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Lesson 14 "autumn" teaching plan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2、篇章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章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章4:秋天范文(通用版)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人教 7 上 语文:14秋天 导学案
14秋天导学案学习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导人新课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七年级上14.秋天 导学案
《秋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会写、会解释文中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学会赏析诗中优美的句子;3、学会发现、欣赏身边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了解作者;2、朗读课文,完成课堂检测1。
二、能力提升3、说秋说说你对秋的理解(从色彩、感受等方面来谈);4、诵秋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有能力的可以背诵);5、品秋(1)诗中描绘了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你喜欢哪一幅画面,简单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词准确、生动传神,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
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词用的好,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6、绘秋(选做一题)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上课流程1、导入新课;2、学生结合课堂检测1、2,展示基础知识部分;3、学生自由展示能力提升3;4、每组选一个代表朗读或背诵《秋天》,各组选一个评委进行评比;5、学生交流后展示能力提升5。
6、全班自由展示拓展延伸6。
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丁丁.肥硕.栖.息廖.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
3、为什么说本诗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4、仿写句子秋天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天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
高粱说:,。
棉花说:,。
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证明。
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5、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快乐回收站:......。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4《秋天》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简介: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积累词语。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
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
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出示有关作者资料;补充说明。(板书课题)
测验
字词答案不一致,强调动手查字典的重要性。
预
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诗内容。
1、美诗美读,感知意境。(诗歌阅读,朗读先行。)
2、说说诗人一共描写了几副画面,请分别为它们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再试着说一说每个画面分别展示了秋天什么特点?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梳理脉络。)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
概括要准确且不遗漏内容。
学生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要灵活处理。
研
习
精读研讨,理解诗歌内涵。
说一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ຫໍສະໝຸດ 启发学生有创意地朗读。语言训练
评价时要鼓励学生
注意语言训练
时习
熟读诗歌,练习朗读并掌握生字词
板书设计
秋天
农家丰收图 渔家打鱼(归泊)图 牧羊女思恋图
(丰) (乐) (恋)
教学反思
第14课《秋天》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美诗美读,朗读中指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2.品味想象,教育学生了解诗歌用凝练语言传达出丰富内蕴的特点。
重 点
品味想象,教育学生了解诗歌用凝练语言传达出丰富内蕴的特点。
难 点
赏析精彩语句段落。
课 型
现代文阅读略读课
课 时
1课时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秋天 导学案(人教版)
14《秋天》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课堂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5、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当堂检测(一)拓展练习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6)
课型
诗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感情,揣摩一些词语与句子的精妙;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手
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与学随笔
教与学随笔
课后反思
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 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 家、评论家。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肥硕()青鳊鱼()栖息()乌桕()
枯涸()清冽()梦寐()寥阔()
3、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学习伙伴听(挑感受最深的语句或章节进行诵读;准确流畅,感情真挚,把握节奏;圈点批 注你的感悟)。
4、听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小组展示,有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看哪个小组最优秀。
5、在圈点勾画和批注的基础上,探寻文章的优美之处,采撷精妙。
.6、全诗描绘了秋天的、、
三幅图景,抒发作者对秋天、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互动交流“课前导学”
(二)学生合作,研读解疑
1、为什么说《秋天》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全文创设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氛围?
2、第一节写了山谷伐树和竹篱间收获瓜果的情景,请品味“饱食”和“栖息”的表达效果。
3、为什么说“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的好?
4、品味第二节中“轻轻”和“游戏”二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4秋天
14.秋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线的词注音:丁丁()鳊鱼()寥阔()梦寐()肥硕()枯涸()栖息()清洌( )归泊( )3、解释下列词语。
丁丁:寥阔:栖息:清洌:枯涸:梦寐: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每节诗歌的中心句,并思考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为每幅图画配上一个合适而整齐的标题吗?合作探究——不议不讲1、引导学生进行涵泳朗读,深入意境。
指导学生探究全诗的朗读节奏、重音以及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语句,全班朗读。
(要求:1.情感投入。
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
2. 视觉再现。
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读出轻松、宁静、闲适的感觉。
)①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②想象画面,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充满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没有写出一个喜或是爱字,但是通过作者对秋天景物的细致描述,却真切地流露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品味诗句要求: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②结合各种感官。
如:视觉,听觉等。
③结合内容,抓住富有表现力能传达作者感情的词句。
1.伐木声飘出幽谷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比较它与本文有哪些共同点?秋景[美国]狄金森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0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型:新授课课时:1 课时第14课秋天导学图示教学重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说秋】1、【情感导入】由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②、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预习展示1、填空《秋天》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
代表散文集《》。
2、你认识我吗?知道我的样子吗?丁丁()肥硕()栖()息青鳊()鱼乌桕()叶归泊()寥()阔枯涸()背篓()小桨()梦meì()清liè()3、【读秋】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好重音读出感情1、自由朗读,个性展示,并点评。
2、听老师范读。
三、【品秋】(一)整体感知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漂亮的名字吗?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
要求说出理由。
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二)品析优美的语言(学会合作:小组探究)1、示范品读学方法(第一节)如:“飘、饱食、栖息”等字的赏析总结:传神的词语贴切的修辞感官的运用2、自己品读第二、三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四、【背秋】(背诵速度大比拼)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读读背背,看谁最先圆满完成任务!五、【绘“秋”】(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
那么赶快行动起来,进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六、【板书设计】:(略)教后记:张昕睿。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
原名,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自主学习案1、秋天,会使人联想到漫山遍野的红叶,想到麦浪滚滚的农田,想到硕果累累的山野……秋天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呢?秋天,会使我联想到,想到,想到。
(提示:可以填一个词、一句诗、一幅画、一首曲)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后的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读准字音。
肥硕﹙﹚栖息﹙﹚乌桕﹙﹚梦寐﹙﹚清洌﹙)枯涸﹙﹚寥廓﹙﹚(2)释义。
丁丁: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3、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日图景,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提示:捕捉诗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品析,如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的露珠、冷雾、白霜;体现农家特色的稻香、镰刀等。
从一句(或几句)诗中,我看到了一幅的秋日图景。
4、再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方法链接(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班组姓名: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感知诗歌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案。
【自主学习案】一.走近作者《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意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摄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二.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2.品味下列加点词的深刻含义。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三.文学常识3.本诗作者______,四川万县人。
现代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______________等。
四.整体感知4.根据诗歌内容,概括说说每一小节表现的是具有什么生活特点的秋景图,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谷、农舍、瓜果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面、圆网、渔船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蟋蟀、牛背、牧羊女【课堂探究案】一.脉络梳理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二.语言品析1.本诗语言准确,生动传神。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批注。
学法链接(一):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它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词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大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
课题:14.秋天【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已经,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大胆质疑……3、情感目标:激情投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变现力的语言。
【使用说明】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
(可参读教辅材料)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完成时间30分钟。
Ⅰ.预习见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设计)1、走进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代表诗集《预言》。
他以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察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排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人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但却意味深长。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文艺金奖。
现代诗的基本特征:(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真诚、挚烈的;(2)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3)诗歌还将就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mèi( )3、概括每一小节表现的四具有什么生活特点的秋景图,填在横线上。
:幽谷、农舍、瓜果:江面、圆网、渔船:蟋蟀、牛背、牧羊女Ⅱ. 质询研讨(把本课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设置为探究一、二或任务一、二)探究一: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品味第一小节中用“饱食”“稻香”“肥硕的瓜果”这些词语的作用?最后一句的作用?“栖息”有什么表达效果?探究二:1、品味第二小节中“冷雾”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试品析“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比喻的妙处。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秋天》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内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自测:(一)掌握字音,积累词语。
丁丁()背篓()肥硕()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与四川万州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如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和在;他热切地向往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格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三)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并试着根据下面的示例在书上为全文做好朗读标记。
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谷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四) 你积累的关于写秋的诗句有哪些?请写两句。
三、研讨交流:1、整体感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节诗句各自的画面。
图图图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或将自己不大理解的词句找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
五、小练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
(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点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
《秋天》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二)、整体感知请你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描绘秋天。
诗人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首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把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圈出来了?其次,在读准这些字音的前提下,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节奏,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说一说何其芳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入秋天呢?这么多景物,是不是罗列一下就是秋天了呢?作者何其芳又是怎么安排的?下面我们就一段一段地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三)、研读与欣赏第一段:想一想,在这幅图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想着这些景物一起把课文读一遍,并想一想这幅图应该取个什么名字?第二段:接下来我们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朗读――品味――取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第二段,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第三段:欣赏完了“农家丰收图”,“江边捕鱼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三段,看看这又是怎样的一幅图。
一起把第三段读一遍,想一想:牧羊女眼里看到了什么?她又在梦寐中想些什么?(四)、拓展延伸诗人为我们描绘的三副秋景图,我们都欣赏完了。
秋天是一个季节,是一张很大,很大的画面,而这几幅图只是这张画中的几个点,几个特写,同样,秋天的美可以用镜头去捕捉,用画笔去描摹,我们也可以用语言去描述,下面让我们听着《秋日私语》,看着一幅幅秋日的美景,展开对秋的想象,拿起笔,用一首小诗写下你对秋天的赞美。
(五)、课堂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美,不仅仅是秋天。
我们要用眼睛去搜寻。
用耳朵去聆听,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感受、去体会,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有心人。
(六)、作业布置①熟读并背诵全诗;②用一首小诗写下你对秋日的赞美;③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14《秋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预习形成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
原名,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 )谷 ( )刀背()竹()芦()蟋()
2.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
寥阔:
清洌:
梦寐:
枯涸:
3.填空。
《秋天》选自,作者是。
4.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
方法链接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生自由朗读课文。
5.这首诗只有短短三节,却勾画了秋天特有的韵味,描绘了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画面,试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合作探究
(一)把握主旨
1.这首诗诗画和谐统一,营造了一个清远、清净、清甜、清柔的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秋,给人以深刻印象。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二)品味语言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方法链接
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用词的贴切、准确(2)修辞的运用(3)句式特点(4)表达的感情
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
“饱食”用了拟人的修辞写丰收之景。
3.品析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链接
如何体味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体味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三)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课后的《秋景》,与《秋天》比较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附参考答案
预习形成
1.作者简介
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何永芳
自主学习
1.zhēng qī bāan jiù bó hé幽镰篓篱篷蟀2.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寥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