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语见其人——《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助读材料】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原名《左氏春秋》。

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

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

”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晋乃秦之敌也。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

[清]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都是为秦,而不为郑。

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

战国策士,大半祖此。

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

[清]周大璋《左传翼》春十一天下求文字之紧凑,用利害两字,辘轳为用,移步换形,言简词悚,能使人不得不听者,此篇是也。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课题《烛之武退秦师》8:30授课人:郭晨光师: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天我们学习的本文就是说的这样一位人物。

目标:一、理解并掌握“军、鄙、封、焉〞重点实虚词二、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生1:读一段师:正音生2:读第二段。

师:正音:秦伯“说〞〔请学生谈理由:上文中有〕生3:读第三段师:问:文中有读的不恰当的地方吗?生〔无响应〕师:“与〞应读几声?“知〞读几声。

生〔回答〕师: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注重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堂。

8:44师:请同学交流一下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生〔交流〕师:有哪些重点词语?如何解释?生4质疑师:她找到了“焉〞和动词活用名词的几个情况师:还有吗生5师:还有吗生6通假字挺多“供〞“知〞等生6:还有“越,〞“鄙〞“封〞“易〞“武〞“其〞师:这个同学很会学习,把本文的实词和虎词、通假字、活用词归类,这样积累起来就会把文言文学好师:本文中还有哪些疑点?生7:还有古今异义“行李〞“封〞“易〞师:请坐,找了一些古今异义词,严格意义上有的词是重点实词。

生:秦伯为什么派烛之武去退秦师,而不派别人去。

师:这是关于内容的一个问题,过一会我们再来研究,关于本文字句上还有没有难点?生9:“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是什么意思。

师:好,看一下大屏幕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贰于楚焉用亡郑而倍邻朝济而夕设版焉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思考:1、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2、为什么他的一番说辞,就达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目的呢?生〔齐读〕师:战国策文中说烛之武〔肖像描述〕为什么郑国非派他去呢?生10:郑国面临大兵压境的形势师:原文怎么说的?生10:秦军汜南师:展示战国形势图师〔与学生再谈烛之武去说秦伯的原因〕:怕危险,怕名声受损。

师:为什么要“夜缒而出〞生11:突出紧张的形势师:好。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2.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3.学习烛之武忠诚勇敢、智慧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烛之武的智慧勇敢品质。

2.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文本解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退秦师策略的理解。

3.翻译实践(1)学生自主翻译文本,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

(2)学生互相交流翻译心得,提高翻译能力。

4.分析烛之武的品质(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现烛之武忠诚勇敢、智慧勇敢的语句。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文本,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

3.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智慧勇敢品质。

(2)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加深对烛之武品质的理解。

4.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

(2)教师点评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品质特点。

2.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心得。

(2)教师选取优秀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选题思想及思路设计:学生自接触文言文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

每当看到文言文时,第一感觉是坏了,我一定做不好的心理。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文言文不大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语言运用,字面上又给人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的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

因而形成文言文不易学的观念。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章,学习的顺利与否,关系着今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发展问题,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

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

创新特点:化深奥难懂的字面形象为形象生动的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在解读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掌握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设想:1、文言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

应该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使学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学的感觉。

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

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内容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讲授法: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组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4.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探究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

3. 语言表达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4. 人文价值分析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并培养其人文素养。

5. 文化扩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针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人文价值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表现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提高了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新课、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人文价值分析和文化扩展等,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传笔法的神韵。

教学难点:诵读,推究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秦晋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

由于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二、说背景
1、春秋形势图
2、结合课文第一段,学生梳理背景。

时间:九月甲午
事件:晋秦围赵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部署:晋军函陵,秦军。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因此定为教学难点。

一、集腋成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歌第一、二两句中是怎样将景物进行衬托的?2、结合诗人的境遇,说一说作者极力状写灿烂美景的目的。

3、从这首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来看,诗人用的是正衬还是反衬?参考答案:1、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亮丽。

2、极力状写灿烂美景的目的在于以乐景写哀情,抒发羁旅漂泊异乡的感慨,对照出诗人的殷切归心。

3、反衬诗歌赏析: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引导同学们关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思考:为什么中用了“退”字?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指导同学们划分段落,理解段落大意。

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段: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并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解释。

2.分析第二段:请同学们解释一下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3.分析第三段: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之武的言辞技巧。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

2.提问:同学们认为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四段:请同学们解释一下烛之武是如何利用秦晋矛盾来达到退兵目的的。

2.分析第五段: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之武是如何用事实说服秦穆公的。

3.分析第六段:请同学们解释一下烛之武是如何用情感打动秦穆公的。

三、文言文知识点讲解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

2.提问: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拓展阅读1.请同学们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请同学们阅读其他烛之武的相关故事,了解其人物形象。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短文。

2.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描述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

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

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课件展示)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

(课件展示)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陈贞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师: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生: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师: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生:烛之武师: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连连摇头)师:大家都连连摇摇头。

请看幻灯(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师: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

(预设情境,引出悬疑)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师: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但老师的讲解并不能代替同学们自我的学习。

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你们小组自我解决的程度怎样?在上节课后老师已经请大家将你们的疑难问题作成课件。

在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学生齐读)师:好,哪个小组先上讲台来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生:我们组选的是"重要实词"版块,我们认为以下句子中的实词较难:(边展示幻灯片边讲解)"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贰"解释为从属二主""许君焦,瑕"中的"许"解释为"答应,听从""焉用亡郑以陪邻" 中的"陪"解释为 " 增加""若不阙秦" 中的"阙"解释为 " 缺,引申为侵损,消减""微夫人之力 " 中的"微"解释为 " 如果没有"师:第一组的同学找的实词都很有代表性,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阙"应读"quē"还是"jué"呢?生:应读"quē"。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摘要:《烛武退秦师》是我徒弟杨新明上堂比武课,试上候采取了传统教学模式先让学底下散整体感知全,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套、沉闷现象呢虽然也加进了组合作新教学理念《烛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背景《烛武退秦师》是我徒弟杨新明上堂比武课比武课般要有相对完整教学容这样才能给评委留下比较完整印象因我们教学设计词句理掌握更多放到课前预习上课主要是强调下课重要词句因毕竟言教学对词句积累很重要然集攻对课容理特别是烛武说理艺术程()试上试上候采取了传统教学模式先让学底下散整体感知全;然通多媒体检相关词句掌握情况;接着是对课逐段理理程语段朗、重要词句落实、每段容理其当然少不了学生合作与探究听总觉得这样课比较老套虽然有学生朗、讨论但依然给人以沉闷、不新鲜感觉(二)思考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套、沉闷现象呢虽然也加进了组合作新教学理念原是教学程没有突出重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因课只有5分钟而要完成这么多容实是有难因只能赶任就是这样到对课从头到尾理还没有完全所以学生和老师就像赶趟样怎么不累呢?甚至上到因没有把课从头到尾教完都有种失败感其实《烛武退秦士》说主要就是烛武如何通他三寸不烂舌劝退围攻郑国秦军抓住这重就可以从容地实施教学充分地理烛武说理艺术甚至还可以现学现卖把这套说理艺术迁移到设置日常交际语境真正让学生学习语享受语学习带乐趣(三)比赛到问题症结以杨新明又认真对这课进行了打磨比赛那天身穿西装他显得非常信这堂课古代战争尸横遍野惨烈画面拉开序幕通诵对课整体感知以很快就进入了对烛武高超说理艺术研习学生通进步研和组合作探究很快搞清楚了烛武是从“以退进”“利益诱惑”“挑拨离”等几方面轻易地瓦了秦晋盟使秦王心悦诚地退了兵再基础上了烛武接受请心理和晋军也只退兵原因就显得更顺畅了学生还学以致用通举例把学到说理艺术灵活地用到日常交际从而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这堂课给评委留下了较印象结教学也是门艺术它要我们用心思考设计处理教材抓住重突出事物主要矛盾纲举了目然就张了也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如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往往面也不能到课堂效率会降低。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

陕西/黄琳昭设计一一、教学角度采用讨论法,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烛之武的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写人记事的独特方式,学习《左传》的文学特点。

二、主要教学步骤1.复习《曹刿论战》,简析曹刿人物形象;2.复习《左传》写战争、写人物的特点;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4.自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烛之武的性格特点;5.分析文中其他人物郑伯、秦穆公以及晋文公的性格特点。

6.总结《左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特点。

三、教学实施过程(一)导入1.由常用成语“一鼓作气”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左传》名篇《曹刿论战》,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讨论曹刿人物性格特征;3.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4.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简要总结:《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

《左传》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简而精,曲而达,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结合课前预习,请学生全面讨论有关《左传》的文学知识。

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十三经”之一,相传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还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在文学史上亦有很高的地位。

(三)学生通读课文,通过集体讨论,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集体讨论以下问题:①烛之武是谁?他为什么要退秦师?②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去退秦师的?③烛之武怎样退的秦师?④本文对人物的写法与《曹刿论战》有什么异同?⑤阅读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3.请个别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四)讨论分析主要人物烛之武性格特点。

苏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苏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苏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Secord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苏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苏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苏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Secord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Secord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

(归纳:智退秦师)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

(提示背诵此段内容)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1、说辩艺术: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枣庄六中高一语文学案(003)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寄语:说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命题人:龙广春【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2.掌握几个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理解文言句式4.理解烛之武的形象特点5.体味抓住关键点说服人的方法【故事背景】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

太子一死,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途中经历了八个国家,每个国家对他的态度都各不相同。

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大臣叫“叔詹”的对郑国国君说“晋公子重耳与众不同,很有天子之姿,我们应该礼遇他。

”但郑文公说“每天路过的公子那么多,怎么能一一礼遇呢?”将不礼。

叔詹又谏曰:如果不礼遇他,不如把他杀了,以免后祸。

郑文公不听,放重耳过去了。

晋公子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子飨之”,给他很好的待遇。

然后楚成王就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我?”重耳答曰:若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三舍即90里)。

后晋楚真的发生了一场战争——城濮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郑和楚原本是盟国。

后楚国将被打败的时候,郑国抛弃楚国,向晋国靠拢,以渴望能得到晋国的谅解。

可是并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两年后,晋就以郑在城濮之战中“贰于楚也”也就是对楚国有二心。

发起了这场战争。

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只要有一个借口就行。

【了解作者】1.《左传》简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__所做。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蛤方面定额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三传 :《春秋》微言大义,十分难懂。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了解秦晋围郑的时代背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背景材料】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根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才能目的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才能。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才能。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擅长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根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老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擅长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稳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左传?的根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假设云月,高深假设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缺乏,?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师: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生: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
师: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
生:烛之武
师: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连连摇头)
师:大家都连连摇摇头。

请看幻灯(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师: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

(预设情境,引出悬疑)
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
师: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但老师的讲解并不能代替同学们自我的学习。

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你们小组自我解决的程度怎样?在上节课后老师已经请大家将你们的疑难问题作成课件。

在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学生齐读)
师:好,哪个小组先上讲台来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边展示幻灯片边讲解)生:我们组选的是"重要实词"版块,我们认为以下句子中的实词较难: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贰"解释为从属二主"
"许君焦,瑕"中的"许"解释为"答应,听从"
"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陪"解释为"增加"
"若不阙秦"中的"阙"解释为"缺,引申为侵损,消减"
"微夫人之力"中的"微"解释为"如果没有"
师:第一组的同学找的实词都很有代表性,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阙"应读"quē"还是"ju é"呢?
生:应读"quē"。

"阙"在等同于"缺",引申为侵损,消减的意思。

师:很好。

下一组的同学又给我们展示哪些他们觉的疑难的字词呢?
生:我们组选的是"虚词"版块(边展示幻灯片边讲解)
"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本课中它一共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思用法:
"今急而求子"中解释为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中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中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中表转折,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