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之于组织管理的意义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试题库南开远程主干课试题库(组织行为学)一、简答题(48)0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知识考核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功能、组织目标、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激励与行为、挫折与行为、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行为效能0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知识考核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组织行为规律的一个学科群。

2. 组织行为学研究各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特别是组织中的管理者的行为规律。

3. 组织行为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

4.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重点是组织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行为关系。

0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知识考核点:组织行为学研究目的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自动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04.管理伦理及其内涵知识考核点:管理伦理概念及内涵管理伦理是企业在通过提供产品或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及其对外部伦理规范的反应。

其内涵包括:第一,管理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

第二,管理伦理是关于对他人利益会产生影响的行为的规范。

第三,管理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及其认识和反应。

第四,管理伦理是企业在既有的社会伦理基础上,根据既有的社会法律和行业规范,关于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系列规范和行为判断标准。

05.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知识考核点:组织文化构成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06.企业社会责任知识考核的参考答案: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既定社会中从社会和企业两个方面出发,为了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在道义方面的积极追求。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定义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参考孙彤书279页]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意义(一)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具体表现为:1.多学科交叉性 2.多层次相交切性(二)两重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属性性又具有自然属性的学科。

其两重性的原因来自:1.来自多学科性。

2.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

3.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三)实用性研究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第二章重点掌握知觉的定义与特性(一)定义知觉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特性1.直接性知觉以感官为壁,直接接受客观事件并给予反应,所以直接性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性。

2.整体性当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特征。

3.理解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解释当下的知觉对象,并把它归入一定类别的范畴中,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群体动力场理论(公式)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场”理论(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B=f(P,E)式中:B:表示个体行为(Behavior)f:表示函数(function)P:表示个体的各种特征(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分类:1、依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又可分为公开性参与观察和隐蔽性参与观察。

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非参与观察。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

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

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

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

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

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

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体系组织行为学从两个方向构筑起基本概念体系:(一)人的特性方面:1.个体差异。

人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共性,但世上的人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个体差异要求对待每一雇员个人能做到公平和正义决不可千篇一律。

2.完整的人。

尽管一些组织只希望雇佣一个人的头脑和技能,但他们雇用到的却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个功能。

某人的技艺同他的知识或背景分不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发挥作用的。

3.行为有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正常行为都有其原因。

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或者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

就需求说,人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的激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

4.人的价值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自己的价值观念做出任何决策。

(二)组织性质的描述(组织与组织特征)1.组织的涵义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的特征⑴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⑵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⑶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与环境◆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不同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组织必须正视环境的变化,同时,组织也影响环境。

但一般说,组织对环境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组织与管理什么是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计划是第一项管理职能,它是制定组织未来期望以及明确如何实现期望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 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 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 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 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 产生工作的满意感, 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 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 也叫人群关系, 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 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 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 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 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 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 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 并借助于思维活动, 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 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三、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揭示管理活动中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和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找出激励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2、态度: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倾向。

态度是刺激与个体行为反映的中介变量。

态度决定着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预测个体行为的较好指标之一3、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4、心理压力:简称压力,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5、群体士气:指员工对群体的认同感和满意感,愿意为达到群体的目标奋斗的精神状态。

士气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7、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

它常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正式规定的8、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9、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10、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种原初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能力:能力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个体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2、领导方格图理论:方格图理论也是分析领导行为的二维方法,一维为纵轴称为“对人的关心程度",一维为横轴称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再将横轴与纵轴划分为1至9个标度,作为衡量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程度的标准。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17、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在某一具体时刻只是以对象的部分特征作为知觉的内容。
18、月晕效应: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可能被他的某种突出的特点所吸引,以至忽视了其他特点或品质,就好像明亮的月光使周围的星斗失色一样。月晕效应的特点:(1)遮掩性;(2)定势性;(3)弥散性。
(1)独特性。也叫特殊性,是指行为是否属反常。(2)共同性。也称普遍性,是指在相同情况下是否大多数人都会作出同样的行为。(3)一贯性或一贯性是指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是否频繁出现。
8、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何不同?
(1)ERG理论要灵活变通得多,而不是像马斯洛那样僵化地对待各种层次的需要。(2)ERG理论在这里蕴含了一个“挫折-退化”的维度:在高层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转入低层需要,而不是停顿于原来的层次。(3)ERG理论的变通性尤其有助于说明文化、个体、环境背景的差异。马斯洛的固定的层次模式则与这种文化变体无法相容。
12、有关人性的假设有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
13、梅奥指导的霍桑实验系列中有几个著名的实验分为:(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根据这些发现,梅约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内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10、简述目标管理的几个要素是什么?
(1)目标具体化;(2)决策参与;(3)限期完成;(4)绩效反馈。
11、管理者把权力与员工分享的理由何在?(参与管理有何特点?)
其一,当工作变得十分复杂时,管理人员无法了解员工所有的情况和各个工作细节,若允许员工们参与决策,可以让了解更多情况的人有所贡献。其二,现代的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程度很高,有必要倾听其他部门的意见,而且彼此协商之后产生的决定,各方都能致力推行。其三,参与决策可以使参与者对作出的决定有认同感,有利于决策的执行。其四,参与决策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赏,使工作显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卷及答案要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卷及答案要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卷及答案要点A卷一、名词解释:(4*8=32分)1、组织2、正式组织3、激励4、团队情商二、简答题;(4*12=48分)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3、晕轮效应及启示4、简述组织文化三、论述题:20分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一、名词解释非正式组织第一印象效应从众组织文化二、简答题组织存在的条件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高效团队的特征公平理论的启示三、论述题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4*8=32分)1、组织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

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们经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

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

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

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重点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美国。

2、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是海德。

3、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是卡特尔。

4、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有组织财务状况、客户对组织的满意度、组织核心业务流程、组织学习成长和创新能力。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行为、领导行为。

5、态度包含的成分有认知、情感、意向。

6、工作层面压力源主要有工作负荷、工作条件、工作的复杂性。

7、霍桑试验主要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的相互关系几个阶段。

1、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社会刻板现象等几种。

2、态度形成的过程包括顺从、同化、内化。

3、群体的心理效应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抑制、社会堕化、从众、服从。

4、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心理学、行为管理心理学、现代管理心理学三个阶段。

5、态度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知识功能。

6、群体的动力性特征有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

二、简答题(共35分)1、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6分)(1)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角色置换 (3)相互支持 (4)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5)自我显示2、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因素有哪些?(7分)1、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2、工作报酬3、员工发展4、监督机制5、同事关系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6分)1、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4、从个人角度出发应如何进行压力管理?(8分)(1)消除工作压力源(2)合理地管理时间(3)调整认知方式(4)控制压力的后果(5)寻求社会支持5、托马斯的五种冲突管理风格是什么?(8分)(1)竞争策略(强制策略)(2)回避策略(3)合作策略(4)迁就策略(5)妥协策略1、性格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8分)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2、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有哪些?(8分)(一)态度的强度(二)环境的压力(三)态度形成的方式(四)态度对象与个体的关系(五)时间因素(六)个性因素3、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些?(7分)(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4)责任归因中的偏见等几种4、自我知觉是如何形成的?(6分)(一)他人评价(二)社会比较(三)内省5、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途径有哪些?(6分)1、感情承诺2、理想承诺3、规范承诺4、经济承诺5、机会承诺三、案例分析(共45分)1、王义堂现象不到两年换一个,换了12任厂长也没摆脱亏损的一家国有企业,却在一个农民手里起死回生。

教育管理心理学_名词解释1_枫飘原野的空间_百度空间

教育管理心理学_名词解释1_枫飘原野的空间_百度空间
12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
13.管理现代化:是将现代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的过程。
14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6.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7素质:所谓素质有两种解释:狭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主要是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这种素质上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而且更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对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来说,即指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品格和领导风度。
21.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首先,人作为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属于自然。其次,人为了生存、种族延续和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是人统治自然。
22.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49.榜样激励: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它适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
50.领导行为激励:;在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中,领导行为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的支持、关怀和领导自身的以身作则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个人整理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个人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填空题1、我们把组织行为分为三个层次。

在第一个层次上,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在第二个层次上,重在分析组织成员在群体工作中的相互影响。

在第三个层次上,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因此,研究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也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组织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努力程度,如何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是组织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激励理论的核心。

为此,只有了解人的需求和动机的规律性,才能预测人的行为,进而引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之朝着达成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

3、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因此,研究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也是激励理论的基础。

4、态度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感觉、信念和行为倾向,针对的是具体的人、群体、观点、事件或事物。

态度是由认知因素上筵盟L知识)、情感因素(感觉、情感)和行为因素(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倾向)组成的.5、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一保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莎伯格(Herzberg).提出的.与马斯洛和麦克利兰的理论相似,该理论也试图说明员工们重视某些与工作绩效有关的因素。

6、群体是有结构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并有助于解释和预测群体内的个体行为和群体绩效。

群体的结构变鼓主要包括群体角色、群体规范、群体地化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及群体凝聚力。

7、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就指出:“工业界的领袖人物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8、乡村俱乐部型(1,9)。

强调满足人的需求,认为只要职工的心情舒畅,生产就一定能搞好;而对指挥、监督和规章制度都不够重视.领导人为了保持与同事及下级间良好感情而不惜使生产受损。

9、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包括两项要素: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前者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

工作成熟度高的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完成工作任务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后者指的是一个人做某事的意愿和动机。

组织行为学要点

组织行为学要点

组织行为学要点组织的含义:1.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2.一群人的集合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合成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理论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具备的三个条件:a.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b.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c.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三层含义:对象、范围和目标。

知觉的定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产生感官刺激→组织感官刺激→解释(评价感官刺激)☺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

知觉与感觉: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官分析的结果。

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结果。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心理的过程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

社会知觉的类型1.对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表情手与手掌手部腿部头部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交际行为: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

3.自我知觉: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又称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4.角色知觉:指与某种社会身份相称的行为规范的集合。

包括:角色期望、角色塑造、角色行为等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选择性知觉:任何人、物、事件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人们对其知觉的可能性2、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作用(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组织行为学经典版

组织行为学经典版

组织行为学1、组织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也会影响环境,但组织不可能对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3、组织的管理组织活动可分为两类: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管理:是协调群体的活动,通过协作完成共同的目标。

是对人、财、物的有效运作,是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实现预先制定的目标。

1)对管理性质认识的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所有活动,都以效率与利润为核心。

2)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效率: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正确地做事公平:强调人的平等地位,个体的利益,集体的协调与合作,体现组织中人的心理满足。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失去两者的平衡,就会带来冲突与损失。

3)人的问题是管理的核心问题4)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5)管理者的技能 :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行为学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三层含义: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人性假设理论需要理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1、不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及管理措施:“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人性假设理论的社会现实意义:人性假设是客观存在的,其内在本质是人的本质,人是善恶的共同体。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3)实用性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定义研究内容异同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规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同:以人为研究对象,心理影响行律在管理中的应的形成及其机制的规律性。

内为用的科学容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三异:管理心理学是偏重基本心理规个层次律的应用。

着重心理层面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特定组织中着重在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组织行为只是研究特定组织中人们人们行为规律的织的行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的行为规律。

科学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组织组织行为认为产生行为的需要和的效能动机不仅由代价观.知觉.性格所决定,还受个人地点的群体和组织以及组织外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管文科学的发展p2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XXX: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XXX: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二十种能力

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二十种能力

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二十种能力一、领头能力:榜样的力量绝对是无穷的。

1、撑握能力的方法:最优秀的领导不是盲目行事而不顾及下属评价的人,应善于让下属们服从和敬重,从而忘掉他的资历问题。

2、怎样让人有服从感:领导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们拥有权力,富有才华,比普通人强,如果这种印象被逐渐扩散、加深,在单位或部门获得认同,并在下属脑海中扎根,那么这种印象使下属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服从感。

3、怎样打破资历怪圈:资历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反映了一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

领导者的资格与经历也是产生影响力的因素,往往对资历较深的领导者会产生更多的敬重感。

显然资历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领导的权威性,那么他的言行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怎样自己在威信上放光彩?(1)所谓领导,其实就把威信发挥到极致,影响他人合作,从而实现目标的一种身份,领导者不树立威信就无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2)领导=能力+威信,能力和威信是构成领导者的要素威信除了拥有非凡的领导气质还拥有超群的能力。

5、怎样获得真正的威信:(1)以领导者的道德品行、作风、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

(2)以领导者的理论水平。

(3)以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包括思想教育、宣传鼓励、用人处事、观察分析、联系下属、创新开拓能力。

6、领导者怎样做能得人心:(1)给以实惠、谋求福利。

(2)解决问题,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关心下属的冷热饥寒,为其解决实际问题。

(3)经常走动,平易近人,与员工多沟通交流,了解想法和愿望。

(4)宽以待人,人皆有错,贵在能改。

7、领导者在加强与员工关系获取人心时应注意:(1)关心体贴下属,要做得自然。

(2)关心体贴下属,要做的公开。

(3)关心体贴下属,要做的公正。

二、实干能力:行动胜为一切,“吹拉弹唱”用行动说话胜过用嘴说话。

1、在危急时刻,领导者应展示坚定勇敢的形象,借以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领导者应在平时树立自律自重的形象,借以形成号召力,影响下属的行为。

组织管理的奥秘

组织管理的奥秘

日本式成功之路
1.偏好连结、掌握突发的经济机会(特殊主义)。 2.偏好跨领域的科技连结、复合与融合(综合主义)。 3.坚信社会上存有许多不同观念、趋势和科技,应该作有意义的结 合,因此必须促成其结合(共有主义)。 4.坚信人们不断互助并一起努力,未来成就将令人惊喜(外部导向)。 5.认为能衍生最多产品的科技,就是最具价值的科技(赋予地位观)。 6.挑选循环性产品发展,以确保经济活动(同步时间观)。 7.阶层代表长期观点和更多的宽容关系(阶层主义)。
大贪官的传记特征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领导(麦克利兰)
重要结论 成就需要强的人无法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亲和需要强烈的人也无法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个人化权力强的人无法成为高度有效的领导者 社会化权力强的人才能成为高度有效的领导者
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路桑斯)
管理活动的分类
远使之而观其忠 近用之而观其敬 繁使之而观其能 急期之而观其信 猝问之而观其智
原理二: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智者取其谋 愚者取其力 勇者取其威 怯者取其慎
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管理决策的困境:价值观的纠葛
《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
1. 2. 3. 4. 5. 6. 7.

近因效应
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 ,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投射作用: 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他Leabharlann 身上的倾向 定型作用(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 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而导致偏见(例如犹太人自私、 美国人个人主义等)。
主要内容 管理中的系统思考 领导者的素质 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网)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网)

1.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2.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3.激情:是一种爆发迅速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或情绪4.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感或情绪5.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或情绪6.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或情绪7.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8.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9.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10.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11.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3.观察法:是指日常的不作人工干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14.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15.现场实验:是指实际工作场所中通过适当控制条件结合经常业务工作来研究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的方法16.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17.各案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8.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19.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20.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21.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2.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胜利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23.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2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25.第一印象效应: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一个人如果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判断26.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27.定性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28.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29.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3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1.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个体的躯体是其中心部分32.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33.精神自我:是指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知觉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34.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35.需要:是人缺乏某中必须的东西时,在内部心理上产生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36.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印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37.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38.成就需要: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39.权利需要:指欲指挥和控制他人,希望掌握权力的心理需求40.期望值:指对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41.效价:指所达到的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42.目标:是指行为的目的或行为的指向物,是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超前反映43.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影响程度44.积极强化:是指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增加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之方法45.消极强化:是指为鼓励良好行为而撤消或减轻原有的消极后果之方法46.惩罚:是指对不良行为给予不利回报,以期减少或消除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47.消退:是指撤消对某中行为的积极强化,以终止行为或降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48.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恩能够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49.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50.非正式群体:指不经官方规定,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51.正式群体: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52.社会认可的规范:指由社会的一定部门规定或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并经社会的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规范53.群体规范:指群体所规定的或自然形成的行为标准,诸如规章制度、纪律、法律等,以及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54.反社会规范:指那些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于某些非正式群体中的特殊规范55.非正式规范:是指非正式群体中的规范56.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57.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58.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里,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59.群体冲突:指群体中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60.群体压力: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所感受到心理压力61.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语调或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道贺接受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的沟通62.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63.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表达情绪状态,接触心理紧张,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即主要在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的沟通64.双向沟通:是指发送信息者在发出信息后,还要听取对方对信息的反馈意见,直到双方对信息有了共同的了解为止65.人际关系:是指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66.自然性人际关系:指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67.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般具有一定目标,一群爱好相同的人,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68.社会性人际关系:指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69.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70.创新: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知识、技术、经验、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注意创造能力71.正式领导者的功能:指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表现在:1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式2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3授权下级分担任务4对职工实行奖惩5代表组织对外交涉6控制组织内部关系72.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73.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74.组织结构: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75.组织设计: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76.直线职权:即有直接决策并发布指令的职责和权力77.参谋职权:是一种不含有指挥权的辅助性职权78.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下级人数,它决定了组织的横向结构79.管理层次:指生产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登记,它一般决定了组织的纵向结构80.理念识别:就是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宗旨、目标、精神、道德、著作风等等而区别于其他企业81.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82.行为识别:指在企业理念统帅下企业组织及全体员工的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83.组织形象战略: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特质,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传达。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一.组织行为学概述1.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其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去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3.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可以为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一组深刻的认识和工具,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管理者的工作2、更好地理解管理者自己的需要、动机、行为和感受,从而改进管理者的决策能力3、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改善人际关系4、对态度、个体差异、群体动力、组织文化、权力与政治行为的理解有助于管理者更有效地处理这些互动关系。

5、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员工激励、工作设计、解决冲突、绩效评估等等。

第二章一.传记特点:1.年龄⏹年龄与离职率:负相关⏹年龄与缺勤率:负相关⏹年龄与生产率:无相关⏹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及U曲线关系2.性别⏹男性与女性在工作绩效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离职率方面,男女无明显差别⏹但在缺勤率方面,女性要高于男性3.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对生产率的影响,没在足够的研究证据⏹已婚员工在缺勤率和离职率方面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则更高4.任职时间⏹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与生产率:正相关⏹任职时间与缺勤率:负相关⏹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与离职率:负相关⏹任职时间与满意度:正相关二.个性概念: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

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特点:社会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倾向性三.有关个性的理论—气质论附:❑A型:温和、老实、稳妥、多疑、顺从、依赖性强;❑B型:感觉灵敏、镇静、不怕羞、喜欢社交、爱管闲事;❑AB型:A与B型的混合;❑O型:意志坚强、好胜、霸道、有胆识、控制欲强、不愿吃亏。

四.大五模型5个维度(选择判断)⏹外向性⏹情绪稳定性⏹随和性⏹尽责性⏹(对于经验的)开放性梅耶-布瑞格斯个性类型指标(MBTI)四个维度⏹外向的或内向的(E或I):获得与运用能量的方式(Extroverted,Introverted)⏹理性的或直觉的(S或N):信息收集的方式(sensing,Intuitive)⏹感知的或判断的(P或J):组织生活的方式(perceiving,Judging)⏹思维的或情感的(T或F):决策方式(Thinking,Feeling)五.核心自我评价两个主要决定因素:◆自尊:体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程度,,或者认为自己有价值或没价值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印象之于组织管理的意义
在心理学中,“第一印象”效应即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

首因效应之于组织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有重要意义。

首先,之于组织管理者个人,利用自己的穿着举止和人格魅力在痛员工的第一次见面中给他们留下一个完美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能够在与员工的第一次会面中,获得员工对自己在工作和人际交往层面上好感。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
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管理者需要通过培养自己良好的举止谈吐、为人处世的方式、优雅得体的穿衣风格来在下属面前取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轻松容易的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顺利有效的和员工取得沟通交流,高效的完成管理工作。

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因效应之于管理者对下属的管理也有着重要意义。

从招聘工作中来看,作为面试官,对应聘者的考察最先开始于对其的第一印象。

如何准确的从第一印象中判断出一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必备技能。

对应聘者第一印象的把握,可以有效的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人才引进的失误。

从日常工作的管理来看,管理者应当尽量避免从第一印象的思维定势来决断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得失。

要尽量客观的看待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而不是过多的依靠第一印象来评判。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所以说,管理者应当不断完善自身
的管理知识,丰厚自身的阅历,有效的利用首因效用,做好在组织中的管理工作。

100151790康俊凯
2011年5月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