小水滴、阳光),然后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制造彩虹。

在阳光下用喷壶模拟彩虹出现的环境,制造一条彩虹。

通过妍妍的话“要背对还是正对太阳呢?”提示学生思考喷洒水滴的方向(背对太阳)。

制造彩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情况能看到彩虹?学生有了活动体验后,对自然界中的彩虹及阳光颜色的认知就更清晰。

◎◎友情提示在活动过程中,要想成功制造彩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太阳的高度、观察者的站位、喷出的水珠量等。

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中午很少会出现彩虹,建议选择在下午太阳处于低空位置的时候进行观察;观察者的站位是指观察者是面向太阳还是背向太阳,只有背向太阳才能观察到彩虹;喷出的水珠量也会影响到是否能造出彩虹,建议选用喷嘴大一点、壶身较大的喷壶,喷水时连续按压喷壶使水珠能持续喷出,这样形成的水珠量就较为合适。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分析 (1)【2024版】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分析 (1)【2024版】
• 高年段则希望学生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 、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探究的兴趣。
实事求是
• 在低年段着眼于描述事实、 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 在中年段则要在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 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坚持观点, 但出现结果不一致时,要分析原因,再次实验, 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1.描述植物的名称及简单特征:颜色、形状、 叶边缘、气味,正反面等;
介绍:课前观察认识的叶
2. 记录:词语描述、画叶子 ——叶片的多样性,反映出植物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拓叶印
拓展:做叶画、游戏——根据叶子认识 或找植物(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1课、枫树与竹子
画叶子: 观察叶:要求学生画一
–留给孩子观察交流空间。 –一节课以1、2个活动贯穿,让学生充分展开观察, 互相交流讨论。
• 家长参与科学启蒙
引领家长参与科学启蒙
• 一起种植或饲养小动物,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种一盆栽或者养一小动物,观察它们生长过程。
• 一起做实验、动手制作等,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 思维。如制作和打“土电话”的实验。
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中包括以下4个维度。
• 探究兴趣 • 实事求是 • 追求创新 • 合作分享 每个要素所对应的态度发展也都从低年级开始实现 逐年的提升。
探究兴趣
• 在低年段着眼于对物质的 特征、身边的科学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兴趣;
• 中年段则加强学生对现象和实践发生的条件、过 程、原因等方面的兴趣;
第4课、番茄与花生
第4课、番茄与花生
活动准备:观察周围植物的果实、 各种果实或图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点评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点评

《有趣的磁现象》课后专家点评
从整堂课来说,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学风格创设一个亲切温馨的氛围,鼓励性的话语,构成了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亲切又温暖。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导入别具匠心,自然新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

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

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设计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自我归纳小结。

本节以“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作为总结,这不仅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也是方便老师对整堂课做一个自我监视,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板书,可以找到本堂课知识点的缺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又一次的巩固和掌握。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用合理,达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有效整合。

建议:
1、课前引入实验使用的回形针如果有颜色后面的学生会看的更清楚,效果更好。

2、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如在小组展示实验时,要求其他小组要注意听,学习别人的实验方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意见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这个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在教材编写中也有所体现。

但是现在我在使用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后发现,这套教材虽然和以往的常识、自然教材相比体现了科学探究的重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实现,而且教材编写中时不时体现出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自然常识教育的阴影。

主要的问题:
1、一些探究实验难度太大,不适合小学生开展。

小学生开展类似实验成功率低。

2、有一些课的教学内容太多,有的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安排数个实验,而且每个实验都有一定难度。

有一些实验我作为教师亲自做过,以我教师这样一个熟练工的操作能力都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

3、还有一些实验根本就不可能做成功,比如五年级浮力单元中上浮物体的浮力测试中要求测出排开的水量,而这个实验只能在一个较大的容器中进行,这样的容器中怎么可能精确测量出排开的水量。

我没有用过其他版本的科学教材,仅仅对粤教版的科学教材我不喜欢,尤其是五六年级的教材,难度大,有些实验太理想化,实际操作难以实现。

三年级的粤教版教材还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