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症状: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为主要症状。
早期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食欲减退及便秘,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2)体征: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或可扪及包块。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1)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③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2)体征:①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
②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③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肠道瘀滞证(瘀滞型/初期):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轻度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涩。
2、热盛酿脓证(湿热型/酿脓期):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数而洪大。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课程案例-肠痈
并发症护理
2、腹腔脓肿 (1)采取适当的体位:术后患者血压平稳后
给予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内渗液积聚于盆腔 或引流,避免形成腹腔脓肿。 (2)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受压、扭曲、堵塞等,确保有效引流, 防止因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 (3)控制感染:遵医嘱应用足量、敏感的抗 生素,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或吸收。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二分。
并发症护理
3、切口感染
(1)切口护理:定期更换切后敷料,切口部位渗液 较多时,应及时更换被渗液污染的敷料,保持切口 处敷料清洁和干燥。
(2)合理应用抗生素,:对化脓、坏疽或穿孔的阑尾炎患 者,应根据脓液或渗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 抗生素。
(3)加强观察:注意观察手术切口情况,若术后23,切口部位出现红肿、压痛、波动感,且伴体温升 温,应考虑切口感染。
临证护理
5.术后护理 (1)接受麻醉医师的交班,了解手术中情况及术后
注意点,按各种麻醉后常规护理。
(2)正确连接各种输液管和引流管及氧气管,注意固定, 保持导管通畅。
(3)按麻醉后常规护理,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切口有无渗液、 渗血,如切口敷料外观潮湿,应及时通知医师换药。
阑尾穴、阿是穴等,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2)用金黄膏或芒硝15g调用0.9%氯化钠溶
液中后敷于阑尾区,以促进炎症的吸收。 (3)卧位处理上,以让患者少下床为宜。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二分。
临证护理
2、湿热证 (1)护理措施则为给高热患者用凉毛巾擦身,
冷敷头部,青蒿酒或乙醇(酒精)擦浴。针 刺合谷、曲池以退热。汗多者宜给清热解毒 的绿豆汤、莲子汤等。根据医嘱配合静脉输 液。 (2)阑尾区仍用金黄膏或芒硝外敷。 (3)体位处理,应半坐位,尽量减少下床活 动,以利益炎症被局限。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辨证施治1.瘀滞型(1)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
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
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
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2)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
水煎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①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②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③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
水煎服。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1)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
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1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卫生部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2011年7月1日)。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或伴反跳痛肌紧张、炎性反应表现(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等)是诊断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依据。
(1)症状①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始发于上腹,后转移至右下腹),也可直接表现为右下腹痛。
②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③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等。
(2)体征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
发病早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右下腹便可出现压痛。
如感染扩散,则压痛范围可扩大至全腹,但仍以右下腹压痛最明显。
②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③右下腹包块:如右下腹扪及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
(4)影像学检查① B超:B超有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此外,B超对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尤其是女性患者。
②腹部X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面,偶尔可见钙化的粪石或异物影,可帮助诊断。
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检查:MRI、CT可获得与B 超相似的效果,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但一般不做常规检查。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
一、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ICD10:K35.902)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47.01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如可疑宫外孕,查尿HCG。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2.证候诊断参照李曰庆、何清湖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3版)。
肠痈(急性阑尾炎)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七)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八)术前准备,入院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OB(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或血生化(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甲肝、丙肝、戊肝、艾滋病、梅毒等)(4)心电图(5)胸透或胸部X光片(6)阑尾区超声检查2.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尿淀粉酶、电解质、腹部立位X光片、消化系、泌尿系超声、妇科检查等。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经验的从业者,我深知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幼儿常见疾病中,肠痈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痈。
肠痈是肠道发生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儿童。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中医理论中,肠痈属于“腹痛”、“湿热痢疾”等范畴。
中医治疗肠痈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下面我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一下肠痈的治疗策略。
一、中医治疗肠痈的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治疗肠痈的过程中,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肠痈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3.多种治疗手段:中医治疗肠痈时,可以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手段相互配合,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
二、肠痈治疗策略探讨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肠痈的主要手段。
根据辨证结果,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功效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承气汤、五味消毒饮等。
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腹痛、发热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肠道压力,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和排脓。
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法、摩腹法、推拿来回法等。
4.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肠痈中占据重要地位。
肠痈的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
肠痈的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肠痈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治疗和护理肠痈患者。
下面是一些关于肠痈中医护理的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试题一:请简要描述肠痈的病因和常见症状。
答案:肠痈是由于腐败的食物在肠道中滞留引起的。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
试题二:列举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肠痈的方法。
答案:中医治疗肠痈可采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半夏、黄连、黄连素等,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针灸和艾灸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肠道功能。
试题三:请解释中医护理肠痈的原则。
答案:中医护理肠痈的原则是调整肠道功能,清除积滞,促进康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等。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度负担肠道。
2.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压力和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3. 运动调节: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和排泄功能。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4. 经络调理: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可以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肠道功能。
5. 中药调养:中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通过服用中药调理肠痈患者的身体。
试题四:请列举一些中医常用的肠痈护理方法。
答案:中医护理肠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腹部按摩:可以通过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痛和腹胀的不适感。
2. 中药熏洗:可以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熏洗患者的肚脐部位,帮助恢复肠道功能。
3. 艾灸穴位:可以选择一些与肠道相关的穴位进行艾灸,如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
4.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做到定时定量的进食,细嚼慢咽,避免吃得太饱或者太饿。
试题五:肠痈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案:肠痈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观察病情: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缓解或加重,注意排便情况等。
肠痈中医护理_方案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1.按 摩□ 应用次数:
2.艾 灸□ 应用次数: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天 天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福泉市中医医院 ***
可编辑ppt
1
一、常见证候要点
❖ 1、瘀滞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 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 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 白或薄黄,脉弦紧。
❖ 2、湿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 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
可编辑ppt
11
四、健康指导
❖ (一)生活起居 ❖ (二)饮食指导 ❖ (三)情志护理
可编辑ppt
12
(一)生活起居
❖ 1、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 排便习惯。
❖ 2、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 的病人,应取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 以免病情反复。
❖ 3、为减少复发,建议病人在临床症状和体征 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14天。
❖ 4、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可编辑ppt
13
(二)饮食指导
❖ 1、瘀滞证:以行气活血为主,以清热解毒为辅,宜进食流 质或半流质。如米粥、莲子粥等,也可食山楂粥、大枣粥、 银耳汤等健脾润燥之品,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油腻之品。
❖ 2、湿热证,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并重,饮食以流质、半 流质为宜。鼓励病人多饮水,也可给予西瓜汁、橘汁、苹果 汁饮用。腹胀恶心者少食多餐,忌辛辣之品。
可编辑ppt
5
(三)便秘、腹泻
❖ 1、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 味。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2015年肠痈病(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病TCD编码 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ICD编码 K35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
(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
(3)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余小时或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1.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热毒炽盛: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药综合治疗1.瘀滞化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解毒透脓。
推荐方药:红藤煎剂加减。
红藤30g,地丁12g,连翘12g,大黄15g,生甘草10g,丹皮15g,银花10g,败酱草30g,天花粉12g。
肠痈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处不移,得矢气后痛减。
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二)温热蕴结证: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腹痛、腹胀1.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若腹痛剧,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者立即报告医生。
2.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4.遵医嘱中药外敷,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所用药物有芒硝,如意金黄散。
5.遵医嘱实施针灸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或者阑尾区。
6.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7.遵医嘱实施艾灸,取神阙、足三里、中脘等穴。
8,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取阑尾,大肠,交感,肺,耳迷根。
(二)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服。
3.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针灸治疗,取大椎、曲池等穴。
5.遵医嘱拔罐治疗,取大椎穴。
(三)恶心呕吐1.忌食辛辣油腻,可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
2.中药汤剂宜温热服(小承气汤加味)3.遵医嘱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2,涂药(详见附录2)3,针灸(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艾灸(详见附录2)6,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7,拔罐(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二)饮食指导1、温热蕴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黄瓜、薏米粥、芹菜、冬瓜。
2、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免费下载】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 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 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 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 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பைடு நூலகம்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 尾区 (麦氏点 )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 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 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病名 西医:急性阑尾炎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外科 学》(第七版) 中医:肠痈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 (2002 版,主编 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1)转移性右下腹痛, 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 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诊断依据:
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外科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 年) 上年度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总结:一年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利用我们的特色疗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中 医临床效果,尤其是采用辨证施治配合西医疗法等治疗方法对 69 例 肠痈进行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分析:中医认为肠痈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所伤,以致 损伤胃肠,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 热胜肉腐而成痈肿。所以治疗应该是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 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 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 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反复 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肠 痈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评估:采用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 69 例进行观察,总有效率 90.1%,其 中治愈 62 例,占 89.8%,好转 7 例,占 10.2%。结果可以看出,中 医康复疗效明显,临床效果客观,体现了特色优势。为了进一步提 高中医治疗肠痈的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 2013 年的肠痈的中医诊疗方案。如下:
肠痈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二)恶心 呕吐 ❖ 遵医嘱补液抗炎等治疗。
❖ 急性发作时指导,卧床休息,呕吐剧烈时遵医嘱行对症 处理。
❖ 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 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 等穴,以降血压止吐。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 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 5、指压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 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 线上,仰卧取穴)。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三)高热 ❖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
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 2、按压配曲池(屈肘,横纹尽处,即肱骨
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四)、情志护理:
❖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 (2)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安慰患者,使之
情绪稳定,情志畅达,配合治疗。
(五)、并发症护理:
❖ (1)腹腔脓肿的预防和护理:术前应密切观察病 人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尤其加强对非手术治疗 病人的观察和随访,为治疗提供依据;术后密切观 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有效引 流,防止因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遵医嘱应用 足量、敏感的抗菌药,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 和吸收;若术后5-7天病人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且伴 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等,常提示腹腔 感染或脓肿,应协助医师处理,必要时遵医嘱做好 手术切开引流的准备。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术后一般护理 ❖ 指导禁食水,完善术前准备。 ❖ (5)术后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后护理
常规进行。 ❖ (6)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术后发生头痛,6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三年)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案(三年)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呕吐,多数病⼈⽩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个重要体征。
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厚味,恣⾷⽣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机壅塞⽽成:或因饱⾷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络受损,淤⾎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腐败⽽成痈脓。
我科采⽤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
⼀、中医诊断(诊断要点)①病史:暴饮暴⾷,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时或1—2天内转移到右下腹。
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③恶⼼、呕吐:呕吐物多为⾷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⑤全⾝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可有头晕、头疼,乏⼒等症状;体温持续升⾼,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
少数热营⼊⾎、可有寒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脉:初期⾆多红,苔薄黄;后期⾆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西医诊断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细胞计数增⾼;3纳⼊标准: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④⼊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特殊不适;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欲⽋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特殊不适;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欲改善;4、⽆效:腹痛腹胀⽆明显改善、⾷欲⽆明显改善;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9例,治愈率 90%,湿热型 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 2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案,对该病进⾏诊治,⼿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式:按照上述辩证应⽤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入院后多急诊手术,术前麻醉准备需要禁食水,故一般不与中药口服。
中医药治疗主要在术后进行。
中医学认为,腹部术后症状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
由于术后病人有正气虚、手术所致瘀血特点,结合扶正或祛瘀或扶正祛瘀治疗。
对于术后留有胃管的病人,术后由胃管注入中药可代替口服给药。
一、诊断标准。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2.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可有腰大肌试验阳性、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血淀粉酶等检查;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据按;一般伴有低热、恶心、纳差、舌淡红、脉弦或弦滑。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或或扩至全腹、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腹胀或便秘、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诊断入院后,需急诊手术,因术前要禁食禁水,故一般术前不内服中药。
治疗以外治为主:针刺止痛:足三里、三阴交等;静滴双黄连粉针,或炎虎宁针每日一次。
清热解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术后第0—3天,治则:行气通府,清热利湿。
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方药:紫花地丁 15g 连翘 15g 牡丹皮 10g炒枳壳 15g 乳香 5g没药 5g 木香 10g 延胡索 10g 甘草 10g 大血藤 15g 金银花 9g白术 15g 白茯苓 15g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腹胀
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小时,每个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
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9、中药灌肠: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10、气滞血瘀证宜进流质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
可食具有清热活血作用的稀粥类药膳;瘀滞化热证可进清淡、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热毒炽盛证暂禁食。
9、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及脓肿的消退。
10、做好术前准备,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感。
(二)、恶心、呕吐
1、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常发生在腹痛的高发期,程度不重;晚期呕吐与腹膜炎有关,症状加重。
2、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3、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4、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5、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
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6、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7、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8、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便秘、腹泻
1、部分病人有便秘或腹泻症状,腹痛早期排便次数增多,可能是肠蠕动增强的结果。
盆腔位阑尾炎时,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引起排便里急后重。
2、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味。
3、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4、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
(四)、腹胀
1、并发腹膜炎、肠麻痹时可出现腹胀。
应观察腹胀的程度。
2、术后腹胀可按摩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等穴。
也可行中药熏蒸,促进排气。
3、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五)、发热
1.早期体温正常或稍高,炎症加重时可有发热,体温多在℃-39℃,。
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或腹膜炎时可出现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或以上。
2、遵医嘱定时监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遵医嘱采用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4.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5.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内服治疗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清热理气,活血逐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2、瘀滞化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3、热毒炽盛证
治疗:清热解毒,理气驱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黄连解毒汤加减。
以上证型属于临床常见证型,如出现其他证型或兼见证型,可根据临床具体辨证情况选方用药。
(二)外治法
1、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
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 天抽脓 1 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小时,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
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3、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三)特色疗法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
治法: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法。
方药:承气汤加减。
未排气可以灌肠使用。
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 3 日至 5 日。
2、穿孔或者粘连者,应该防止术后粘连和肠梗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饭后30分钟后口服
3、其他治疗方法
点穴治疗: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
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气和减少肠道粘连。
手法:选取穴位,以拇指点揉穴位,每个穴位30次。
四、健康指导
1、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驱除肠道内寄生虫,预防肠道
感染。
2、初期、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度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予清淡软食或半流食,并发腹膜炎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
3、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嘱其出院后3个月后再次住院行阑尾切除术。
4、本病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14天,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5、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五、护理难点
1、难点分析:
①我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②很多患者对口服中药治疗依存性差,因中药口味苦,服药时间不确定,且部分病人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存在有疑虑。
2、应对措施:
①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对病情较重患者使用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
②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加强健康宣教,讲解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方法,减少疑虑。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年月日证候诊断:气滞血瘀□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