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昆明老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昆明老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地处昆明市核心中央区域,是昆明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拥有聂耳故居、同庆丰票号、傅氏宅院、腾越总兵府、马家大院、福林堂和酒杯楼等30余处文物和挂牌保护建筑,数万平方米传统风貌建筑。街区紫线保护范围200亩,街区呈现“街—堂—庙”的清晰格局。

项目由昆明市之江置业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按照“统一动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四统一”原则,分三期滚动实施,已经成为现代新昆明一个集吃、喝、玩、乐、购物的新地标。昆明老街项目在文化产业投资、保护修缮及文化产业的运营和管理上,做到传承与发扬,融合商贸、休闲、旅游、文博、革命纪念等复合业态,依靠老街丰富多元的建筑、人文和商贸形态载体,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融合,为昆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一张精美的城市文化名片。

昆明老街将秉承四个原则来修缮昆明市内唯一保持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第一,原真性。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文物建筑不改变原状。第二,整体性。保护房屋建筑本身的同时,积极保护周围环境,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实现街、巷、院、建筑和周边环境景观的多层次、立体保护体系。第三,可读性。要保留街区与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痕迹。第四,可持续性。保护结合科学利用,保护结合有效监管,“渐进式”“小规模”陆续开展。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 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风景如画的黑龙谭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 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

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2018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清楚地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卷Ⅰ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卷II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5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I(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 .偻(gōu) 脊.梁(jí) 倔.强(jué) 叱咤.风云(zhà) B.押解.(jiě) 撺.掇(cuān) 亢.奋(kàng )舐.犊情深(shì) C.恸.哭(tóng) 憔.悴(qiáo)肖.像(xiào) 纵横捭.阖(bǎi) D.刹.那(chà) 缜.密(zhěn) 殷.红(yīn) 怏怏.不乐(y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荟萃抉择锋芒必露急流勇退 B.羁绊祷告铤而走险语无伦次 C.谒见沉湎坚如磐石再接再励 D.伶仃痊愈自怨自艾留连忘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 ....,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铜仁市交通的曰益发达,铜仁人民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B.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爨文化

爨文化 摘要:爨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人关 注, 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爨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爨民族和爨文化。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 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 前后大约辉煌了700 年, 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 关键字:爨文化碑刻文化姓氏文化盟誓文化遑耶文化鬼主文化 一.爨文化简介 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 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 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牂 柯、越嶲、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 三年(220年)至唐天宝七年(748年)。 二.爨文化发展 爨文化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诸葛亮南征庲降都督于味县(220年),至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置宁州。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统一政治局面的出现和形成,大姓势力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央王朝统治南中的社会基础,故可称为爨文化形成的准备期。 第二阶段为泰始七年至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这一阶段是南中地区发生激烈社会变革的时期。大姓豪强势力与爨氏称霸局面最终形成,从而使南中地区社会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区内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因而是爨文化形成的初始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咸康五年至隋文帝开皇年间(《81年~》”“年间)。这是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政治上趋于稳定,爨氏实行既奉王朝正朔又自领刺史郡守,相对独立;经济上农牧并重,以农耕为主,经济持续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受中原影响极大又自成风格,以两爨碑为代表的实物资料是其典型代表;在宗教意识方面,以“鬼教”为其传统的原始宗教,发展成为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度;“遑耶”姻亲制度则是其政治文化中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体现。 第四阶段从隋史万岁征爨开始,到唐天宝七年(748年)为止,为爨文化的衰落时期。期间,爨氏内部纷争加剧,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加强,南诏在洱海兴起并在唐王朝支持下东进击灭诸爨,爨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20万户西爨白蛮大迁徙,促进了滇西的发展,并自此改变了云南历史的发展方向。 三,爨文化的具体表现 1. 符号层 1.1爨文化乐舞两汉时期迁入“西南夷”的汉民, 迄东晋末形成南中大姓, 其中大姓爨氏和汉晋时期的昆明人、叟人不断融合, 至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 或称为汉人“夷化”的群体, 史称“爨蛮”。由于各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两部,史称“东爨乌蛮”和“西爨乌蛮”。爨文化时期的乐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婚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 . … 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院名称:生命科学学院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王大伟(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助教:柳王儒轩严鑫 时间: 2015年6月

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摘要: 古城是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古镇,其风格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没有森严的城墙,是一座开放式接纳八方的城市。古城的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 多年的历史变化,融合了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是世代纳西族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具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古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要素,通过对古城的历史和文物遗迹展开讨论,评价了已有的保护现状,对其提出问题,最后简述对古城历史要素保护的几点建议,包括发展策略、完善条例和文明传承等。 关键词: 古城,纳西族,历史要素,保护,传承。 正文: 一、前言: 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省的市,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坝中部(图1),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平遥、歙县并称为“保存 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 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世袭统治者姓 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古城的 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 可知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1]。古城始建于宋末元 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 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 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 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 图1 雪山下的丽江古城 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 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

云南历史

第一节历史与文化 一、云南历史概要 远古,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有云南元谋猿人。公元前279年,楚国将军庄高人滇,滇池地区进入奴隶社会。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汉代,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三国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为“南中”。其中,三国时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发展云南经济;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南北朝,云南在爨氏的统治下,与刘宋等封建小王朝维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白、彝诸族先民。隋代,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代,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大力扶持南诏,于738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927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937年,白族先民、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宋代,大理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上与宋朝相始终。元代,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灭大理,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4·年忽必烈选派富有才干的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明代,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定云南,次年建立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和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清代,1658年,清军三路人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灭亡,此后大量移民入滇开发边疆。 鸦片战争后,云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1856年杜文秀、李文学起义,滇西群众阻击入侵云南的英国武装探险队的马嘉理事件和保卫片马、班洪的战斗,滇南群众的反法斗争等。而1911年10月30日,重九起义成功,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云南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1915年12月25日护国起义的发动,更表明云南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五四”运动后,李鑫等建立中共云南党组织。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经过云南,中共中央在云南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人民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突然免除了龙云云南省主席职务,并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等事件。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二)近现代名人 (1)杜文秀(1823—1872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各族人民起义,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攻下了大理,建立了革命政权,制定了“革命满清”的总纲领,坚持斗争达17年之久。 (2)蔡锷(1882一1916年),是IH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南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与李根源、唐继尧等人一道,组织了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他与云南各派反袁力量一道,发动了护国运动,为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建树了功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指定工作。 二、条件标准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下列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1.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在国家政权、制度文明、国家礼仪、农业手工业发展、商贸交流、社会组织、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与建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科技文化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关联。突出反映近现代战争冲突与灾害应对、革命运动与政治体制变革、工商业发展、生活方式变迁、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发展、城市与建筑等方面的历史进程或杰出成就。 3.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 4.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突出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工业体系建立、科技进步、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5.见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突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6.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能够体现上述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 1.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2片,每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50米以上历史街巷不少于4条、历史建筑不少于10处。 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于10处,保存状态良好,且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三、工作要求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县)应满足以下工作要求: (一)完成保护对象测绘建档、建库、挂牌工作。

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观点 在建筑层面昆明的文化渐被边缘化 谈及昆明的发展,原省规划院院长顾奇伟认为,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产业,也要有文化,而昆明的发展,从建筑层面来看,文化已渐渐被边缘化,关于文化产业的设施不宜往城外迁。 城变节点 上世纪50年代起,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1999年,世博会召开,昆明从此迎来大发展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 金马碧鸡坊旧貌。 重建后的金马碧鸡坊色彩鲜艳,是钢筋水泥之躯。 文庙里的很多古建筑都已无存。 城市有五脉,即商脉、文脉、武脉、政脉、农脉,其中的文脉是经多年酝酿传承形成的。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亦是一座城市的魂,如今又被解读为城市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而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脉内伤已很严重。 >文脉的表现有很多形式,建筑风格、城市布局是承载文脉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昆明的文脉在近现代弱化消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国后的约20年间和改革开放后。 50年代 明代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 建国后最初的20年是昆明文脉被严重破坏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制约城市扩张的城墙。 上世纪50年代后,昆明的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因此破碎。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扩建城市,以及响应“消除封建残存”的号召。

如今,往日城池的荣耀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一条条拥堵的大路抑或是一个个高档小区的地基,4650米的明代城墙仅余象征性的50米。 80年代 古城格局不再城市改造起步 一晃到80年代,昆明进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之列。在经过数十年改造后,原来的古城格局还依稀存在,整个城市版图仍是以近日公园为圆心、五华山向正义路以下延伸的一根中轴线平分的形状基本对称的两城区,周边大都为农田。 当时,面临激增的人口,城市与人口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严重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改造始自大观片区,之后是长春路片区,再到金碧路片区。昆明城市改造的步伐从那时起就停不下来了。 90年代 “万国建筑博物馆”渐行渐远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阶段,随着武成路、金碧路、长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许多凝聚着昆明历史文化精髓的老宅消失。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三四十年,昆明还是在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掩映下的一座古城,既有明清时期的“一颗印”、“走马转角楼”,北方的四合院、粤式的滴水檐楼,也有苏式的红砖或青砖群楼和欧美风格的精美别墅。这些老宅都典雅、简约、实用,用“万国建筑博物馆”来形容昆明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速,“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辉煌渐行渐远,昆明市区有些街区整个地消失了,比如大德寺附近的小绿水河,原本是建筑颇有特色的小街巷,现已彻底消失,变成新建的楼房。有些老宅和老街虽然得以留存,但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导致部分老街区和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街区建筑风格迥异、格格不入,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非常大的破坏。 对于拆除这些老街,市民反应不一。对于一些代表性街区的消逝,不少市民有着很矛盾的看法。比如武成路,一方面这条街在城市改造中被拉通后成了城市中心部位的一条大街,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它的消逝也连带改变了不少老昆明的生活方式,甚至邻里间的相处方式都改变了。 新世纪 城市扩张迅猛文脉日渐迷失

民国名人轶事(二)

民国名人轶事(二) ⊙1930年,杨振声筹办青岛大学,力邀闻一多和梁实秋加盟,分别主持国文系和外文系,杨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梁称之为“先尝后买”法,于是“半日游览”、“一席饮宴”,就留在了青岛大学。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注了一行字:闻一多与梁实秋。“哪一个是我?”闻一多严肃地问。梁实秋同样严肃地回答:“任你选择。”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一天深夜,警察从贡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学生,送回学校处理。吴有训把那个学生认真训导一番之后,提笔写了“德之贼也”四个字相赠,并将其开除。 ⊙1941年的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尖锐地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蒋听不下去,就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不要太刻薄!”张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下次再开会,他接到会议通知和往返路费后,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没有出席国民参政会。 ⊙1945年底,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各党派都有代表参加,学者中有傅斯年和张奚若。张本是国民党党员,他的代表名额是共产党提的,以无党派代表出席。国民党反对说:“张奚若是本党党员,不能由你们提。”张便发了个声明:我不是贵党党员!

⊙少年胡适出洋,哥哥嘱付他:到美国别学没用的文史哲,要学有用的才能发财。胡适答应,到美国选修农学。老师拿来30多种苹果,让学生们认苹果的名字,胡适照着书反复对啊对,还是错了一多半。再看别的学生,人家根本不用对,都是农家子弟,这苹果打小就认识。当时胡适就抓狂了,从此改修文史哲,终成大家。 ⊙民国时期有个清官叫石瑛,不义之财,分文不取。30年代任南京市长时,硬逼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纳税4500块大洋。孔氏后来伺机报复,克扣南京市政经费。国民党中常委开会时,愤怒的石瑛抓起大墨盒,砸向孔祥熙脑袋。虽未砸中,却泼了孔氏一脸墨汁。蒋介石深知石瑛为人耿直,不但未批准其辞职,反而向其保证恢复经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抗日。蒋介石请陈铭枢、蔡元培出来劝学生,陈铭枢被闷棍打倒,蔡元培被女生薛迅扇了耳光。报道称:蔡年事已高,右臂为学生所强执,推行半里,头部亦受击颇重。蔡伤数月方愈。策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 真题及答案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真题 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 A、咨询活动 B、家长学校 C、开放日制度 D、电话联系 【答案】C 2、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答案】C 3、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苏格拉底 C、赫尔巴特 D、埃拉斯莫斯 【答案】A 4、以分班、分组为测验根本目的的是()。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成就测验 D、标准测验 【答案】A

5、儿童能够理解和使用较复杂的复合词,本质上是()的表现。 A、发音器官成熟 B、词汇量增加 C、形象思维发展 D、逻辑思维发展 【答案】D 6、以下正确的表述是()。 A、幼儿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B、幼儿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词 C、实词在4~5岁增长最快 D、形容词在3岁增长最迅速 【答案】C 7、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答案】C 8、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 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答案】B 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着手,坚持正面教育,这体现了()。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10、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是指()。 A、文化传递

昆明文化介绍分析

1、昆明 (1)昆明是云南的省会 (2)昆明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如春,鲜花常开不谢,享有“春城”和“花都”的美誉 (3)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边疆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室内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4)为大家介绍(历史、文化、旅游):陆军讲武堂、聂耳墓或者郑和故里、大观楼、圆通山、官渡古镇,西山睡美人。 陆军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为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陆军讲武堂曾培养出如朱德、叶剑英、崔庸健等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 讲武堂,像是个很大的四合院,四周是米黄色的二层建筑,包围着中间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看起来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上面的草长得虽然不高,但是疏于打理,秋天的枯黄中间或有些青翠的绿色,像是一丛丛对刚刚过去的夏日的记忆。 讲武堂里面的游客并不是很多,但是确实是昆明的一个重量级的景点,更难得的是这栋建筑保留原汁原味,没有被摧毁,也没有做太多的粉饰。而且米黄色的建筑,在以前的旅游中很少看见。

官渡古镇 南诏大理国时期,官渡古镇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官渡原名“窝洞” 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在唐代时期,古官渡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大约在1180年至1190年间,驻守“鄯阐”的演习高生世,常乘舟至窝洞游览。高生世的船绳于岸边,于是便把窝洞命名为“官渡”。 官渡古镇建造时间最早的寺庙是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的土主庙和宋代的法定寺。土主庙大殿体量较大,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梁架结构,特别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翘如意斗拱,规模宏丽,繁富华美。法定寺体量不大,但举架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装饰。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造形生动,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论文)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依据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丽江市古城区的一份资料报道,2003年丽江古城接待的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是数次重返丽江。旅游业的兴旺招来了四方商贾,昔日茶马重镇的繁华恍若再现。丽江古城在丽江乃至云南的经济走廊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丽江未来的经济的扩张地带,而旅游业将是该区域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为了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并对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该区域旅游资源资源与人文兼备,个性特色鲜明。下面从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特色及开发利用价值三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

云南历史上的名人

云南历史上的名人 先秦时期庄硚 隋唐时期皮罗阁 两宋时期段思平 元朝时期赛典赤 明朝时期 开疆功臣 傅友德——颖川侯 蓝玉——永昌侯 沐英——西平侯、镇国公 沐春——黔国公 政治人物 杨一清——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云南安宁人。 朱家民——贵州左布政使,云南曲靖人。 杨绳武——兵部尚书,云南弥勒人。 包见捷——吏部右侍郎,云南建水人。 陈表——浙江监察御史,云南玉溪人。 胡平表——贵州布政使,云南建水人。 傅宗龙——兵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雷跃龙——礼部尚书兼育英殿大学士,云南玉溪人。 王锡衮——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云南禄丰人。 朱化孚——湖广按察使,云南安宁人。 医学家 兰茂——医学家,著有《滇南本草》,云南嵩明人。 清朝时期

政治人物 严清——吏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李因培——湖北巡抚、湖南巡抚、福建巡抚,云南晋宁人。 赵士麟——浙江巡抚、江苏巡抚,云南澄江人。 朱嶟——工、刑、兵、户、吏诸部尚书兼内阁学士,云南通海人。 赵光——工、刑、兵、户、吏诸部尚书,云南昆明人。 何桂清——两江总督,云南昆明人。 陈时夏——江苏巡抚,云南元谋人。 丁槐——广西巡抚,云南鹤庆人。 钱沣——江南监察御史,云南昆明人。 何桂珍——两江兵备道,云南师宗人。 王人文——四川总督,云南大理人。 窦垿——江西监察御史,云南罗平人。 袁嘉谷——云南科举史上第一个全国状元,云南石屏人。 著名商人 李沅——19世纪的云南首富,云南昆明人。 银行家 王炽——20世纪初的世界第四富豪,云南弥勒人。 画家 缪嘉蕙——著有《供奉画稿》,云南昆明人。 报人 杨振鸿——曾经创办《光华日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云南昆明人。 民国时期 军事人物(只列上将级别) 李根源——陆军上将,云南腾冲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顾品珍——陆军上将,云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刘祖武——陆军上将,云南昆明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李鸿祥——陆军上将,云南玉溪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昆明市文旅融合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昆明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任务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庆雷 一、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农业、工业、其它第三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互动,通过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聚集区、文化旅游示范园区、文化旅游村寨、文化旅游城镇和一批重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1本文为《昆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第四部分的初稿,为昆明市文产办委托五墨文化 传播公司的项目,笔者负责第四章的写作。

不断完善昆明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1、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 ——推进涉旅产业融合发展。主动顺应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核心、商业为平台,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工业、体育、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力度。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快昆明多元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修缮历史文化古迹,恢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城市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重点打造古滇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高原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用文化筑牢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脉络。 ——推进文化旅游业态创新。着力培育康体运动基地、温泉SPA、花卉、购物、演艺、美食、休闲街区八大休闲旅游业态,加大房车旅游、直升机旅游、医疗旅游、置业旅游、异地养老旅游、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2、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加快各类现代服务要素集聚,推动现代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主城都市文化项目集聚区、晋宁古滇文化—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滇池—西山度假养生休闲文化项目集聚区、空港经济区及东部旅游区项目集聚区、石林—九乡喀斯特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呈贡新区旅游文化项目集聚区、阳宗海旅游片区项目集聚区规划、招商、建设与运营。 ——以泛亚文化传媒中心、呈贡新区、南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华金鼎科技园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其人才强、创意新、资源配置优化等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建成一批影视、印

我的家乡铜仁 胡文杰

我的家乡——铜仁 我的家乡铜仁,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铜仁地区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老、少、边、穷”曾是铜仁的代名词,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也有过辉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旷继勋等为了铜仁人民的解放事业,用青春、热血谱写的壮歌荡气回肠,是共和国的骄傲和黔东儿女的骄傲。解放后的铜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使铜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发展更为缓慢,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但铜仁渴盼腾飞的精神之火并未熄灭,知难而进的决心并未动摇。在她的努力下,在他的拼搏下,四县的建制在他的改制下,终于形成了铜仁地区今天的基本格局:八县、一市、一特区。 铜仁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山河锦绣,独具特色,尤其是武陵仙境梵净山。在绵延数百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他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奉明朝皇帝诏令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照物的神奇力量,首先是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如巨笋出土,使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功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还有那独立撑云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姿态若栅藉的万卷书等,形形神兼备,令人叹绝!水,或涓涓细流、或叮咚垂滴、或百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路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或奔沅江入洞庭湖,或奔乌江进长江。树,种类繁多,不乏珍稀,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派生机盎然,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慌若仙山游。 大自然造化了梵净山,梵净山的灵山秀水也哺育了黔东人民。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各民族共同劳作,生活,繁衍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这里,可以领悟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还可以感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哎梵净山麓的两的碑中,你可以看见当代书坛泰斗赵扑初、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人的墨宝。灵山秀水,还哺育出了不少的黔东英才。梵净山的雄奇伟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黔东人民的坚强性格,这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充满了丰富的内涵,无穷的魅力。他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是一个反扑归真怡养身心的人间仙境! 同时,铜仁源于锦江,铜仁美在锦江。水竹环绕,中开田畴,一位翠柏如丛,草地如茵,在此二洲赏花、蔽荫、垂钓、捡石,皆有不尽乐趣。这就是铜仁坝黄镇,蜿蜒曲折荡出的两个沙洲,浪花滚滚,翻金涌银的白花浪。 清水塘,即“铜仁十二景”中的“南岳飞泉”。它直泻入潭,声如雷鸣,在涨水季节,白马洞瀑布洪分数股,蔚为壮观。古诗云:“……,飞泉落涧响淙淙;云涛直泻三千丈,……。”这就是白马洞瀑布的真实写照。

昆明历史文化名人

嵩明历史文化名人 兰茂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嵩明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兰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清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撰的《兰先生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嵩明州志·隐逸》、光绪十三年刻行的《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均说“年八十卒”。其二,在兰茂卒后40年成书的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七十四而卒”。民国《嵩明县志·人物》亦说他“年七十四卒于家,崇祀乡贤”。按最早的史籍记载,明正德《云南志》所述较为可信,兰茂卒年应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享年应是74岁。 兰茂的父辈从河南洛阳入滇,落籍杨林。据苏石《兰茂评传》考析:兰茂的父辈可能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被征往云南,后编籍屯戍杨林千户所的河南洛阳人。 兰茂有弟2人,名廷俊、廷瑞。廷俊在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早逝。 兰氏13岁时,才华初露。清康熙《嵩明州志》说他“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在青年时代, 除经史外,涉猎广泛。清康熙《嵩明州志》记云:“长益嗜学于濂、洛、关、闽 之学唤如也”。兰氏“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后因母病,潜心 本草30余年,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了《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 两部中医药学名著。《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 它早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将 《滇南本草》整理出版,现仍继续使用。《医门揽要》分上下卷,上卷专论脉法, 浅显明透;下卷专论方症,治疗方法得当。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兰氏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著成了《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两部声韵学名著。在《韵略易通》中,兰氏把过去107个旧 韵部缩编为20个新韵部,并用一首“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 春从天上来”的《早梅诗》予以高度概括。《韵略易通》是我国古汉语声韵学史 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兰茂“冲淡简远,以著述自娱”,著作甚丰,于阴阳、地理、 丹青、文学亦皆通晓。由于历代兵燹和社会变迁,兰氏著作大部散佚无存。 明代以来,研究兰茂的学者、文人较多,撰写有学术、考证文章与传记等。 兰茂70岁时,作《七十自赋十首》,这是兰氏一生真实写照。 兹据明正德《云南志》记载,录兰氏部分著作目录如下:《玄壶集》、《鉴义折衷》、《经史余论》、《安边策条》、《止庵吟稿》、《山堂杂稿》、《碧 山樵唱》、《桑榆乐趣》、《樵唱余音》、《甲申晚稿》、《梅花百韵》、《秋 香百咏》、《草堂风月》、《苹州晚唱》、《韵略易通》、《金粟囊》、《中州 韵》、《声律发蒙》、《四言碎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