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非洲与美洲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和美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非洲古文明的分布(西非古国文明和大津巴布韦文化产生的地理位置和时间);(2)知道美洲古文明的分布(包括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和时间);(3)了解非洲和美洲古文明的内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能力与方法(1)通过读书和上网浏览,对非洲和美洲古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2)通过讨论,认识非洲和美洲古文明在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在人类历史上,而且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3)请同学们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思考,并总结人类各种古代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非洲和美洲的古文明,使同学们了解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是由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明共同组合而成的,从而培养他们站在世界和全球的高度看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2)非洲、拉丁美洲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具有共同的命运和相似的奋斗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和团结。

教学重难点:非洲和美洲的古文明了解非洲和美洲古文明的内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一、非洲的古文明1、简介:当欧亚大陆在发展的同时,美洲和非洲大陆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之中,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使得外界对之了解甚少。

接着我们就一起随着考古学者的发现,来看看古代美洲与非洲文明发展状况。

非洲各族人民具有悠久的历史。

考古学家们已经在非洲发现了人类进化的全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

非洲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对于北非地区,人们知道得比较多。

比如,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埃及、库施和阿克苏姆都是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

但是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因素,当地与外界很少交往,基本上处于封闭和隔绝状态,因而人们知之甚少。

一些西方殖民主义者于是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下简称非洲)自古就是荒蛮之地,它的文明都是外来的。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古埃及的金字塔能成为世界奇迹?”“玛雅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整合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5.学生在合作交流、表达分享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讲述古埃及法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法老制度的特点;展示玛雅文明的建筑、数学和天文成就,使学生感受其智慧与创造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学会比较和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地图、图片等史料,提高历史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1.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文明成就的记忆和认知程度,通过设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2.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历史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深入研究一个古代非洲或美洲文明。在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教师设计了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反思表,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途径,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事件,提高其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结合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图片等,直观地展示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代非洲或美洲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2.运用地图、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发展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通过学习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其历史学科素养。
非洲在古代历史中,以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为代表,学生需要了解其发展历程、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美洲的历史进程则以墨西哥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为主,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点等。

古代非洲与美洲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古代非洲与美洲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材分析】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

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

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黑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

2.初步探讨各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材料2:(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设计意图: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

上承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下启近代走向整体的世界。

本课包括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

讲述古代东非、西非和南非几个主要古国以及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书本涉及内容较多,介绍相对简略,但国名和地名较多,且学生相对陌生,有一定的识记难度。

学生全面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需要提供相关史料给予帮助。

同时,需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进一步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引入,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中古非洲与洲文明的状况,勾勒时间线索、强化时空观念,形成宏观认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学习中古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特点、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中尚未涉及,对学生而言内容陌生,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阅读与教师的充分讲授,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引入相关史料供学生探究,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知识铺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讲授新课】导入语:如何看待西方中心论视野下的非洲文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从来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

人教版必修(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人教版必修(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第 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非洲三大文明及美洲印第安三个文明中心2、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非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填写《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两个表格,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的技能。

并能对比归纳文明特点。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3、通过观看《美洲文明》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历史纵横等栏目掌握从历史资料、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总结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原因。

[ 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东非文明和西非文明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 设计说明]1.学生对非洲的文明大都停留在对北非古埃及文明的认识,而对印第安人的了解也只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知道他是美洲的土族居民。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学生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区域及主要的文明成就, 而且还能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道理。

2.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 甚至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其原因是什么,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

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4、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迅速衰落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

除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原因外,美洲印第安文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

因为种种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

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

导致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的认识大多比较片面。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级学期春季课题古代非洲与美洲教科书书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结合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在介绍非洲和美洲或在外来影响下,或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丰富的史料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唯物辨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达到落实培养核心素养下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1.通过对地图、文字史料的分析,理解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2.通过分析考古证据,理解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3.通过分析非洲美洲发展问题,理解民族认同、开放交流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学科历史素养目标:采用叙述式、问题探究式、任务驱动及史料实证教学模式培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知道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2.知道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特征形成的时空条件教学难点:1.认识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性2.理解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通过时空坐标轴展示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教材脉络,明确本课重难点:设问:与外界交流较少的美洲、非洲,创造了怎样的人类文明?回忆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用时空坐标轴直观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一、古代非洲文明1、古代非洲居民——班图人2.东非文明1.先明确地理范围:本课非洲指“撒哈拉以南非洲”2.给出材料,结合活动1:你认同黑格尔的观点吗?为什么?黑格尔认为非洲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不认同。

因为古代非洲大陆孕育了众多极富特色的文明。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教材地图《古代非洲的国家》,结合地理因素,理解非洲各古国的不同特点;熟悉古代非洲文明起源的时空信息,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2.通过对图片、文字等历史资料的对比、分析和概括,初步认识不同史料在实证古代非洲、古代美洲文明特点过程中的价值。

3.通过对古代非洲文明呈现出区域性文明特征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进步、政治文明出现的根本动力。

4.通过对古代非洲、美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都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形成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认识。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历史条件的不同,及其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2.难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导入:15世纪开始,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他们像圈养动物一样把来自非洲、美洲等地的土著人关在特定园区的栅栏里以供观赏。

无论是乡绅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是白种人,仿佛都能从这些所谓“落后的原始人”身上找到优越感。

那么,古老的非洲、美洲文明是否真的野蛮落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类动物园”背后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问题呢?新课:一、班图人与古代非洲文明1.认识班图人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

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

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

贡献:①农业: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①畜牧业:驯养牛,引进绵羊和山羊等。

①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①扩展:活动区域从西非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创造了古代的非洲文明(班图文明)(一)古代东非文明(1)阿克苏姆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公元前后,兴起。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扩展阅读材料马里的社会状况由于曼萨•穆萨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朝觐之行以及在开罗随之而来的知名度,马里在北非、中东甚至欧洲名声鹊起……在此后数十年里,埃及的商人定期到访马里……象牙、奴隶、盐和动物皮毛在穿越撒哈拉贸易中仍十分重要,但黄金是最重要的物品。

在马里帝国这个中世纪的伟大国家里,很多奴隶都是在扩张战争中俘获的。

奴隶是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他们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当他们在穿越撒哈拉商道的贸易中被出卖时,他们也能带来财富。

——【美】戴维•C•康德拉《中世纪西非诸帝国》桑海的社会状况桑海是中世纪西非第三个伟大帝国。

16世纪桑海帝国达到了鼎盛,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大帝是桑海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它给所有的穆斯林城市指派了卡迪(地方行政官)。

它将众多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这句流传至今的西方谚语,生动描述了廷巴克图学术之盛。

全盛时期,廷巴克图有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编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拉丁美洲的社会状况旧大陆的古代文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等,美洲却发源于盆地。

此外,旧大陆居民的主要粮食是麦类和水稻,而印第安人则主要依靠玉米……最后还需要提及的是他们是在没有大牲畜、没有使用车轮、不知道铁器,而且处在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鼓励的条件下发展起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今天人类生活的许多必需品,如马铃薯、玉米、可可等几十种经济作物等都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玛雅有成熟的象形文字……有些玛雅金字塔阶梯刻有球戏场景或记录战争的象形文字……科潘的象形文字阶梯有玛雅地域最长的……总共刻有2200个象形文字。

——【美】吉尔•鲁巴尔卡巴《玛雅诸帝国》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讨论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阿兹特克:介绍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建筑特色。
-印加:分析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如道路建设、农业技术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非洲或美洲的古代文明进行深入探讨。教师提出以下讨论主题:
1.分析所选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文化成就。
-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发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内容呈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非洲的古埃及、努比亚、加纳、马里和桑海等文明,以及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等文明,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历史知识背景、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收获。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影响。
b)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如埃及金字塔、玛雅历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明成就。
c)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两大洲文明的详细内容和联系尚存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较浓,但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了解相对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分别介绍古代非洲与美洲的主要文明,包括埃及文明、埃塞俄比亚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等。
a)古代非洲文明:着重讲解埃及文明和埃塞俄比亚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法老统治、农业灌溉、象形文字、金字塔等。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收获和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代表性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这些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c)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视野。

2.5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5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5.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本节课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1.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原因;
2.分析史料,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史证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
2.通过介绍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念;
4.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具体包括: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非洲古代文明的代表——埃及文明和美洲古代文明的代表——玛雅文明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古代非洲与美洲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史料,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针对埃及文明,我提出了“为什么古埃及能孕育出辉煌的文明?”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针对玛雅文明,我设置了“玛雅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的悬念,激发学生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毕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古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为何能在各自地区取得辉煌的成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探讨。

人教版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人教版必修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西非:多为内陆帝国,政治上注重扩张征服、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上受伊斯兰教影响。

问题思考2:概括中古时期横跨亚非地区的国际贸易具体内容?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非洲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

【材料研读】非洲传统文明是丰富多彩、斑驳陆离的。

对于非洲传统文明的主要特点有如下两点认识:材料三:观点1: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

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第140页观点2: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第313页同意观点1(非洲文明是封闭的):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总结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同意观点2(非洲文明是开放的):外部联系: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1324年,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圣。

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作业布置1、学思之窗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馈。

第 5 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设计

第 5 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发展,包括非洲的班图人、阿克苏姆王国、马里、桑海帝国,以及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内容。

三、历史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跨度,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史料等方式,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掌握重要史实和历史证据。

(3)历史解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4)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增强对世界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四、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古代史的部分内容,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包括非洲的班图人、阿克苏姆王国、马里、桑海帝国,以及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内容。

(2)难点: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掌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过程。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历史面貌。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非洲、美洲)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最后一课,本单元前两课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和亚洲文明概况,本课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介绍,进一步反映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节课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洲古代文明,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

第二部分古代美洲文明,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

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

本课涉及的国家比较多,各国情况又比较类似,容易混淆,要适当进行区分对比学习。

同时要密切结合地图和时间轴引导学生从时空上明确各文明各国家所处位置以及大致时间,并适当与所学中国历史进行对比、联系,以加深印象。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应该对前面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整个单元。

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文明)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能够对同类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综合,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主要成果和特点,认识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概述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区域文明,培养唯物史观。

4. 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初步探讨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20年的春天对全球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美国的流感死亡人数过千,世界的其他地区也不太平。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பைடு நூலகம்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与美洲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提问:“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学过的古埃及、玛雅等文明吗?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地区?”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介绍非洲与美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2.非洲与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3.分析比较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关联。
2.帮助学生理解非洲与美洲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贸易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个非洲或美洲文明。
2.各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该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该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贸易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关系。
-该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非洲与美洲文明知识的掌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非洲的古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马里、索松盖、刚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以及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文明的基本情况。
2.掌握非洲与美洲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贸易、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了解其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关系。

2.5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5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世界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他们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2.5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主要文明及其特点,如古埃及、阿克苏姆、加纳、马里、索松盖、印加、玛雅、阿兹特克等,掌握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了解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及美洲的影响。
b.选取的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异同。
c.大西洋奴隶贸易对该文明的影响。
3.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份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
a.填空题: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主要成就。
b.选择题:比较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特点。
c.问答题: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与美洲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a.观后感内容涵盖纪录片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
b.观后感不少于4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5.结合本节课所学,与家长分享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知识,并邀请家长参与以下讨论:
a.家长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了解有多少?
b.一起探讨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c.记录讨论过程和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客观分析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将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并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研究问题、分享观点,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还需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如在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并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案例背景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内容涵盖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案例背景中,我国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课程内容,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本课通过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讲述了古代非洲与美洲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况。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地理环境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进程的影响,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古代非洲与美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非洲与美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繁荣与发展的局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具有多元性,培养对古代非洲与美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2.难点: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的发展演变五.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什么地区的文明?对!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

那么,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何表现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

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

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黑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

2.初步探讨各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
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材料2:
(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借助地图等时空上定位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3: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材料4: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并开始了定居生活。

大约在6000年前,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这些城市很快又成为各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教师:材料4认为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结合教材去思考古代非洲与美洲是否具备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和教材初步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相关文明的时空定位,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认识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农业,又可以借助材料中城市是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一说法引导学生理解透过城市可以了解一个区域的文明发达程度。

任务二:借助相关史料探究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材料5:
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廷巴克图
材料6:
廷巴克图为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是跨撒哈拉商道西线商道的南方枢纽城市……在廷巴克图,能见到来自北方的盐、南方的黄金、东方的铜。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教师:商队为什么而来?携什么而来?
教师:材料5的图片上,廷巴克图有一些建筑特别引人注目。

材料7:
14世纪末桑科尔清真寺在廷巴克图落成
材料8:
到大约10世纪,加纳国王已经皈依伊斯兰教。

他们的皈依改善了与来自北非的穆斯林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与那些运送商品穿越撒哈拉的沙漠地区的穆斯林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教师:思考清真寺在西非廷巴克图等地大量出现的经济诱因。

材料9:
商业上的繁荣使廷巴克图有能力兴建著名的科兰尼克·桑科尔大学……理论上同样是清真寺的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种学术气度被欧洲人誉为“廷巴克图的慷慨”……桑科尔大学和廷巴克图为帝国培养大批知名学者,促进了廷巴克图的文化繁荣和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材料10:
日益增加的贸易数额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集权化运动有利,因为对贸易增收的税收,有助于供养集权化国家所需要的职业化官僚和武装力量。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教师: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廷巴克图的商业如何进一步影响该区域的政治与文化。

材料11:
教师:归纳西非国家社会概况。

引导梳理古代非洲其他国家社会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问题设计,以廷巴克图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对外贸易对非洲文明
的重要影响,从而一步步得出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任务三:借助相关史料探究古代美洲文明概况
材料12:
特诺奇蒂特兰复原图
材料13:特诺切蒂特兰的街道由水渠构成,水渠边上就是小路,随处可见的桥梁通往该城每个角落。

有3条大道从北面、西面和南面与陆上相连……岛屿四周是绿色的“浮动花园”,而岛中央则建有闪闪发光的白色房屋……城北的特拉特洛科是最热闹的商业中心,这里是城内最主要的大集市,可容纳六万人。

市场上的物品应有尽有,香气四溢的美食、华丽精美的饰品……在特诺奇蒂特兰,所有的道路都指向城市的宗教仪式中心。

——整理自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牛建军《探秘阿兹特克》教师:阅读材料12,指出复原图中A、B、C所指的具体设施。

通过这些主要设施及布局体现特诺奇蒂特兰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14:
始建于1390年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大神殿
材料15:
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大金字塔因塔顶的两座神殿而独具特色。

神殿可通过双排台阶进入。

双排台阶代表了神殿同时供奉雨神特拉洛克和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的双重功能。

——凯瑟琳·詹姆斯-柴克拉柏蒂《一部基于全球视角的建筑史教科书》
教师:结合教材思考神殿同时供奉雨神和战神有何寓意。

材料16:
教师:归纳阿兹特克国家社会概况。

引导梳理古代美洲其他国家社会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和问题设计,以特诺奇蒂特兰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美洲文明概况。

任务四: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教师:导入世界地图,地图上呈现中古时期各大洲出现的著名城市。

设计意图:从时空上和内容特点上,让学生感受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

【板书设计】
一、古代非洲文明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三、认识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