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患儿的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行感染 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 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肾盂和肾间质的感染。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 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 发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发上行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 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
2
症状体征
因年龄和尿感部位不同而异,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肾盂肾炎、膀 胱炎和无症状性菌尿。
1.肾盂肾炎 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 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 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 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 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 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 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当输尿管 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 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 尿管膀胱反流。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 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 暂时性。
2.血行感染 在败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时,细菌经血流进入肾皮质和肾盂引起尿 感。血行感染以新生儿多见。
.
5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 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20mg/L。膀胱炎时上述实验指标多正常 。2.尿常规检查 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中白细胞≥5个/Hp提示尿路感染 ,若见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肾乳头或膀胱炎可有明显血尿。 尿路炎症严重者,可有短暂明显的蛋白尿。部分病儿可有血尿或终末 血尿。】
2.膀胱炎 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 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 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无症状性菌尿 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 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
.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病机制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 抗感染作用: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 质;③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 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
6
4.尿直接涂片找细菌 用一滴均匀新鲜尿液置玻片上烘干,用亚甲蓝或革兰染 色,在高倍或油镜下每视野若见到细菌≥1个,表示尿内菌落计数>10万个/ml。 根据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及细菌形态可作为选用药物治疗的参考。
5.菌尿辅助检查 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作为过筛检查,阳性率可达80%。
6.其他检查 肾小管损伤的其他实验室指标,尿β2-mG,尿N-乙酰-β-D-葡萄 糖苷酶(NAG)增高,尿渗透压降低提示肾盂肾炎。
3.细菌学检查 尿培养是确定诊断的重要证据,要求在抗生素应用前做 ,排尿前勿多饮水。留尿过程中要严格按常规操作以免尿液污染。尿 培养因可受前尿道和尿道周围杂菌的污染,故需在治疗前做清洁中段 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若菌落计数≥10万个/ml有诊断意义,1万~10万 个/ml为可疑。但已有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尿白细胞明显增多 ,尿培养菌落计数为1000~1万个/ml亦应考虑尿感的诊断,此外,某 些革兰阳性球菌如肠链球菌分裂慢,如为1000个/ml亦可诊断尿感。 对婴幼儿和新生儿以及怀疑尿感而留尿困难的小儿,可做耻骨上膀胱 穿刺培养,阳性培养即有诊断意义。留做细菌培养的尿若不能及时送 验时,应暂放4℃冰箱内,否则会影响结果。有发热的尿感应同时做血 培养。大量利尿或已应用抗菌治疗,则影响尿培养的结果。送尿培养 如培养阳性应做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
4
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
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 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 功能衰竭
泌尿道感染患儿的护理
牛淑敏
.
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简称尿感,是指病 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 或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肾 盂肾炎,后者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较大, 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反复感染可形成肾瘢痕,严重者可 致继发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 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 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 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结构和膀胱排泄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结石、梗阻、 残余尿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2.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泌尿系统有无先天畸形(如重肾、多囊肾等)、 肾盂积水及其程度。了解肾的大小,有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慢性炎症和肾瘢痕证 据。对<5岁的第一次尿感应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后 尿道瓣膜等尿感诱因。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 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
2
症状体征
因年龄和尿感部位不同而异,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肾盂肾炎、膀 胱炎和无症状性菌尿。
1.肾盂肾炎 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 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 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 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 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输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 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内、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 胱连接处是由肌肉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开口呈斜行裂隙状,起瓣膜作用。当输尿管 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壁内行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形和纵行肌纤维数量和分布 异常或输尿管膀胱开口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输 尿管膀胱反流。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功 能亢进,使膀胱内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也引起VUR,但为 暂时性。
2.血行感染 在败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时,细菌经血流进入肾皮质和肾盂引起尿 感。血行感染以新生儿多见。
.
5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 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20mg/L。膀胱炎时上述实验指标多正常 。2.尿常规检查 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中白细胞≥5个/Hp提示尿路感染 ,若见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肾乳头或膀胱炎可有明显血尿。 尿路炎症严重者,可有短暂明显的蛋白尿。部分病儿可有血尿或终末 血尿。】
2.膀胱炎 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 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 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无症状性菌尿 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 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
.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病机制
主要通过上行和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 抗感染作用: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 质;③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 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
6
4.尿直接涂片找细菌 用一滴均匀新鲜尿液置玻片上烘干,用亚甲蓝或革兰染 色,在高倍或油镜下每视野若见到细菌≥1个,表示尿内菌落计数>10万个/ml。 根据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及细菌形态可作为选用药物治疗的参考。
5.菌尿辅助检查 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作为过筛检查,阳性率可达80%。
6.其他检查 肾小管损伤的其他实验室指标,尿β2-mG,尿N-乙酰-β-D-葡萄 糖苷酶(NAG)增高,尿渗透压降低提示肾盂肾炎。
3.细菌学检查 尿培养是确定诊断的重要证据,要求在抗生素应用前做 ,排尿前勿多饮水。留尿过程中要严格按常规操作以免尿液污染。尿 培养因可受前尿道和尿道周围杂菌的污染,故需在治疗前做清洁中段 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若菌落计数≥10万个/ml有诊断意义,1万~10万 个/ml为可疑。但已有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尿白细胞明显增多 ,尿培养菌落计数为1000~1万个/ml亦应考虑尿感的诊断,此外,某 些革兰阳性球菌如肠链球菌分裂慢,如为1000个/ml亦可诊断尿感。 对婴幼儿和新生儿以及怀疑尿感而留尿困难的小儿,可做耻骨上膀胱 穿刺培养,阳性培养即有诊断意义。留做细菌培养的尿若不能及时送 验时,应暂放4℃冰箱内,否则会影响结果。有发热的尿感应同时做血 培养。大量利尿或已应用抗菌治疗,则影响尿培养的结果。送尿培养 如培养阳性应做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
4
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肾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曲,肾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曲,肾盂肾盏显著扩张,多数肾盏不见乳头压迹。
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复发作引起肾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 也可因肾盏内压力过高引起肾内反流和肾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肾 功能衰竭
泌尿道感染患儿的护理
牛淑敏
.
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简称尿感,是指病 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 或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肾 盂肾炎,后者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较大, 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反复感染可形成肾瘢痕,严重者可 致继发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 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 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 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结构和膀胱排泄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结石、梗阻、 残余尿等引起感染的诱因。
2.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泌尿系统有无先天畸形(如重肾、多囊肾等)、 肾盂积水及其程度。了解肾的大小,有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慢性炎症和肾瘢痕证 据。对<5岁的第一次尿感应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后 尿道瓣膜等尿感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