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丘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_吴丹子
“全健康”_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
㊀第22卷㊀第1期2024年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2㊀No 1Feb 2024全健康 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吴㊀莉1㊀陈㊀月1ꎬ21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㊀江苏苏州㊀2150002㊀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㊀江苏苏州㊀215000㊀收稿日期:2023-05-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108058)㊀第一作者:吴莉(2000-)ꎬ女ꎬ硕士生ꎬ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ꎮE-mail:3059831989@qq com㊀通信作者:陈月(1989-)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硕士生导师ꎬ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城市更㊀㊀㊀㊀㊀㊀新与设计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ꎮE-mail:451581446@qq com摘要: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ꎬ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ꎬ也对身处其中的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ꎬ因此亟需开展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ꎮ基于 全健康 理念ꎬ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解析ꎬ得出 全健康 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作用机制与设计要义ꎻ在此基础上ꎬ以成都锦城公园为实践研究对象ꎬ综合应用场地精神感知理论㊁园艺疗法㊁注意力恢复理论以及压力减轻理论ꎬ提出康复性环境㊁可控性游线㊁健康性教育㊁应急性场所㊁智慧性平台5种应对策略ꎬ依次开展锦城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㊁特色游线打造㊁健康景观科普教育㊁应急避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智慧公园配套设施规划ꎬ以期为城市公园生态疗愈功能的强化提供设计参考ꎮ关键词:全健康ꎻ生态疗愈ꎻ城市公园ꎻ景观设计DOI:10.12169/zgcsly.2023.05.02.0001DesignofUrbanEcologicalHealingParkfromthePerspectiveof OneHealthWuLi1㊀ChenYue1ꎬ2(1 GoldMantisSchoolofArchitectureꎬ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215000ꎬJiangsuꎬChinaꎻ2 CenterforChineseUrbanizationStudiesꎬ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215000ꎬJiangsuꎬChina)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urbanizationꎬthehigh ̄densityurbanlivingenvironmenthasacertainimpactonthephysicalandmentalhealthofindividualswhilesupportingsocioeconomicdevelopment.Thereforeꎬitisnecessarytocarryouthealth ̄orientedresearchonurbanparklandscapedesign.Basedontheconceptof Onehealth ꎬweanalyzethetheoriesandpracticesoflandscapedesignforurbanecologicalhealingparksathomeandabroadꎬandconcludethemechanismanddesignprinciplesofurbanecologicalhealingparksfromtheperspectiveof OneHealth .OnthisbasisꎬweselectChengduJinchengParkasacasetosynthesizeandapplythetheoriesincludingsitementalperceptionꎬhorticulturaltherapyꎬattentionrestorationtheoryandstressreductiontheoryꎬandputforwardfivestrategiesinresponseꎬi.e.ꎬhealingenvironmentꎬcontrollabletourrouteꎬhealtheducationꎬemergencyevacuationspaceꎬandintelligentplatform.Thedesignofecologicalrestorationꎬthecreationofspecialtytourroutesꎬthescienceeducationofhealth ̄orientedlandscapesꎬtheplanningandlayoutofemergencyevacuationspaceꎬandtheplanningofsupportfacilitiesforsmartparksaredevelopedforJinchengPark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forenhancingtheecologicalhealingfunctionofurbanparks.Keywords:OneHealthꎻecologicalhealingꎻurbanparksꎻlandscapedesign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㊀㊀在全球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㊁人口聚集与传染病威胁㊁极端气候频发与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下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联合发布了 全健康(OneHealth) 理念的定义和释义声明ꎮ它指的是 一种综合的㊁增进联合的方法ꎬ目的是可持续地平衡和优化人类㊁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健康ꎮ其认为人类㊁家养和野生动物㊁植物以及更广的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的健康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的ꎮ[1]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ꎬ政府公共部门应动员社会不同层面㊁学界不同学科以及社区基本单元共同努力ꎬ促进城市的健康福祉与可持续发展ꎮ在公园设计领域ꎬ以自然为基础的城市景观空间与公共卫生设计研究已较为全面[2]ꎮ例如ꎬ在安全距离与个人防护措施[3]㊁应急避难场所营建与管理[4]㊁疫后心理疗愈[5]㊁数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智能化[6]等方面已有相关设计研究ꎬ但是ꎬ以生态疗愈为主题的城市公共卫生预防方案与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尚待挖掘ꎮ生态疗愈 (Ecologicalhealing)是一种通过与自然环境互动来促进身心健康和恢复的治疗方式ꎮ在现代社会中ꎬ生态疗愈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补充疗法ꎬ它以打造康复性生态环境作为治疗工具[7]ꎬ利用森林浴㊁水疗㊁农耕疗法㊁动物辅助疗法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ꎬ帮助人们减轻压力㊁增强免疫系统功能㊁改善注意力和集中力ꎬ并促进整体健康ꎮ笔者认为ꎬ 生态疗愈公园 (Ecologicalhealingpark)是指具有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疗愈性设施与空间的公共绿地ꎬ供公众游览㊁观赏㊁休憩㊁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的场所ꎮ结合既有的公园设计案例ꎬ城市公园具有内向型空间㊁中内型空间㊁中外型空间㊁外向型空间ꎬ分别对应内向专注㊁情感参与㊁主动参与㊁积极参与4个阶段的不同健康水平的心理需求[8]ꎻ按照功能作用则可分为五感体验园㊁阳光草坪㊁药用花园㊁教育园地等ꎬ旨在提供人们与自然㊁文化和知识互动的机会ꎬ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ꎮ既有的生态疗愈公园设计主要参考了场所精神感知[9]㊁压力减轻[10]㊁园艺疗法[11]㊁注意力恢复[12]等景观设计思想㊁方法与理论ꎮ本文综合生态疗愈公园的理论与案例研究ꎬ分析 全健康 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作用机制ꎬ总结5种设计要义ꎬ并应用于成都锦城公园ꎬ通过设计要义指导场地应用策略的落实ꎬ来实现公园的优化提升ꎮ1 城市生态疗愈公园案例研究选取美国纽约多米诺公园㊁泰国曼谷拉玛铁菩提医疗花园㊁奥地利维也纳距离公园㊁丹麦哥本哈根纳卡地亚康复花园和新加坡滨海湾公园5个国外经典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图1)ꎮ其中ꎬ美国纽约多米诺公园和泰国曼谷拉玛铁菩提医疗花园都是以人为本进行场地塑造的典型案例ꎬ虽然空间尺度较小ꎬ但开放空间占比较大ꎬ且包含了康复性景观㊁可控性游线的设计ꎻ奥地利维也纳距离公园则注重于可控性游线㊁防疫性教育㊁应急性场所3方面的设计ꎻ丹麦哥本哈根纳卡地亚康复花园和新加坡滨海湾公园的空间类型丰富ꎬ可分为开放空间㊁半开放空间㊁半封闭空间㊁封闭空间ꎬ并且通过营造康复性环境ꎬ再引入其他功能ꎬ具有突出的生态疗愈作用ꎮ总结上述案例的生态疗愈设计手法:1)小型城市公园设计ꎬ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景观资源ꎬ尽可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ꎮ重点通过包容性的活动空间设计ꎬ增强与周边社区的步行可达性ꎬ提升小微公园的空间活力与吸引力ꎬ促进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ꎮ2)中型城市公园设计ꎬ应考虑市民渴望与自然亲近㊁享受清新空气㊁放松身心的愿望ꎮ因此ꎬ从健康导向的视角ꎬ中型城市公园需更多地考虑康复性景观环境的营建ꎬ再辅加多年龄段运动设施㊁智慧化便利设施以及疾病教育展示栏等景观小品ꎬ全面促进和增强人们的健康活动与意识ꎮ3)大型城市公园设计ꎬ应有足够的空间容量来落实 全健康 理念ꎮ根据案例经验ꎬ首先应预先设计使用人群的行进路径ꎬ实现人群分流并且划定禁止人群进入重点生态保护区域ꎻ然后ꎬ在可进入空间设置多样化的开放㊁半开放㊁半封闭㊁封闭活动空间ꎬ并导入相适配的基础设施与康复活动ꎮ4)所有尺度的城市公园健康设计都应强调康复性环境㊁可控性401㊀第1期㊀吴㊀莉㊀陈㊀月: 全健康 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㊀㊀图1㊀城市生态疗愈公园典型案例游线㊁健康性教育㊁应急性场所㊁智慧性平台5大策略的落实ꎮ进一步挖掘生态疗愈公园的设计思想与理论ꎬ分析生态疗愈公园对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的正向作用机制(图2)ꎮ一言以蔽之ꎬ城市生态疗愈公园可以作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屏障ꎬ起到隔离㊁防疫㊁疗愈作用ꎮ其作用机制与路径体现为:1)当传染性疾病人群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来到城市生态疗愈公园时ꎬ通过绿地的天然屏障对传染病病原体溢出㊁人口流动与病原体传播[13]起到防御隔离的作用ꎻ2)通过优质环境要素㊁体力活动㊁健康设施等增强人体免疫力ꎬ对人群易感性起到降低作用ꎻ3)通过各种康复性空间与活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起到生态疗愈作用ꎮ综上ꎬ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应强调场所精神感知㊁压力减轻思想㊁园艺疗法㊁注意力恢复理论的指导性作用ꎬ将康复性环境㊁可控性游线㊁应急性场所㊁防疫性教育㊁智慧性平台5种 全健康 视角下的设计要义应用于城市生态疗愈公园上ꎮ在各种空间中利用水体㊁植物㊁景观小品㊁阳光㊁空气等等因子ꎬ形成人群分流㊁生态可持续的总体公园格局ꎬ促进全民健康ꎮ最终ꎬ通过 全健康 导向下的生态疗愈公园设计ꎬ缓解市民因多方原因导致的心理压力和焦虑ꎬ同时提升人们的免疫力㊁促进社交互动和健康教育ꎮ2㊀ 全健康 视角下生态疗愈公园设计要义2 1㊀构建康复性环境构建康复性环境是第一设计要义ꎮ公园应首先考虑打造一个具有康复功能的整体自然环境ꎬ以促进身心健康ꎮ在设计过程中ꎬ可以运用环境心理学㊁生态学㊁雨洪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创建可持续性和高评价的景观空间ꎮ50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图2㊀城市生态疗愈公园对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的正向作用机制2 2㊀打造可控性游线打造可控性游线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举措ꎮ从空间的角度来看ꎬ公园首先要通过打造不同的体验游线ꎬ从而达到初次人群分流的目的ꎬ这是在控制易感人群上的一大非药物干预措施ꎬ实现初步的 安全社交 ꎮ可控性游线也是为动物栖息地㊁植物保护区等区域拉起的第一道 防线 ꎮ然后通过不同颜色的铺装或者警示性图式进行无形的区域划分ꎬ合理运用植物的种植位置㊁密度㊁高度㊁作用效果来构建独立场所ꎮ2 3㊀建立应急性场所建立应急性场所有利于应对突发性事件ꎬ构建城市安全[14]ꎮ公园要发挥和完善自身的防灾避灾功能ꎬ以大型防灾公园㊁市内景区应急避难场所为核心ꎬ设置一些可以躲避灾难造成的直接和间接伤害的场所ꎬ同时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ꎮ此类应急场所应在独立供电系统㊁应急消防措施㊁应急避难疏散区㊁应急供水等应急避险功能方面维护提升ꎬ有利于灾后快速形成一个集通讯㊁电力㊁物流㊁人流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ꎮ2 4㊀增添健康性教育健康性教育是公园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ꎮ通过在公园场地节点㊁构筑物和告示栏等位置设置相关宣传和展示内容ꎬ可以向游客传递防疫知识㊁提高健康意识ꎬ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ꎮ同时ꎬ公园也可以建设小型运动健康场所ꎬ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身体锻炼ꎬ促进健康生活ꎮ2 5㊀利用智慧性平台利用智慧性平台是全球性趋势ꎮ应在公园管理中引入网络APP㊁大数据云端等ꎬ实现人员管理以及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联动ꎮ构建公园的智慧性平台首先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ꎬ包括无线网络覆盖㊁传感器布置㊁摄像头设置等ꎻ然后将该平台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ꎬ如公共安全系统㊁交通管理系统㊁智慧养护系统等ꎻ最后通过数据共享和联动ꎬ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㊁协同运营和综合治理ꎮ3㊀ 全健康 视角下生态疗愈公园设计策略3 1㊀场地现状该场地位于成都环城生态区ꎬ面积20hm2ꎬ周边主要是居住区以及绿地ꎬ东接府河ꎬ南接成都欢乐谷ꎬ西面北面相望于两所大学ꎬ场地不仅拥有农田㊁林盘㊁灌渠㊁果园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ꎬ而且还将成为未来锦城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601㊀第1期㊀吴㊀莉㊀陈㊀月: 全健康 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㊀㊀部分ꎬ具有游憩㊁农业㊁生态等多种价值ꎮ3 1 1㊀场地优势一是良好政策引导ꎬ即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㊁公园城市管理局共同颁布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优化提升»ꎻ二是区位优势明显ꎬ即场地周边将重点补充完善文化㊁科教㊁医疗㊁商业等7类大型公共服务功能ꎻ三是交通条件便利ꎬ即形成环城生态区与周边城市区域互联互通的慢行网络ꎻ四是施工条件良好ꎬ即场地内建筑较少(便于政府调解居民搬迁)ꎬ且地形平坦(便于施工与景观营造)ꎮ3 1 2㊀场地劣势一是场地缺少特色ꎬ没有体现成都的地域文化或者设计的主题文化ꎻ二是植被形式单一ꎬ场地景观单一ꎬ植被混乱ꎬ有些地处于荒废状态ꎻ三是雨洪排泄功能不足ꎬ由于场地地形较为平坦ꎬ竖向上变化不大ꎬ没能更大发挥绿地的作用ꎻ四是基础功能缺失ꎬ场地原有道路杂乱ꎬ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缺乏ꎬ并且很大部分地块被居民用地所占ꎻ五是生物多样性缺失ꎬ生境的破坏导致生物资源量减少ꎬ形成恶性循环ꎮ3 2㊀总体设计本方案在 全健康 的理念下ꎬ呈现 一园三线四区多点 的空间布局ꎮ 一园 即为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绿地空间格局ꎬ打造公园绿地核心ꎻ 三线 即三条特色人群体验游线ꎬ育心线㊁绿心线㊁愈心线ꎻ 四区 即场地划分为中心绿地㊁亲水区域㊁广场区域㊁外围绿地四个分区ꎬ在应急避难时刻对应的分区可以改成救援与物资仓储区㊁调洪区㊁多功能区㊁避灾防火区ꎮ多点即通过对现有场地空间及结构进行改造提升ꎬ打造不同景观节点ꎬ例如虚拟森林㊁药用花园㊁繁星山丘㊁五感花园㊁隔离环㊁阳光草坪㊁文化长廊㊁森林浴场等等(图3)ꎮ图3㊀公园总平面图3 3㊀具体设计3 3 1㊀生态修复设计全健康 理念的生态修复设计强调通过综合评估㊁以自然过程为导向㊁保护生物多样性㊁运用自然生态工程㊁社区参与㊁监测与评估以及教育与宣传等手段ꎬ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和可持续管理ꎬ以促进生态系统健康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ꎮ首先ꎬ对被修复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ꎬ包括物种多样性㊁生境结构㊁土壤质量㊁水资源等方面ꎻ再以自然为导向ꎬ尊重和模仿自然过程ꎬ例如ꎬ该公园借鉴泰国朱拉隆功世纪公园的雨洪管理相关理念与措施ꎬ在最左侧塑造山体ꎬ利用重力将自然降水从山地流过花园㊁草坪等净化区域ꎬ形成亲水区ꎮ利用自然的生态过程和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生态修复ꎬ例如ꎬ建立生态停车场㊁净水花园㊁滞留湿地㊁阳光草坪㊁蓄水池㊁输水与汇水系统等雨洪管理网络[15](图4)ꎮ后续需要形成科学监测体系㊁生态多样性保护㊁社区参与㊁宣传教育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ꎬ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ꎮ3 3 2㊀特色游线设计基于 全健康 理念的特色游线需要结合场地的特色资源㊁可持续性发展㊁创新体验㊁社区参与以及教育宣传等因素ꎬ打造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ꎬ即多元化路线规划ꎮ公园以育心体验游线㊁愈心体验游线㊁绿心体验游线3条特色游线为主ꎮ这3条游线起到初步分流人群的目的ꎬ然后通过不同的游线进行不同的疗愈及教育(图5)ꎮ70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图4㊀以自然过程为导向的生态修复设计图5㊀整合多层次健康空间的特色游线设计㊀㊀1)育心体验游线ꎮ通过设置虚拟森林㊁药用花园㊁隔离环㊁文化长廊㊁教育小屋等科普知识节点进行古蜀文化了解㊁体验植物医疗㊁VR技术教授防疫知识等互动活动ꎬ提高公众对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认知ꎬ并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ꎮ为科普药用价值和特点ꎬ可在药用花园的各种植区旁树立告示牌ꎬ比如薄荷(Menthahaplocalyx)㊁薰衣草(Lavandulaangustifolia)㊁洋甘菊(Matricariarecutita)㊁金盏花(Calendulaofficinalis)㊁紫苏(Perillafrutescens)㊁芦荟(Aloevera)等ꎮ2)愈心体验游线ꎮ通过视㊁听㊁嗅㊁触㊁味五种感官设置节点ꎬ从而达到治愈人们心灵的目的ꎮ可种植的植物有:紫杉(Taxaceae)㊁垂柳(Salixbabylonica)等绒毛植物ꎻ玫瑰(Rosarugosa)㊁薰衣草㊁薄荷等芳香类㊁香草类植物ꎻ玫瑰㊁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㊁牵牛花(Pharbitisnil)等色彩鲜艳的花卉ꎬ以及可食用植物或果树ꎮ通过设置繁星山丘㊁云养殖场㊁五感花园㊁音乐阳光草坪等相关节点ꎬ进行生态领养种植㊁户外摄影㊁体验采摘乐趣㊁体验自然风光等互动活动ꎮ3)绿心体验游线ꎮ绿色植被不仅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ꎬ吸收有害气体ꎬ还可以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16]ꎮ绿心体验游线用慢行步道贯穿全园ꎬ森林浴场㊁甘霖花园㊁银草滩等散步其中ꎬ从而达到生态疗愈的目的ꎮ体验"森林浴"并非一定需要大规模的森林ꎬ即使是小规模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提供类似的 森林浴 效果ꎮ在构建 森林浴 场节点时ꎬ要注意该节点能否满足游人20min以上的漫步需求ꎮ3 3 3㊀健康景观科普教育设计通过多种景观㊁主题节点㊁教育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生动㊁有趣㊁参与性强的平台ꎬ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理念的普及ꎮ首先ꎬ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科普教育主题选择ꎬ比如健康饮食㊁环境保护㊁生态系统㊁可持续能源等ꎮ其次ꎬ利用特色空间㊁多媒体形式或虚拟现实等创新手段ꎬ提升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认识ꎮ例如ꎬ隔离环景观以戴安娜王妃纪念性喷泉为蓝本ꎬ设计一个顺应场地坡度㊁在草地上形成的浅色景观闭环流泉ꎬ吸引人群ꎮ最后ꎬ在草地上涂上白色的圆圈ꎬ鼓励人们在 安全距离 意识下进行外出活动㊁亲近自然(图6)ꎮ801㊀第1期㊀吴㊀莉㊀陈㊀月: 全健康 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㊀㊀图6㊀健康景观科普教育设计3 3 4㊀应急避难空间布局设计为在紧急情况下实现 空间换时间 [17]ꎬ需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ꎮ公园应急避难空间应提倡位于安全稳固㊁足够容量的地点ꎬ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耐久性和抗震能力ꎬ以及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ꎬ以实现有效的 平灾转换 [18]ꎮ例如ꎬ场地平时由广场区㊁中心绿地区㊁亲水区和外围绿地区4个区域组成ꎮ在灾害发生时ꎬ广场区可以提供多种功能ꎬ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ꎻ绿地区可以提供物资仓储和救援服务ꎻ亲水区则提供应急供水和消防用水ꎻ外围绿地区则可以提供避难区和防护隔离区ꎮ基于 全健康 理念ꎬ避难空间还需考虑利用好自然光和通风ꎬ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ꎻ增加适当的室内植物ꎬ提供更好的空气质量和视觉愉悦感ꎻ选择健康㊁环保的建筑材料ꎻ选择合适的隔音系统和材料ꎬ降低噪音对人们的干扰ꎻ注重空间分区与隐私㊁运动和活动空间以及心理治疗(图7)ꎮ图7㊀ 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空间布局设计图8㊀智慧公园配套设施设计90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3 3 5㊀智慧公园配套设施设计公园应在传统空间设计基础上ꎬ结合智慧设施研究ꎬ将智慧导览系统与行人流线相结合进行隐形处理ꎬ在分流的同时给予体验者连续的园区体验ꎮ此外ꎬ还应引入智慧养护系统ꎬ包括智慧水质检测与净化㊁草地自动化养护管理㊁空气质量检测等ꎮ智慧照明系统与智慧休憩系统相结合应用于场地ꎬ特色灯光设施与休憩座椅相结合形成集散空间ꎮ除此之外ꎬ还可构建健康运动指挥平台ꎬ通过健康步道㊁运动影像记录打卡㊁服务驿站等串联公园ꎬ引领绿色健康生活(图8)ꎮ4 结语面对高密度人居环境中的身心健康问题ꎬ城市公园设计需要进一步强化 以人为本 和 生命至上 的价值观ꎬ营造更生态㊁健康㊁安全和美好的城市ꎮ当前ꎬ世卫组织鼓励更多社会角色考虑从 全健康 视角解决城市公园未来发展问题ꎬ旨在实现 人 动物 环境 综合健康ꎮ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公园ꎬ主要涉及 人与环境 的健康ꎬ在 动物 方面涉及较少ꎮ从未来城市的发展角度出发ꎬ公园应被赋予生态㊁教育㊁疗愈㊁安全社交㊁应急救灾等功能ꎬ增强大众健康与环境意识ꎬ再利用科技与景观的结合ꎬ构建集生态性㊁疗愈性㊁应急性㊁智慧性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园ꎮ参考文献[1]王浩城ꎬ韩谦. OneHealth :全健康[J].中国兽医杂志ꎬ2022ꎬ58(5):125-128.[2]VANDENBOSCHMꎬODESANGA.Urbannaturalenvironmentsasnature ̄basedsolutionsforimprovedpublichealth ̄asystematicreviewofreviews[J].EnvironmentalResearchꎬ2017ꎬ158:373-384.[3]刘灿.疫情背景下的城市公园更新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ꎬ2021.[4]李婉丽.城市综合性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ꎬ2021.[5]罗诗婕ꎬ李倩云ꎬ宁春娇ꎬ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公园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5):48-54. [6]宋凯ꎬ冉从敬.数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智能化:以社区为中心的病毒快速检测追踪平台方案[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ꎬ2022ꎬ34(5):92-101.[7]唐茜嵘ꎬ成卓.疗愈环境在美国医院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ꎬ2013(11):20-23.[8]张高超ꎬ刘洋ꎬ汤晓敏.面向压力人群的康复景观:纳卡地亚森林康复花园设计特色及其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ꎬ2017ꎬ35(2):61-67.[9]孙晶晶.注重精神感知的疗愈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ꎬ2013ꎬ14(5):29-33.[10]刘婷.精神压力疏解下的景观疗愈空间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ꎬ2018.[11]韩旭.台湾园艺治疗:以文化大学园艺治疗花园为例[J].华中建筑ꎬ2016ꎬ34(3):103-106.[12]STEVENSONMPꎬSCHILHABTꎬBENTSENP.AttentionRestorationTheoryII:asystematicreviewtoclarifyattentionprocessesaffectedbyexposuretonaturalenvironments[J].Journal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ꎬ2018ꎬ21(4):227-268. [13]王兰ꎬ贾颖慧ꎬ朱晓玲ꎬ等.健康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法建构及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ꎬ2021(4):81-87. [14]李禾ꎬ王思元.公共安全视角下日本东京都防灾公园体系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3):49-54.[15]张泉ꎬ薛珊珊ꎬ邹成东.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安徽泾县查济古村落雨洪管理[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2):111-117. [16]屠星月ꎬ黄甘霖ꎬ邬建国.城市绿地可达性和居民福祉关系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2):421-431.[17]赵燕菁.疫中四则[J].北京规划建设ꎬ2020(2):144-148. [18]陈舒逸ꎬ刘晓.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思考与应对:以武汉市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2021.011。
幸福之城丹麦哥本哈根
幸福之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哥本哈根,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是丹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它不仅仅是一个繁忙的都市,更是被誉为“幸福之城”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探索丹麦哥本哈根的魅力!第一章:历史与文化哥本哈根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作为北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见证了丹麦王国的兴衰和繁荣。
在城市的中心,有着许多古老建筑和历史遗迹,如精美的哥本哈根大教堂、宏伟的皇家宫殿等。
这些建筑彰显着丹麦人民对于历史的重视和保护。
除了历史建筑,哥本哈根还以其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这座城市有着众多博物馆、艺术展览和音乐会等文化场所,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例如,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和丹麦皇家图书馆是丹麦历史和文化的宝库,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第二章:绿色与环保哥本哈根被誉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绿色公园、推广自行车出行等方式,提倡低碳生活。
例如,哥本哈根有着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车道网络,几乎每个人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这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还减少了碳排放。
此外,哥本哈根还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这座城市以其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先进技术而闻名,被誉为全球能源创新的引领者。
哥本哈根的环保举措不仅让城市更加宜居,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第三章:高品质的生活哥本哈根的居民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
这座城市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主要得益于丰富的公共资源和高水平的社会福利。
丹麦是一个福利社会,政府提供了优质的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使人们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
此外,哥本哈根还拥有世界一流的餐厅和美食文化。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选择,从传统的丹麦菜肴到国际美食,无不让人垂涎欲滴。
在哥本哈根的街头巷尾,你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丹麦糕点和海鲜美食,满足你的味蕾。
结语:作为“幸福之城”,丹麦哥本哈根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保意识以及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游客。
城市之丘 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
一
蜩I _ l ! I_ 咖 I l N
繁. . 三婆 1 章 | 兰
. ~
、
、
、
『
、
’
董 霎三
、
.
、
者 、S B E 银行工 作人 员和客户 的出行需 要。 这个 地形营造 了一种特殊 的氛国 . 让人 们去 感 知体 验周 边环 境甚 至更 为遥 远的 地方 。 丰富 的空间激发我们 的动态思 辨,这是 一种 在信 息流中航行而 不是凝 固 已有知识上 的 在
近 几年 ,哥 本 哈根 的近港 区 因其充 斥 着低质量 的办公楼 、落后 的购物 中心和 自行 车和行人使 用的基础设施 ,缺少公共 空间而 备受批评 。瑞典斯德哥 尔摩私人银行 ( 简称 S B)计划在这里利用本斯托费格德街与卡尔 E 波德 布 里吉街交汇处 地下停车场上 方的场
地.建设他们的北欧总部。S A L 接受了这项委 托.旨在设计一处能将银行总部与 周边环境 、 海港乃至哥本哈根市融为一体的城 市空间。 银行 大楼 前方 的开 放空 间不 一定 总是 要朴实无华 、暗淡无光 且让人难 以靠近。于 是 ,S A打破传统 ,将银行 大楼前方 的场地 L 设计成一处 服务大众和 银行工作人 员的绿色 友好城市空 间。它占地约73 0 ,具有较强 0 m 的可持续性 和可达性 。这个空 间宛 若一个巨 大的沙丘或 雪堆 ,贯 穿于建筑物之 间,又紧 紧围绕着 建筑物 ,营造 出空间 的连 贯性。此 外 .一片高 出周围地面7 m的绿 地 ,为 自行车
里吉街走 上来的斜坡 .路途相对较 短.但坡度 也较大。走到斜坡的末端.你可将海港的美景
尽收眼底。
城市之丘是 由层叠的 白色混凝 土构成 ,
城市设计推荐书目
1.《城市设计》王建国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著.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4.《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城市设计》[英]E.D培根等著. 黄富厢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9 6.《市镇设计》[英]F•吉伯德著. 程里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7.《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 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外部空间设计》[日]卢原信义著. 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1983 9.《城市建设艺术》[奥地利]卡米诺·西特. 仲德昆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1990 10.《城市并非树形》[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严晓婴译
(全文连载于1985年建筑师杂志)
11.《总体设计》[美] 凯文•林奇著. 黄富厢等译.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1999 12.《拼贴城市》[美]柯林•罗著. 童明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1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简·雅各布著.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4.《寻找失落空间》[美] 罗杰•特兰西克著. 朱子瑜等译.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2008
印制份数
院长(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地形图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A(济南商埠区中山公园东片区城市设计)学期:四年级下学期
班级:建筑11级指导教师:任震、张克强、陈兴涛、王月涛、周忠凯、高晓明
※评分表只贴首页,作业名签需每张作业都有。
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以哥本哈根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15-06 收稿日期 2023-04-18摘 要 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于各年龄层中。
作为公共生活的载体,城市环境与居民的日常行为联系紧密,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玩耍可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疾病,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可玩城市空间塑造的意义更加深远。
从建筑到街区,从街区到城市,居民可玩的城市空间应随着空间尺度的进阶而丰富。
哥本哈根从20世纪初开始建设小型儿童游戏场,如今发展到综合性的超级公园,对可玩城市空间的探索有着丰厚的经验。
基于空间理论,梳理哥本哈根可玩城市空间的发展脉络,以尺度进阶的视角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上可玩城市空间的设计要点,从不同维度分析其营造案例,为我国可玩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 城市空间可玩性 空间尺度 建筑 街区 城市Abstract then we analyze its construction case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search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layable urban space in our country.Keywords Playability, Spatial scale, Building, Block, City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scale Playable Urban Space: A Case Study of Copenhagen《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1]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交往与空间》
(京)新登字035号LIFE 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 by Jan Gehl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1987交往与空间(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新华书店经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印刷(北京阜外商礼士路)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61/4 字数:178千字1992年9月第一版 1992年9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4100册定价:6.85元ISBN7一112-01655-X/TU·1239 (6687)本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
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本书言简意赅,资料丰富,适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人员以及建筑院系的师生阅读。
译者的话本书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曾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进行研究和讲学。
《交往与空间》一书于1971年出版后,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和挪威文,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尼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
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设计结合自然》电子版
Design With Nature(设计结合自然)I.L.麦克哈格[推荐]Design With Nature(设计结合自然)I.L.麦克哈格目录绪言城市与乡村海洋与生存--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困境--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前进一步--里士满林园大路选线方案研究模子和囊膜--环境和环境的形成大城市地区内的自然--费城大城市地区开放空间和空气库的研究社会准则对社会准则的回应--沃辛顿河谷地区研究世界好比是一个宇宙舱视发展过程为价值--纽约斯塔滕岛环境评价研究自然主义者流域--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大城市地区--华盛顿西北部地区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研究发展过程和形式城市:发展过程和形式--华盛顿特区的分析研究城市:健康和病理--费城的健康和病理调查研究展望绪言迄今为止,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作:既研究行星与恒星、岩石、土壤和海洋等所谓物质宇宙,又研究栖息在地球上的生物,即研究使人成为现在这样的所有力量和生物的著作,仍为数不多,有关人类本身的这种知识的研究,发展是缓慢的;因为早先的希腊思想家,或是孤立地研究人,或是在研究自然时忽视了人的存在;为了想文凤法增进人自身的生存,好象人和自然的任何一部分知识,只要通过人脑提供的各种手段和符号文字就能理解。
至少从西方的传统来说,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5,希腊著名医生、有医学之父的美名-译注)的医学名著<<空气、水和场地>>开始,第一次公开承认:人的生命,无论生病还是健康,都是和自然力量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不可抗拒和征服的,倒是必须了解它的规律,尊重它的忠告,把它当作盟友来对待。
<<设计结合自然>>是这以后少数这类重要的收籍中的又一本杰出的著作。
这种西方传统的某些方面以后由医学界继续保持下去,因为人只要无知地违返了自然规律,很快就会受到身心失调的惩罚;但是,虽然努力去克服流行病和传染病有时会取得很小一点环境改善,但这种防治措施没能在人及其环境之间建立一个健全的动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却能为维持和提高人类生活而正确地发挥所有潜在的可能性。
哥本哈根城市慢行交通空间设计及启示
选择小汽车”,因此,“要 鼓 励 人 们 选 择 步 行 和 自 行 车 交
通,就要为人们创造 良 好 的 步 行 和 自 行 车 环 境”[1]. 美
国国家 艺 术 基 金 会 (Na
t
i
ona
lEndowmen
tf
o
rt
2007 年,哥 本 哈 根 在 “生 态 城 市———展 望 2015 的 哥 本
哈根”(
Ec
o- Me
t
r
opo
l
i
s – Ou
rVi
s
i
onf
o
rCopenhagen
2015)中宣布旨在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车城 市”. 具
体目标包括,到 2015 年:① 至 少 50% 的 哥 本 哈 根 市 民
空间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通 过 对 “自 行 车 之 城”哥 本 哈 根 的 自 行 车 道 相 关 设 计 策 略 的 研 究,总 结 了
其慢行交通空间设计的策略和启示,为我国的城市慢行交通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慢行空间;自行车道设计;步行城市
文章编号:
1674
G
9944(
2019)
10
略(
Cyc
l
ePo
l
i
c
y2002 – 2012),为城 市 自 行 车 交 通 的 发
展提供了第一个 全 面 的 视 野. 随 之 而 来 的 是 各 种 设 计
策 略,比如“自行车道优先计划(
2006 - 2016)”,和一年
两期的自 行 车 统 计 年 报 对 关 键 性 能 指 标 评 估 的 监 测.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思考探究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思考探究摘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是提供城市居民赖以休憩与出行的重要空间场所,体现了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的必要性。
而当代城市中绝大部分居民白天工作紧张忙碌,夜间外出锻炼健身、交友聚会、休闲购物等已成为生活常态。
近年来,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已得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重视,城市空间规划的原有实施方案也亟待调整。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特征及城市居民需求来开展,突出人性化尺度在提升城市宜居性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1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例夜间照明景观作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城市地区的夜间照明公共设施景观是否达到美观与丰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实现。
目前,城市照明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思路正全面趋于合理及完善。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针对城市夜间照明的生态景观系统应进行必要的科学规划,凸显人性化设计尺度对于改善城市照明空间景观的必要性,为城市居民创造美观与生动的城市夜景欣赏体验。
例如,杭州西湖亮灯有一个主题,叫“中国意·西子情”,用水墨画境、林山光绘的手法,将整个西湖的山山水水联系到一起。
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人员使用光影在夜间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西湖盛景,在二十国集团会议期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也成为杭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用“印象西湖”的实景声光表演,营造了一个西湖夜游可运营模式。
此外,“印象西湖”实景演出选址在西湖曲苑风荷一个相对封闭的水面,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观演视线、交通组织、人流疏散安全等问题。
2 城市公共空间照明人性化尺度总体实施思路2.1 凸显便民宗旨相较城市居民的私人日常居住生活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应能为城市地区的全体居民生活提供快捷与方便。
人性化尺度的城市空间优化设计就是为城市居民的白天和晚上出行提供便捷化的设计,确保城市居民均可实现快捷出行、安全通行的目标。
为确保城市公共空间区域优化设计方案得以实现,设计人员应全面掌握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并且要针对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特殊群体给予全方位的便民空间设计。
哥本哈根_指形规划_的启示_于晓萍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表面上看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吸引了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进而导致交通需求旺盛而造成交通拥堵。
随着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道路新建、扩建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布雷斯悖论”表明,道路扩建并不能缓解交通拥堵,反而增加出行者的出行时间。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指形规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城市规划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仍在指导城市发展。
“指形规划”将轨道交通网络及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实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总结哥本哈根“指形规划”的发展经验,要以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为分析基础。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交通通过改变地区可达性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开发强度,而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则体现为交通需求的改变。
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机制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为实现集聚经济,各种经济活动会向某一区域不断集中,这就会增加交通需求的产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改变会吸引开发商进行投资,从而改变这一区域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开发强度。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长期和短期内是有所不同的。
赵坚(2008)指出,短期内,改变某个区域交通拥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拓宽道路,修建新的环路和放射性道路,使城市道路系统更加通达;而在长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改变某一区域的可达性,而人们更倾向于在具哥本哈根“指形规划”的启示于晓萍程建润图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关系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图2哥本哈根的“指形规划”有可达性优势的区域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
可达性的改善也会吸引开发商扩大投资规模,当大量高容积率开发项目在具有可达性优势的区域集聚时,又会产生新的交通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学浅析
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学浅析作者:张莉莉萧子扬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6期【摘要】以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为个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调查,发现大部分南京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仍旧很大,主要表现在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类型等方面。
如何让市民更好的享受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这正是本次调研的重点。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行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更新换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多样化。
城市公共空间,这个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在中国也在不断的本土化,越来越为人所关注。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不断的推动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交通工具的普及导致了城市变得更拥挤,城市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地被规划和占用。
如何让市民更好的享受城市公共空间、享受城市生活?这也是为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
一、文献回顾城市公共空间这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至此之后,其逐渐出现在众多社会学、政治学著作之中。
例如,60年代初,芒福德、雅各布等学者就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它是指人民日常使用的包括街道、广场等在内的公共的室外空间;而广义上的城市空间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比如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化地段等。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具有开放性和大众性等多项特征。
大众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特征,充分体现“公共”二字的实质内涵,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那些为少部分人服务的空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
“城市最初是神灵的家园,最后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
”芒福德认为,人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的本质便是关怀人、陶冶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共空间便成为城市关怀人、陶冶人的主体部分。
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分类而言,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社会性,前者关注人的感官,后者更关注人的内心感受。
哥本哈根“8字住宅”
各地建筑风格各有千秋,但引领建筑 审美的城市很少,哥本哈根就是其中翘 楚。
充满创新精神又极富人性化的审美与设计,已是它的一大标签。
在哥本哈根的 众多著名建筑中,“8字住宅”堪称最具创新性的建筑之一。
“8字住宅”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底层为1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区,依周边主要街道而建;150个联排住宅沿整个 建筑延伸,又沿街道至顶层上下盘绕。
设 计灵感源自经典的联立式宅邸,同时还吸收了实用主义建筑的开放化、平民化等特 征。
楼体建筑设计狭长连贯,这样不仅采光良好,而且点缀其间的小型花园和小径 景观更为社区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让人联 想起南欧的群山。
它由BIG 事务所负责建筑设计。
BIG 事务所在城市建筑上颇有建树,曾负责了融合丹麦所有海港活动的星形超级港、丹 麦小美人鱼铜像、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 博览会丹麦馆的建筑设计。
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8字住宅”,以极强的创新性在 建筑界享有盛名。
“8字住宅”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平面形状,俯视来看,整栋建筑为“8”字 型,这一创新性的设计引来了许多争议。
现代人早已习惯与邻里保持距离的社区 生活,而这一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屋顶变成了步道,人们可骑车沿着露台花园从街道一直上到10楼的顶层公寓。
据BIG 事务所创始人比雅克・英格斯介绍,这一 “8”字形的设计是一次实验性的尝 试,以此唤醒人们的社区意识。
通常社 区内人们的交流往往发生在楼底,这一 逼仄的空间会让人们丧失交流的意愿。
“8”字形的设计将交流空间限制在楼顶,使得人们的交流处在一个开阔且风景宜 人的地方,居民之间交流的意愿也随之提高。
平面的“8”字形在立面则是西南高、 东北低的倾斜设计,楼体则为弧形。
高低差创造出了两个倾斜的屋顶绿化,帮助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也提升了视觉效果。
与居住、办公两类建筑的规划功能区域泾 渭分明的情况正好相反,“8字住宅”的各个功能区分散而置,形成了很好的平衡:公寓住宅居上,商业功能在下。
这一布局 令人们可以在公寓住宅享受美景、艳阳和 新鲜空气 而商业服务区则临街而建,方便游客驻足停留,不同水平层面的功能由此各得其所。
城建史题
希波丹姆:古希腊建筑师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营寨城:方正城墙,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基本方位。
内城渗透:郊区化过程所产生的中心衰落现象。
建筑十书:罗马工程维特鲁威,在本书中提出了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均衡”关键在于它的局部。
阿尔伯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建筑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比例、柱式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菲拉锐特:《理想的城市》意大利建筑师,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城市,理想的人。
集合城市:(几个邻近的城市因扩建而形成一个)组合城市,集合都市1、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答:1.在埃及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2、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答: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
由于防御的需要,有两重城墙,内城9门。
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古神庙,成一排一列的布局。
其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巴比伦是当时城市中最富丽的一个。
城墙外有深阔的壕沟环绕,甚为壮观。
城市规划整齐,路径明确。
3、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答:三个文化中心:墨西哥地区古代玛雅地区古代印加地区墨西哥地区①特奥蒂瓦坎城【都城、宗教中心】②丹诺奇迪特兰城【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古代玛雅地区①提卡尔城【美洲最古的城市之一,建筑组合非常优美】②奇清依扎城【土著玛雅造】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保有大量印加庙】4、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答:卫城位于城市内高地或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古风时期,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及其它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协调,缺乏生气感。
哥本哈根:佳在何处(上)
哥本哈根:佳在何处(上)
袁雪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英国生活杂志Monocle选出2008年世界20个最佳城市,丹麦哥本哈根以生活素质高和重视环保等因素排列榜首。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袁雪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足尖上的城市街道——哥本哈根城市步行空间序列分析 [J], 林晨薇
2.哥本哈根:佳在何处(下) [J], 袁雪
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闽清县后佳乡、佳头乡并入上莲乡的批复 [J], ;
4.演讲者的主体意识在功能词上的体现——奥巴马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J], 张鹏九
5.在全国绿化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省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绿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五佳”单位名单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之丘 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
城市之丘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
佚名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近几年,哥本哈根的近港区因其充斥着低质量的办公楼、落后的购物中心和自行车和行人使用的基础设施,缺少公共空间而备受批评。
【总页数】6页(P74-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考——浅析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发展演进中城市空间的变化与发展 [J], 赵(韡);严璟
2.城市空间关系问题研究——以黄冈与武汉城市圈内周边城市空间关系为例 [J], 侯景新;杨逍
3.“拼贴城市”理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青岛城市空间发展为例 [J], 李柏林
4.城市文化指引下的城市空间演变对荆州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 [J], 杨博超
5.克尔凯郭尔与19世纪哥本哈根城市空间:一种现代性批判研究 [J], 田王晋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承载丰富的公共空间——哥本哈根步行街区观感
承载丰富的公共空间——哥本哈根步行街区观感
孙彤;王宏杰;董珂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3(027)B06
【摘要】哥本哈根以其优美的城市风貌和成功的市中心步行街区改造闻名于世。
历时40年的步行街区改造受到丹麦学者扬·盖尔对户外空间与人的行为研究理论的深刻影响,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重点由汽车转移到人的日常生活。
通过对哥本哈根市中心步行街区建设的学习与观察,总结其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有益经验,为我国的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92-97)
【作者】孙彤;王宏杰;董珂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步行街区与中小型城市--对内江平安路、内兴路步行街区的设计思索
2.步行空间设计与步行交通方式的选择——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探析(1)
3.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后调研与分析——以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为例
4.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活力
——浅谈丹麦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衰退与复兴5.城市步行街公共空间品质的认识与评价初探——以梅川路步行街支持使用活动方面的品质分析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漂浮的城市全球变暖的避难所
漂浮的城市全球变暖的避难所
张姝蕾(编译)
【期刊名称】《大自然探索》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它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两把被冲进大海的巨形充气花园椅,然而,它们却是解决海平面不断升高问题的最终方案。
科学家近日为我们展示了两座“海上浮城”,其中每座都有足够5万人居住的房间。
这种睡莲形状的“海上浮城”,可以作为在全球变暖导致的恐怖洪灾中失去家园的难民们的永久避难所。
【总页数】1页(P4)
【作者】张姝蕾(编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6
【相关文献】
1.全球变暖、热岛效应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 [J], 黄大田
2.漂浮的城市,漂浮的模块 [J], 李慧;吴丹子;冯璐;鲍艾艾;孙帅
3.美科学家开发“水上漂浮房”应付全球变暖 [J],
4.美科学家开发水上漂浮房应付未来全球变暖问题 [J],
5.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热岛效应 [J], 李国栋;张俊华;程弘毅;赵丽萍;田
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常风景下自然生长的空间——“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日常风景下自然生长的空间——“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朱培栋;奚燕纹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22(28)8
【摘要】将明晰的结构单元视作基本的空间细胞,由内在的逻辑秩序对应空间生长规律,在人的使用需求以及植物生长的叠加下,赋予建筑持续“生长”的可能性,以此回应日常的风景和寻常的城市场地,构筑人造环境与自然对话的全新样本。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朱培栋;奚燕纹
【作者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日常性集体空间的生产东莞万科松山湖集合宿舍
2.面向未来的空间MR.MAIMAi 麦丘梵面包店
3.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
4.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视域下的城市集合住宅空间设计
5.在自然辩证法的旗帜下开拓创新——丘亮辉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扩大会工作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4近几年,哥本哈根的近港区因其充斥着低质量的办公楼、落后的购物中心和自行车和行人使用的基础设施,缺少公共空间而备受批评。
瑞典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简称SEB)计划在这里利用本斯托费格德街与卡尔波德·布里吉街交汇处地下停车场上方的场地,建设他们的北欧总部。
SLA接受了这项委托,旨在设计一处能将银行总部与周边环境、海港乃至哥本哈根市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
银行大楼前方的开放空间不一定总是要朴实无华、暗淡无光且让人难以靠近。
于是,SLA打破传统,将银行大楼前方的场地设计成一处服务大众和银行工作人员的绿色友好城市空间。
它占地约7 300m 2,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和可达性。
这个空间宛若一个巨大的沙丘或雪堆,贯穿于建筑物之间,又紧紧围绕着建筑物,营造出空间的连贯性。
此外,一片高出周围地面7m的绿地,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了出行空间。
人们沿着它,可从SEB银行和海港出发,途经丹麦国家档案馆,最终到达蒂沃利国会中心。
只有亲身穿越这座城市之丘,才能获得完整的体验感受。
当你穿越这个区域时,可以发现空间在进行不同方向的转变,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关系。
从本斯托费格德街一路上升,经过一段300m斜坡时,空间会一点点展现在眼前。
当你回望城市,建筑群以框景的形式将哥本哈根市呈现出来。
从卡尔波德·布里吉街走上来的斜坡,路途相对较短,但坡度也较大。
走到斜坡的末端,你可将海港的美景尽收眼底。
城市之丘是由层叠的白色混凝土构成,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丹麦北部沙丘和斯堪地纳维亚冬天的雪丘。
层叠的造型和地形的轮廓是城市之丘最为重要的特征:它从技术和功能层面满足了种植所需的排水、可达性、光照的要求,并能形成对植物根部有利的结构。
场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步行路线,满足行人(包括具有步行障碍的人群)、滑板爱好城市之丘适应环境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The City DuneAcclimatized Urban Space in Copenhagen图01 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总平面图Fig.01 Master plan of buildings and urban landscape 图02 不同水平高度之间的空间用来种植和供游人休憩Fig.02 The spa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s are used for plants, trees and places to sit.图03 城市之丘是哥本哈根港口主要开发项目的第一阶段Fig.03 The City Dune is the first stage of a major developmentproject in the Copenhagen harbor.图01图02075076者、SEB银行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出行需要。
这个地形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人们去感知体验周边环境甚至更为遥远的地方。
丰富的空间激发我们的动态思辨,这是一种在信息流中航行而不是凝固在已有知识上的智慧。
这种流动的记忆智慧是通过变幻的地形、种植池、天气还有城市空间中的行人来激发的。
每次参观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城市之丘就像雪堆一样,当你在其中穿行的时候,它便呈现不一样的空间。
下一次穿行,你又会发现另一条路径。
随着天气、灯光、时间还有观赏者自己的情绪变化,城市之丘又将展示出不一样的面貌了。
种植池的设计在此显得意义重大。
乔木和草本植物的配植,使得整个场地从远处看起来就像一个二维的平面画面。
但是当你亲身穿过这样设计的场地,却能产生三维体验。
这个设计不是将自然编排成图景呈现给人们,而是提供一种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自然的全新方式。
这个宏大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城市的自然观,一种通过设计把自然作为一种过程同时又辅助城市的适应和其他功能性需求的理念。
空间的融合也是这次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混凝土的层层折叠,其表面已经尽可能地折叠、打开、折叠,能够高效地反射热辐射,营造更凉爽的微气候,在天气较热的时候可以对空气进行降温。
这一机能,还在110个喷雾装置的作用下得到强化。
这些装置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喷雾,并借助风力扩散水雾。
那种凉爽的感受就像是进入到了葱翠舒适的斯堪地纳维亚中部的大自然中一样。
在与建筑物外立面相垂直的地方,每隔一层台地,便设置有一条细细的、与凹槽宽度相似的排水槽。
这些排水槽让雨水沿着混凝土表面最终流入两个大型的雨水收集池中。
雨水通过细孔水管网,被图04 当您穿越其间时,能够深刻真正体验到城市空间的三维变化。
Fig.04 Only when you move through i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the urban space will be truly experienced.图05 城市空间和建筑紧密相连。
Fig.05 The urban space and the building is closely interconnected.图06 城市之丘轻松自如地从街道跃升至第二层楼层的高度。
Fig.06 The City Dune rises from street level to second floor'sheight with organic ease.图07 错落有致的混凝土板块使城市之丘成为哥本哈根滑板青年的好去处。
Fig.07 The use of concrete and differentiated levels have made TheCity dune a popular place for Copenhagen's young skateboarders.077泵吸到种植池和喷雾装置中以备使用。
当遇到强降雨时,多余的水直接流入港湾。
这样,就避免了雨水流入排污管道中或路面上。
这个种植园是建立在藤架和广阔的梧桐林之间的缝隙中。
这里采用落叶和常绿植物以实现全年水分和物质的代谢循环。
设计选用了10种不同高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它们不仅有助于城市空间内水分和物质的代谢,同时配合自然风以及树荫等条件,加强场地微气候的营造。
通过对混凝土和种植池的持续利用,城市之丘不仅与当地城市环境融合,也为哥本哈根局部增添了长期以来被城市规划师们所忽略的休闲娱乐价值。
The harbor front of Copenhagen has throughthe years been widely criticized for being thehome of low quality office buildings, introvertshopping malls, bad infrastructure for cyclists andpedestrians, and few, if any, public spaces worthusing. Here, above an underground car park on thecorner of Bernstorffsgade and Kalvebod Brygge, theSwedish SEB Bank chose to erect its Scandinavianheadquarters. SLA got the assignment to create theurban space that would tie the headquarter together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harbor, and the restof Copenhagen.An open space in front of a bank does notnecessarily need to be anonymous, grey, and voidof people. On the contrary, SLA designed thearea as a green and welcoming urban space for thepublic and employees of the bank alike. The resultis a sustainable and fully accessible urban spacecovering an area of 7,300 m2. Like a giant dune ofsand or snow it slips in between and clings aroundthe buildings, thereby creating a spatial coherencein the design. Simultaneously, the green tract,elevated 7 meters above the surroundings, ensuresthe mobility of pedestrians and cyclists, leadingfrom SEB and the harbor past The Danish NationalArchives and on to the Tivoli Congress Center.To fully experience The City Dune, one has tophysically move through it. When passing throughthe area, the space evolves and opens up in differentdirections, creating new spatial connections in theprocess. When ascending from Bernstorffsgade,the space gradually unfolds as you walk along the300 meter long and winding incline. Looking backagainst the city, the buildings frame a solid cut ofCopenhagen. The ascent from Kalvebod Bryggeis shorter and steeper. Here one will soon rise to asplendid view of the harbor.The City Dune is made of folded whiteconcrete, borrowing its big, folding movementfrom the sand dunes of Northern Denmark and thesnow dunes of the Scandinavian winter. The foldingmovement and the contour of the terrain is the mostimportant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City Dune:It handles functional and technical demands fromdrainage, accessibility and lighting to plantationand the creation of a root-friendly bearing layer;it offers a variety of routes suitable for pedestrians,skaters, (and even the walking-impaired) as well asthe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of SEB; and finallythe terrain creates a special atmosphere by favoringthe sensuous abilities in both the near and farsurroundings. The variety of the space appeal toour ‘flowing intelligence', as the ability to navigatethrough a stream of information, instead of the‘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of memorizing knowledgealready known. The flowing intelligence is activatedthrough the shifts in terrain, plantation, weather andother people moving in the urban space. No twovisits will ever be the same. Just like snow, The CityDune is a composition of spaces that differentiates项目位置:丹麦哥本哈根市建设单位:瑞典德哥尔摩私人银行项目预算:4 850 000欧元项目面积:7 300m2景观类型:城市空间景观设计:SLA事务所建筑设计:L&T建筑事务所工程设计:兰姆波尔公司设计时间:2005年至2007年施工时间:2007年至2010年撰文:SLA事务所翻译:吴丹子校对:孙帅图片来源:图01-04 由SLA事务所提供;图05由托奔·比特森 提供;图06-09由金森·林德提供078while moving through them. Next time, one will find another route, and the urban space will appear differently as it changes with the weather, the light, the time, and the visitor’s own frame of mind.The plan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context. The trees and herbaceous borders are placed so that the design appears flat and two-dimensional when seen from distance. It is not until one move through the design that one grasp the three-dimensional experience. It is not an arrangement that mimes nature. It is a new manner of seeing and experiencing nature in the city. The ambition is to create an urban view of nature through a design that clarifies the presence of nature as a process, while simultaneously supporting acclimat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al conditions.The acclimatization of the spa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in the design of The City Dune. Through the folding movements of the concrete, the surface has been made as large as possible by being folded up and down, in and out, thereby creating a high Albedo-effect reflecting as much of the incoming radiation as possible. By this a cooler microclimate and a cooling breeze during the warm periods of the year are created. This is further enhanced by 110 water atomizers, utilizing accumulated rainwater and emitting out moist air spread by the wind. The cooling result i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lush Scandinavian nature. Alongside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building facades, a narrow linear drain hasbeen put into the covering at every other plateau.The width is identical to the delitation notches. Thisnarrow slit leads the rainwater from the concretesurfaces and into two large rainwater tanks. Fromhere it is pumped to the plantation and the wateratomizers through a fine-meshed network of tubes.During heavy rain, the extra water is led directlyinto the harbor. As such, no rainwater ends up inthe sewers or on the roads.The plantation is established in fissuresbetween the shelving and the horizontal planes.Both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plantation hasbeen utilized to achieve great metabolism of waterand substances throughout the year. Ten sorts ofherbaceous perennials and grasses with varyingheights have been used. They, too, contribute tothe metabolism of water and substances in theurban space as well as enhancing the microclimaticenvironment with wind and shelter.All in all, The City Dune provides not onlyacclimatization and utility through the sustainableuse of concrete and plantation; it also gives a muchneeded recreational value to a part of Copenhagenlong neglected by city planners.Location: Copenhagen, DenmarkCommissioned by SEB Bank & PensionBudget: € 4,850,000Area: 7,300 m2Type : Urban SpaceLandscape Design: SLABuildings : Lundgaard & Tranberg ArkitekterEngineer : Rambøll A/SDesign Period: 2005-2007Implementation Period: 2007-2010Text: SLATranslation: WU Dan-ziProofreading: SUN ShuaiPhoto Credit: Fig.01-04 SLA; Fig.05 Torben PETERSEN; Fig.06-09Jens LINDHE图08 冬夜的城市之丘Fig.08 The City Dune in winter at night图09 用于收集雨水的喷雾装置,能够在炎炎夏日降低城市空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