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共35页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版本
1 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2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3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4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5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6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 《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
7 中华书局点校本
张元济先生与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 ,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 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 而成的。如僧人的百衲衣,所以 称百衲本。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 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 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 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 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 空前的。”
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
•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
《后汉书》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 清,钱大昕(1728—1804)撰。 • 共一百卷,所考“廿二史”,从《史记》至《元史》(除去
《旧五代史》和《明史》) • 《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
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 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 钱大昕年少时即专心读史,“偶有所得,写于别纸”,四十 岁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岁有增益,卷帙滋多”,至 五十五岁编定为一百卷。此后陆续修改并刊刻,至嘉庆二年 (1797年)全书方告刻成,时年钱大昕已经七十岁。
2 《汉书》 汉·班固 4 《三国志》 晋·陈寿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8 《梁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北齐·魏收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赵翼《廿二史札记》
• 清 赵翼(1727~1814)撰。 • 清代史学考据重要著作。计三十六卷,补遗一卷。 • 其以笔记条列方式,考据包括《史记》至《明史》等二十二史
(《旧唐书》及《旧五代史》除外) • 内容主要就史书的编撰(编撰过程、时间,史料来源、真伪)、
体例(异同优劣)加以考据,兼论政事、制度、人物之优劣臧 否。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
志的时候,被人告发,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 ,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
在范晔之前,有关东汉史书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
》为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
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史记(众所周知,故从略)
《汉书》
•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 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 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 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 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 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 稳了脚根。
• 《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 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 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 作出了贡献。
二十四史及其撰者
1 《史记》 汉·司马迁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9 《陈书》 唐·姚思廉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13 《隋书》 唐·魏征等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3 《元史》 明·宋濂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 清王鸣盛(1722—1797)撰。 • 对中国古代史籍一次全面清理。他指出:「十七史者,上
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 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 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 名曰《商榷》也。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 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 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 长、经理、监 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张元 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后陆续主持编校、辑印了《四部丛刊》、《 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等,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在1926年退休之后完成的,是他晚年的 全部心血。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 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 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 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止。
1 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2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3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4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5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6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 《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
7 中华书局点校本
张元济先生与百衲本二十四史
《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 ,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 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 而成的。如僧人的百衲衣,所以 称百衲本。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 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 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 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 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 空前的。”
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
•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
《后汉书》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 清,钱大昕(1728—1804)撰。 • 共一百卷,所考“廿二史”,从《史记》至《元史》(除去
《旧五代史》和《明史》) • 《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
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 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 钱大昕年少时即专心读史,“偶有所得,写于别纸”,四十 岁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岁有增益,卷帙滋多”,至 五十五岁编定为一百卷。此后陆续修改并刊刻,至嘉庆二年 (1797年)全书方告刻成,时年钱大昕已经七十岁。
2 《汉书》 汉·班固 4 《三国志》 晋·陈寿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8 《梁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北齐·魏收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赵翼《廿二史札记》
• 清 赵翼(1727~1814)撰。 • 清代史学考据重要著作。计三十六卷,补遗一卷。 • 其以笔记条列方式,考据包括《史记》至《明史》等二十二史
(《旧唐书》及《旧五代史》除外) • 内容主要就史书的编撰(编撰过程、时间,史料来源、真伪)、
体例(异同优劣)加以考据,兼论政事、制度、人物之优劣臧 否。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
志的时候,被人告发,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 ,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
在范晔之前,有关东汉史书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
》为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
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史记(众所周知,故从略)
《汉书》
•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 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 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 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 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 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 稳了脚根。
• 《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 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 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 作出了贡献。
二十四史及其撰者
1 《史记》 汉·司马迁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9 《陈书》 唐·姚思廉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13 《隋书》 唐·魏征等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3 《元史》 明·宋濂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 清王鸣盛(1722—1797)撰。 • 对中国古代史籍一次全面清理。他指出:「十七史者,上
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 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 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 名曰《商榷》也。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 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 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 长、经理、监 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张元 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后陆续主持编校、辑印了《四部丛刊》、《 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等,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在1926年退休之后完成的,是他晚年的 全部心血。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 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 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 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