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效应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定理,S-S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论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 按两种商品情况) ,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
例如,布( 劳动密集的商品) 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 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 ,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
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
如果英国对进口的美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
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
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内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
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
萨缪尔森法则
萨缪尔森法则1. 引言萨缪尔森法则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
它描述了一个经济学原理,即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个人或企业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可支配收入。
萨缪尔森法则对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萨缪尔森法则的内容萨缪尔森法则表达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经济学观点:个人或企业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企业在扣除所需的生活费用和税收后剩余的收入。
根据萨缪尔森法则,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就越高。
这个法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C = a + b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消费的固定支出,b表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倾向消费率。
边际倾向消费率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时,消费支出的增加量。
萨缪尔森法则的基本假设是人们追求最大化效用,即在给定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个人或企业会尽可能地将其资源用于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因此,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个人或企业会增加消费支出,以满足更多的需求和欲望。
3. 萨缪尔森法则的解释萨缪尔森法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解释来理解。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萨缪尔森法则说明了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时,他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于消费。
根据萨缪尔森法则,他们会增加消费支出,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消费行为反过来又刺激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和产业发展。
其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萨缪尔森法则说明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根据萨缪尔森法则,消费支出是经济中最重要的需求组成部分之一。
当人们增加消费支出时,需求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增加,从而刺激了生产和就业。
这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4. 萨缪尔森法则的应用萨缪尔森法则在经济学和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萨缪尔森法则可以用来解释个人消费行为的变化。
当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国际金融第二十讲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按照巴一萨的逻辑,本国和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整体工资水平的差异.即可贸易 品部门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就越高。而劳动 力在一国内部的自由流动使得非贸易品部门的工资与贸 易品部门的工资相等。那么对于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而 言。该国的整体工资水平也较高。
第二.不同国家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大致相等的, 因此非贸易品价格差异由工资差异决定。第三,当比较不同 国家问价格水平时.由于可贸易品的价格是满足一价定律 的.则价格水平的差异就主要反映为非贸易品价格的差异.
素,政策因素等)后的汇率。
理论储备
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
●以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
(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命名
●主要观点: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增加的国家.该国货 币的实际汇率也在经历着升值过程。
●假设前提: 一是可贸易品价格满足一价定律。 二是国内劳动力可以在可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 门间自由流动。
(2)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共经历了两次大的通货膨胀:19881989年18%、1994-1995年的24.1-17.1%。
严重的通货膨胀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而 非升值。
(3)政策因素:
汇率事关国家外贸,重要性 不言而喻,而前面我们已经 知道,中国巨额外贸出口中, 富有弹性的商品居绝大部分, 这些商品对价格敏感性高, 人民币的人为贬值是有利出 口的。
结合第一点中,经济体制的 不完善,市场政策性影响过 重,所以,我个人人为人民 的贬值,是很大程度上的 国家政策影响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于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在人民币汇 率走势上,了解到的一些相关信息和个人观点。 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和基础知识不足,必定存在疏 忽之处。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定理,S-S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论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 按两种商品情况) ,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
例如,布( 劳动密集的商品) 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 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 ,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
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
如果英国对进口的美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
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
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内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
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摘要: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引发了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热烈讨论,汇率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深刻的,而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汇改以来,以国内外经济背景的变化情况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升值目前不会直接减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国际分工的地位所决定的。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外贸发展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关键词:人民币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一、引言对外贸易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成本相对低廉,以20世界90年代为标志我国外贸收支经历了“由逆转顺”的过程。
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产物。
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
与我国形成了鲜明对照的先进工业国家大量从我国进口的同时,却严格限制其拥有的核心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2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2006年超过日本,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位。
在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外汇储备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我国中央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2007年人民币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震荡中不断改写;从2005汇改之初至2022年人民币经历了大幅度升值,四年间大约升值了22%。
2022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又突破了7元大关。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边限检验法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检验
1 简 化 的 B S理论 模 型 -
1 1 B S效 应 . —
收 稿 日期 : 0 8~0 一 l 20 6 1 基 金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8 J 4 ) 国 0 C Y0 7
假设 劳动 力在 国家 间不 能 自由流 动 , 在 国家 但 内部 可以 自由流动 , 么 同一 国家 的 贸易部 门和非 那
第 2 7卷 第 1 0期 2 8钲 00 1 0月
Voi 7. No. 0 .2 1
0 e.。2 8 t 00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
— —
基 于边 限检 验 法 的 巴拉 萨 一 萨缪 尔森 效 应检 验
许 培 源
( 华侨 大 学 商 学 院 , 建 泉 州 3 2 2 ) 福 601
动 力 市场 阻 断 了 S效 应 中价 格 传 递机 制 的 发 生 。但 是 , 果 中 国经 济 保 持 较 高的 增 长 率 , 民 币 实 际 汇 如 人
术 y
经
率在 长 期 中将 经历 一 个 升 值过 程 。
关键 词 : 民 币 实际 汇 率 ; 国经 济 增 长 ; 人 中 巴拉 萨 一 萨缪 尔森 效 应 ; 限检 验 边 F 0 济. 中 图分 类 号 :83 一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0 2 8 X( 0 8 1 —0 8 —0 1 0 —9 0 2 0 ) 0 0 5 5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经 济 由 传 统 的 计 划 经 济 中
2 O世纪 6 0年 代 , 在有 关 美 元 汇 率 高估 问题 的 讨 论 中 , aas B lsa和 S mu l n提 出, 买 力平 价 作 a es o 购 为解 释均衡汇率 的理 论模 型存 在 系统 性 偏差 , 国 一 经济 的高 速增 长 会 伴 随 本 币 实 际汇 率 的升 值 。 该结论 被后 来 的 研究 者 称 为 巴 拉 萨 一 萨缪 尔 森 效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萨缪尔森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要素 价格均等化的必然性。发展了“H-O定 理”,因此后人将两者联系起来,称为 “H-O-S定理”,或“H-O-S-L定理”。
斯导坡-萨缪尔森效应是“H-O-S定 理” 反证。
主讲教师:张文科
3-7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2.贸易收入分配效应的主要观点
主权国家的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必 然无法消除要素价格差异,自由贸易、要素价格 均等化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7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4.斯导坡-萨缪尔森效应的不足
斯导坡-萨缪尔森分析贸易收入 分配效应时仅考虑静态效应,没有 考虑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动态因 素。
所以,对经济问题,不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 静态分析,更要重视动态分析。
第一,贸易对一国福利有好的影响。这 是要素禀赋理论实证分析的结论;
第二,某国生产本国要素丰裕的产品, 则会导致要素稀缺产品生产的萎缩;
第三,从封闭经济到自由贸易,生产 本国要素丰裕产品的部门,工资率将会提高, 而稀缺要素生产部门的工资率会下降。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7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 是不是自由贸易必然导致部分阶层收 入下降?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学
谢 谢!
保护主义的一个理论依据。 各个国家要素禀赋不同,要素
价格比例也不同。则不同要素的拥 有者收入水平会有区别。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7 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自由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或者要素价 格差异的新变化,必然导致部分阶层收入增加, 而另一部分收入的减少。
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观点(3篇)
第1篇保罗·萨缪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的经济学理论对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一、福利经济学1.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萨缪尔森认为,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是两个重要的目标。
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需要权衡。
2. 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即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每个人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他认为,帕累托最优是评价经济政策的重要标准。
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效率,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如公共物品、外部效应等。
这时,政府需要介入,通过税收、补贴、公共投资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宏观经济学1. 总需求与总供给:萨缪尔森提出了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用以分析经济波动。
总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价格水平下,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政策(如税收、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等目标。
3. 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三、微观经济学1. 市场竞争与垄断:萨缪尔森分析了市场竞争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他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在垄断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2. 消费者行为:萨缪尔森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他提出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等概念,用以分析消费者选择。
3. 生产者行为:萨缪尔森分析了生产者行为,认为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BSH) 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说。
该假说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实体经济的增长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为什么经济增长快的国家比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更易经历实际汇率的升值等结论。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是当代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命题,是研究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实际汇率长期变动趋势的重要理论。
概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巴萨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的现象。
当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
国内无论哪个产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但是其他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
这会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我们假定贸易产品(按外汇计算)的价格水平是一定的话,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会引起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一起总体物价水品(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如果为了稳定国内物价而采取浮动汇率的话,则会引起汇率的上升。
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使实际汇率上升。
在思考汇率的中长期趋势时,本国货币与内外通货膨胀之差按比例折扣以后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项可参考的指标。
购买力平价成立,意味着实际汇率保持一定。
但我们不能忽视下面两种力量的效果,它们使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使实际汇率发生变动。
一是巴萨效应,即越是增长率高的国家,实际工资的上涨率也就越高,受此影响,实际汇率的上涨率也就越高。
另一个是贸易条件(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保持一定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实际汇率的下跌。
主要观点具体地说,“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的思想可以逻辑性地由五个逐渐推进的分论点完整加以表述。
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中文名: 保罗·萨缪尔森外文名: Paul A Samuelson国籍: 美国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 2009年12月13日 毕业院校: 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1947年克拉克奖获得者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代表作品: 《经济学》,《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经济分析基础》目录展开编辑本段个人简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
保罗·萨缪尔森他有机会把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得以从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的科学性。
同时,也使他有条件搜集资料,为以后的研究积累大量的材料。
1944-1945年间在放射实验室(the Radiation Laboratory)任职。
1945年兼任福莱切法律与外交学校国际经济关系教授。
1948-1949年古根汉姆研究员。
[1]编辑本段主要著作《经济分析基础》(1947)简介保罗·萨缪尔森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博士学位论文为《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这部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威尔斯奖。
为保罗·萨缪尔森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经济分析基础分析基础》正是在此论文基础上写成的。
《经济分析基础》包括两篇共12章及两个数学附录。
全书的目的正如他在第一章导论中指出的:“各种不同理论的主要特征之间的相似性的存在,意味着一般理论——它是各种特殊理论的基础,并且将各种特殊理论的主要特征统一起来——的存在。
这种通过抽象而一般化的基本原理,早在30多年前就由著名的美国数学家穆尔证明了。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详细论述这种一般化的基本原理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分析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并以此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
这本书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结合在一起。
使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有了经典的数学表述形式。
这正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外部性
讨价还价的时间消耗和成本很高,尤其在产权未 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双方都不明确的清楚多大的 努力能使对方同意。 讨价还价要求双方产权明晰。产权不明晰,一方 则不会支付相应价钱,从而导致讨价还价破裂。 对话和监督皆无成本时,双方都相信能得到更多 收益,讨价还价仍会破裂。
外部性和产权
法律途径——对损害的起诉 在许多涉及外部性的情况下,受害者可以 通过起诉获得相应的补偿。 受害者可以得到与其受到的伤害相等的货 币补偿。 不同于排污费,得到支付的受害者不是政 府。 以钢厂和渔民为例
PS:处理的社会成本包括:尖锐玻璃物导致损伤,乱丢弃废物造成的环境破 坏。
回收
回收的边际成本会随着回收数量的增长而 增加。一部分原因是收集、分类、净化成 本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有效的回收数量在回收边际成本曲线MCR 与处理的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相等处产 生。但是,处理废弃物的有效数量m﹡少于 私人市场产生的数量m1。
外部性和产权
假定渔民对清洁水拥有产权 渔民有权利要求工厂安装过滤设备,在此 条件下,工厂获得的利润为300美元,渔民 获得的利润为500美元。 总利润为800美元, 且无需讨价还价,最初就达到有效率的结 果。
不同产权条件下的讨价还价
排放权
单位:美元
清洁水权
不合作 工厂的利润 渔民的利润
合作
500 200
可转让排污许可证
条件 减污的成本收益已知 相同成本 成本差别大 减污的成本收益未知 成本收益变化
采用方法 排污标准 排污费 可转让许可证
可转让排污许可证
足够多的厂商和许可证,会形成一个竞争 性的许可证市场。
在市场均衡时,许可证的价格等于所有厂 商的边际减污成本。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BSH) 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说。
该假说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实体经济的增长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为什么经济增长快的国家比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更易经历实际汇率的升值等结论。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是当代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命题,是研究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实际汇率长期变动趋势的重要理论。
概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巴萨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的现象。
当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
国内无论哪个产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但是其他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
这会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我们假定贸易产品(按外汇计算)的价格水平是一定的话,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会引起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一起总体物价水品(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如果为了稳定国内物价而采取浮动汇率的话,则会引起汇率的上升。
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使实际汇率上升。
在思考汇率的中长期趋势时,本国货币与内外通货膨胀之差按比例折扣以后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项可参考的指标。
购买力平价成立,意味着实际汇率保持一定。
但我们不能忽视下面两种力量的效果,它们使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使实际汇率发生变动。
一是巴萨效应,即越是增长率高的国家,实际工资的上涨率也就越高,受此影响,实际汇率的上涨率也就越高。
另一个是贸易条件(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保持一定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实际汇率的下跌。
主要观点具体地说,“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的思想可以逻辑性地由五个逐渐推进的分论点完整加以表述。
马尔萨斯困境、萨缪尔森寓言和中国内需之殇
马尔萨斯困境、萨缪尔森寓言和中国内需之殇2010-01-04 22:01:261人类社会自其诞生以来,就始终面临一个困境:物质生活的贫乏和人类繁衍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马尔萨斯陷阱。
解决机制在根本思路上是极其简单的。
一共三种。
降低人类的物质生活要求(宗教);减少人类繁衍(战争、生育控制);扩大对现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科技;制度;经济)。
毫无疑问,只有第三种思路才是成熟社会的思路,注意到它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三种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进步;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最后一个,正是经济学所解决的核心命题。
同样自从其诞生以来,人类社会都始终在利用上述各种思路、手段解决马尔萨斯困境。
毫无疑问,从史前时代到公元纪年,物质生活贫乏的局面没有显著改善。
事实上,在1800年以前,从全人类的平均水平来看,生活水准从来没有较大进步。
各时代的宗教只是让底层的人们找到精神的寄托;而战争、瘟疫、生育控制都只是不断地被动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均衡。
技术进步在不断的发生,但从来没有对社会产生根本性影响。
虽然统治阶级生活的繁华胜景,以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艺技术都不断地超越祖先达到新的高度,但任何一个社会时期的大多数人民,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生活在穷苦的环境中:衣食住行都仅仅供勉力糊口度日。
如果考虑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完全可以说1800年前各时期的底层人民还不如史前时代。
期间中国表现略好,尽管她仅以非常微小的程度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历史记载资料不详和各国各朝币值物价水平混乱,无法十分清晰的进行分析对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文明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是属于世界的遥遥领先者。
中国的农业社会文明曾经在公元700年前后达到鼎盛,70%的人口已经不再有生存之忧,有唐诗云:“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储光曦)”。
这正是大多数农户能达到的生活。
而科技上的四大发明、织布机、水车、冶铁等手工业作坊已进入民间大众。
涨姿势智库牛人经常提到的10大著名“陷阱”
涨姿势智库⽜⼈经常提到的10⼤著名“陷阱”⽔流湿,⽕就燥。
事有必⾄,理有固然。
⼈类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以逾越的、或者⽆法违背的⾦科⽟律。
正所谓:⽉盈则亏,⽇盈则昃,春去夏来,寒往暑来。
这是⾃然规律,也是⼈⽣规律。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这是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规律。
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类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必然性。
智库⽜⼈在评论政治、外交、历史、社会、经济和管理等⽅⾯问题时,经常提到的10⼤著名“陷阱”,讲的就是哲学⾥的“必然”,历史上的“铁律”,发展中的“定律”,佛学上的“善恶有报”,⽹络上的“No Zuo, No Die”...塔西佗陷阱1﹒塔西佗陷阱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罗马帝国执政官、历史学家与⽂体家,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
塔西佗离我们很远,即使穿越时空抵达古罗马,也未必得见。
塔西佗离我们很近,那句警⾔流传1900多年,成⾊不减,犹在⽿畔:“⼀个执政者,⼀旦不受欢迎,他做的事不论好坏,都会招致同样的不满。
”“塔西佗陷阱”,正是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这句名⾔。
这⼀概念最初来⾃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
塔西佗在评价⼀位罗马皇帝时说:“⼀旦皇帝成了⼈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们对他的厌恶。
”从此,这句话成为衡量政治和社会现象律条:当政府或组织失去公信⼒时,⽆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修昔底德陷阱2﹒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个新崛起的⼤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国,⽽现存⼤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换句话说,当⼀个崛起的⼤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修昔底德陷阱”⼏乎被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铁律”。
修昔底德认为,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和19世纪末德国⼈⾯临的情况⼀样。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名词解释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名词解释文章标题: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跨越时间的神奇力量1.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起源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又称为时间跳跃效应,是指当人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时,时间似乎会加速流逝或减缓,或者某些事件发生的时刻被错误地感知。
这个神奇的现象被命名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纪念实验心理学家巴拉萨和萨缪尔森。
2.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实验案例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
在实验中,他们家邀请参与者观察一个银幕上的数字,然后评估数字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
结果表明,当参与者专注于数字时,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明显受到影响。
3.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也经常出现。
在工作中,当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项任务中时,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而当我们在等待某个重要事件发生时,时间却似乎变得异常缓慢。
4.解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背后的原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处理方式所决定的。
当我们的大脑高度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时,神经元的活动会加快,血流量也会增加,这进一步影响了对时间的感知。
5.如何利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了解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训练大脑,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时间感知,提高专注力和效率。
6.结语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探讨中,我们不仅对时间的感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脑对时间的塑造力。
而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特性,我们应该更加合理地规划时间,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个人观点和理解:经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深入探讨,我对时间的认知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更好地利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的文章撰写,我希望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萨缪尔森经济学原理重点总结(微观、宏观)
第一章导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火的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商品和劳务,可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类。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生产可能性曲线、转换线、界线):在技术知识和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即可供社会利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不同的最大组合。
边际转换率递增: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随着一种产出的不断递增, 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出是递增的(增加每一单位产出的机会成本是不断递增的)。
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无法在不损害其他人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增进某个人的经济福利。
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平等、宏观经济不稳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1)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效率2)增进平等(税收、转移支付)3)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政府采取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总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名词解释♥需求:表示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且有能力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其的需求量是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供给: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生产并能够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它的供给量之间呈一种正向变动关系,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下降而下降.♥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缪尔森效应
当代管理大师亨利萨缪尔森( henry.samuelsen)说过:“真正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是能否找到合适的人。
当代管理大师亨利萨缪尔森( henry.samuelsen)说过:“真正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是能否找到合适的人。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从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团队建设、团队文化和激励制度上来看,都可以找出一些原因,而最根本的就是选拔好合适的人,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比人才更为重要的了。
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我们企业发展的健康与长远;反之,再好的战略和机制也会因为没有人执行而形同虚设。
现实中不少人的错误认识导致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悲剧:有的认为应该给钱就去,给多少钱干多少事,而有的则认为自己是人才,高薪高职就是吸引人才的好办法,至于贡献嘛,多少是多,贡献越多,薪酬待遇自然就越高……这样做都对吗?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两种人“走掉”:那些想通过付出得到回报的人,你付出了他并不觉得,离开你他照样可以获得高薪和高职,还是白白地跑掉了;而另一种则是你所需要的“人才”,他看到这样的结果后,也会因为心理不平衡而选择“溜之大吉”,那么,又谈何留住人才呢?只要你的薪酬福利体系满足不了他,你就难以得到你想要的员工,你也就不可能留住人才,所谓的吸引人才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一家公司想要得到人才,第一是必须有好的环境和氛围,但更关键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体制。
而事实上,在企业中一些非常优秀的员工,却因为“薪酬低”
而辞职,或者无法适应外界的变化而被淘汰。
可见,人才的流失,归根结底是由于薪酬与价值不匹配造成的。
薪酬就像池塘里的水,如果定期加水,它的储量就不会减少;如果长期不加水,慢慢地它就会枯竭。
所以说,薪酬对一个企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善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地调整薪酬水平。
千万别吝啬,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现在许多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竞相压低薪资水平,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感。
其实,虽然短期内企业节约了成本,但是却失去了人才。
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表明,唯有改变以往的薪酬模式,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留住人才。
如此,企业的未来方可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