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ppt课件
常见鹅病诊断与防治 ppt课件
小鹅瘟:肠腔内的纤维素性肠栓与肠黏膜分离面平整
残留的肠黏膜表面光滑,固有层中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与鹅流感:发病日龄等 与鹅副粘病毒病:发病日龄 不同病变 与水禽沙门氏菌病: 肠栓 肝脏触片染色
肝脏病料接种麦康凯。 与水禽巴氏杆菌病:发病鹅群,病变 ,触
片染色
预防措施
种鹅主动免疫 : 有效又经济 开产前15天 免疫
雏鹅主动免疫 : 未免疫的种禽群或 种禽 免疫后100天所产蛋
各种抗生素均无效,特异性防制有赖于被 动免疫
鹅副粘病毒病
各种年龄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8%。 对鹅和鹅胚,鸡和鸡胚均属于强毒力的毒
株,对雏麻鸭无致死力。 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 病毒抵抗力不强。
本病的流性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大流行 之后的一年或数年内往往不见发病,或仅 零星发病。
以后如果小鹅瘟病毒传入,又引起大流行 暴发。
诊断
以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特征。根 据病程的长短分3种。
最急性型:1周龄内雏鹅,当发现精神呆滞 后数小时内即衰弱或倒地两腿乱划,很快 死亡。
急性型:多发生1-2周龄雏鹅,症状明显 亚急性型:发生于流行后期,2周龄以上
定流行株的血清型。 10日龄左右首免,后2-3周二免。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诊断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 仅饮水。拉水样释粪,羽毛松乱,精神沉 郁。
曲颈斜头,左右摇摆等神经症状,尤雏鹅 明显。
站立不稳,伏地不起,或后退倒地。 有呼吸道症状,头颈肿大,眼睛潮红或出
血。
患病雏鹅死后头颈下勾,两腿向后伸直神经症状. 患病雏鹅不能站立,不断摇动头颈,头颈向后仰,两腿向后划动. 患病鹅头肿大,皮下水肿.结膜白色坏死. 患病成年鹅眼睛四周羽毛潮湿,沾污物.
鹅副粘病毒病.pptx
潜伏期为3~5天 。 腹泻,初期排淡黄绿色、灰白色、蛋清样稀粪;病情严重
后,粪便呈暗红色、绿色或墨绿色,混有气泡。 行走无力,不愿下水,或浮在水面,随水漂游。 出现呼吸困难,甩头咳嗽,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
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 神经症状:病程后期,部分患鹅表现扭颈、转圈、仰头,
第34页/共21页
第45页/共21页
第56页/共21页
第67页/共21页
第78页/共21页
第89页/共21页
第第190页页/共/共2211页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10页/共21页
8.3病原
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 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
肠管等)。 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繁殖,鸡
第145页/共21页
雏鹅免疫 :
有母源抗体的雏鹅:第1次在15日龄左右免疫鹅 副粘病毒灭活疫苗,每雏皮下注射0.5 ml;第2 次免疫在第1次免疫后21 d进行,每雏皮下注射 0.5 ml。
无母源抗体的雏鹅:第1次免疫应在2~7日龄时 灭活苗免疫,每雏皮下注射0.5 ml;第2次免疫, 在第1次免疫后21 d进行,每鹅肌肉注射0.5 ml。
第178页/共21页
两腿麻痹不能站立,随后抽搐而死。
第12页/共21页
第23页/共21页
8.2病理变化
肝、脾肿大,淤血,有芝麻或绿豆大的坏死灶; 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 心肌变性; 下段食道黏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芝麻大小溃疡结痂;腺胃
和肌胃黏膜充血,有出血斑点;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肠 和回肠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黄色豆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呈溃 疡面;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气管环出血,整个肺出血,肺部有针尖或粟粒大甚至黄豆大的 淡黄色结节。 有的病死鹅脑充血、淤血。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鹅副黏病毒病,又称为鹅疱疹病,是一种由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病于鹅只,严重影响鹅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主要流行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地区,尤其以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鹅副黏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或呼吸道传播传播。
鹅只忧郁、饮水受限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症状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1. 食欲不振:患病的鹅只食欲减退,拒绝进食。
2. 粘膜瘀斑:患病鹅只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出现出血点和黏膜瘀斑,部分情况下伴有腹泻。
3. 呼吸困难:患病的鹅只出现呼吸急促、喘鸣等呼吸道症状。
4. 羽毛蓬松:患病鹅只羽毛蓬松,状态不佳,行动迟缓。
以上临床症状表明,鹅副黏病毒病症状多样,且严重时容易导致鹅只的死亡,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三、诊断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以病毒分离、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
1. 病毒分离:通过病原学检查,从患病鹅只的组织、器官或排泄物中分离出病毒,通过电镜等手段观察病毒颗粒。
2. 血清学检测: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患病鹅只的血清中抗体水平,包括病毒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鹅副黏病毒的核酸,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该病。
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四、防控措施为了减少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预防措施(1)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养殖场的设施和饲料。
(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饲料,保证饲养鹅只的营养充足。
(3)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鹅只之间的接触传染。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控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控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中的鹅类动物。
该疾病在鹅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命率,严重影响了鹅的养殖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流行病学特点鹅副黏病毒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途径传播,健康鹅与感染者或携带者接触后易受感染。
饮水、饲料、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在密集饲养条件下,病毒传播更为迅速。
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气温和湿度是影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高热:患病鹅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
2. 呼吸道症状:患病鹅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和喘鸣声。
3. 消化道症状:患病鹅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粪便呈绿色或黄色稀便。
4.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鹅可出现头晕、眼睑水肿、四肢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5. 萎靡不振、精神沉郁、鸣叫减少、步态不稳以及体重下降等全身性症状。
6. 病程短、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
三、剖检变化1. 外观:病死鹅羽毛粗乱,委顿气短,脚趾肿胀,有的鸡颜面发绀嘴巴歪斜,沾满唾液。
2. 解剖:肺部发生红、白、变性灶和水肿;肺不张且表面有多量点状出血点;肺淋巴结肿大且发红;肺巨噬细胞增多;肝肿大,呈暗红色,表面有小点状出血点;心肌出现散在出血点,心肌纤维断裂;脾肿大,呈灰褐色,质较松软,表面有凹陷。
四、实验室诊断鹅副黏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采用病原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引起鹅副黏病毒病的鹅副黏病毒可在病鹅肺和淋巴组织内分离出。
采用糜点法或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阳性。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采用PCR技术检测。
五、防控措施预防鹅副黏病毒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和病原监控,包括: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条件,保持栖息环境的清洁卫生。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和防控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和防控措施鹅副黏病毒病,又称鹅病毒性肝炎,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家禽鹅。
该病病原病毒对鹅具有高度致病性,病情发展迅速,常常导致大批鹅的死亡,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里我们将就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养殖户对此疾病的高度重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鹅副黏病毒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病毒,属于黏液病毒科,直径约25-30nm。
病毒在失去水分后仍然能够保持生物学活性,对常规的消毒剂和一些抗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因此对鹅副黏病毒的防控非常困难。
2. 传播途径该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传播,主要感染途径包括饲料、水源、环境、鸭鹅粪便、鼻分泌物等。
感染鹅的血清也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兽医诊疗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主要宿主鹅是鹅副黏病毒的主要宿主,其余家禽如鸭、鹅、鸡等也可能受到感染,但不如鹅那么容易发病。
4. 季节特点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主要与季节有关,夏秋季节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环境条件也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5. 地域特点鹅副黏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更为常见。
在我国,该病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
二、临床症状鹅副黏病毒病潜伏期短,一般为3-7天。
患病鹅的死亡率很高,患病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疲劳、脱水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咬肌痉挛、倒地、抽搐、跛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病程较短,约3-5天后即可导致大部分患鹅死亡。
在严重病例中,个别鹅可能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如头部后仰、白瞳现象等。
三、鉴别和诊断1. 鉴别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与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特别注意。
在医学实践中,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观察来明确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鹅病诊断与防治课件
▪ 病鸭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2-48小时即死亡。 ▪ 病鸭肛门附近常有释粪沾污,泄殖腔扩张,
挤压时流出黄白色或黄绿色释薄粪便。口 腔和鼻腔中流出棕褐色释薄液体。 ▪ 流行后期,或大日龄病鸭,症状比较轻。
▪ 患病鹅以精神委顿,食欲废绝和严重腹泻 为特征性临床诊状
▪ 以渗出性肠炎,小肠黏膜表层大片坏死脱 落与渗出物凝成假膜栓子物堵塞小肠为特 征。
▪ 自然条件下成年鹅感染不表现临床诊状, 但病毒经排泄物及卵传播疾病。
▪ 对雏鹅和雏番鸭有特异性致病作用,而对 鸭,鸡,鸽,鹌鹑等禽类及哺乳动物物致 病性。
do y 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book 8 module 5 hopes and fantasies unit 13 work with language jobs Liming meets Jenny s classes
小鹅瘟:肠腔内的纤维素性肠栓与肠黏膜分离面平整
do y 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book 8 module 5 hopes and fantasies unit 13 work with language jobs Liming meets Jenny s classes
患病雏鹅十二指肠至回盲肠部肠道肠壁变薄,肠腔内有栓塞物 堵塞,表面包有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患病雏鹅肝脏稍肿大,质地变脆,呈深黄红色.
do y 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book 8 module 5 hopes and fantasies unit 13 work with language jobs Liming meets Jenny s classes
《禽副粘病毒病》课件
目 录
• 禽副粘病毒病概述 • 禽副粘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 禽副粘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 禽副粘病毒病的治疗 • 禽副粘病毒病的案例分析
01
禽副粘病毒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禽副粘病毒病是一种由禽副粘病 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鸡、 鸭、鹅等禽类。
特点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可引起禽类大量死亡,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保持养殖场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 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机会。合理安排 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提高禽只的抵抗力。
限制人员流动
减少养殖场的人员流动,避免病毒的 传入。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 行消毒,防止病毒的传播。
控制策略
及时处置患病禽只 一旦发现患病禽只,应立即隔离 治疗或扑杀,避免病毒扩散。对 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 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地点 某城市宠物鸡养殖户
症状
鸡只出现咳嗽、呼吸 困难等症状,短时间 内死亡。
诊断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 室检测,确诊为禽副 粘病毒病。
处理措施
建议养殖户隔离病鸡 ,对鸡舍进行全面消 毒,同时采取紧急免 疫接种措施。
结果
经过及时处理,疫情 得到控制,鸡群逐渐 恢复正常。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原学特征
01
02
03
病原
禽副粘病毒是一种单股负 链RNA病毒,属于副粘病 毒科。
结构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 100-250纳米,表面有囊 膜和纤突。
抵抗力
禽副粘病毒对热、酸、碱 等环境因素敏感,对紫外 线、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弱 。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04
鹅副黏病毒病防治及其效果
( 3 )为清除鹅 只输 尿管 中沉积 的尿 酸盐 ,要经饮水 或饲 料投给水杨 酸钠碳酸氢钠可 溶性粉 ,按说 明书 ,连用 5 — 6 d 。 如有鹅矛形剑带 绦虫 混合感染 的鹅群 ,要经饲料投 给吡喹酮
虫等与本病发生混合感染时可能加重痈 隋,增加死亡率。
3 临诊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鹅 只突然发病 ,精神不振 ,群 中打蔫鹅 明显增多 ,食欲
减退 ,直至完全不食 ,有渴感 、病鹅不爱运 动 ,喜卧 ,驱赶 后 走几 步又行 趴下 ,有 的肢腿 麻痹 ,不 能行走 ,头颈 部震
( 1 5 ~ 2 0 mg / k g 体重 )或 丙硫苯咪唑 ( 1 O mg / k g体重 )2次 ,间
效果 观察 :对患病鹅群 经过采取 如上措施后 ,通常 2  ̄ 3 d
内死亡 。有矛形剑带绦虫 混合 感染的病例 ,可于粪便 中检出
白色的绦虫节片。
4 病理剖检 尸体外观检查 :鹅尸瘦 削 ,肛 门周 围羽毛沾染稀 粪。剪 开 口腔 ,其 内常有黏液 ,喉 口开张 ,气管轮 间有 出血班 ,心
后不再 出现新 的病例 ,死 亡率降低 、减少 到完全停止 ,群 体 状态特别是在实施驱虫和 改善饲养后会 明显好转 ,病弱鹅 随 即得以康复。
冠脂肪消耗 ,有针尖大 出血点 。腺 胃黏膜有 出血 点班 ,肌 胃 角 质层下 带有条 纹状 的 出血班 ,肠黏 膜 出血 。胰腺 肿胀 增
摘要 :齐齐哈 尔地 区近 些年 来养鹅业得到 了长足发展 。鹅副 黏病毒病则是随着养殖鹅规模 的扩 大 ,鹅及鹅产品 的频繁 流 通而传入 的 ,和 小鹅 瘟并列 为对养鹅业 威胁很严 重的 疫病。 笔者 曾多次深入 到养鹅场 ( 户)对 患病鹅群做 现场调查 、临 诊 观察、病 理剖检 ,继而作 出综合诊 断 ,协助采取对 策性措
鹅副黏病毒是由什么引起的 鹅的病毒病怎么办
鹅副黏病毒是由什么引起的鹅的病毒病怎么办
养鹅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市近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更显出其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畜禽业的发展以及畜禽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变异,过去不曾使鹅发病或很少使鹅发病的一些疾病,现在已成为养鹅生产必须预防的重点疾病。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科禽副粘病毒,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对鹅的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
达龙无迪无双,控制死亡,防治病毒病细菌病。
发展养鹅生产,除了搞好鹅的饲养管理之外,疫病对养鹅的
威胁很大,因此,必须重视疫病的防控。
一旦鹅群有疫病发生,要对发病鹅只及时隔离治疗,对病死鹅采取深埋或者焚烧处理。
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和病菌,如果我们不及时清理,则很容易滋生病菌的生长,导致鹅患上疾病,因此,搞好鹅舍的环境卫生至关重要,不容马虎。
《禽副粘病毒病》课件
禽类之间直接接触感染,如共用饮水器、鸟 舍等。
病毒通过空气中的尘埃、排泄物和呼吸道分 泌物进行传播。
例如蚊虫、跳蚤等带有病毒的生物传播给禽 类。
疾病症状与诊断
1 症状
禽副粘病毒病的症状包括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和消化道症状。
2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进行诊断。
疫苗预防与控制
疫苗预防
• 疫苗接种可提供禽类免疫保护。 • 定期接种疫苗可防止病毒传播。
控制措施
• 隔离病死禽类和患病禽类。 • 消毒禽舍、设备和环境。 • 加强禽类饲养和管理。
病毒病的重要性
影响禽类养殖业
禽副粘病毒病可造成禽类死亡率增加,严重影响 禽类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威胁动物健康
病毒病的传播可能导致其他动物种群的感染和健 康问题。
《禽副粘病毒病》PPT课 件
禽副粘病毒病是一种危害禽类养殖业的严重疾病。本课件将介绍病毒的特征、 传播途径、疾病症状与诊断、疫苗预防与控制、以及该病的重要性和防控措 施。
病毒名称及特征
禽副粘病毒病
是一种禽类感染疾病,由禽副粘病毒引起。
特征
该病毒具有强传染性和高致病性,可感染多种禽类。
病毒的传播途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防控措施
1
加强监测与报告
加强对禽副粘病毒病的监测和报告,
提高养殖环境卫生
2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禽舍、设备和环境的消毒和清洁
措施。
3
建立免疫防控制度
建立完善的免疫计划,定期接种疫苗, 提高禽类免疫力。
结论及展望
结论
禽副粘病毒病对禽类养殖业和动物健康造成重 大威胁,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和防控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和防控措施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鸟类传染病,病毒感染后会引起鹅的强烈头痛和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导致鹅的死亡。
该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发现,除了鹅外,其他鸟类也可能感染该病毒。
流行病学掌握鹅副黏病毒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播。
该病毒可以在体外存活数小时,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有利于病毒存活。
感染后的鹅病毒在体内繁殖,并从呼吸道和肠道排出。
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等,可与本地其它鸟类共存并引起感染。
鹅副黏病毒病在高密度饲养场中更容易发生。
临床症状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约为5-6天。
感染后病毒可在鹅体内快速繁殖,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造成急性损伤。
病症主要表现为鹅的精神状态异常,出现愤怒、恐惧或沉默等异常行为,无法站立或行走,发生头向后仰或形成饲料球团。
病症也会导致鹅的水消失,器官衰竭和心跳骤停等,并可能在几天内致死。
鉴别诊断鹅副黏病毒病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鹅流行性感冒、鹅霍乱、鹅病毒性肝炎等麻烦疾病。
因此,在鹅副黏病毒病和其他麻烦疾病之间进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而且多伴有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防控措施鹅副黏病毒病的传播和发病起因比较复杂,防控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做好场地卫生。
鹅繁殖场应该保持清洁,病毒传播的潜在来源,如鹅便便、不干净的饮料器、积水等都应该处理干净。
2.实施有效的隔离。
如果发生感染,应该立即将感染鸟隔离或摘除,避免感染蔓延到其他的鹅。
3.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可以采取饮用水中添加抗病毒剂、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4.加强检测。
繁殖场应该定期进行检测以及携带病毒的鸟的批量销毁工作。
总之,鹅副黏病毒病对鹅有着致命的威胁。
预防和治疗该病毒感染是农业从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掌握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等知识,我们应该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该病毒的传播,促进禽类的健康成长。
鹅副粘病毒症状图片.doc
鹅副粘病毒症状图片概述:鹅副粘病毒病对各年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病率、死亡率愈高,雏鹅发病后常引起死亡。
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致病。
对鸡也有较强的易感性。
发生该病的鹅群,其附近尚未接种疫苗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
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引起地方性流行。
鹅副粘病毒病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日龄小的雏鹅2~3天,日龄大的鹅3~6天。
病鹅精神萎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废绝,口渴、饮水量增加,排稀白色或绿色稀粪,行走无力,不愿下水或浮在水面,随水漂游;喜卧,成年病鹅有时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口流水样液体。
部分病鹅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少数病鹅发病时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雏鹅常常在发病后1~3天死亡,青年鹅和成处鹅病程稍长,一般为3~5天。
鹅副粘病毒病剖检症状剖检病死鹅,发现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常干燥。
肝轻度肿大、淤血,少数有散在坏死灶,胆囊充盈,脾轻度肿大,有芝麻大的坏死灶。
成年病鹅肌胃内空虚,肌胃角质膜呈棕黑色或淡墨绿色,易脱落,角质膜下常常有出血斑或溃疡灶,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肠和回肠黏膜常见散在性青豆大小的淡黄色隆起痂块,剥离后出现出血面和溃疡灶,偶尔波及直肠黏膜;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少数病例盲肠黏膜出血,有少量隆起的小痂块。
偶见少数病例食道黏膜有少量芝麻大白色假膜。
具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脑血管充血。
鹅副粘病毒与小鹅瘟的区别鹅副粘病毒对雏鹅与成鹅都易感,出壳后3日龄开始发病,10-18日龄达到高峰期,且病程短,死亡率高达90%以上,甚至100%,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死亡率一般为8-15%,也可以高达40%以上;小鹅瘟主要是雏鹅易感,发生于出壳后3-25日龄雏鹅,为流行高峰期,35-45日龄的鹅也有发病死亡,一般病程较长,且多数病鹅症状较轻,最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在10日龄前后的雏鹅,死亡率可高达95-100%,一般为40-80%。
副粘病毒科PPT课件
精品课件
5
犬瘟热病毒(CDV)
患病动物在感染后第5天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所 有的分泌物均排毒。青年犬更易感,4~6月龄的幼 犬不再有母源抗体的保护,最易感。
感染犬,潜伏期约3-4天,随后出现双相型发热(体 温两次升高),眼、鼻有分泌物。第2次发热时表
本病毒感染鸡的呼吸道、循环系统,呈现胃肠紊乱 和神经症状,蛋鸡有突发性产蛋下降。一般潜伏期 为5天。
鸭、鹅多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在我国对鹅严重致病。 人类感染仅表现为结膜炎。精品课件Biblioteka 12鸡新城疫病毒NDV
一、病毒特性:
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其形态多样,但大多 呈球形,有囊膜,核衣壳螺旋状对称,核酸为单股 线状RNA,抗原性稳定,能凝集鸡、鸭等动物的红 细胞,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粪便和组织中的的病 毒可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
精品课件
15
鸡新城疫病毒NDV
NDV血清抗体产生迅速。HI抗体在感染后4~6天可 检出,可持续2年,HI抗体水平也是衡量免疫力的 重要指标。雏鸡的母源抗体保护达3~4周。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病料采集:感染后3-5天病鸡呼吸道分泌液、 肺等含有大量病毒,易分离到病毒。
(二)分离培养:用9-11日龄鸡胚,尿囊腔接种, 37-38℃培养5天以上。强、中毒可使鸡胚在36 -96h死亡。不致死者,需连续盲传3代以上。
副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的某些性质类似正粘病毒,
但在形态、核酸性质以及复制等方面和 正粘病毒不同。是一类负股单股RNA病 毒。
精品课件
1
副粘病毒科
主要特性: 病毒颗粒多形性,有囊膜及纤突,核衣壳螺旋状对 称,基因组为单分子负股单股RNA。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控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控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家禽,尤其是家养鹅。
这种病在鹅群中传播迅速,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粪-口传播方式传播。
这种病毒对鹅群的感染力很强,一旦发生疫情,传播速度非常快。
鹅副黏病毒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春秋季节发病较为多见。
在养殖场中,密集饲养和不良的卫生条件是疫情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发病鹅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沮丧、体温升高等临床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喘鸣、呼吸急促等。
患鹅的眼睑、喉咙和气管内会产生黏液,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嘴喙发绀等表现。
三、剖检变化在剖检时,可以观察到患鹅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呈现明显的病变。
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肿胀、充血,有时还伴有出血点或瘀斑。
肺组织也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和出血等病变。
患鹅的肝脏和脾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四、实验室诊断鹅副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及免疫学检测。
病毒分离和鉴定可以通过鹅腹腔注射、胚胎接种或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
免疫学检测则可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凝集试验等技术进行。
五、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鹅副黏病毒病的传播,养殖场应该加强管理,提高卫生水平,做好防疫工作。
对于发病的鹅群应立即实施隔离和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对潜在的病原携带者(如蚊虫、苍蝇等)进行有效的防治也是防控鹅副黏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禽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疾病。
了解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养殖者和兽医的共同努力,有效地减少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生,保障鹅的健康和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
532023.6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张志遥(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随着养鹅业逐渐发展,鹅的各类疾病也开始流行,经常导致大批鹅死亡。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感染副黏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导致养殖户经济顺损失严重,影响养鹅业发展。
现将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和预治措施做一概述,希望为养殖户带来一定参考。
1 流行特点1.1 病原鹅副黏病毒呈多形性,以球形居多,大小不均,直径平均为120纳米,表面有纤突和囊膜。
该病毒抵抗力较弱,如阳光、腐烂发酵、干燥以及室温以上温度都可将其杀死,常用消毒剂数分钟内可灭活。
但该病毒可以长时间存活在阴暗、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在土壤中可生存1个月,在冻结的尿液和绒毛中可存活一年。
1.2 易感动物各品种、日龄的鹅都可感染,日龄越小的鹅抵抗力越低,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高,雏鹅在发病后几乎都会死亡。
鸡也易感该病毒,该病毒可凝集鸡红细胞,导致鸡的死亡。
有报道,鸽子、山鸡、番鸭、鹧鸪等鸟类也能感染此病毒并发病, 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
1.3 传染病毒主要存在病鹅的脑、肝脏、脾脏、肾脏、气管、肠管等组织中。
与病鹅、隐性带毒鹅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垫料、饮水器等接触都可传染该病。
1.4 季节性、地方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能够发生该病,只要鹅群易感就会发病,夏天依然可以流行。
因南方省份水禽养殖量大,存栏量多,发病率较北方高,呈地方性流行。
2 临床表现本病可有3~5天的潜伏期,小鹅感病初期仅有精神萎靡、呼吸不畅、腹泻等轻微症状。
疾病进展后感病鹅经常流泪、眼睑红肿、眼角有泪痕、咳嗽不断、呼吸艰难、嘴角有黏液流出,粪便不成型,灰白色,有的鹅有不自觉全身抖动、原地打转、扭脖子等神经症状,病程末期的粪便呈黄色或绿色的水样便,有的带有血和肠黏膜组织,病鹅最终因机体衰竭死亡,整个病程2~3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 疗
• 一旦发病,立即隔离病鹅,及时用灭活疫苗先免疫注 射健康鹅,然后免疫注射假定健康鹅。免疫注射过 程中应注意针头的消毒和更换。对病雏鹅每只皮 下注射1.0~1.5毫升鹅副粘病毒抗血清或卵黄抗 体。较大的鹅每500克体重皮下或肌内注射2~3 毫升,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采用小鹅瘟和 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抗血清注射也有较好的紧急预 防和治疗效果。用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每只2毫升 加6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肌内注射,隔1天再注射1次, 有一定的疗效。适当采用病毒灵和氧氟沙星或恩 诺沙星配合维生素E、维生素C,可控制并发症或 继发症的发生。
鹅副粘病毒病
概 述
•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 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的 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 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 济损失。
病 原
•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为鹅粘病毒,属副粘病 毒科副粘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 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在电子 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 为120纳米),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 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核衣壳。 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 繁殖,鸡胚在接种后2~3天死亡。鹅粘病毒 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 2~3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 不振或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 面随水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 呈暗红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 样液体,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 病鹅有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 产蛋量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鹅副 粘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雏鹅和青年鹅2~3 天发病,病程1~4天。病鹅精神委顿,缩头垂翅,食欲不振或 拒食,饮水量增加,行动缓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随水 流漂游。病鹅拉黄白色稀粪便或水样便,有时带血呈暗红 色。成年鹅将头插于翅下,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 并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特别是饮水后病鹅有 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成年鹅病程稍长,产蛋量 下降,康复鹅生长发育受阻。病死鹅机体脱水
病理变化
• 眼球下陷,脚蹼干燥,皮肤淤血,皮下干燥;肝 脏肿大,淤血,有芝麻或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 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下段食道黏 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黄色芝麻大小溃疡 结痂,剥离后留有斑痕及溃疡面;腺胃和肌胃 黏膜充血,有出血斑点;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 的出血,空肠和回肠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黄 色豆大小坏死性假膜,剥离后呈溃疡面;盲肠 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病死鹅脑充血、淤 血。
流行特点
• 1.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鹅对鹅副粘病 毒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越小发 病率、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10~15日 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下 降。疫区内的鸡也可以感染发病死亡。
流行特点
• 2.传染原和传播途径患病鹅和病愈后 带毒者为传染源。常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水平传播。 • 3.发生规律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 可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诊 断
•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 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病原诊断。该病毒能引 起10日龄鸡胚死亡,并在鸡胚尿囊液中具有较高血 凝效价的病毒,并能被该病康复鹅血清特异性抑制。 用传代毒株接种鹅胚,可在48小时将其致死,但病 毒不能致死鸭胚。用传代毒株鸡胚尿囊液感染易 感鹅可致发病与死亡,具有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 和病理变化,并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人工感染可 引起发病与死亡,亦能从病料中回收到病毒;人工感 染鸭不能引起临床症状和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防 治
• 2.雏鹅免疫对无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应根据本地 该病流行情况,于2~7日龄或10~15日龄进行第一 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 0.3~0.5毫升;在免疫后60天再免疫1次,每只肌内 注射0.5毫升。对有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于15日 龄以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肌内注射 免疫即可。若紧急预防,应采用鹅副粘病毒弱毒疫 苗注射,因为它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快。但20日龄以 内没有该病母源抗体的雏鹅不能使用。
防 治
• (一)预防 •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 做到不从疫区引进种鹅和雏鹅;制定切实可 行的卫生、消毒制度,做好病鹅和健康鹅的 隔离工作;不能把鹅与其他禽类混养;制订免 疫计划,并认真搞好免疫接种。
防 治
• 1.种鹅免疫给留作种用的鹅群从选留开始就 采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进 行第一次免疫,于产蛋前15天时以1毫升进行 第二次免疫,再过90天再以1毫升进行第三次 免疫,这样就能使种鹅在产蛋期都具有较强 的免疫力,用这样的种蛋进行孵化,雏鹅出壳 后可受母源抗体的保护,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也可以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油乳 剂灭活疫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里默杆 菌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