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三维人生之养心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与三维人生之养心篇

大度与狭隘

一、大度:让他三尺又何妨!

大度是一种美德。大度之人,在宽容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宽容”自己。

二、忍耐:骂汝毋叹,唾汝毋干。

能忍和大度是有联系的的一种品质,但又不完全一样。大度之人往往是出自天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品质;而能忍则是一种后天的修养,是一种人为的品质。虽然二者有天然和人为的不同,但其所获得的效果却是一样的。

在中国古代,“忍”是一种美德,也是大度的一种表现。

三、狭隘:羹颉侯与吃鸡子。

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而狭隘的人不仅容不得别人,实际上也是容不得自己。

无情与有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情!正是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很难做到无情,而且经常为“情”所困,所以道家道教就认为:无情即圣人。佛教禅宗则认为:无情即佛祖。但很多文人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做不到无情。当然,还有一些文人一直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欲,他们甚至自以为已经做到了心如古井、微澜不起了,但事实上,他们心猿未羁,情海浪高,从而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活剧。

一、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简明而清楚地概括了道家道教对“情”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衰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喜怒哀乐之情。这些“情”就像锋利的斧头一样,不停地砍伐着人的生命之树,于是秋冬还没有到来,生命之树已是叶枯枝干了。因此,人要做到“无情”。

二、有情:和尚终是浪子。

在古代,无情固然可以成圣成仙,但有情也并非一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特别是对于文人,感情丰富是他们进行文学创造的基础,没有情,就不可能有真实感人的作品。因此,一些文人并不忌讳谈情。文人比一般人更多情,古今皆然。

三、“古井”里的波澜:无情下面的有情。

佛教常把无情高僧的心境比作古井,认为无论外面的狂风有多大,都不会影响高僧们心境的平静。如果“古井”真的很深,地面上的拂柳春风的确引不起井水的波动。但我们要问:

如果刮起了暴风、飓风,如果地面下边发生了震动,井水难道也能保持平静吗?这不是在作无聊的争辩,而是要说明:水具有动的本性,它能保持短暂的平静,那是因为暂时还没有什么东西触动到它的深处;人具有动情的本性,人心能够保持短暂的平静,那是因为还没有什么事情触动到他的情感深处。因此,每个人的情感丰富程度会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但绝对无情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如绝对无情,也就不再成其为人了。

四、我说:随任情感潮涨潮落。

在我们刚刚接触佛道“无情”思想的时候,可能会深为他们的智慧所感动,于是我们也想修行到“无情”的境界。但随着时光的推移,随着对“无情”境界的感受,我们将会慢慢感到,寻求“无情”境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一个有情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固然会因为他的“有情”而招来许多烦恼和痛苦,但不要忘记了,“有情”还会给他带来许多的幸福和欢乐。

精神与肉体

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如何?对于二者,我们更应该关照哪一个?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虽然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精确的统计,但基本可以认定,古人的大多数是认为精神重于肉体的。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唯物思想的影响,“精神重于(或大于)肉体”的理论被认定为错误理论,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我极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但绝不排斥人的肉体享受。人的精神幸福固然是一种最高的幸福,但肉体毕竟是精神的基础。当我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满怀激情地俯视锦绣河山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山脚存在对我们的意义。

一、不可或缺的山脚:肉体是精神的基础。

当一艘装满珍宝在大海航行的船只遇到狂风巨浪、随时都有可能颠覆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如何拯救这些珍宝,然而在具体采取挽救措施时,他们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珍宝上,而是放在船只本身。因为人们非常清楚,只有保证船只的安全,珍宝才会有安全可言。

人也是如此,人的精神好比珍宝,人的肉体好比船只,精神固然比肉体重要,但除却肉体,精神向何处安泊!

二、风光旖旎的山顶:精神是肉体的主宰。

肉体固然重要,但没有精神(意识)的肉体,真如佛教讲的那样,不过是฀个臭皮囊而已。植物人的肉体可能非常的完整,但他没有意识和精神,因而,我们很难再把他当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残疾人的肉体可能缺少了许多本该有的东西,只要他具有健全的精神,我们仍然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爱可接近。庄子就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精

神是肉体的主宰、精神大于肉体的主张。

三、登高必自卑: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要完美结合。

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一个老话题了,在理论界,•片面强调精神享受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理论家因高谈精神追求、贬低物质享受而显得无比的圣洁。•在实际生活中,口称追求精神之乐、蔑视物质追求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也因此而显得无比可爱。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谓的幸福和享受,主要是来源于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心理调整。我们既要物质享受,更要精神享受,二者缺一不可。能够获得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精神快乐的人,一定是个疯子;把物质金钱等同于幸福快乐的人,一定是个傻子。

四、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称王称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现实中的帝王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即使当上了帝王,也未必幸福。我们不妨为自己建立一个精神的王国,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中当一个精神之王。这样的精神之王不会作威作福,但却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