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社会中的宗教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社会中的宗教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宗教的产生,是来源于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为了思考这些苦恼,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或者解释疑惑,才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为了使这些原始的宗教、哲学概念成为指导生活的潜在意识,所以才有了仪式化程序化的宗教。宗教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得到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判断、理解、以及实践的方式。

人的欲望,则是人的社会属性造就的。也就是说,没有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参与,就不会有人的种种意识思维,而没有意识思维,也就不会有人的欲望的满足和不满足。所以说宗教是社会行为的结果,自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宗教的目的不是让人脱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而是说通过宗教义理所理解的、解释的方式去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以,宗教宣传的解脱其实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而不是放弃自我的行为和社会责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55页)。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必须的道德规范。原始社会,道德规范是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就发展成为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安全和利益,对社会具有普遍规范作用的道德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共道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既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又有社会共同性和历史继承性。宗教中包容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例如宗教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帮助穷人、病人、残废人,照顾孤儿寡母,买卖公平,孝敬父母,诚恳待人等,这些严以律己、福利社会、利益人民、爱护生灵等道德规范,对人们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许多信教群众和宗教组织在这些宗教道德的指导下,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如1991年江南水灾,在赵朴初居士倡导下,中国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为支援灾区开展募捐活动,广大佛教徒乐善好施,为灾区捐款逾500万元人民币;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强烈地震,全国

佛教界为地震灾区捐款近30万元人民币;重庆市、广州市、福州市、厦门市等地佛教界设立“捐助希望工程基金会”,每年为贫困地区捐款十几乃至几十万元,使成千上万名失学儿童得以复学。另外佛教还进行修桥铺路、植树绿化、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等活动。宗教的教义、戒律对信教者起着陶冶品性、净化思想的作用。多数宗教徒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敬老爱幼,互助友爱。这些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宗教的本质是集体意识,是对某种不知名的集体力量的崇拜,是社会的产物。

我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各种宗教又有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流传和发展的岁月中,宗教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伦理、心理以至风尚习俗交织在一起,贯穿于我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对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发生过,而且还将继续发生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因而宗教无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将发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指出:“我们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李鹏总理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宗教在一部分人中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在我国仍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由此可见,当代我国的宗教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宗教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性则

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我看来,宗教有利于净化社会。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如同行尸走肉,生命没什么意义,而宗教恰恰可以成为一群人的信仰。

宗教劝人弃恶从善。它能弥补心灵的创伤,让你生命更有意义,活得更充实。它让你知道有些事要顺其自然,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与其说“认命”,不如说是“正视”或者“面对”。既然有些事实不能改变了,那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心态。古人云:“境随心转”,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