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1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渴望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对于我来说,这个地方就是园林景观。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园林景观》的书,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充满艺术和美学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日本园林大师枡野俊明,以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园林景观的魅力。
《园林景观》这本书主要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自然、和谐、人文和情感。
在书中,作者以他的亲身经历和知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这四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
自然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枡野俊明强调,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并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
他认为,自然的曲线和纹理可以带给人们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书中,他引用了许多日本传统园林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自然元素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和谐是园林景观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枡野俊明认为,设计师应该尊重场地原有的特征和环境,并在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
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人文是园林景观的第三个主题。
枡野俊明认为,园林景观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他强调了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引用了许多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作为例子。
他认为,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有深度和灵魂的园林景观。
情感是园林景观的最后一个主题。
枡野俊明认为,设计师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他认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2园林景观读书笔记我近期在阅读一本名为《园林景观》的书,这本书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
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技巧,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详细阐述了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自然美和人工美。
芦原义信强调,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生理需求,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中国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中国园林美学读书笔记:一种和谐与自然美的艺术
中国园林美学是一种独特且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等多重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智慧。
在阅读《中国园林美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
中国园林美学的核心在于其追求的和谐。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布局、建筑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
每一处园林都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山石、水池、建筑,还是树木、花草,都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中国园林美学的另一特点是其追求的自然美。
与西方园林的规整、对称不同,中国园林更注重自然、不规则的美。
它模仿自然的山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这种自然美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外观上,更体现在其内部的布局和元素上。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气息。
中国园林美学的文化内涵也是其魅力所在。
每一处园林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背景。
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就反映了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美学》不仅是一本介绍园林美学
的书,更是一本展现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智慧的书。
它让我深感中国园林美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也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园林读书心得

园林读书心得园林,那是一片被精心雕琢的自然世界,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每一处景致都像是画家笔下的一抹灵动色彩。
走进园林,就像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
那些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就像是一个个优雅的长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它们的飞檐像是鸟儿展翅欲飞的姿态,带着一种灵动的美。
回廊就像是一条蜿蜒的丝带,将各个建筑巧妙地连接起来,人走在回廊里,仿佛是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那可真是大自然的精灵。
高大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春天的时候,桃花、杏花竞相开放,满树的繁花就像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微风吹过,花瓣飘落,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五彩斑斓的地毯。
夏天,荷叶田田,荷花从荷叶间探出头来,那娇羞的模样就像一位位待字闺中的少女,荷叶则像是她们的绿色裙摆,随风摇曳。
到了秋天,金黄的银杏叶像是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
枫叶红得似火,仿佛要把整个园林都点燃。
冬天,梅花傲雪绽放,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那点点红梅就像黑暗中的星星,散发着倔强的光芒。
园林中的水,那是园林的灵魂所在。
水面平静的时候,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的一切,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在水中有了另一个自己。
偶尔有鱼儿游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像一幅静止的画突然动了起来。
那潺潺的流水声,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清脆悦耳,仿佛是大自然弹奏出的美妙音符。
在园林里读书,那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在石凳上,翻开一本书,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成了书中故事的背景。
鸟儿的歌声像是书中的背景音乐,清脆婉转。
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就像是书页翻动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感觉书中的文字都变得鲜活起来。
就好比读一本描写古代爱情的小说,园林中的景致就像是书中男女主角约会的场景。
那亭台楼阁是他们倾诉衷肠的地方,花草树木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
在这样的环境里,仿佛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就在眼前。
园林读后感

园林读后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
通过阅读《园林》,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山水合一”的设计理念,追求“山静水秀”的境界,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致的建筑,营造出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景致。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愉悦。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
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注重建筑本身的美学价值,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同时,中国古代园林对植物的配置也十分讲究,注重植物的品种搭配和布局,以及植物与建筑的结合,使园林更加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通过阅读《园林》,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是一种园林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生活的愉悦。
中国古代园林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园林》,我对中国古代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是一种园林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希望通过更多的人们的了解和关注,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园林读后感

园林读后感《园林》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以文以彩谱叙述了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到一座国家级的园林公园,并在其中享受了一天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除了描绘了园林的美丽景色,更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园林》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向读者展示了园林的魅力。
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将园林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用一种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着“湖水的颜色是深深的,因为湖底透出的是如七舍般大小的巨石,有荷花不少,叶子只一寸大,或是粉白色的,或是火红色的”,给读者以视觉和感官上极大的享受。
而且,作者对园林的细节入微的描述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草前的风,叶子的音,都显得温和而婉转”,这些细节描写构建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园林氛围。
除了描写园林的美景,作者还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引用了康德的话说:“人在自己索求无度的时候”,“很容易把自然包围起来,把哲学囚禁起来,而使心灵幽闭”。
他通过描述自然中树木的成长、花草的盛开与凋落,以及湖水的流淌激起的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得当,“怀胎九月,而生的是孩子”,这孩子是否又会被人类以自己的需求奴役呢?通过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者给读者以启示,要像园林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写道:“那些带花带卉带书带着草叶香气的人们,怎会不跟我一样融进了湖与花,呆在岛上无所求呢?老实说,他们真实的生态园林,自从上午来到此地以来,一直是得到了满失可得的锻炼。
”正因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合二为一,将自己融入其中,作者才感受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这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只有与自然共处,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阅读完《园林》之后,我深感园林的美好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园林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景色,更是一个融合了自然和人文之美的地方。
当我们身处其中,我们应该像与一位老朋友相处一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呼吸大自然的气息,用真心的目光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园林的美妙,也更能将这种和谐的态度和世界其他的角落相融合。
《园林》观后感

《园林》观后感
《园林》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由清代文学家蒋公睿所著。
这部作品以
园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魅力。
看完《园林》,我深深地被它的美丽所吸引。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
幅美丽的园林景象,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园林之中,感受到了园林文化的美妙。
作者还把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作品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魅力。
《园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美,还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古
代园林文化的深远意义。
作者用精美的文字,把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深远意义。
《园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美,还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古
代园林文化的深远意义。
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深远意义。
总之,《园林》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它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园
林文化的美丽和深远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经典的文化作品,值得我们去深入领略和研究。
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

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通用1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通用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的读书笔记篇1苏州的园林比不上紫禁城的大好河山,也敌不过长安洛阳那富贵花开的繁华,却能寄你一份求之不得的奇缘。
姑苏总有下不完的细雨连绵,唱不尽的才子佳人,这一切的一切,请你好好的看。
上周我们055班所有的同学在您和汪老师的带领下去了苏州游览了虎丘,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地方,让我们领略了另一番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泥土的清新和大自然的气息。
虎丘素以“苏吴中第一名胜”著称,以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句。
位于虎丘的万景山庄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
我们在那里拍照留影,甚是高兴,。
绿树成荫,气息清新,让我们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虎丘的几处泉也很吸引人,尤以剑池为胜。
剑池,是唐代李季卿品评的天下第五泉。
石壁上刻有"虎丘剑池"四字,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迹。
剑池位在千人岩底下,呈长方形,深约5米。
池上两崖如劈,藤蔓披拂。
崖底便是一汪碧波,形如长剑,澄澈透明,冷气逼人。
崖壁上有宋书法大家米芾手书"风壑云泉"刻石,字体雄浑遒劲。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
其间以曲廊相连。
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
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留园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渐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虽小,但却有种小家碧玉的感觉。
听导游跟我们讲留园的历史与发展过程,我们不由得为此惊叹!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侧。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前后,王献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
私家园林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对私家园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
二、私家园林的历史背景1. 起源与发展:私家园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2. 社会背景:私家园林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追求清高、宁静的生活,私家园林成为他们实现这一理想场所的重要选择。
三、私家园林的布局与设计1. 总体布局:私家园林的布局讲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结合人工造景,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2. 空间布局: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主要有庭院、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等。
庭院是园林的核心,亭台楼阁则点缀其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3. 造景手法:私家园林的造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叠山、理水、植物配置、雕塑、书画等。
其中,叠山是私家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以假山模仿自然山水,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四、私家园林的文化内涵1. 哲学思想:私家园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2. 审美情趣:私家园林的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文人雅士情怀的体现。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以达到“意境”的境界。
3. 生活哲学:私家园林是文人雅士生活的缩影,体现了他们追求清高、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假山池沼等,都是他们修身养性的场所。
五、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被誉为“人间仙境”。
2. 北京园林:北京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园林读书笔记

园林读书笔记【篇一:《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场地设计初体验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
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一、引言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
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
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
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
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
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三、个人感受对于这门课:大学本科时期我学的是建筑学,并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读研的时候选了这么课,我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上课学到点什么。
场地设计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关于园林的书籍读后感

关于园林的书籍读后感《关于园林书籍的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园林的书籍,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在刚翻开这些书的时候,我满是好奇。
书中介绍园林的时候,有很多专业的名词,比如亭台楼阁、轩榭廊坊这些建筑词汇,还有什么借景、障景之类的造景手法。
读到这里我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但是也有些困惑,毕竟对我这种新手来说,光是记住这些名词就有点晕头转向。
而且这些概念在脑海里有些抽象,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想象不出来具体的样子了。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书里开始用各个著名园林的实例来解释这些概念,这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像拙政园,书里讲到它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的水景,以水为中心构建整个园林。
各个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边,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成景。
读到这我才好像有点明白借景的妙处,站在某个亭子里,透过水面望去,远处的山影、绿树与近景中的荷花、游鱼融为一体,好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去的一个小园林,当时就觉得那里的布局很奇特,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用了障景的手法,在入口处设置了一堵墙和一些曲折的小径,遮挡了后面的景致,等转过墙后,才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之感。
书中还描述了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使得园林在四季都有独特的风景。
特别触动我的是作者提到有些园林里种植腊梅和竹子,冬季腊梅盛开,淡黄色的花朵在瘦劲的竹子映衬下,充满了一种高洁的气息。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觉得园林是人们心灵的一片栖息之所。
作者想表达的园林之美,不仅仅是那种外在的景致,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是古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感悟与向往。
后来我明白了园林其实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建筑、绘画、书法、文学等许多门类。
园林中的一副对联或者一块匾额,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有着无尽的韵味,能升华整个园林的氛围。
比如说在某个亭子上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简简单单的对联就把园林的动静之美含在了其中。
这也让我想到现代的建筑,很多都只注重实用功能,而缺少了这样一种意境。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推荐文档)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也扩宽了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自麦克哈格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地形;建筑物;植物材料;铺装;园林的构筑物;水;设计程序等等。
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
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有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互惠共生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调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
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
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
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
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其中“内向与外向”、“藏与露”、“虚与实”、“看与被看”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内向与外向内向与外向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不但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一般建筑的空间组合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性格特征之中。
所谓内向,以我国古代情况而论,作为东方民族,又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便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几乎渗透于人们生活得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
四合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向布局的形式,主要特征为:所有的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院,从而形成一个以内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这和西方的花园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以建筑为中心,并在其四周布置庭园绿化。
小型的私家园林多取内向布局的形式,尤以苏州的最为典型,如半园、畅园均属这种布局形式。
它的特点是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不至于造成局促的局面。
但这种内部布局也有其局限:其一是规模不宜太大,若院内太大,势必会使所形成的空间院落空旷单调。
其二,由于这种布局从外部看常常显得封闭,沉闷而无生气。
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半自动收缩包装机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产品包装的质量,效率与外观。
而半自动收缩包装机作为当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包装设备,其操作和维护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操作和维护的安全性,这里给出了以下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供企业及相关人员参考。
一、安全操作规程1. 电源连接在使用半自动收缩包装机前,应先确认设备连接正常。
接好电源线后,要检查电源标准电压和设备主机电压是否匹配,确认稳压电源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2. 包装材料安装在操作包装机之前,需要安装合适尺寸的收缩包装薄膜和打包带。
操作者需要确认薄膜张力是否适宜,保持张力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造成包装失效。
3. 操作要领在使用半自动收缩包装机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操作的高效且安全。
以下是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操作要领:•将要包装的物品放置于打包带的中间,再用手将打包带缠绕于中心物品上,然后将打包带插入打包机右侧打包带插槽中。
•将打包带上的物品平稳推入机器的封口装置处。
•在装置处,按下开关来启动。
此时设备会进行自动的封口和切割操作,剩余的薄膜将热缩固定在物品表面。
•在封口过程中,需要让打包带距离打包机的下边缘至少15cm,以确保打包带不会沾粘或烧毁。
4. 安全提示在操作半自动收缩包装机时,务必要遵守以下安全提示:•在操作时,必须正确佩戴安全手套和生产用的工作服。
•不要将手伸入设备内部。
否则会造成手或手臂受到伤害。
•在机器运转期间,严禁擅自将电线、或电源接入机器中,以免发生电气事故。
•在重新调整或更换热风枪时,必须切断电源。
•在清洁或维护设备时,必须切断电源、空气源或液源并挂好标识。
二、保养规程为了确保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安全运行,设备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设备的日常使用中,需要制定和执行一份完整的保养规程。
以下是半自动收缩包装机的保养规程:1. 机器清洁设备使用时间久了会有一定的灰尘和污垢,对设备的效果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日常清洁设备非常重要。
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

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园林景观很是美丽,景观的书籍也是很多的,那这类的读书笔记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园林景观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一)一、内容我在XX一家园林设计所做兼职。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参观和一些公园花坛的设计和花卉的租摆等。
实习参观的主要地点是紫荆山公园,在实习期间我不但认识了很多花卉和树种,还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应用,花卉可应用于很多方面,可以作为绿篱造景、花坛造景、花镜造景、行道绿化带、小庭园造景、悬垂绿化造景等。
下面是我通过实习参观后所收集和了解到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一些应用。
1、绿篱植物及其造景设计在园林绿化中,把植物密植成行,形成不同形式的树墙或篱状,即是绿篱。
它常用来作境界、空间分隔、屏障、或作为花坛、花镜等背景、增添景色、减轻噪音、净化空气、幽静环境的特殊功能。
绿篱的类型,依作用可分为隔音篱、防尘篱、装饰篱;依观赏价值可分为常绿篱、花篱、观果篱、采叶篱;依本身高矮形态可分为高、中、矮3个类型;依生态习性可分为常绿篱、半常绿篱、落叶篱等。
而在紫荆山公园里比较多应用的是中绿篱。
高绿篱的作用主要用以防噪、防尘、分隔空间之用。
它是等距离栽植的灌木或半乔木,单行或双行排列栽植,不通视线,为规则林带。
设计高度在120—150厘米。
常用树木可选择构树、龙柏、法国冬青、大叶女贞、珊瑚树、油茶、桧柏、簸箕柳、榆树、蜀桧等。
中绿篱在园林建设中应用最广,栽植最多。
设计高度在50—120厘米、宽度不超过1米,多为双行几何曲线栽植,起着分隔大景区内风格不同、主景各异的小园、小景的作用,达到增加绿色质感、美化景观、引人入胜的目的。
中绿篱宜多营建成花篱、果篱、观叶篱。
造篱材料依功能可选栀子、彩叶兰、含笑、木槿、红桑、吊钟花、变叶木、金心女贞、金边珊瑚、小叶女贞、七里香、海桐、大叶黄杨、火棘、枸骨、茶叶等。
矮绿篱用于小庭园、组字及构图案,高度在0、5米以下,宽度在0、4米以内。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一:园林规划设计读书笔记】一什么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
园林绿地规划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即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
园林绿地设计是指对某一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即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
规划指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及其制作过程。
是宏观、总体、粗线条、大范围、小比例尺的,不详细反映工程各部分内容,不考虑具体的施工方案,因而规划不满足施工要求。
园林规划主要解决总体控制(规模、经济各部分之间关系)、山水间架结构、功能分区、园路系统、导游路线组织、景点分级、园林建筑布局、环境容量及效益预测等原则问题。
设计指某项工程施工方案和计划及其制作过程与规划相比设计则是微观、具体、细线条、小范围、大比例尺的,甚至细微到工程的每一个构件或部位。
设计必须反映工程施工部位、施工内容和工程做法,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1.科学依据:工程项目上科学原理和技术,如生物科学、建筑学及水、土科学等。
2.社会需要:游憩职能。
3.功能要求:功能(分区)决定设计手法。
4.经济条件:有限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
园林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适用、经济、美观;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服从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居住区、交通道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地形性质,以原有绿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山坡、沟谷水旁,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少耗人力物力。
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多方兼顾、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兼顾性质、规模、内容、投资等各方面利弊,做到点(公园等公共绿地)、线(街道、滨水绿地、游憩绿地)、面(单位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使各类园林绿地占地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园林景观设计与表现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设计与表现》读书笔记一、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理念在开篇之初,我对园林景观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要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艺术。
它旨在通过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实用功能并能体现特定文化或理念的户外空间。
这一设计过程涉及到自然与人工元素的融合,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背后的核心思想,它引导设计师创造出有意义且符合人们需求的空间。
我们要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友好的,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我们还要注重可持续性,确保未来的景观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
园林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期望,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和社交等需求的景观空间。
我们还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序列感和节奏感,创造出富有韵律和节奏的空间,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舒适和愉悦。
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每一个景观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设计师需要通过研究和学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成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园林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元素,设计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最新的科技和材料应用到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景观。
在这一章节中,我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生态友好、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理念将指导我在后续的阅读和实践中,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园林景观设计。
1. 园林景观设计定义及重要性第一章的标题为我初捧此书所看到的首要章节——园林景观设计定义及重要性。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愈加精致和富有艺术性。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
虚与实:这种手法与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相互联系。
蜿蜒曲折、高低错落:“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道出了我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基本的特点。通过曲廊、山石、洞壑、水、驳岸和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营造一种曲折迴环和不可穷尽的感觉。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堆叠山石的方式在纵向上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于流于平板。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的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的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园林》读后感

《园林》读后感园林,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感受无尽美好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园林的描写,带领读者探寻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发对生命、时间和美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园林的魅力。
园林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作者通过对不同园林的描写,展现了园林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园林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园林不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园林的描写,作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园林是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之地,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在园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可以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塑造和创造。
园林中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朵,都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体现,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共荣。
园林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园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时间的流逝。
园林中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朵,都是生命的延续和传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园林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景致,都是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珍贵。
通过对园林的描写,作者引发了对美的深刻思考。
园林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追求。
在园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也可以感受到美的价值和意义。
园林中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朵,都是美的展现和传达,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无穷和深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园林的描写,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发对生命、时间和美的深刻思考。
园林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园林的描写,作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共荣,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园林,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感受无尽美好的书籍,是一本值得深思和品味的读本。
苏州古典园林阅读笔记

《苏州古典园林》阅读笔记一、内容综述本文是关于苏州古典园林的阅读笔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总结了关于苏州古典园林的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空间布局、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和传承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让我深感其历史底蕴之深厚,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我了解到了苏州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以及其在江南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巧妙运用借景、造景等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
苏州古典园林还注重四季景色变换,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在空间布局上,苏州古典园林通过精巧的布局设计,使得空间层次丰富多变,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苏州园林作为江南文化的载体,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了解到了苏州园林与诗词、书画等艺术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保护和传承苏州古典园林是本文的又一重要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苏州古典园林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我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如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意识等。
通过阅读本文,我对苏州古典园林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和变化,为其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巧妙的空间布局: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讲究自然与和谐,以山水为基础,将建筑、植物、水体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园内的空间划分极为精细,使得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
诗情画意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以山水花木为媒介,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淡雅的氛围。
园内的每一处景点都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融合自然与建筑:苏州古典园林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又不乏精美的建筑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读书笔记【篇一:《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场地设计初体验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
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一、引言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
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
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
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
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
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三、个人感受对于这门课:大学本科时期我学的是建筑学,并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读研的时候选了这么课,我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上课学到点什么。
场地设计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以前做设计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实际地形,所有的地形都自动想象成平地,上了课之后,我才意识要是不做场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真的可能造成大的灾难!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由于没有做场地设计所造成的大灾难的照片。
场地设计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如此重大的作用。
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课上老师详细结合实例讲了在场地设计时要注意条件甄别、地形分析、顺山就势、路网合理、确定标高、防洪排洪、边坡和挡土墙、土方平衡、土方优化、场地排水、雨洪利用、干管敷设、有机整合、留有余地、算工程量这十六条。
还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老师说的“美女一定要肠子通畅”,的确,最近几年感觉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比较频繁,排洪防洪对一块场地乃至一座城市来说都很重要。
因此,场地要进行标高,要考虑河道洪水位;对河流岸线进行整治,满足景观和使用要求。
对于场地的排水,有四字原则“渗”、“蓄”、“收”、“排”。
在场地设计中,感觉平原是比较容易设计的。
我家山东,地处平原地区,平时都不太会接触到像四川那样的山地丘陵的设计。
可是上完课后,我发现,坡地丘陵山地的设计真的很复杂。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体现在对现有环境的利用,保留其独特性,而不是完全的把坡挖平。
丘陵山地必须做地形分析,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和自然排水分析。
要注意顺山就势,合理布置路网,进行竖向设计。
边坡和挡土墙的设计也很重要,要做到“三看”,“上三下二”等原则。
场地无疑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基础平台,缺少对场地的解读和剖析,任何人都很难做出一个合适的场地设计。
设计过程中必然牵扯到场地平整的问题,场地平整不仅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场地的土方优化真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设计费和设计周期。
这门课学完了,我个人感觉收获很大,这门课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配合各种实例的讲解。
单纯的说一些概念规范,我估计会感到很枯燥,可是配合上生动的例子和图片,我就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讲的问题。
老师的这种讲课方法我个人很喜欢,觉得比较生动形象。
可是,短短的几次课,我只能够对场地设计有个大概的认识,由于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在听课过程中,对于“竖向设计”、“断面法”、“方格网法”、“算工程量”、“计算土方量”等一些计算的问题都感觉不太理解,感觉很有必要去跟着本科生听一下课。
自己对于场地设计还是知道了解的太少。
对于读的书:读了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我有很所感悟。
作者说“设计的方法实质上并不是对于对于形式的追求,也不是原则的应用。
真正的设计方法来源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规划只对它所服务的对象具有意义,应最大限度的给他们带来便利,融洽和乐趣。
规划是在整体体验之上的各种最佳关系的创造。
”我们要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
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
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一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
体验自然,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体验自然过程。
自然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对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承受程度是有限的。
目前比较受关注的生态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西蒙兹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
”体验场地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场地设计的认同感。
场地规划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那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对场地规划设计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人类是相互影响的。
场地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书本上,无论是赵老师还是西蒙兹先生,都在向我们传达场地设计的重要性,都在向我们传达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要善待自然,要我们去体验自然,保持环境的独特性。
我们人类的终极追求是秩序和美,那么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试图寻找和谐与自然的平衡,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作为自然一份子的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寻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只有我们深入内心真实的渴望,回到原点,虔诚地去体验、去感受大地景观、宇宙曼妙的法则,我们才能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是能体会到一种精神,一种传达的感召,只能用自己的简单的话语,表达一些自己心里的感受??五、附录:(摘抄《景观设计学》)1、作者的部分观点:城市街道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不断增加的价值和意义;相互关联的单元群体的一员和整体中的重要组成;必要过渡空间;【篇二: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天然山水园指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的园林,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是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此时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到了秦和西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才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类型。
整个生成期的园林还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而园林的功能由最开始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和观赏,且园林的总体规划比较粗放,依托于自然环境,且受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的影响,虽有向风景式方向的发展,但仅仅停留在对大自然的摹拟,并未做太大的改造。
秦代时用天上星宿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具体表现。
皇帝以天子自居,表现出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控者的野心和巩固政权的期望,在日后的皇家园林的建设中也依旧有体现。
所以皇家园林在生成期即带有了一些昭示权威,专为服务皇家的色彩。
汉武帝时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
汉代上林苑不仅是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在整个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堆筑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表现了皇家园林的求仙功能,而一池三山的创作手法在日后的园林中也应用颇广。
秦汉时期也已经开始出现私家园林。
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但思想却十分活跃,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发展。
与生成期相比,这个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单纯的摹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的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
建筑作为造园要素之一,开始与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融揉关系。
园林规划设计由粗放转变为较细致、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此时的园林所具有的狩猎、生产功能已经很少,基本转为游赏功能。
这个时期的名士们因为社会的动荡,为了自我解脱,摆脱名教礼制,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