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殷墟甲骨卜辞带有新闻的成分。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种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

(3)甲骨卜辞、情报信、“悬书”虽然传递了一定的信息,但均与新闻传播相距甚远。

(4)先秦时的新闻传播几乎完全依赖口头形式。

(5)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开始于汉代。

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

但汉代还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6)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

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7)关于原始形态报纸产生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较大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即有报纸的萌芽。

如王安石曾经把《春秋》称为“断烂朝报”,意为残缺的政府公报。

②有人认为采诗官采集《诗经》是古代的采访活动,《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变迁,带有新闻成分。

③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

理由是:汉代各郡、国在京都设“邸”,而“邸”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诸侯或藩镇通报消息、传递文书。

因后来出现的原始报纸,大多由“邸”这样的机构颁布,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

(8)以上观点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很难视为科学论断。

据目前材料,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1)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唐代中期各藩镇在京都设邸,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

邸是地方上在京城设立的办事处,其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

由于地方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

(2)“进奏院状报”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比较详细的材料要数唐人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读开元杂报》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成立后各种媒体大发展的背景和基本情况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大发展(1)发展情况民国初年报业盛极一时。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数量及销量陡增。

这一时期被称为“报纸的黄金时代”。

(2)繁荣的原因①旧禁令的废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禁令完全被解除。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认为前清的《著作权章程》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闻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初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

a.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b.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如交通部核减新闻邮费和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保护支持新闻自由的机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一发,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对此,孙中山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期间,各种报界团体曾多次代表报界,就报律、报人的权益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涉。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新创办的报刊,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和记者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形成无序之自由。

这种情况与封建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1.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1)代表性报刊①《台湾日报》《台湾日报》于1897年5月8日创刊于台北,创办人为川村隆实。

《台湾新报》与《台湾日报》分别掌握在不同政治派系的手中,互相攻讦不休,新任台湾总督支持守屋善兵卫收买两报,合并为《台湾日日新报》,于5月1日在台北试刊,6日正式创刊。

该报为日刊,早出两大张,晚出一大张。

有鉴于当时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该报开始创设中文栏,1903年后在中文栏内加印中文刊头“台湾日日新报”,1905年扩大为中文版,1911年11月中文版停刊。

②《台湾新闻》《台湾新闻》的前身是《台湾日日新报》的台中分社,1901年5月1日改组为《台中每日新闻》,日、中文并用,1903年3月改名为《中部台湾日报》,1907年10月定名为《台湾新闻》,直至1944年被合并。

③《台南新报》的前身是《台澎日报》,1899年6月15日创刊,1903年改组为《台南新报》。

除上述官方御用报纸外,迁居台湾的各界人士还出版了一批民办报纸,对台湾殖民统治当局常有批评之辞,有的还因此而遭到迫害。

④《台湾青年》1920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标志着台湾同胞办报活动的兴起。

《台湾青年》为中、日双语月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

自1922年4月起,《台湾青年》改名为《台湾》,分别出版中文、日文两种版本。

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报》,于4月15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编辑人为林呈禄。

原《台湾》则改为纯日文的杂志继续出版至1924年6月。

《台湾民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旨,每期4开4小张,全部用中文,初为半月刊,同年10月改为旬刊,翌年7月起改为周刊。

1926年7月16日,该报获准在台湾销售,同年8月1日迁至台湾本岛出版。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5.1 结构脉络图5.2 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2012-02-08 19:11:12)
标签:杂谈分类: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新史总结(1-3章)
第一章古代
露布 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
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
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

(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

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

(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

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

(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报纸的诞生(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100多年后,这类手抄件尚流传在襄樊地区。

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

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2.邮发合一[人大2004年研]答:“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合一”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3.练笔运动答: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

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

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

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4.“九台式”答: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背诵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背诵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新闻业的确立【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新闻业的确立【圣才出品】

第五章现代新闻业的确立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稳定发展的报业1.国民政府报刊系统的建立(1)国民党宣传部对党报的管理手段①津贴津贴是国民党支持本党宣传的重要手段。

不仅直接出资创办报刊,而且对主动请求津贴的民间报刊,在审核其资格后也给予津贴。

除了津贴报刊外,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运动或活动中,也有专项资金进行宣传支持。

②宣传大纲“宣传大纲”是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后,开始普遍被运用的。

宣传大纲是管理党刊宣传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对每一项细节的分析和对宣传口径的规定,成为党刊发表评论和意见的框架。

宣传大纲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国民党宣传上的自由无序状态。

③整肃出版物国共合作后,宣传部开始有系统地清查党内出版物,查找不服从党的决定、反对国民党二大所定政策的刊物。

1928年国民党宣传部的“审查及指导”功能完全建立。

④为党报培养宣传方面的人才国民党宣传部主要通过广东省和地方的宣传讲习所来培养该党所需要的宣传人员,包括报人、到地方进行口头和文字宣传的人员等。

(2)国民党报刊系统的建立①全国统一政权建立之前国民党的报刊“癸丑报灾”中,国民党报刊连同其他所有反对袁世凯的报刊都遭查封。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于1914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兴办革命党报刊。

但由于该党组织在海外,宣传活动基本各自为战,不仅数量少,寿命短,而且影响甚微。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转移到国内。

国民党自由派建立起以上海《民国日报》和广州《民国日报》为核心的党报机构。

a.上海《民国日报》1916年1月22日创刊,是中华革命党的机关报,是唯一全国发行、在党外有相当影响的报纸。

该报紧随孙中山,高举反袁旗帜,坚决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五四运动时期,创办《觉悟》副刊,刊登宣传新思潮的文章。

国共合作期间,将宣传基调转移到“联俄、联共”上来,对推动和维护国共合作起过重要作用。

1925年下半年,该报成为国民党内部左、右派争夺的阵地,后成为国民党右派报纸。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人办报1.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和魏源①1838年底,林则徐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广东禁烟,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译成中文,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

②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

此外,林则徐还将其中一些重要材料亲自加工、润色,另编为“澳门月报”。

③1841年8月,林则徐将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译稿及其他中外文资料托付其好友魏源整理出版。

魏源依据这些材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整理编著成《海国图志》,并最终将其扩至100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西方新闻事业作了不少如实介绍。

④从上述活动中,可见林则徐、魏源对报刊沟通信息的这一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译报活动,不仅在当时受到一些外报的赞赏,而且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开梁启超、严复等人“广译五洲近事”之先河。

(2)洪仁玕的办报思想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主张。

他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四条: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但是,太平天国在洪仁玕提出上述主张后不久即覆灭,因而洪仁玕的办报主张在当时并未有实施的机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七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师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第一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丁淦林主编§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圣才出品】

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1)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到中国,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

1813年,年轻传教士威廉·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马礼逊工作。

(2)1815年,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在马六甲办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其传教的主要工具,即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纯粹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始终担任该刊的主编,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1816年正式加入基督教,后成为最早的中国籍传教士。

(4)在宣传策略上,为了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发生直接的冲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一年后,英国伦敦布道会还先后出版过《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两份宗教性报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创办人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1824年受荷兰布道会派遣到暹罗传教,多次游历中国沿海各地,后脱离荷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了联系,1831年来到中国。

郭士立对侵华有浓厚的兴趣,不仅能讲中国北方官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3次乘船到中国沿海口岸探听军事情报,收集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也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

(2)内容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