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科学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厘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城市化演进历史过程及城市化研究进展,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微观、中观也包括宏观影响因素,同时还包括制度及政府行为以及信息、交通、建筑等技术的重要支撑条件(见图1)。

图1 城市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宏观因素

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萨缪尔森和库兹涅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第一,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而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根本途径。伴随着经济增长,农村人口有机会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享受到的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由此促进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在此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剩余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的土地等资源增加,收入也能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得以改善,城乡差异将逐步消失。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是促进大量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基础条件,经济增长放缓,收入效应缺乏将导致城市化陷入停滞。

图2 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发展机制

第二,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

和政府收入将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增加。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私人消费水平将提高,为企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基础,促进各种要素加速集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政府收入增加,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将加大,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要素向城市聚集。可见,经济增长将内生消费、投资和生产的规模效应,加速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化发展。

第三,经济增长通过结构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的过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更是结构升级过程。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升级,由此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城市化发展。正是因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产业呈现不同特点。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工业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尽管工业仍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力增强;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从跨国家比较数据来看,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呈现较为稳定的正向关系。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见图3)。OECD国家更是普遍呈现高城市化、高收入状态。

图3 2015年世界各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当然,也有例外。如2015年朝鲜的城市化率达到60.87%,蒙古的城市化率达到了72%,古巴更是达到了77%,均高于世界53.85%的平均水平,但是从人均GDP来看,这几个国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拉丁美洲国家更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典型例外。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拉丁美洲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出了10—20个百分点,或者说在同等城市化速度下经济增长率低于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的2—3百分点(见图4和图5)。这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过度城市化”。城市化进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是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人口的需求,由此出现了大面积占用公地甚至私地建设的贫民窟,普遍的失业和非正式就业、社会治安严重恶化等问题。

图4 2015年拉丁美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图5 1960—2015年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二、产业结构转变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中观影响因素

综合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结构转变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演进更是推动、影响城市化发展重要动力。库兹涅茨(1971)和钱纳里(1986)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进,首先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也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以工业为主,规模经济效应发生,人口等各种要素加速集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次,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呈现以服务业为主的特点,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见表1)。

表1 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产业机构演进动力

资料来源: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从各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来看,首先,农业发展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基础。农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使得非农产业的人能通过交换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粮食,由此非农产业才得以发展,作为非农产业集聚地的城市才有可能出现。其次,工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业剩余较为有限,城市规模和数量难以大规模扩张。事实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城市化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的出现是第一工业革命后。而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最后,服务业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后动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性特点,重构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城市质量。如伦敦的金融业集聚、北京中关村的中介服务业集聚、洛杉矶的多媒体业集聚都显著影响和改变了这些城市特点。

三、要素流动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微观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必然导致人口等要素空间上的转移,而这种人口等要素空间上的专业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的转移,因此这一转移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劳动力等要素空间上的流动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化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1952年至1978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由49.5%上升到71.9%,平均每年增0.86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仅从1952年的12.5%提高到1978年的17.9%,平均每年仅增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