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模式的探讨( 1广西医科大第五附院柳州市人民医院 545006;

2广西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 545006;3广西柳州市卫生局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援模式在突发事件救治作用。方法:建立指挥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制订突发事件救援预案、急救工作手册[1],建设城乡大急救网络。结果:在柳州市区域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救援中,市急救指挥中心响应迅速,现场处置及时,伤员快速安全转运,院内专科治疗及时、有效。结论:急救一体化紧急救援模式可有效、快捷地抢救生命,迅速安全转运,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一体化;紧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6-01

交通伤,楼房倒塌,煤气泄漏,洪水、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和病情复杂等共同特点,以受伤人数多、伤情重、多发伤、死亡率高为显著。完善初期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因此在“黄金1h”内及时现场抢救、安全转运、院内进一步治疗这3个连续重要环节的无缝链接是赢得宝贵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关键,实现院内

外急诊医疗的一体化[2]。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治水平。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一体化建设作初步探讨。

1 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救援模式

1.1 院前呼救出诊一体化“120”调度员接到呼救电话后,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立即派出值班救护车赶赴事件现场。医护人员出车时间小于1min,重大事件立即逐级上报领导,根据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反馈的伤情分批派出“120”救护车增援,调配储备急救物资随后出发。如现场只有医务人员先到达,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过市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协调110,119等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协作对伤员的救治。

1.2 现场抢救流程一体化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作初步评估,并用红、黄、绿、黑卡对伤病员伤情进行标识。现场急救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重症伤员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呼吸及循环。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和及时转运。随时将伤病员数、初步诊断、转运途中情况、到达医院时间等告知指挥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根据伤情,协调各大型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做好接收伤病员准备。

1.3 院内救治一体化各级医院成立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建立专家数据库,遇重大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伤病员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或其他医护人员迅速完成伤病员的院内检伤分类、急

诊检查(ct、x线、b超等)、抢救、手术、重症监护等处理,对急诊病历、检查申请单、处置单、救治处方进行标识编号,统一登记以便结算。院领导组织急诊、外科、五官、内科、麻醉科等医生共同参与并制定对危重伤员的抢救治疗方案,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至各专科甚至进入手术室治疗[3],病情轻者留院观察。保证院前、院内急救链紧密衔接。

2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上海等一些医院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实现了突发事件伤病员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

2.1 突发事件一体化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1)先进、高效的指挥系统,各种完善的应急预案;(2)科学合理的急救站建设;(3)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化;(4)完善的急诊创伤病房[4](5)先进适用的装备、药材[5]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2.1.1 先进、高效的指挥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各级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发生时伤病人数多,病情轻重不一,现场次序混乱,人心恐慌,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指挥机构。我市急救中心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在全市29辆120救护车安装gps车载信息定位。市区3个急救站、3个县急救分中心,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急救点已安装了接收终端和无线寻呼等功能,设立“120”远端坐席,利

用3g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救护车上安装车载智能终端,实现将现场视频、语音、病人生命征监护信息等资料传输到急救中心,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的医疗救援,实施远程救治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2.1.2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急救工作手册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急救预案,并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定期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中心工作手册为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

2.1.3 合理布局急救站柳州市区医疗急救站、点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县分中心的设立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每个县选择医疗条件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急救点。

2.1.4 完善医院创伤专科病房建设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通过卫生局评审后成为交通事故损伤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作为柳州市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医疗单位,市工人医院急救作为急性中毒救治中心,市中医院为蛇毒救治中心,柳钢医院为烧伤专科医院,并有规范系统的病房管理和治疗指南。

2.1.5 建立合理的急救人才结构

2.1.5.1 加强急救队伍培训:(1)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急救医学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急救队伍人员

相对固定,可较好地沉淀和积累经验。院内急救队伍既是院内抢救的主要力量,又是院前急救队伍的后备力量,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整体效能。

2.1.5.2 组建院内抢救队伍(1)医疗组:由院内急诊科、icu、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伤病员的专科治疗。(2)医疗保障组:由功能、检验、放射、药剂、供应室组成。负责药品、器材供应必要的辅助检查。(3)后勤保障组:司机班、担架队、膳食科等组成,负责承担生活和运输保障及伤病员的前接、后送任务。

2.1.5.3 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管理定时维护保养急救车辆,保持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处于最佳应急状态;适时增添救护车辆及抢救设备,保持抢救药品、物品的完好性。

我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对突发事件伤员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急救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6],为抢救伤病员最大限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实现急救工作达到了快捷、高效、优质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惠萍.单纯指挥调度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31-432.

[2]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