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概述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看,可能想的少,甚至不想,不 思,结果是我们可能处在一种司空见惯、见惯不惯、麻木不 仁的状态。这称不上观察。
导致我们造成上述状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全 面的直接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以及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地掌握所 要研究的情况,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而获得对研究问题的
解释与分析 在观察儿童学习的方式中儿童表现出其认知特点,即 首先认识的是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皮亚杰认为, 学前儿童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儿童制作风筝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这也是 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两类儿童的不同的表现说明 了儿童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特点。前者属于沉思型,后者属 于冲动型。沉思型的学习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 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 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往往做出的反应都是比较正确的。而 冲动型学习者则反映速度快,对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 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容易发生错误。
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蒙台梭利
(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1、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
(1)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依据 (2)为理解儿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3)为提出发展适应性策略提供无限可能
2、行为观察中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介绍
(1)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 的行为模式,习惯是一系列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条件反射。强 调练习的作用。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 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 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 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 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他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 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 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 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儿童行为研究手段。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儿童认知、情感、社交、自理、游戏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观察方法1.自由观察法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不干预儿童行为的情况下,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观察者可以记录儿童的言语、表情、动作、情绪等,以便后续分析。

这种方法适合于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但需要注意保持观察者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2.事件抽样法这种方法是指在特定场景下,观察者选择某些事件或行为进行记录,以便分析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

观察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事件或行为进行记录,避免主观性和偏见。

3.时间抽样法这种方法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对儿童行为进行间隔性观察和记录,以便了解儿童的行为规律和变化趋势。

观察者需要在观察时间和间隔的选择上,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数据失真和误差。

二、注意事项1.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观察者需要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主观性和偏见。

观察者应当尽可能准确地记录儿童的行为,不要添加自己的评价和解释。

2.避免干扰和干预观察者需要避免干扰和干预儿童的行为,以便获得真实的行为数据。

观察者应当尽可能保持距离和安静,不要对儿童进行指导和干预。

3.选择适当的观察场景观察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观察场景,以便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数据。

观察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观察场所和时间。

4.保护儿童隐私观察者需要保护儿童的隐私权和权益,不得泄露儿童的个人信息和行为记录。

观察者需要与相关机构和人员签署保密协议,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性。

5.尊重儿童权益观察者需要尊重儿童的权益和尊严,不得对儿童进行侮辱、伤害和歧视。

观察者需要在观察过程中,与儿童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三、总结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可以为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指通过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了解其行为规律、行为特点和行为发展过程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从而为其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依据。

下面将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进行概述。

一、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观察者应尽量客观记录儿童的行为,不受主观情感、认知和评判的干扰。

2.科学性原则:行为观察应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一致性原则:学前儿童的行为观察需要长期、连续地进行,以了解其行为变化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

4.系统性原则:观察过程应是系统的,涉及多个方面的观察内容。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内容1.生理行为观察:包括儿童饮食、睡眠、排泄等基础生理行为的观察记录。

2.精细运动观察:主要观察儿童的手眼协调、手指灵活性等精细运动能力。

3.社交行为观察:了解儿童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是否有社交问题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合作意识等。

4.自理能力观察:观察儿童的自理能力,包括穿脱衣物、梳洗等方面的观察。

5.语言表达观察:观察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流利性、词汇量、语法等方面的观察。

6.认知观察:观察儿童的智力发展,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观察。

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1.自由观察法:观察者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儿童的行为特点和行为方面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2.事件观察法:观察者选择特定事件,如儿童参加团体活动或进行特定任务等,观察其行为表现。

3.自陈观察法:通过让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在表达中观察并分析其行为特点。

4.家长和教师观察法:通过与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行为特点和发展情况。

四、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1.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通过行为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为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依据。

2.识别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通过行为观察,可以早期识别出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和解决。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指观察学前儿童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它可以帮助家长及教师更加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从而能更好地制定教育计划,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表现。

2. 行为观察的目的
通过对孩子的行为观察,家长及教师能够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包括行为习惯,情绪,态度等;同时也能查明孩子的行为偏向,有利于后续安排活动,改善孩子的学习状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3. 观察内容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内容主要包括分类观察、连续观察和比较组观察等。

其中,分类观察是指定义某一个学习行为的类别,观察孩子在不同时间段是如何表现,这可以帮助家长及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行为上的变化。

而连续观察则是观察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每一步行为,从而绘制整体行为趋势及发现孩子特殊行为。

最后,比较组观察则是观察几组学生在不同时间下的学习行为,以发现规律,来多方考量孩子的行为特点。

4. 观察数据记录
通过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家长及教师要将观察的结果及发现的规律
记录下来,以备定制后续的学习计划。

这些记录包括孩子的行为习惯、学期学习成绩,及表现。

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情况,进而
制定较为符合孩子自身素质的学习计划,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成绩。

5. 观察方法
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需要采用相应的观察方法。

家长及教师要
以理解为根本,及时发现孩子行为问题,为孩子进行必要的解决及预防;采用提问和鼓励的方式指导孩子,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及
解决之法;积极激励,让孩子获取成就感,使他们更加勇敢,从而走
出困境。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一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一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虽然人类的行为很多是受个人内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比较难以推测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 人类的行为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因为这些共同的特点,观察者可以据此对被观察者内心想 法做大胆假设,再通过收集资料去小心求证,这样就能通过观察来了解被观察者行为的原因。 综合而言,人类行为具有连续性、程序性、整合性3个特点。
(四)判断
判断是在观察进行过程中,根据客观事实和主观想法,给客观对象一个意义。每个观察都应 该有判断,没有判断的观察不是一个完整的观察,充其量只能说是感知而已,而且完整的判 断应该是针对对象的,而不是针对与观察对象无关的事件的。观察的判断可能是观察过程中 暂时的有待验证的想法,也可能是最后的结论。
(二)对象与背景
对象即前面所说的被引起注意的事物。 背景是同时存在,但并不被注意的事物。 虽然这些背景并不被人密切地注意,但是它确实存在。人所注意的对 象也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之中,而是和背景有着相互影响作用的。
(三)主观参与
人的内在动机、情感及价值判断对观察活动的参与就是主观参与。 虽然在观察时保持客观性十分重要,但是人的主观性是难以克服 的,因为主观性是人个性的核心部分,不可能轻易丢弃或改变。 主观参与可能是好事情,也可能演变为坏事情,根据情况而定。
一、日常观察与专业观察
(一)日常观察
观察是人类类似本能的活动,在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会进 行观察,这就是日常观察。日常观察一般由好奇心或兴趣引起, 比较随意,由观察而形成的判断是否精确不是非常重要。 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在进行时,观察者只需要针对他们感 知到的内容做出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一些基本理念进行介绍,为后 续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首先介绍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的定义与种类,然后辨析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要素、 误区与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二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二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 两名两岁半的幼儿在一起争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大叫:“ 这是我的!”
• (2)观察者需要扎实的用儿童发展理论来理解、解释儿 童行为
– 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不断重复扔掉勺子,然后看着妈妈把勺子捡起 来。
• 3、儿童发展理论为提出发展适宜性策略提供无限 可能
发现问题:
凌凌在游戏和 学习中遇到困 难时不愿尝试, 没有自信心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途径之一
(一)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
可以了解什么?
为什么要使用观察法?
1、了解学前儿童的经验获得水平 1、观察法可以弥补学前儿童理解能
2、了解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程度 3、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状态 4、了解学前儿童个体的学习方式
力和反应方式的局限,能观测到许 多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2、观察法不受儿童合作态度的影响 3、与成人和较大年龄的儿童比较,
观察一:
“然后怎么剪啊?老师你来 帮帮我吧!”翔翔有些着急,剪 刀停留在第一刀下去后的位置, 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剪。
老师:“接下来,你再将剪 刀打开,再沿着黑线继续往下 剪……”。翔翔非常费力地打开 剪刀,终于剪了下去,只是剪了 出去,没沿着黑线剪。再仔细看 了看,翔翔的第一刀似乎也剪得 歪歪扭扭的。
• 主观反思(主观的判断、推测或解释):双双不太喜欢来 幼儿园,可能有入园恐惧,需进一步观察结合与家长的交 流来找到办法帮她克服。
小结:
• 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特点的总结: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学前儿童行为及现象进 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方法。
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行为
• 1、儿童发展理论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 设计观察方案的两种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功能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功能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功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个性特点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于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或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例如,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可以了解他们的运动发展情况;观察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为教师或家长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可以帮助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求。

有些幼儿可能存在一些行为问题或发展问题,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社交障碍等。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同时,观察还可以帮助发现幼儿的需求,例如对某项活动的偏好、对某种玩具的喜爱等,教师或家长可以根据观察结果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可以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性表现,例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等。

观察结果可以帮助教师或家长评估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水平,并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性。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还可以为幼儿教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证数据,为幼儿教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探索幼儿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原因,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立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帮助教师或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求、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以及为幼儿教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最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最新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一章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学习指导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

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

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

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1、什么是行为?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刺激→行为反应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第二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第二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双双到了幼儿园,进了班级教室,一只手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小 小的身体扭来扭去,另一只手轻轻地磨蹭着妈妈的袖子。她用一种低 低的、焦虑的声音对妈妈说:“你不要走嘛。”她妈妈就势拉着双双 的手向前走几步时,双双把手放进嘴里迅速地吮吸着……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观察 为了了解儿童的行为所表明的真正意义,对学 前儿童行为的观察一定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所谓 自然状态,就是对所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任何 人为的控制,使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客观地呈现出来。 例如,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就应该在儿童日 常进餐、吃点心等过程中进行,应在其熟悉的环境 中进行。
2.行为观察中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介绍 (1)几种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 A.华生的行为主义 B.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C.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D.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E.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2)各种活动观察中常用的学前儿童发展理论 与研究观点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 控制的研究方式 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观察者应当对 观察的步骤、途径、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控制,如观察什么、 用什么方法观察、怎样观察、在哪里观察、在什么时间观察 等。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一是运用人的感官收集;二是运用各 种仪器或工具。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记录时,应该把对行为的 客观描述和对行为的主观解释与评价严格区别开来。无论采 用的什么记录方法,都要强调其客观性,保持其原貌,不加 任何扭曲,没有随意的猜想。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 (1)儿童发展理论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观察方案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经验出发,二是从已 有理论出发。 (2)儿童发展理论为理解儿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案例1:观察者在观察2岁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时,记录 到两名2岁半的幼儿在一起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 大叫:“这是我的!”

第二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PPT课件

第二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PPT课件
回顾:什么是行为?
1
第二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在对学前儿童的外显行为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
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把握,以便调 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一)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控制的研 究方式 (三)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
发现该幼儿在家中游戏学习时,经常处于独处状态,因此, 当他在游戏学习遇到困难时,无法求助于外在的帮助,久而 久之,孩子挑战困难的兴趣就大大受挫,越来越没有自信了。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社会相互作用 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做过大量研究,并提出“最近发展区”观 点。他认为,儿童通过参与父母、同伴的交互作用,能够逐 渐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应该给儿童提 供“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可以在有效地帮助和指导下达到 的发展区域,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训练的有效性。
观察者从而得出结论:蒙蒙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到 了不良行为,并通过设计相关的消极强化手段帮助其 改正不良行为。
政策导向 学科知识
教育需求 社会需要 ……
6
教育活动适宜性评价表 (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为指标)
评价项目
等级得分
2
1
0
1.对新内容的兴趣 2.主动参与的程度 3.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4.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5.互动与合作性 6.常规与秩序


















7
(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之一
4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一章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学习指导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

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

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

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1、什么是行为?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刺激→行为反应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一章观察概述-精品文档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一章观察概述-精品文档

(二)非参与观察: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采用此方法的。
优点:所得结论客观,操作相对容易。 缺点:很难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入了解;看不清
四、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
(一)叙述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详细观察记录学前儿童连 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观察 方法。

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
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一、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一)正式观察



是一种有控制的、系统的观察,也称作结构型 观察。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察数据, 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观察前,必须预先界定好要观察的行为。 包括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等级评定法等。 优缺点:
教材:《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施燕 韩春红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观察概述
第一节 观察的涵义 第二节 行为的涵义 第三节 观察的类型 第四节 观察的特性
第一节 观察的涵义
一、什么是观察 二、一般观察 三、专业观察
一、什么是观察
(一)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 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这 么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 过程。
(一)非正式观察



结构比较松散,也称无结构型观察。 无周密详尽的计划与控制,是一种更具弹性、 开放式的观察。 比较适用于教师获取有关日常教育活动设计和 实施等方面的信息,或帮助教师获得了解学前 儿童身心发展各种特点的感性经验。 优缺点: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期末总结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期末总结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期末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对一群学前儿童进行了行为观察,并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通过这次观察,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可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从中发现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在这段观察期间,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社交行为、情绪行为、语言行为和自理行为。

下面分别就这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社交行为观察学前儿童的社交行为是他们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逐渐学会关爱他人、合作以及分享的关键时期。

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一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得非常主动活跃,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而有些孩子则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

另外,一些孩子在解决冲突时表现出一定的暴力倾向,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绪行为观察学前儿童的情绪行为较为多样化,常常表现出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

通过观察,我发现一些孩子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反应;而另一些孩子则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不良情绪。

我还注意到,一些孩子在表达情感时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对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另一些孩子则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能够独立处理情绪问题。

三、语言行为观察学前儿童的语言行为在这一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我发现一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为强大,能够用较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参与到有目的的对话中;而另一些孩子则表达能力较弱,常常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晰甚至是不连贯的情况。

此外,有一部分孩子在语言中存在一定的迟滞现象,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语言的发展和训练。

四、自理行为观察学前儿童的自理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通过观察,我发现一些孩子在自理方面表现得很独立,能够独自完成穿衣、吃饭和上厕所等基本自理活动;而另一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尚未完全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第一章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学习指导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

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

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

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1、什么是行为?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刺激→行为反应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全套ppt课件上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全套ppt课件上

思考:日常观察和专业观察的区别
日常观察 : “事实获取—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 : “事实获取—主观判断” 和“主观判断—
事实获取” 的重复过程 所以,专业观察必须针对观察对象的行为 提出可靠的解释。
第二节 行为的涵义
一、什么是行为 狭义的解释:个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是表现在外的而且能被直接观察、 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的解释:人的行为不只限于直接观 察到的、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 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断内在的心理活 动和心理过程。
➢ 是发自内在的动机、情绪或意志力等的行 为。
➢ 往往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来进行了解。在 学前儿童中,此类行为比较少见。
三、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
连续性:
在行为观察中,只要将某个事件或某段时间作为样本,来 收集行为资料,便可推测行为整个过程的意义。
整合性 :
人的行为产生时,其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 是分离的。
程序性:
人类在做出行为时,往往会受到先前行为经验的影响。
第三节 观察的类型
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 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一、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一)正式观察
是一种有控制的、系统的观察,也称作结构型 观察。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察数据, 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涵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涵义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观察,是在对学前儿童的
行为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 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 育策略。它是专业观察中的一种,是专门针对 学前儿童进行的观察。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估的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估的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估一、观察的内涵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合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狭义的学前儿童行为是指幼儿个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可以被直接观察、记录、描述与分析的。

广义的学前儿童行为则是指除了直接感知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表现为线索,分析论述被观察对象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1.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观察•2.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研究•3.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借助一定方法和手段的教育研究•4.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收集、分析和解读客观信息的教育研究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一般原则•1、自然性:在自然观察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引起幼儿的注意。

•2、客观性:对每个幼儿进行非判断性的观察,即对其行为进行描述。

•3、计划性: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4、隐私性:需要严格遵守观察中的伦理道德,尊重幼儿的隐私权。

为什么要观察(观察的意义)?1、观察是教育现实的理性需要2、对教师的实践意义观察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变化和发展水平。

观察有助于教师准确地读懂幼儿的发展需要。

观察有助于教师优化课程设计。

观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促成幼儿的能力发展。

观察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观察有助于教师进行家园沟通。

三、观察者应具备的观念1.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幼儿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观察中看到幼儿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和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拥有正确儿童观的幼儿园教师会更愿意去观察幼儿。

“发展中的幼儿”包含三层含义:①幼儿自身就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无论是知识技能、能力习惯,还是态度情感都在不断发展着。

②幼儿的发展是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经验的过程,在与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

③幼儿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速度。

2.确定观察中的角色定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观察者,对自身角色要有正确的定位。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行为观察是指观察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学习中的行为,以及他们在各种环境中的反应情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是他们的行为相对稳定。

尽管孩子们可能会出现持续不断的变化,但他们的行为表现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像年龄较大的儿童那样变化得比较快。

其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是他们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

孩子们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行为受到周围的人、事物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还有可学习性。

孩子们可以从观察和学习别人的行为来获取知识,他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新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最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是他们的行为受到情感的影响。

孩子们的行为受到他们的情感影响很大,他们的行为可能受到他们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点是他们的行为相对稳定,受到
环境的影响,具有可学习性,受到情感的影响。

孩子们的行为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时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 (1)儿童发展理论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观察方案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经验出发,二是从已 有理论出发。 (2)儿童发展理论为理解儿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案例1:观察者在观察2岁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时,记录 到两名2岁半的幼儿在一起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 大叫:“这是我的!”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保教工作, 努力去看、去理解在教学工作中发生着什么以及儿童能怎 样,没有实现预设的期望,也没有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的框 架。 教师讲观察儿童作为自己参与研究、改进教学的手段, 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感悟和提升自己 的教育教学能力。 有人以反思程度为标准,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 A.几乎没有自我反思。拒绝过多的反思,或者认为反 思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根本就很懒,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 而不是一份职业。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观察 为了了解儿童的行为所表明的真正意义,对学 前儿童行为的观察一定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所谓 自然状态,就是对所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任何 人为的控制,使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客观地呈现出来。 例如,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就应该在儿童日 常进餐、吃点心等过程中进行,应在其熟悉的环境 中进行。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 控制的研究方式 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观察者应当对 观察的步骤、途径、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控制,如观察什么、 用什么方法观察、怎样观察、在哪里观察、在什么时间观察 等。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一是运用人的感官收集;二是运用各 种仪器或工具。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记录时,应该把对行为的 客观描述和对行为的主观解释与评价严格区别开来。无论采 用的什么记录方法,都要强调其客观性,保持其原貌,不加 任何扭曲,没有随意的猜想。
(3)儿童发展理论为提出发展适应性策略提供无限可能
行为观察不仅要正确解释儿童行为,更要根据行为观察 与分析的结果,总结儿童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发展方向 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应性的教育提出建 议。儿童发展理论不仅告诉人们儿童发展的规律,因此, 运用儿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观察者根据行为观察结果,提 出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位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 基于幼儿当前关注点的不同,我们在课程实 施中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分组形式进行活动。正当 一组幼儿忙于自己感兴趣的“秋叶制作”、“树 叶分类”等活动时,另一组幼儿已经来到了幼儿 园附近的草丛里开始“蚂蚱探寻”活动,并有兴 致地把他们的“胜利品”带到自然角里,在我提 供的放大镜的帮助下,他们又开始了更深层的 “研究”。而此时老师的角色是个观察者、记录 者、分析者。下面是我及时记录的他们观察时的 语言:
分析:根据皮亚杰的理论,4——8个月的婴儿 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二级循环反应阶段(《儿 童发展心理学》P201,方富熹),婴儿会有目的地使 有趣的行为结果得以持续发生。通过这种重复, 婴儿更熟练地掌握各种简单动作。而那个不断扔 掉勺子的婴儿正在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抓握、扔 掉的动作,这并不是一种调皮捣蛋,而是一种认 真的学习。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 (1)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 A.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经验获得水平 B.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C.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需要 D.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个体的学习方式 (2)通过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 学活动 如何使课程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 地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 需要,关注幼儿是如何学习的,会不会学习,每个幼儿的 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以及学得怎样,从中发现 有价值的活动线索,从而开展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分析:2岁左右的幼儿社会合作意识差, 容易发生冲突和攻击行为(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这种自我意识更多来自于 对特定所有物的保护(指向内部世界)。
案例2:当观察者记录到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不 断重复着扔掉勺子,然后看着妈妈把勺子捡起来, 这一系列动作是外在的、客观的。那么这些动作 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缺乏儿童发展理论的支持,就会用一种常 见的思路来解释,我们经常听见父母得意地嗔怪: “这小家伙很坏,很淘气。”
“蚂蚱的眼睛是鼓鼓的。” “蚂蚱的脚怎么会像大刀?”“它是为了扒泥土。” “我捉到的蚂蚱是绿色的,你捉到的怎么会是灰色 的?”“吃了绿色的小草就会变成绿色的,吃了枯黄的树叶 就会变成灰灰的。” “快来数一数,蚂蚱有几条腿。” “你说,蚂蚱会生孩子吗?” …… 通过这些语言记录,我了解了幼儿现在的知识经验和最 渴求的知识需求,但并没有马上给予他们答案,而是鼓励他 们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他们有的回家问父母, 有的自己观察寻找答案,有的想到了上网查询。在这一过程 中,我并没有把幼儿了解到多少知识作为幼儿发展的依据, 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上,提高了幼儿搜集、整 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自我反思没有与他人进行分享。教师可能 并不知道(或者根本不想和他人分享,或者缺 乏和他人分享的技巧)自我反思需要和别人分 享才能在反思中获得更多东西。 C.将自我反思与他人分享。教师有意识、有 意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自我反思,从而促进自 己的教学。 D.评价自我的教学实践并鼓励他人进行反思 型教学。
教师要真正利用观察手段去了解儿童, 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儿童身心发 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当教师对儿童身心发 展特点和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才能在观察中 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观察 实践中。二是关于观察方法的基本知识。掌握 了观察方法和技巧,教师就能利用这些技巧, 使观察活动进行得更有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