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学设计
-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4.创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提高课堂质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了解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学生要认真检查,确保书写工整、内容准确。
2.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4.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
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三、教学目标历史解释: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家国情怀: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教师活动材料1: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2: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学生活动改革目的: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教师活动试点:凤阳小岗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材料2: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8《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8《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材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过程,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体制改革。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农村改革内容,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对城市改革的影响。
然后,PPT展示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改革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或国有企业改革,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2.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3.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
2. 探究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挑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1 列举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定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
2.2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25分钟)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分析。
3.2 小组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成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 总结和讨论(15分钟)4.1 分析各组案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2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5. 课堂小结(5分钟)5.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2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论文或新闻,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
2. 撰写一篇短文,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加了教学的活跃度。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支撑,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成果。
2.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资料和案例。
2. 制作PPT,展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引出本课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讲解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困境,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第二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以及这些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与展望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家地位提升等,探讨未来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案例分析出示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动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8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5.探究题:请结合教材内容,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二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如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三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外部条件。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创新和转型;四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对其产生的影响难以理解。
-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效果:学生可能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改革后的效果难以理解。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
3.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成就,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历史背景知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源、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巩固和拓展已有知识,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背景和意义;2. 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果;3. 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果;2.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即改革现行经济体制的一系列举措和措施,以解决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
2.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国际环境的变化等。
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20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括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老工业基地改革等。
详细介绍每个领域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4.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包括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生水平的提升等。
5.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作用(20分钟)向学生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等。
6. 思考与讨论(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a. 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是什么?b.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有哪些?c. 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7.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向学生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并展望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教学资源:1. 课件和投影仪;2.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提问;2. 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成果。
2.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 视频资料:准备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 讲解原因和背景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国际环境的影响等。
3. 讲解改革内容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4. 分析改革成果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地位的提升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7.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和成果,进行分析对比,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利益相关方,如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工人等,就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内容是讲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经济术语和政策名称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政策名称和术语的理解,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和说明。
2.准备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了解相对较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政策法规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直观的感受,但对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快速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了解农夫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转变,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根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生疏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富强兴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奉献的人生抱负。
二、重点难点1、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难点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的根本原则。
三、教学根本过程课导入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缺的茅屋里挤满了 18 位农夫。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隐秘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假设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 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英勇的甚至是宏大的壮举。
从今揭开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课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的背景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遇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特地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惊异不惊异?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教师:消灭上述史料中状况的缘由是什么?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夫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安排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导致农村、农业进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进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缺乏实际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的过程。
3.8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
-鼓励学生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分析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选择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3.8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3.8章“经济体制改革”。本章主要内容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具体内容包括:
1.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答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等。经济发展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体现在消费水平的提升、住房条件的改善、医疗保障的完善等方面;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体现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等方面。
4.例题四:
题目: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方法与策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看法;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决策和挑战;进行课堂问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借助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八下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主题:《经济体制改革》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8课。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本节课借助历史史料、影视素材和创设情境等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艰涩的学科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解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内容。
2.分析史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
3.通过教师讲解,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4.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就了强大的祖国!评价任务:1、创设情境,分析史料,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2、分析史料,回顾旧知,分析农村改革的背景。
3、创设情境、利用影视素材,总结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
4、分析史料,理解城市改革的原因、内容。
5、教师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三、教学难点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主要内容和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改革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改革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内容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2 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3 国际环境的变化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2.1 提高经济效益2.2 促进社会发展2.3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3 国有企业改革3.4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4.1 经济增长奇迹4.2 结构优化升级4.3 民生持续改善4.4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和挑战5.1 改革面临的挑战5.2 改革的发展方向5.3 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主要内容和成果。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案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七、作业布置2. 调查了解身边的企业,分析其发展得益于哪些改革政策。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九、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2 教学内容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案例分析法: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市场经济体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2 教学内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时间线索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主要措施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
难点: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哪一事件?
2、“伟大的历史转折”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
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够顺畅、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