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

合集下载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密斯凡徳罗的代表作。

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方面,密斯提出了“流动空间”的主张,并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第一次真正实现并确立了这一概念。

这里简要从儿何元素与空间划分的方面分析阐述“流动空间”的概念。

图2衔接穿插的室内外空间徳国馆的两幢房子同布置在一块不高的平台上,左右延伸的墙面和屋顶挑檐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主厅平面(图1)呈矩形。

厅内纵横交错的玻璃和大理石墙的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曲此形成了一些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图2) o原作整幢建筑中不设门,更利于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自山流动。

图3雕塑《黃昏》科贝尔塑造创造岀动感,追求“虽然不动,却有动势”。

密斯将平面中的墙壁抽象为线性的儿何元素,强化了墙体的轻薄感,具有较强的方向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岀,徳国馆中线性的墙壁一片片地自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乂连通的线性或矩形空间,互相垂直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再加以丰富的材质使用,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这些变化的空间是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以得到不断变化的透视效果。

不仅是墙,台阶、屋檐以及家具、雕像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岀空间的变化和人的行进路线,使建筑和周用环境密切结合。

典型的例子是右部小水池中的巴伐利亚舞女雕塑(图3),在入口处狭长的空间末端起到了极好的视线导引作用。

图4钢结构细部由上述可知,“流动空间”作为“自由平面”的一种极端化表现形式,需要极度自山的墙面,这就要求结构体系打破各自独立的“盒子” O因此德国馆与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类似,需要极其严谨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穿插贯通的空间形式下,德国馆主体部分的结构体系是山八根纤细的钢柱组成的墙柱分离的框架结构(图4)。

可以一片片地自山布置,为实现“流动空间”提供了可能。

密斯.建筑创作理论

密斯.建筑创作理论

少即是多 玻璃盒子
范 斯 沃 斯 住 宅源自• 正是因为大师所采用的材 料是钢架和玻璃,这样就 显得这栋建筑相当的通透, 就像一栋水晶一样,使得 在外面看这栋建筑时候, 除了中部的一部分封闭区 域外,其他的地方一览无 余。这座建筑只有8根支 柱钢架和玻璃幕墙,还有 的就是垂直方向上的3个 平面,仅此而已,这栋建 筑在建成之后,得到一致 好评,也是代表了密斯的 国际主义风格的新高度。

密斯的设计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这个系统把大小体积的实验和功能性 的要求结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独立的或具体的要求。同时,由于密斯 坚持认为灵活性的原则是一个现代建筑的趋势,他在对建筑的分类和定义时 只确定一些本质的东西,这就给予了今后的设计以很大的灵活性,也给了原 创的设计思想和将来的修改很大自由。 密斯的建筑形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高层骨架结构建筑,低层骨架结 构建筑,纯粹空间建筑。其中三种形式的典型代表为:西格拉姆大楼、伊利 诺理工学院和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
流通空间

与二十世纪其他三位建筑大师中的赖特不同的是,密斯从头到 尾根本就没显露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向往。但“流通空间”概 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只不过,诚如我前面对 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 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甚至使一般人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 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 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 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 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 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 二者都成功了。在稍后于德国馆的 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 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 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 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 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 内像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 美诠释.

浅谈密斯·凡·德·罗式建构诠释下的空间探求

浅谈密斯·凡·德·罗式建构诠释下的空间探求

浅谈密斯·凡·德·罗式建构诠释下的空间探求建筑被定义为“诗意的建造”,是一种具有本质意义的对艺术进行的审视与探讨。

评判建筑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建筑的工艺问题和通过身体感知的建造表现问题。

前者与当时建筑背景下的技术水平有关,后者与感知和表现方式有关。

密斯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和玻璃在建筑中建造过程的应用探索,创造出一种具有均衡、简洁的美感。

标签:建构性;混凝土;玻璃幕墙;钢结构;极简美学密斯一生中都在建造形式上不断尝试与改进,在对空间的理解和形式尝试中,不忘强调建筑的精神化。

建筑首先是一种构造,然后才是表皮、体量和平面等。

当建造效果与美学追求存在冲突时,最开始对于建造的理解主要是对其建造形式本质问题的表达与探索,到后期纯粹建造形式外露的玻璃幕墙,都是通过建造形式来传达密斯的空间极简美学。

1、密斯的建造特征1.1设计中建构形式的主导作用1958年,密斯谈论了对设计与建造的认识,他认为:我们建筑师更愿意建筑师使用“建造”一词,而非“设计”,最好的建筑产品来自于“建造艺术”。

密斯在建筑创作中表现出建构形式对设计的主导作用。

1922年的钢筋混凝土办公大楼突出强调建筑的建造本质,提出梁柱体系而非承重墙,形成一个皮加骨的结构系统,正如《办公楼建筑》一文中所说“钢筋混凝土天生就应该是框架结构,是皮与骨的构造”[1],作为楼面负荷的直接载体衡量,既是承重结构,也是建筑边缘悬挑部分,向上翻起形成建筑外立面。

这种建筑造型关注建筑本身的材质和结构表现,更加突出建筑作为一个建造过程的结果呈现。

1.2對材料本质的探求与表现密斯在混凝土办公大楼中表现出混凝土特有的浑厚美,曾经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就职演讲中说道:“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要想使用这种材料的话,我们就必须对它的特点了如指掌。

同样的观点也适用于钢和混凝土材料。

需要牢记,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材料,而不在于材料本身如何。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2012-11-26 | 所属分类[ 大师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德国人,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密斯·凡德罗建立了一种当代的建筑学标准。

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开创者和玻璃幕墙的缔造者,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仅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也大大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密斯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凡德罗建筑风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改采用了柯布西耶与沃尔特·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称为先锋派)。

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都被拿除了,改为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

当时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为批评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浪费华巧的实证。

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幕墙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

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1930年密斯在捷克波尔诺(Brno)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Villa Tugendhat)也被视为此高峰期的经典建筑。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

建筑空间认知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流动空间地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地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

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地进行体量组合,而是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

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从而创造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

巴塞罗那德国馆,"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流动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室内空间敞开,其封闭感得以消解,并与室外产生联系;二是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界定模糊,过渡自然,这些空间都是流动的或是处于过程中,可以伴随着功能或情感的需要随意安排。

流动空间使得景观成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使建筑和自然间的差别仅限他们的尺寸不同以及是否带有顶盖。

不确定和不断变化是这种不同以往的空间所带来的体验。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德国馆的流动空间仅限于同层平面内,属于水平空间的“流动”。

——密斯·凡·德·罗的“流动空间”塞罗那德国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印象,即完全被格网所控制,这种印应该来自于地面石材铺装。

地面格网对于板片构件并不具有绝对的控作用,或者说这些板片构件本身就是自由的,可以把这种处理手法理用板片构件组织流动空间将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的柱子,屋顶投影线等元素消隐掉,只保留板片构件(如图3),他们以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相互垂直布局,彼此之间互相独立。

由于板片构件组织的空间被解放了,不在封闭的同德国馆的板片构件十字钢柱平面图为了进一步消解柱子的建构意义,密斯使用了十字形截面的柱子,十字柱在空间意义上独立于墙体,后者则融入墙体并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导语:密斯流动空间是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的概念,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密斯以简约、功能、美学等理念塑造了众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密斯流动空间也成为他设计原则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密斯流动空间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密斯流动空间是指建筑内部区域没有明确界限的设计手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划分方式,使得空间在功能和视觉上具有更大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人们在空间内自由地流动和交互。

二、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1. 开放性与连续性密斯流动空间强调开放性和连续性。

通过去除墙壁、隔间和其他空间隔断,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整体空间。

这种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在视觉上延伸,让人们的视线和活动可以自由流动,形成一种通透的开放感。

2. 功能与美学的融合密斯流动空间注重功能和美学的统一。

空间的布局和家具的安排都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美学效果,使得空间既舒适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和美感。

3. 简约与精致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风格通常以简约为主。

建筑材料的选择、家具的设计都追求简洁而精致的效果。

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简洁、大气的美感。

三、密斯流动空间的应用领域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建筑项目中,特别是办公楼、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

1. 办公楼办公楼是一个需要灵活空间的场所。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特点能够满足办公楼内不同需求的空间划分,同时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开放的工作环境。

2. 展览馆展览馆作为展示艺术品和展览的场所,需要提供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可以帮助展览馆实现空间的多功能性和流动性,使观众在展览中能够自由地浏览和欣赏。

四、对密斯流动空间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密斯流动空间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通常指的是德国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的建筑空间风格,以及他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几何形状、开放空间和材料的坚固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包括:
1.开放性和透明性:密斯的建筑空间通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使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界限消失,创造了广阔、透明和连贯的空
间感。

2.极简主义:密斯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简化建筑元素和结
构,强调几何形状和线性排列。

3.开放平面布局:密斯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平面布局,取消内墙
或采用可移动隔断,以实现多功能和灵活的空间。

4.优质材料:密斯强调使用高质量、坚固的材料,如钢、玻璃和
大理石,以创造持久和精致的建筑。

5.独特的比例和对称:密斯的建筑以精确的比例和对称为特征,
使空间和建筑元素看起来平衡和和谐。

6.平整屋顶:密斯的建筑通常采用平整的屋顶,强调水平线,营
造简洁而现代的外观。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和文化建筑中。

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包括巴塞罗那
椅、塞尓达大厦、芝加哥联邦广场等标志性建筑,他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一,强调了简约、功能性和美学的统一。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密斯的全名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四个建筑大师中,他对建筑文化和建筑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几乎改变了“世界近2/3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形式上来看,在目前建筑理论界,密斯的思想似乎最为透明和简朴,这是因为密斯把建筑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

密斯的建筑思想能够全世界的迅速的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密斯理论上这种近乎透明性。

本文拟研究密斯建筑思想的来龙去脉,期望能够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理论基托和密斯建筑的根。

背景阐述和理论依据当密斯从圣·托马斯那里看到真理的定义即“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时,表现为欣喜若狂。

同时,圣·奥古斯丁的“真的光芒就是美”也是密斯喜欢的名言。

从上述两段句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真”或“真理”的阐释,泄露出密斯思想上的哲学偏好。

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隐秘入口。

一、真或真理与形式圣·托马斯是经院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中的事物分为形式(Form)与质料,形式是事物的主要决定因素,质料则是被动的因素。

事物的性质是由形式所决定的。

比如,石凳和石桌,虽然质料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一个是桌子另一个是凳子。

“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所要说明的是“真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实或者事物的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事实”其实就是“事物运动造成的现实”,它被看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也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在此把“事实”理解为抽象事物。

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真理”,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事物的“真理”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这样,就可以看出密斯其实就是把“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领悟成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他的哲学以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流动空间地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地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

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地进行体量组合,而是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

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从而创造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

巴塞罗那德国馆,"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流动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室内空间敞开,其封闭感得以消解,并与室外产生联系;二是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界定模糊,过渡自然,这些空间都是流动的或是处于过程中,可以伴随着功能或情感的需要随意安排。

流动空间使得景观成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使建筑和自然间的差别仅限他们的尺寸不同以及是否带有顶盖。

不确定和不断变化是这种不同以往的空间所带来的体验。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德国馆的流动空间仅限于同层平面内,属于水平空间的“流动”。

——


·

·

·








塞罗那德国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印象,即完全被格网所控制,这种印应该来自于地面石材铺装。

地面格网对于板片构件并不具有绝对的控作用,或者说这些板片构件本身就是自由的,可以把这种处理手法理用板片构件组织流动空间
将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的柱子,屋顶投影线等元素消隐掉,只保留板片构件(如图3),他们以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相互垂直布局,彼此之间互相独立。

由于板片构件组织的空间被解放了,不在封闭的同时
德国馆的板片构件
十字钢柱平面图为了进一步消解柱子的建构意义,密斯使用了十
字形截面的柱子,十字柱在空间意义上独立于墙
体,后者则融入墙体并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似乎是要把那些分隔墙推开,它对于空间中水
流动空间的社会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建筑师追求简洁与抽象的设计。


代建筑大师们将空间的观念用混凝土、玻璃和钢等主要材
料实现于现实生活中,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带
来革命的变化。

人们在思想意识上逐渐认可并接受新的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