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空间到流动空间--卡斯特空间理论述评
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卡斯特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卡斯特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他如何通过对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的深入分析,将空间理论与信息社会的变迁相结合。
卡斯特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信息时代下空间的重构与社会结构的变革。
本文将概述卡斯特的理论背景及其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定位。
通过对卡斯特的学术历程和思想脉络的梳理,我们将展示他如何将空间理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本文将重点介绍卡斯特对信息流空间和流动空间的分析。
卡斯特认为,信息流空间是由电子交换所构成的网络,而流动空间则是由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所塑造的社会空间。
通过对这两种空间的深入剖析,卡斯特揭示了信息时代下空间的动态性和流动性,以及这种流动性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重塑。
本文将探讨卡斯特对网络社会的论述及其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贡献。
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是由全球信息流动和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它具有高度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不仅丰富了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内涵,也为我们理解信息时代下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本文的概述,我们将展示卡斯特如何通过对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的深入研究,将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理解信息时代下社会的变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卡斯特的空间理论框架卡斯特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代表人物,其空间理论框架为理解当代社会的空间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他提出的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空间的理解,也揭示了空间与权力、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卡斯特首先界定了信息流空间的概念,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塑造现代空间形态中的核心作用。
他认为,信息流空间是由电子交换的流动所构成,这些流动构成了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
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建构与现实转换——对卡斯特传播权力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第50卷 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V o l .50 N o .2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r .2024D O I :10.13718/j .c n k i .x d s k .2024.02.008哲学研究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建构与现实转换 对卡斯特传播权力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黄其洪1,2,任艳华2(西南大学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革新,卡斯特将具有虚拟性㊁开放性㊁全球化等特征的流动空间设定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并以此为前提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及其现实转换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㊂在现实的推动下,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存在着权力主体从精英转向大众㊁权力载体从网络公共空间走向城市公共空间㊁权力变革目标从政治改革通向社会变革的可能性㊂这种现实转换发生的条件首先在于作为流动空间权力关系新载体的大众自传播的兴起,另一个更为基础的条件则是处于被权力压制的大众通过对恐惧情绪的克服推动了网络社会运动向前发展,并且具有重建公共空间的潜力㊂卡斯特以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为研究对象所建构起来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的理论构想,为数字时代的政治改革㊁社会变革㊁人的自由解放以及国际新秩序的构建等重大现实议题注入了思想活力㊂关键词:流动空间;权力关系;大众自传播;数字时代;网络社会运动;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D 034;D 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2-0095-11与传统社会相比,数字时代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产㊁生活和交往的方式,在更加深层的意义上,以数字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还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以及各民族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空间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曼纽尔㊃卡斯特(M a n u e lC a s t e l l s )基于对网络社会的深入考察,对传统的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权力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㊂卡斯特的权力概念受到法国哲学家米歇尔㊃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影响㊂在福柯那里, 权力与法律和国家机器非常不一样,也比后者更复杂㊁更稠密㊁更具有渗透性 [1],因而福柯视阈中的权力本质上是有别于以国家为权力主体的宏观权力的微观权力,卡斯特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出他的 传播权力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p o w e r )概念的㊂对卡斯特而言, 当下全球范围内围绕着 网络技术 展开的权力关系的网络化转型,正是福柯有关微观权力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化 [2]㊂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卡斯特研究领域的转向,他的理论身份随之被重新认定,学界普遍认为他在学术生涯早期是一个阿尔都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在晚期则逐渐变成了一个后现代主义者[3]㊂具体而言,有人认为卡斯特对城市属性采取的是结构主义的定位[4],他在界定城市的本质㊁功能以及分析城市的过程时过于强调结构而忽视主体[5],他59作者简介:黄其洪,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拉吕埃勒 非马克思主义 理论批判研究 (22B Z X 015),项目负责人:黄其洪;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优学科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拉吕埃勒非哲学思想导论 (21S WUHQ Z Z 08),项目负责人:黄其洪;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 招标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研究 ,项目负责人:黄其洪㊂早期的著作明显地表现出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征[6]㊂因此,当卡斯特空间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城市空间转向流动空间时,则被认为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㊂事实上,卡斯特长期关注社会政治运动,强调分析网络社会运动的发生机制及其未来趋势,关注和思索网络社会中大众主体的生存现状及其未来,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关注吸收和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问题㊂进一步来说,卡斯特通过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和现实转换的深入研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复归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卡斯特流动空间权力关系议题的研究已有少量成果㊂如温权通过对卡斯特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网络信息体系与二元城市结构相关观点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传统的资本权力形式的结构性嬗变[7]㊂王平原对卡斯特话语体系下的权力关系的对象进行了限定,即特指被网络结构转化的媒体网络中的政治权力[8]㊂牛俊伟将卡斯特流动空间的叙述逻辑定位为权力逻辑,并指出这种权力逻辑的实质在于 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3]㊂刘贵占梳理了卡斯特信息技术范式下的权力关系的特点,即权力结构分散化㊁权力运行开放化㊁权力主体多元化[9]㊂唐荣堂㊁童兵对卡斯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传播和权力是一种同构关系,进而指出: 传播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传播即权力 ㊂ [10]闫婧在追溯了卡斯特权力思想的渊源后,系统阐释了卡斯特关于传播权力的形式㊁特点和反权力网络运动的观点[2]㊂总体上看,以上研究主要对卡斯特权力理论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阐释性的研究,而对卡斯特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生成和转化的动态机制关注较少,同时也缺乏对该理论的外在反思,即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对其进行揭示和评价㊂基于此,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理清卡斯特关于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建构及其历史演进,并对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力争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权力关系的网络化趋势,推进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提供借鉴㊂一、作为流动空间权力关系新载体的大众自传播的兴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变革及其现代社会关系领域的逐渐转型,卡斯特从城市社会学视阈下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转向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会的研究,认为随着信息技术革命㊁全球化进程和因特网的出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生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11]㊂ 卡斯特以信息技术与资本主义双向重构为经,以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对地方空间和时钟时间的支配为纬,把全球化中的社会形态诊断为一个正在浮现的 网络社会 ㊂ [12]他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流动空间理论,将流动空间设定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并从物理节点的角度,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㊁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册‘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将流动空间简要定义为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并认为网络社会是围绕着流动而建构起来的,流动的主体主要包括资本㊁信息㊁技术㊁组织性互动㊁影像㊁声音等[13]㊂他还强调,流动空间从概念上理解是抽象化的,但它作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却具备三个层次的物质构成,即电子通信网络㊁节点与核心㊁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㊂据此,流动空间中流动的主体也相应地被归纳为三个类别:全球信息技术中的图像㊁财富和权力[14]㊂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卡斯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用数字时代来定义网络社会,但我们从卡斯特对网络社会的内涵和组成要素的规定来看,卡斯特理论视野中的数字时代基本可以判定为是数字时代的初始样态㊂相比较而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数字时代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人工智能㊁大数据分析㊁数字资本主义㊁平台经济等新事物不断占据㊁充斥㊁影响和改变着人们69的生存世界,这些当然也是卡斯特未深入研究的领域㊂但可以肯定的是,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及其空间形式的环节性揭示对我们认识当前的数字时代具有前提性的作用㊂进一步来说,流动空间是相较于实体空间来说的,流动空间作为实体空间的一种延伸形式,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实体空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使主体实现对特定的场域中的位置的占有,而流动空间相对来说是虚拟性的,这种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依靠电子通信网络,以现实中的人的意志为主导的网络大众在网络社会中进行不直接照面的交流㊁协作或创造性活动;二是相较于实体空间具有固定的对象和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来说,流动空间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的互动具有不确定性和更加复杂的组织结构;三是相较于实体空间来说,流动空间客观上更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体表现为时间上更加具有即时性㊁空间上更加具有开放性㊂ 流动的空间 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空间类型,而是强调空间的多重流动,或者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全球化㊁都市化㊁去地域化以及再地方化带来的多重流动性的空间㊂ [15]基于网络社会的构建基础及其本质特征,流动空间随之被看作是一种实存的空间形式,而不仅仅只是概念化的空间想象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以及随之而来的移动传播网络的出现,流动空间在社会关系的交互中构建出了某种具有现实指向性的意义世界㊂ 网络中的权力存在于全球通信网络构建合法性意义的能力之中㊂ [16] 网络社会中的权力斗争是以媒体为主要战场和工具的文化的战斗㊂ [8]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主要指的是传播权力,即那种主要发生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但却对现实中的经济㊁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领导权和控制权产生重要影响的权力㊂值得关注的是,传播权力随着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发展正在发生质的变革,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数字化时代主要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商业也随之成为全球通信公司争相构建移动传播平台的首要驱动力㊂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互联网商业集团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这一举措在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加快了整个互联网的资本化操纵和商业化运作的进程㊂对此,卡斯特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互联网公司实际上就是在做自由传播的生意㊂ 资本主义凭借技术㊁资本等在全球的优势领先地位,不断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生态各领域谋划㊁布控着全球空间㊂ [17]在卡斯特看来,媒体系统和其他通信手段可以先于国家权力 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形式,谁掌握权力谁就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18]㊂传播媒介和互联网商业的互动模式客观上促进了数字时代的传播转型,卡斯特把这种转型称之为 由大众传播到大众自传播(m a s ss e l f-c o mm u n i c a t i o n)的演进 [19]i㊂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大众传播和大众自传播的根本区别在于信息传播的路径是单向的还是交互式的㊂前者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具体表现为传播信息从一个发送者传送到多个接收者,例如书籍㊁报纸㊁电影㊁广播和电视等的传播过程往往是通过一个单一的创作主体将自己的创作内容向多元的内容接收者以推送的方式来实现的㊂相比较而言,后者则是 一种新形式的交互式传播,其特征在于能够实时或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多对多的信息传播,并且具有使用点对点传播的可能性,窄播还是广播取决于预期传播实践的目的和特性 [19]44㊂这种新形式的传播模式的突出特征在于其传播过程的范围具有触及全球观众的可能性㊂卡斯特认为,大众自传播是流动空间权力关系构建的核心载体㊂虽然大众自传播的兴起源于历史性的技术革新,但流动空间中的传播转型的推动者还是隐藏在技术面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与各类集体组织㊂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纽带,不仅改变了传播媒介,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构建㊂以此为前提,卡斯特并不是就这种传播转型来抽象地谈它的发生机制及其结果,而是有意识地把这一问题从技术变革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引向政治权力关系的建构之上㊂首先,无79论是在现实的城市空间,还是在虚拟的流动空间,卡斯特都有意突出大众这一主体,即便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大众也逐渐演变为网络社会的绝对主体,进而取代了知识精英的主体地位㊂此外,当大众开始成为绝对主体时,卡斯特则又强调: 自由传播是最重要的颠覆性活动,因为它会挑战嵌在社会组织机构中的权力关系 作为一种社会空间,传播领域充满了冲突,各方围绕价值与利益展开斗争与辩论,而社会秩序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 重熔再生 ㊂ [19]i i i对卡斯特而言,信息在流动空间中的传播,并非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而是一个能够触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政治问题,即信息的广泛自由传播最终可能会演变为一种从对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挑战中引发的对现实社会的政治变革㊂卡斯特的分析表明,数字时代的传播转型使得植根于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获得了大众自传播这一新的物质载体㊂传播空间中的权力来源于多元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得信息来源越广㊁互动的频率越快,传播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就越强㊂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大众自传播恰恰以横向传播模式瓦解了传统大众传播单向垂直的传播方式,为信息的多维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因而它在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重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必要的,又是前提性的㊂总的来说,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卡斯特基于新的社会结构提出来的传播权力理论,尤其是他以数字时代传播转型为现实基础对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内在生成机制的环节性揭示,对于我们理解数字时代权力关系的网络化建构的基础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㊂二㊁网络社会运动:流动空间权力关系变革的直接动力卡斯特通过对发生在西方社会中的大量现实的社会运动的考察发现,社会运动本身并不能对掌权阶级制定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即便是从形式上看成功的社会运动的效力也会随着动荡的社会运动的结束而终归陷入平静㊂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改革还是革命的方式,当社会运动结束却又不得不依托政治机构重新建立政策时,社会运动的政治影响力都会被新上台的权力阶级在制定和实施新政策的过程中不断降低㊂社会运动对政策的影响是有限的,网络社会运动也不例外㊂基于这样的前提,卡斯特将网络社会运动的目标定位于在思想层面推动人们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的认识,从而确证了网络社会运动是流动空间权力关系变革的直接动力㊂在卡斯特的开创性著作‘传播力“一书中,在分析流动空间权力关系建构的物质基础之后,他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网络社会变革的主体㊂值得关注的是,卡斯特并不分析这一主体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他们向传统政治权力发起挑战的共同心理机制及其发生过程㊂网络社会运动与网络大众心理机制紧密相关㊂卡斯特认为,社会运动动力通常源自于抗议者群体具有克服恐惧的共同情感需要,这种恐惧一般由统治者的恐吓和暴力行为导致㊂尽管发起社会运动的个人和集体在行动中危机重重,但是通过网络自媒体的渲染和推波助澜,可以触发潜在主体的情绪动机㊂在这个问题上,卡斯特毫不遮掩地把这种新分析模式归功于社会神经学的研究成果 情感智力理论(t h e o r y o f a f f e c t i v e i n t e l l i g e n c e)㊂在情感智力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政治运动发起过程的触发器是愤怒,起阻碍作用的是恐惧,只有当愤怒实现对恐惧的克服之时,才能激发起社会运动的主体在进行情绪分享与身份确认的过程中,凝聚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做出冒险行为㊂卡斯特在探讨心理因素与权力关系之间的联系时,首先就澄清了自己以心理分析作为理论建构要素的前提㊂对卡斯特而言,安东尼奥㊃达马西奥(A n t o n i oD a m a s i o)关于神经科学的理论89体系为他的分析提供了基础,他在自己的分析中引入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要素的唯一目的在于 将这个部分作为一个层次,从而将政治传播和传播网络的知识与我们现在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知识联系起来㊂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我们才能从描述跨越到解释阶段,通过人类思想中的人类行为来理解权力关系的建构 [19]111㊂具体来看,卡斯特认为信息传播与心理要素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信息传播可以通过行为主体间分享具有特定意义的信息的方式来激活主体的共同心理机制㊂这一发生机制具体展开为以下过程:首先,根据心理学理论,人脑中固有的神经网络链接神经元细胞会形成特定的神经模式,而个体的神经模式则随着个体生命经历的不断丰富而进化,并在大脑中不断储存相应的心理图像(视觉/非视觉)信息;其次,当个体生命的躯体和所处的环境受到同样的外部刺激后,他们共同的心理图像信息就会被激活和唤醒,并有意识地对自我的情绪㊁感觉和推论进行整合,然后形成观点和决策;最后,个体借助传播平台充分交流㊁沟通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决策,并力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叙事框架,进而对相关议题达成认同或付诸行动㊂由此,他得出如下结论:心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器官㊂既然心理分析方法强调的是心理转化的过程性,我们就不难理解卡斯特把克服恐惧情绪这一心理过程看作推动网络社会运动产生的原初动力了㊂因为克服恐惧的过程自然就表现为动态性演进过程:首先,行为主体的恐惧一般源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恐吓和暴力施压,恐惧情绪本质上是面对死亡形象或唤起对死亡的记忆时产生的,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显然来自外在的强力压迫,而非个人内在的生理;其次,网络社会运动得以发生的关键步骤更多地体现为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克服,确切地说,是作为积极的愤怒情绪对消极的恐惧情绪的克服;最后,当主体的情绪聚集到一定程度,便会推动他们做出针对相关权力机构的激进的反抗性行为㊂值得关注的是,‘传播力“一书出版之后,卡斯特为了进一步说明大众共同心理机制在网络社会运动中的作用,他又写作完成了题为‘愤怒与希望的网络: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运动“一书㊂在此书的序言中,他以‘传播力“一书建构起来的传播权力理论为框架,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社会运动的情绪动机的实质及其主要情绪要素之间的转化㊂他首先宣称互联网为网络社会革命主体提供了能够进行信息交流的空间㊂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出现,作为孤立个体而存在的人们找到了再次将彼此连接起来的公共空间,即大众传播空间,这个空间以互联网社交网络为中介,人们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交流意见㊁分享观点,相比于之前受到政府和企业控制的媒体来说,这个空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相对的自治性[20]1-2㊂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公共空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草根的社会成员发起社会运动的新阵地㊂信息通过一种类似于传染病的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快速传播,并以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为目标导向㊂不仅如此,卡斯特还系统分析了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在这一网络空间中发起反抗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㊁不正义政治和经济压迫的社会运动,以便变革政治权力的原理㊂推动网络社会运动的首要环节就是运动主体心理动机之下的共同心理的积聚与转化㊂对个体而言,社会运动是一种情感运动,这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被羞辱㊁被剥削㊁被忽视或被歪曲后,会通过主体间的沟通和联合积聚愤怒情绪,这种愤怒情绪反过来有利于克服恐惧情绪,一旦积极的情绪占据上风,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植根于愤怒并由勇气和希望推动的集体行动[20]13-15㊂这就是网络社会运动行为主体的共同心理机制的转化过程,也即他们激进的行为产生的前提㊂对卡斯特而言,权力关系内部始终存在着权力与反权力的内在张力关系㊂以此为前提,卡斯特深刻揭示了网络社会中权力关系变革的动态机制,即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力实质上是由流动空间生成的,在流动空间中发生了权力的再生产现象,网络社会运动作为最主要的反权力形式,具99有变革权力关系的动力㊂毋庸置疑,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运动的理论阐发对于我们认识网络社会中权力主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演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㊂然而,卡斯特的心理分析路径主要是基于对发生在西方社会中的各种形式的网络社会运动所作出的经验性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缺乏普遍必然性的经验主义的尝试㊂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运动的触发原因和具体过程的心理分析,将隐藏在网络社会运动背后的深层社会因素遮蔽掉了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卡斯特描述的网络社会运动的动力机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没有深刻认识到存在于网络社会运动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根植于他们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中的现实冲突和利益角逐㊂三㊁重建公共空间:从网络公共空间到城市公共空间对卡斯特而言,在网络社会中,权力本身并未消失㊂ 传播行为也是一种 赋权行为 ,谁控制了传播,谁就拥有了权力㊂同时,权力又是无处不在的㊁ 不对等 的关系㊂ [10]网络社会运动需要借助网络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发生作用㊂ 空间并不是平均化的毫无差别的容器,空间是被人们按照权力意志建构起来的,不同的权力关系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关系㊂ [21]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在网络社会运动的推动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㊂尽管这种以对传播的控制权为核心的权力从形式上看与传统的建立在暴力和威胁之下的政治权力相比较而言,它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主要停留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但是不能否认它具有在外力的推动下对现实社会权力产生颠覆性作用的潜力㊂网络社会中权力的构建主要发生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即以传递信息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平台,且主要通过两大机制,这两种机制表现为部分行为主体对他人实施控制㊂具体来看,第一种机制是网络行为主体构建网络的能力,以及根据目标对网络进行编制或重新编制的能力;第二种机制是网络行为主体通过共享目标和组合资源来连接和确保不同网络的合作,通过建立战略合作来防止与其他网络的竞争㊂基于此,卡斯特将这两种构建网络权力的主体称为编制者(p r o g r a mm e r s)和切换者(s w i t c h e r s)[19]36㊂归结起来,网络社会中的权力就是传播权力,谁控制了传播的话语,谁就成为网络空间的权力主体㊂更为关键的是,网络社会中权力关系的转化,需要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流动空间与地方性特征的地域空间之间建立联系㊂事实上,在卡斯特的流动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下,流动空间中的权力本质上是权力与反权力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㊂从二者的实施主体来看,权力是由特定的机构强制执行,反权力则是由不断兴起的社会运动来行使㊂社会政治运动一直都是社会变革的杠杆,它通常源于一场令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达到难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社会危机㊂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一定程度上根植于人们对自由主义民主理念的幻灭, 这种幻灭感正在引发一些转变世界各地机构和治理模式的社会和政治行为 [22]㊂网络社会政治运动的发起者往往拥有对社会政治管理机构强烈的不信任,一旦物质生活条件降低与统治阶层管理公共事务的合法性危机相结合,就会促使人们产生掌握主动权的冲动,在体制性渠道之外开辟新的集体行动㊂此外,互联网时代的行为主体具有一种个体化倾向,而个体化的关键环节是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自主性建构㊂对此,卡斯特总结道: 21世纪头10年中,互联网最深刻的变革,就是从个体与机构的网络互动(如电子邮件的使用),转移到由用户自身主导的社会自主网络的建构㊂ [19]i x互联网上最重要的活动都发生在社交网络之中,社交网站(S N A)除了聊天㊁交友等社交活动之外,还涉及市场营销㊁电子商务㊁教育㊁文化创意㊁娱乐㊁医疗,甚至是社会政治运动㊂在‘传播力“中提到的自主性建构,在‘愤怒与希望的网络: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阐释㊂对卡斯特而言,网络社会运动动力机制的关键在于,在人们思维观念中构建起一种001。
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
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场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流的空间。
在城市中,人们的行为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相互之间产生着复杂的关系和影响。
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是城市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的现象和影响。
首先,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在城市中,人口迁移常常是由于就业机会、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
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导致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城市的社会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外流的情况,造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空洞化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迁移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动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还受到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影响。
城市规划与建筑是决定城市社会空间流动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和规划者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来调控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
例如,城市交通规划的合理性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
同时,合理的建筑设计也能够提供适宜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满足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合理分布。
城市规划与建筑的滞后和不完善会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不畅通和不均衡,影响城市社会的互动和发展。
此外,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还受到社会交往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在城市中,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习俗对城市社会空间的流动与分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交往是人们在城市中相互接触和交流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人们建立了各种社交网络和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空间流动的路径和模式。
与此同时,文化习俗是人们在城市中的行为规范和信仰习俗,它们塑造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和使用方式。
例如,某些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常常成为商务社交的热点,而某些城市的住宅区域则更多地用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
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
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新闻学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何睿【摘要】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将重构新的时间和空间,而流动的空间以及无时间性的时间是网络社会新的时空类型,同时也是网络社会主导的空间和时间,具有任何以往社会都没有的特点。
本文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别对卡斯特的时间空间观念进行评介,并将其放在历史的角度上与以往的空间和时间观念进行对比,以期正确评价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卡斯特时间空间在西方社会,曼纽尔·卡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社会和传播学,尤其在城市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方面卓有建树。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杂志称他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从2000 年到2007年,他的著作和观点广泛为人引用,成为SSCI 引用次数最多的5 个作者之一,居仍健在的学者论文引用率首位。
卡斯特生于西班牙,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黎大学等学校,现为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学院传播学教授。
其最重要的作品为《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崛起》、《身份的权力》和《千年的终结》。
《网络社会的崛起》作为其中的第一部,受到广泛的关注。
安东尼·吉登斯在一篇书评中写道:“……它分析的是正在浮现中的新的社会结构……作者尝试将正在出现的社会结构,概念化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崛起》之于信息化社会,正如一个世纪前的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之于工业社会。
”①吉登斯对该书的高度赞誉可见一斑,他甚至认为“现在是社会科学更新的时候了”。
在这本书中,时间和空间作为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为卡斯特所重视。
卡斯特分析了网络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并概括和阐释了网络社会主导的空间时间类型以及时间空间的文化意义。
一、卡斯特的时空观念在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他将“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来研究。
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作者:赵芳【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
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
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
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
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
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化的典范——卡斯特《城市问题》析微
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化的典范——卡斯特《城市问题》析微作者:牛俊伟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牛俊伟摘要:《城市问题》一书是卡斯特的成名之作,它把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领域,建构了一个以集体消费为主导结构的城市系统模型,进而以集体消费的结构性矛盾重构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第一次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参考框架,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回应城市问题最初的也是最重要和最典型的理论成就,是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化的经典范本。
当然,由于结构主义方法的限制,该书在突出主导结构的同时也颠倒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基本逻辑,无形中抽掉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根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它的理论穿透力。
关键词:卡斯特;《城市问题》;结构马克思主义;集体消费作者:牛俊伟,博士,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niujw123@曼纽尔·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 年出生于西班牙,1960年代在法国完成学术训练,1972 年出版了《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法文,以下简称《城市问题》)一书,成为与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哈维(David Harvey)齐名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的“三剑客”。
然而,相较于列斐伏尔和哈维,国内学界对卡斯特的研究并不多,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源于卡斯特自身的思想变化,另一个则和卡斯特研究资料匮乏有关。
1970 年代,以《城市问题》为代表,卡斯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研究城市问题,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中坚力量。
但从1980 年代开始,以《城市与草根》(1983 年英文版)一书为标志,卡斯特逐渐从马克思主义立场退却,转而代之多元理论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更加关注各种新社会运动中的行动取向、文化认同等主体性和偶然性因素,并最终放弃了城市集体消费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导致现有社会结构重大变革的基本结论。
卡斯特“流动的空间”概念及其评述
卡斯特“流动的空间”概念及其评述邹诗鹏【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年(卷),期】2021()1【摘要】卡斯特"流动的空间"从属于福柯及列斐伏尔发动的空间转向传统,其本身是卡斯特从"新城市社会学"向"信息时代社会学"转变,并自觉地以对网络空间的社会分析取代阶级斗争话语的理论成果。
"流动的空间"强调空间的多重流动或者多重流动性下的空间,即网络技术所支撑的全球化、都市化、去地域化及再地方化等多重背景下的活动的空间。
"流动的空间"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突破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及其空间关系的重组,再到全球性网络空间。
"流动的空间"的理论可以一般地描述当今中国多重空间的交织重叠,但卡斯特所强调的网络空间与都市化的正相关性,在当下的中国却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空间关系。
"流动的空间"推动并承载的全球性资本流通与交换,导致高度的时间压缩并形成了"无时间的时间"。
"无时间的时间性"体现了人在流动空间中的虚无的生存论体验,并且已渗透进人们高度科层化及其繁忙活动的方方面面。
基于"流动的空间"思想,卡斯特提出了其认同理论,从合法性认同经抵制性认同向计划性认同转变的构想,把握到全球网络社会的兴起对民族国家的挑战。
认同理论建构了一种从属于全球社会的文化逻辑,但却无力解释和应对近年来全球民粹主义的兴起及其矛盾。
"流动的空间"是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新冠疫情及其加剧的逆全球化态势,直接质疑了卡斯特的"流动的空间"及其盛期现代性前提。
新冠之后以及随之而来的有限全球化时代,使得人们有必要结合固定的和区隔的空间,重新定位和理解"流动的空间"。
【总页数】20页(P199-218)【作者】邹诗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相关文献】1.曼纽尔·卡斯特与密斯的流动空间比较试析2.从城市空间到流动空间--卡斯特空间理论述评3.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评述一季度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东部开局良好中部增速强劲西部喜忧参半4.我国城市流动商贩治理研究:相关概念、评述及思考5.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卡斯特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政治空间:特性、限度与诉求
网络政治空间:特性、限度与诉求汪业周;吴丽丽【摘要】网络政治空间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特性、限度与诉求等基础性问题愈加成为深化研究无法绕开、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网络政治空间的独特属性包括虚拟与现实、公域与私域交互,固定与流动、国别与国际交汇,非理性与理性、技术与政治交织.从空间意义、政治本性、伦理意义和国家意义角度,网络政治空间具有公共性、属人性、正义性和主权性的限度.走向理性应当成为网络政治空间的基本诉求.【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7)001【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网络政治空间;公共领域;虚拟政治;理性诉求【作者】汪业周;吴丽丽【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21人们的空间观几经嬗变,体现了科技发展与人类思维能力双向提升及其良性互促在空间问题上的认知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与时空变化的重要关联[1];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未对空间做充分的研究,但他们不仅对社会空间问题特别关注而且提出过一些极具穿透力的洞见[2];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诞生特别是福柯、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的诞生实现了空间研究的重要转向;而20世纪90年代网络的诞生,则为人们空间观念的再次跃升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网络空间无疑是空间的网络化或者是用空间思维来认知网络的结果。
作为网络空间十分活跃的重要形态,网络政治空间的不断发育无疑为网络政治实践特别是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场域。
纵观关于网络政治空间的诸多讨论,美国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的观点鲜明而深刻,他指出:“互联网在新的政治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把其特点称为‘信息政治’。
在社会中我们接触政府主要基于媒介政治以及信息系统,它们能够激起公民的支持或反对,从而影响他们选举的行为。
曼纽尔·卡斯特尔
和职能要求,既有特殊的和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
空
间 过
2)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社会和空间等级原则构造了创新环境,具 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并集中在少数经过选择的区位
程
3)不同生产职能的非中心化过程,产生了高技术工业的内部结构 和空间格局
4)除创新环境外,高技术产业的区位富有弹性,他由高技术工 业与其市场的密切关系决定
• 阿兰·杜罕:“本书(《网络社会的兴起》)将成为21世 纪的经典。”
• 费尔南多·卡多索:“一部杰作(《网兴》),揭露当代文 明系统之逻辑,厘清信息化社会之意义,本书对社会科学 造成巨大的影响。”
• 安迪生:“实际上,如果有一天卡斯特尔击败所有美国社 会学家而一跃成为当代的马克斯·韦伯,那么,这也是因为 他是一个研究美国的西班牙人。”
社会认同(《认同的力量》)
工业社会 过渡
网络社会
旧的认同
瓦解
由合法性的认同感构 成一个社会
工 作
信文 于减少 人们对认同感的地 址,有利于社会机
制的重建
关于卡斯特尔信息社会理论的评价
• 安东尼·吉登斯:“它(信息时代三部曲)绝对可与马克 斯·韦伯的巨著《经济与社会》相媲美。”
曼纽尔·卡斯特尔
Manuel Castells
思考
• 城市空间中权力的生产 和再生产是怎样的?
• 网络社会真的存在吗?
人物简介
• 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西班牙人,1942年出生于巴 塞罗那市的一个贵族家庭;
• 反抗弗朗哥政权,流亡到巴黎,于1965-1967年就读于巴黎大学,师 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杜罕(Alain Touraine),并兼任巴黎大学 高等实践学院工业社会学研究室研究人员;
从流空间到流动空间-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实证与思考
Zhen Feng.,Wang Xia., et al.,2013
基于金融企业布局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研究
尹俊、甄峰,2011
基于物流企业网络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研究
董琦、甄峰,2013
• 上海是长三 角地区影响 力最大的 “核心”, 除浙江省的 湖州、绍兴 等6座城市外, 其余15座城 市的首位联 系都指向上 海。
新的技术进步对“流空间”的修订——从流空间 到流动空间 移动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促使基于定位的移 动社会网络越来越普及,加之高速铁路真正实现了 人的高速“流动”,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 (RFID)、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的物联网 产生,空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空间理论面临着 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这对区域空间结构赋予了极具 生命力的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
29
东部地区内部联系图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联系图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联系图
中西部地区联系图
陈映雪、甄峰,2013
对人流活动的探讨
吴康、方创琳、赵渺希、陈晨,2013
基于高速铁路的区域流动空间研究:以 沪宁地区为例(翟青、甄峰,2013)
• 采用调查问卷对沪宁高铁沿线出行人群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商务人群占据着较大的出行比例,并且较高的票 价制约着通勤行为的发生。 • 本文以医疗器械行业某跨国公司在中国南京销售团队 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对商务 出行的影响。 • 与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商务工作模式正在显 现,并形成一种全新的混合空间:商务出行已经成为 是商务活动必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商务出行时 间的使用效用的比率正在大幅度提升;商务活动时空 破碎化,商务活动部分发生在地理空间,部分发生在 网络空间,个人依赖信息技术制定行为决策。
信息时代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变特征——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
同于传 统 “地方 空 间 ”的 “流 动空 间 (space of flows)”理论 。卡斯 特认 为 信息 时代 的支 配性 功 能与 过程 日益 以 网络组 织 起来 ,网络社 会 正 在崛 起 。 网络社 会 是 “环绕 着 各种 流 动—— 例 如 资本 流 动 ,信 息 流 动 ,技 术 流 动 , 组织 性 互动 的流 动 ,影像 、声 音和 象征 的流动— — 而构 建起 来 的”,即 “流 动 空间 ”。卡斯 特把 流动 空 间定 义为 “通 过 流动 而 运作 的共享 时 间之 社会 实 践 的物 质组 织 ”。流 动 空 间作 为 当代 网络 社 会新 的 空 间形式 ,卡斯 特 从 i个 层 次 分 析 了流 动 空 间的 构成 :一是 电子 圈层 ,主要 指 以微 电子 为 基础 的 电子通 信 系统 和 基 于信 息 技 术 的 高速 公 路 等 ,电子通 信 网 络 以技 术产 品 的形式 成 为 流 动空 间 的 物质 基 础并 为其 提 供 技术 支 持 ;二 是各 种指 导 性 节点 、生 产 基地 或 交换 中心 ,它们 是具 有 策 略性 重要 功 能 的区 位 ,可 以借 助信 息技 术将 地 域 性 与整 个 网络 连 接 起来 ;三 是 占支 配 地位 的管理 精 英 (而 非 阶 级 )的空 间组 织 ,管 理精 英 则 操 纵 了使 不 同空 间得 以 接合 的指导 性功 能 ,是流 动 空间 的发 动 、构 想 、决定 与执 行 者 。卡斯 特认 为 电子通 信 网络是 流 动空 间 的物质 基 础 ,使 空 间具 有 流 动性 和 无边 界性 ,然而 奠基 于 电子 通 信 网络 的流 动 空 问并非 完 全脱 离 于地 方 ,而 是 以特 定 的地 方作 为 它 的节点 和核 心 ,从 而 和地 方相 连ll01。流 动空 间强 调 了时 间层 面 的信 息 交流 和距 离层 面 的物 质 移 动 的相互 作用 ,在 这种 相互 作用 下 ,生产 和组 织 不再 局 限于 固定 的地 理 区位 ,而在全 球 范 围 内进行 流 动_】 。 在 流 动 空 间 中传统 地 缘 联 系 的空 间距 离 缩 短 ,区位 自由度 相应 得 到 提 高 ,“城 市一 乡村 ”以 及 “中心一 边 缘 ” 的界 限 正在 被打 破 ,城镇 的 发展变 成 动态 演化 过程 ,而 不 是一个 固定 、僵 硬 的空 间形 式 和功能 分 区l】 。
曼纽尔 卡斯特 三部曲 读后感
NANCHANG UNIVERSITY论文(20XX – 20XX – X学期)题目: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思想探析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课程:《城市社会学》任课教师:XX专业班级:城市规划XXX班学生姓名:XXX学号:X00X1X2XXXXX完成日期:XXXX年5月2日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思想探析(XXX XXXXXXXXXX 城规XXXX班)摘要: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进人到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面临着信息化历史机遇和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地向前发展,将对我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曼纽尔·卡斯特利用社会技术、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数据和材料,通过理论分析与综合,提炼出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理论,使人们明白了信息和网络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并影响人类的现实社会和生活。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视野是深广而富有远见的,对进一步研究网络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网络社会信息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及其由此导致的全球化所引出的信息社会学课题越来越多,使卡斯特超越了传统社会学意义和视角的理论解释,进而突破了其信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展开网络社会理论研究。
最后出版了其研究集成著作((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兴起》、《认同的力量》和《千年的终结》,建立了下述的网络社会理论体系。
第一,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
卡斯特认为,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以信息处理和沟通技术为核心的革命。
正如新能源之于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之于这场革命,它重构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深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范式,它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结构化,改变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
我们正进人一个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社会的源泉。
卡斯特的结构主义城市批判与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路径转向
卡斯特的结构主义城市批判与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路径转向◎温 权内容提要 列斐伏尔的城市批判理论一度是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话语。
它试图在马克思早年的实践哲学语境中,揭示资本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异化机制,并建构以日常生活总体性革命为内容的人道主义城市乌托邦。
曼纽尔·卡斯特从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尖锐地抨击。
这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城市属性该如何界定的问题上,他否认列斐伏尔以来的都市马克思主义将抽象的实践同城市直接挂钩的做法,并认为应当在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等要素的结构性矩阵中,对城市进行阶级性的拓扑式分析。
惟有如此,才能清除盘踞在城市概念之上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残余的资产阶级主体哲学基础。
另一方面,在城市革命的动员问题上,卡斯特反对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都市马克思主义对一元性的阶级斗争的过分期许。
他指出,城市革命是社会多元群体,在空间构成性要素的历史性链接关系中,根据“情势”集体行动的产物。
其实质,是跨阶级的多元社会反抗运动。
应当说,卡斯特对列斐伏尔的诟病,既折射出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结构主义与人道主义分歧,又预示着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运用马克思经典论断以回应资本主义城市危机时,因“总问题”的差异而发生的言说路径转向。
关键词 列斐伏尔 阿尔都塞 结构主义 人道主义 转向〔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8-0009-10 曼纽尔·卡斯特的结构主义城市批判与亨利·列斐伏尔的人道主义城市乌托邦,构成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言说范式。
二者的分歧突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在运用马克思经典论断,以回应日益严峻的资本主义城市危机时,因具体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内部分化状况。
其中既涉及,在城市属性该如何界定的认识论选择问题上,卡斯特以社会空间性要素的历史性结构图式为依据,对列斐伏尔在抽象的实践哲学语境中形成的人道主义城市观的质疑;又包括,在城市革命该如何动员的方法论取舍问题上,卡斯特以城市结构性“情势”中形成的跨阶级多元群体反抗为蓝本,对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层面所强调的一元阶级斗争策略的驳斥。
高速公路:空间现代性的经典镜像——读曼威·柯斯特《流动空间:资讯化社会空间理论》等论著有感
伸 。这里所说 的基地 , 当于 网络 中的节点 。人 们 “ ” 相 生活在
一
由, 每个人都 高兴或 沮丧 。各 种颜 色 , 种声音 , 心态 , 各 各种
各种归宿 , 交织 在一起 , 成 了一幅后 现代社会 经常看到 的 组 大贴头 。 高速公路的空 间布满 了一 系 的时间节点 。在 繁花似 锦 般 的节点上面 , 悄然栖 憩时 间的温 度 , 一如 阳光 下独立玫 瑰
是气 味暧昧 , 情绪麻 木 而潮湿 , 至连视 线都是 潮湿 的。然 甚 后 , 以为只在幻境 中出现过 的影像 , 一一 回到叙 事者 那些 又
的眼前, 像重新翻阅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又像一场曾经
有过的沧桑梦游。此时此刻 , 回忆或许 已经 远走 , 或许 , 它们 会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 电石 , 火光 扣人心弦。
间现代性的一种经典 镜像 和诗 意存 在吗 ?高速公 路就像 一
柄异质的利刃 , 直地剖 开 了大地 的胸膛 , 割 了 自然经 济 笔 切
小农愿景的藕丝 。高速公路的开通 使沿 线城市 间构成 一种 市场共 同体 , 原先 的区域被解构 了 , 城市的经济 关系贴近 了。
大市场 随之形成 , 人流 、 物流 、 息流 、 信 观念整合 、 文化认同在 这个城市群落 间迅疾 地发生 。此 时 , 间 串联起空 间 , 时 重组 空 间, 且使 空间成 为一 种可 透视 的多棱 晶体 。结 果便 是 : 并 时间陈旧时间 , 间更新 空间 , 空 自由成为漂 浮的 自由。的确 , 当你在高速公路上激情奔走 的时候 , 一种与既有经 验完全不 适 的错位感 和疏 离感 油 然而生 。 在感 叹生 活 变化 的 同 _你 l 时, 难免会有一种冲动试图在人们 的观念和精 神的层面上对
卡斯特论述的
卡斯特论述的摘要:一、卡斯特的背景和贡献1.卡斯特的生平介绍2.卡斯特在管理理论领域的地位和贡献二、卡斯特的主要理论1.系统理论2.组织变革理论3.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三、卡斯特理论的应用1.企业管理的应用2.政府部门的应用3.非营利组织的应用四、卡斯特理论的局限性和影响1.理论的局限性2.对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3.对实践工作的影响正文:卡斯特(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是美国著名的管理理论家,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卡斯特的背景和贡献卡斯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在哈佛大学学习。
他的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上,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方法,如工作分析、分工、标准化等,这些方法被称为“科学管理”。
二、卡斯特的主要理论1.系统理论:卡斯特认为,企业是一个由人、物、财、信息等组成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对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最佳组合,以提高整体效率。
2.组织变革理论:卡斯特主张,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变革。
他将组织变革分为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再冻结。
通过这三个阶段,企业可以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3.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
卡斯特认为,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变社会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
三、卡斯特理论的应用卡斯特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等领域。
企业通过运用卡斯特的管理方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政府部门通过运用卡斯特的理论,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非营利组织也可以运用卡斯特的理论,提高组织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四、卡斯特理论的局限性和影响尽管卡斯特的理论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它也存在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空间到流动空间--卡斯特空间理论述评牛俊伟【摘要】Manuel Castells’ spatial theory consists of early urban spatial theory and later flowing spatial theory. In the former, space is regarded as the material expression of special society, as a segmentation of space, cities are always structured by collective consumption on reproducing labor power in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stage. In the latter, space is defined as the material support of time-sharing social practices, with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and the domination of flowing space to local space is becoming the leading spatial logic in modern society. The essence from urban space to flowing space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s perspective develops from one-dimensional city to pluralistic city, research methods changed from structuralism to structure theory, narrative logic changes from capital to power, and the theory standpoint turned from radical leftists of Marxism to the conservative right wing of postmodernism.%卡斯特的空间理论包括早期的城市空间理论和后期的流动空间理论。
在城市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片断,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它由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过程所建构。
在流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是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支撑,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之时,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性空间逻辑。
从城市空间向流动空间转换意味着:分析视野从一元城市转向多元城市,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转向结构化,叙述逻辑从资本转向权力,理论立场则由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左派转向后现代主义的保守右派。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7页(P143-148,189)【关键词】曼纽尔•卡斯特;城市空间;流动空间;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作者】牛俊伟【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1;K02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凸显了全球地理景观的显著变动,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阐述视野。
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乃是近年来地理学、城市研究、建筑理论、网络社会等一些与空间相关的学科中一个热门话题。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作为当今横跨城市社会学与网络社会学的世界知名学者,在空间理论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空间思想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信息化和网络社会的流动空间研究。
卡斯特最早是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介入对空间研究的。
城市,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无疑是众多人口和各类活动在特定空间中的聚合体,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
因此,从空间角度切入对城市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合理的研究领域。
卡斯特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在其成名作《城市问题》(1972年法文版,1977年英文版)一书中重新审视了主流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观念,并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城市空间理论。
(一)空间是社会的物质性表达,任何空间理论都只是一般社会理论的一部分卡斯特从历史唯物论出发,认为:空间是一种物质产物,与其他物质要素相联系——这些要素包括牵涉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类本身,正是这些社会关系赋予空间(以及相互关联的其它要素)以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
因此,空间不仅是社会结构布展的某种场面,而且是每个社会在其中被特定化的历史总体的具体表达。
于是,就像为任何其它现实对象确立规律一样,这是一个需要确立能决定空间的存在和变化的结构性和共时性规律的问题,而且需要明确空间与某种历史现实的其它因素相结合的特殊性。
[1](115)卡斯特在这里大致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空间是一种物质产物,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无可避免的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其它物质要素相比,空间本身并无任何特殊性和独立性,只是在与其他要素包括人发生关系时才显现出来,才有意义。
因此,空间不是决定社会生活的自变量,本身却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因变量。
他肯定地指出:“难道空间没有反过去对所谓社会关系有效应吗?没有社会的空间决定吗?是有的。
但不是作为‘空间’,而不如说是作为表现在特定空间形式中社会活动的特定效果。
‘巨大’的空间不会决定某种生活方式:物理环境的不适是被社会条件所介入、运作及转化的。
”[1](442)因此,西美尔(Georg Simmel)和沃斯(Louis Wirth)所谓的人口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是没有道理的,那不过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杰作而已。
其次,空间不是人的自由天性的产物,而是为社会关系所建构,因而是社会运作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表达。
因此,空间不能被想象为一张白纸,“除了过去几代人留下的痕迹之外,各种团体和各种机构的活动不受任何障碍地刻划其上,这等于将大自然完全看作完全由文化所塑造”[1](115),这是一种自由意志论的错误观点。
最后,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并没有所谓的抽象空间,空间总是具体的,因而也没有所谓的特殊的空间理论,“任何一种空间理论都是一般社会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是一种隐性的组成部分。
”[1](115)因此,卡斯特反对列斐伏尔把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去建构具有独立形态的空间理论。
(二)特定的社会空间是由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的结构性矩阵构造出来的卡斯特认为:任何具体的社会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形式(例如空间),可以依照不同生产方式的历史连结来理解。
生产方式,我指得并不是生产活动的类型,而是指社会结构的基本实体(fundamental instances)组合起来的特殊矩阵:本质上指的是经济的(the economic)、政治的(the pol itico-institutional)、意识形态的(the ideological)实体。
经济实体(economic instances),也就是工人利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改变自然(劳动对象)以生产社会必需的各种物品的方式,正是它最终决定着该矩阵的特殊形式,也就是生产方式的规律。
结构的不同系统和要素之间的组合和变化由社会实践的介入引起,也就是由人们的活动引起,而这些活动则由它们在既定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决定。
[1](125)卡斯特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显然不完全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指得是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而卡斯特则将其膨胀为包括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在内的整体结构,即EPI的社会框架,这不过是阿尔都塞式的社会结构。
EPI框架内每个实体都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有各自的空间指涉,全部要素以特殊的方式连结起来的结构矩阵就构造出作为整体的社会空间。
具体来说,经济系统由生产和消费以及它们派生出来的交换构成。
生产要素是指各类产品和信息的生产活动的总和,它通过生产资料在空间中的配置而表达出来,例如工业的布局以及企业办公地点的选择等,这种效果的实现有赖于生产资料再生产的社会过程。
消费要素是指以社会、集体或个人的方式取用产品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通过劳动力在空间中的日常活动而表达,其实现的总体效果来自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这种再生产可以是简单的(如住房、最起码的便利设施等),也可以是扩大的(如社会文化环境等)。
交换要素指的是来自生产与消费内部以及二者之间进行交换的活动总和,它主要通过交通和商业而在空间中表达。
卡斯特把政治实体重新定义为“行政”,是对生产、消费、交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控的整个过程,它通过政治制度和组织与空间的结合而表达,例如市政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等。
[1](125-127)意识形态则被定义为由符号要素构成的象征系统,它用符号网络组织空间,符号的能指由空间形式组成,它的所指由意识形态的内容构成。
意识形态实体的空间效果就是经由这些符号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建构起来的。
[1](216)这样,卡斯特就建构起了一个由生产、消费、交换、行政和象征五个要素结构起来并在空间中加以表达的阿尔都塞—卡斯特的空间结构模型。
当然,这种建构并不是随意组织的,而是由某一居支配性地位的要素以特定的方式连接其它要素呈现出来,空间并不外在于它的要素,而就在于构成它的要素之中,是全部要素以非平衡的方式组织起来所呈现出的特定效果。
(三)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片断,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它由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过程所建构卡斯特肯定了以往从空间视角研究城市的做法,认为“把城市看作是社会在空间中的投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出发点和最基本不过的方法”[1](115)。
当然,他极力反对脱离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空间,而主要强调社会的结构性逻辑对空间的制约。
在城市理论中,他也不是一般地谈论城市化,而主要研究空间形态的社会生产过程。
在他看来,城市空间既不是像芝加哥学派认为的那样,即把城市空间看成是不同种类的个体(个人和群体)在争夺生存资源的自由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呈同心圆模式分布的自然社区,也不是像列斐伏尔认为的那样,即把城市空间看成是一个人类特有的创新能力自由发挥的诗意栖居的构成性中心。
卡斯特通过对城市化的历史过程的细致考察后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主要是一种经济的存在,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存在,而经济存在主要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要素组成,但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已不再像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那样集中于城市,而是通过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在不同的地区间组织起来,因此生产在城市系统的支配性地位不断削弱,而劳动力则由于普遍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集中而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的供给,劳动力遂成为城市结构系统的主导性要素,也是建构空间的支配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