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有答案)
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该故事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2.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A.自耕农经济衰退B.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C.统治区域的缩小D.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3.《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
这些原则A.彰显了皇权B.体现了唐律的严密C.践行了礼制D.维护了家族的利益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
上述现象反映了A.多元一体的格局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文化认同的理念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5.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
这表明王韬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6.图1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历史2024.1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
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
这一规定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2.《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
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
”汉代乐府的创立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下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
《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
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由此判断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4.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惩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
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行崇文抑武方针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5.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
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
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
由此可见乡饮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
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1840年英国照会清廷: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历史 2024.01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子》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意在强调井田制A.有助于施行“仁政”B.因统治腐败遭到破坏C.已不合时宜应废除D.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度2.《史记》:“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故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由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国家经济强盛决定政权存续B.争霸战争改变社会文化风尚C.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D.变法改革势必导致国家政治变局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
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
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
”作者重在说明A.南朝文化不及北朝文化先进B.北朝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更大C.南北朝分裂动荡的社会病态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高三历史第 1 页共 6 页4.图 1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
据此可知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5.明代徽商郑璬行商于扬州,“见运河为官民要道,遇粮运辄阻商行,璬捐金别浚一河,使官运无碍,商不留难,至今赖之”据此可知A.扬州城市发展依赖徽商B.明代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运河漕运备受政府重视D.商人群体参与社会治理6.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友人讨论“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说“合肥伯相(李鸿章) 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这一思想A.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夷夏观B.肯定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C.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D.意识到西学难以“体用兼备”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家奋发努力,改善企业管理,刻苦钻研本行技术业务,在全国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推动下,提出“国人愈爱国,国货愈宜精良”“出品精美,创造名牌”,打开产品销售市场。
人教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解答参考
人教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A. 铁犁牛耕的推广B. 耕作技术的改进C. 耕牛的普及D. 农业税制的改革2、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3、宋代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这一系列措施的是:A、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权力B、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限制武官权力C、创立专制主义的理学,强化儒家思想D、行省制改革,加强地方行政效率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事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的陈述,不正确的是:A、标志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开始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组织基础D、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更为艰难的阶段5、北宋时期,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A、农业税收B、商业税收C、盐铁税收D、均输法税收6、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改革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削弱了中央集权B、增加了赋税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C、削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7、以下关于辛亥革命说法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 辛亥革命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民主共和的新时代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 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B. 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 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D. 以上都是9、下列关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描述中,哪一项并非商鞅变法的内容?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实行“连坐法”,加重对人民的压迫D、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10、在明朝实行的“一条鞭法”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内容?A、将各地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征收银两代替实物C、按田亩多少摊派赋役D、取消官吏对百姓的人身控制11、题干: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是在以下哪个事件中?A. 延安整风运动B. 七届二中全会C. 七届三中全会D.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12、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改革开放D.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13、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推动了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传播B. 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4、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B.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取得胜利C.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实现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高潮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5、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儒学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A、推行郡县制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推恩令D、设立太学16、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A、实行三省六部制B、釆用科举制选拔官员C、实行行省制度D、设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系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4.0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夯土建筑技术以及使用该技术所筑的城墙仍属个别情况,但在山东豫东豫北和豫西都发现了类似的城墙。
这些发现可实证当时A.文明交流已超越区域界限B.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C.公共防御设施已得到普及D.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立2.表1为西汉宣帝、元帝在位时发布的部分诏令。
其内容在客观上反映出表1A.西汉王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B.国家仍拥有大量的土地C.因缺少土地沦为贫民的人较多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3.992年,宋太宗在诏书中说,转运使“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靡不由之”,“凡转运使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
其对转运使职责的描述反映出宋代地方机构的基本特点是A.官吏权力重叠交叉并相互掣肘B.地方官员的权力划分界线模糊C.由中央派员直接控制地方财政D.由中央官员行使地方的司法权4.明朗政府“优礼师儒,教官擺给事、御史”等职,如洪武十五年朝廷以“上海县儒学训导顾彧为户部左侍郎”。
其举措旨在A.推广学校教育B.弘扬儒家思想C.稳定社会秩序D.服务现实政治5.图1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
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图1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6.1902年,中英续议的通商行船条约中,第一次规定“由南、北洋大臣在各管辖境内设立牌号注册所一处,派归海关管理其事,各商到局输纳秉公规费,即将贸易牌号呈明注册,不得借给他人使用,至生假冒等弊”。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试卷类型:A高三历史2024.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统治者称颂尧舜禹的统治,启用出身微贱者,提倡国人议政,保留地方自治的乡治、众议的乡校。
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A.推崇儒家民本思想B.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C.突破宗法血缘束缚D.以复古作为政治目标2.秦汉时期,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部族自治,按照户口多少划分部族首领的封邑大小。
同时,将这些部族安置在边郡,对其人民进行授田、征兵等编户化管理。
上述措施旨在A.践行因俗而治理念B.推进民族间交流交融C.完善户籍管理制度D.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3.元代思想家许衡称“宋文章近理者多,然得实理者亦少”,提出将“理”“道”施之于日用平常;主张设立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
这表明许衡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B.注重发挥儒学教化作用C.否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D.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4.图1为清初安徽《霍山县志》对当地经济的相关记载。
据此可认定该地A.高产作物得以推广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C.农作物种植多样化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5.表1为晚清学者梁廷枏在1844—1846年间著述的简介。
据此可知该学者表1著述简介《合省国说》《兰仑偶说》记述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情况《粤道贡国说》收录清初至道光年间,从海道到广州贸易和向清廷“入贡”的暹罗、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与清廷来往国书、藩属入贡条例,以及清朝有关谕旨和地方官奏章A.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借助西学推动政治变革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D.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6.表2为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表。
2024年广西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广西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近代化的内容?A. 政治近代化B. 经济近代化C. 文化近代化D. 简化汉字2、下列事件中,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是:A. 甲午战争B. 抗日战争胜利C. 台湾回归D. 澎湖列岛收回3、题干: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A. 秦始皇通过兼并战争实现了六国的统一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4、题干:下列关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B. 汉武帝设立中朝,分割相权C.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D. 汉武帝推行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5、《诗经》中有大量的表达劳动人民辛苦生活和反抗压迫的诗歌,下列哪一首是反映农民辛勤劳动生活的?A、《采薇》B、《硕鼠》C、《蒹葭》D、《伐檀》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刺史制7、下列关于秦朝建立的历史事件,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
B、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郡县制。
C、秦始皇修建了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
D、秦朝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8、下列关于唐朝衰落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B、边疆战争频繁,国库空虚。
C、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
D、科举制度导致士人阶层专权。
9、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A. 陈独秀B. 鲁迅C. 李大钊D. 胡适 10、以下哪项不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A.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B. 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C. 割香港岛给英国D. 清政府赔偿英国军费2100万元11、数字、《史记》中记载,秦朝统一六国后,制定了“度量衡”标准。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2024.01第一部分第二部分23.(12分)(1)明朝主要起到协调矛盾,维护秩序的作用;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关系;奉行和平政策,没有殖民侵略的意图和行为。
西方国家剥夺当地居民的海洋航行权利;杀人越货;建立殖民据点;垄断贸易以牟取暴利;实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说明:如果学生分“理念”“方式”“措施”等对比项组织答案,信息概括准确、价值观正确,也可)(2)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影响:促进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西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物资与市场。
(或: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冲击与破坏,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困与落后,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
(说明:如果学生从世界市场扩展、世界联系加强等方面分析,也可)24.(12分)(1)“新民”一词最早是西周改造殷商遗民时提出的,后来强调根据时代发展去除旧的习俗和观念,遵循社会基本伦理道德,成为良好品德的人。
(2)随着近代民族危机加剧(如果列出具体的史事,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略、《辛丑条约》签订也可),新民思想有了丰富和发展。
严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郑观应强调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实现新民的理想。
梁启超强调,“新民”思想的关键在于使国民真正树立起国家主人的意识,将其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起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新文化运动兴起。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新人,重视民众的力量,强调互助和奉献的精神,并用唯物史观解释社会经济组织改造与人们思想观念革新的关系。
从新民到新人观念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对于争取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对于救亡图存的认识。
2023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下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晚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工冶铁技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商周时期最主要的金属冶炼技术是青铜冶炼,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秦攻齐,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观察下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最早形成于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域的有关知识。
图片中箭头所指为西北部地区,即我国古代狭义的西域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地区经张骞沟通,加强了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汉宣帝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力。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三项不是最早,排除。
选择题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根所指的这三种机械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其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对欧洲科学技术的传播、精神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指南针被用于航海事业,为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进而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西城区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天下一家”的观念已经出现。
周朝统治者将各地区、各部族的人们广泛地联络起来,使人们有了统一的“网络系统”进行沟通。
这个“网络系统”包括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 周朝统治者将各地区、各部族的人们广泛地联络起来”可以推知本题所涉及的”网络系统”应当包括了网络地方和网络部族两个方面。
①禅让制早在夏朝时候就已经被世袭制所取代,且与材料主旨干脆联系,故错误解除A选项;分封制度是西周用来联系地方的制度而宗法制度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用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制度,符合材料主旨,故②③正确,B选项正确;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渐渐形成的地方管理制度,渐渐被封建王朝所运用,并未被周朝统治者推崇,故④错误,因此C选项和D选项含有④,故分别错误。
2.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 “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D.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涉及的学问主要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依据材料的问题设问主要针对的是经济方面对于旧贵族的打击。
A选项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文化和法律方面与设问方向不符合,故错误;B选项的内容主要是地方政治举措——郡县制的推广,不符合材料设问方向,故错误;C选项涉及内容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和推行新赋税制度,是经济的举措,同时承认新兴地主的利益打击传统贵族的利益,符合题意故正确;D选项的内容虽然也和经济有关,但是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非打击贵族,故D选项错误。
3.有学者写道:“并一海内,废封建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把法度衡石丈尺都划一,又治天下驰道。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质量监测考试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年,辽宁阜新他尺沟遗址发掘出土了400余件陶器,大多数陶器表面有字纹、弦纹、几何纹等。
此外,还出土了600余件大型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
另外,还有8件非常珍贵的玉斧出土。
据此判断,当时该地()A.社会发展处于新石器时代B.奴隶制文明较发达C.手工业技艺水平世界领先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2.表1为《尹湾汉墓竹简》之《集簿》和《东海郡吏员簿》所见太守府的吏员名目及人数表(少吏为低级官吏,一般为办事人员)。
这反映出当时()表1A.基层官僚体系日益僵化B.中央集权受到一定冲击C.地方行政运作有所保障D.朝廷废止郡国并行体制3.唐代大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宣抚使崔戎称,“西川税科,旧有苗青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征敛不时,烦扰颇甚。
今令并省税名目,一切勒停,尽依诸处为两限,有青苗约立第等,颁给户帖,两税之外余名一切勒停。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赋税制度改革具有一定配套措施B.朝廷财政收入得到了保障C.两税法实施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D.藩镇割据影响了政府税收4.两宋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传统的政治军事性人口与市场发生了更多的联系。
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这些现象()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使城市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D.促进了大都市社会经济转型5.明清时期,民众一般把城隍归为下列几类:都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绥靖侯)掌管府;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
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以下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B、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粮食产量增加C、土地兼并现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D、农业税收制度的改革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错误的是:A、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B、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D、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困境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书五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老子》。
B、五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广泛用于科举考试。
D、五经中《乐》的部分在汉代后失传。
4、下列关于宋朝时期“市舶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市舶司是宋朝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B、市舶司的设立有助于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C、市舶司主要职责包括征收关税、检查海船和管理货物交易。
D、市舶司的职责全部设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
5、下列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1840年,英国因贸易差额问题发动了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842年,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D、《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
6、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制度得到了广泛推广。
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 商业贸易的繁荣C. 纸币的广泛使用D. 海外殖民地的建立8、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下列哪项不属于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A.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B. 中国瓷器和丝绸远销欧洲C. 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9、以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战略大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发生在1935年B.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战略大转移的一部分,发生在1940年C.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战略大转移,发生在1937年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中国军队战略大转移,发生在1942年 10、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B. 工商业改造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C.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集体化D. 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1、根据古籍记载,以下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B. 郡县制C. 统一度量衡D. 推行儒家思想12、在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核心是:A. 联俄B. 联共C. 扶助农工D. 改革政治制度13、在明朝中后期,哪一项政策反映了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转变?A. 海禁政策B. 开放海禁C. 朝贡贸易D. 闭关锁国14、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哪些重要社会变革?(请选择最符合的一项)A.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与五四运动D. 长征与抗日战争15、下列关于唐朝政治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唐朝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更加公平C. 唐朝设立了监察机构,加强了官员的监督D. 唐朝实行府兵制,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16、以下关于宋代经济的描述,错误的是:A. 宋代手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B. 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C. 宋代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D. 宋代海外贸易活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题:(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错误的是: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宋朝实行中书省制D. 明朝实行内阁制度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 新文化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D.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3、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A.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B. 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 主要通过广州一口通商D. 对外贸易完全自由开放,没有政府管制4、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能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张之洞D. 严复5、下列哪一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A、分封制B、郡县制C、井田制D、族田制6、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主要反映了:A、文化统一的需要B、经济发展的需要C、军事扩张的需要D、选拔官吏的需要7、【题目】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它主张以“道”为本,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思想属于以下哪位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庄子D. 韩非8、【题目】20世纪初,一场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场变革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下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B. 以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C. 加强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贸易D. 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体系形成9、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 科举考试始于唐朝,止于清朝末年B. 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武艺和体能C. 科举考试对所有社会阶层开放,包括平民百姓D. 科举考试的内容仅限于儒家经典 10、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实质性步骤是什么?A.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C. 欧共体的创建D. 欧盟的正式成立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同步考试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三历史上册期末同步考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商朝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商王实行分封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 商朝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系D. 商朝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中央集权的基础答案:B解析:商朝时期,商王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实行内外服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尚未形成完备的官僚体系,故C项错误;商朝政治制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内外服制度体现了商王对地方的控制,且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项正确。
2.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郡县制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答案:C解析: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故A、B、D项均正确;但郡县制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因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济、军事、政治等,故C项错误。
3.下列关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设置西域都护D. 设立刺史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控制,设立刺史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故A、B、D项均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设置西域都护是在汉宣帝时期,用以管理西域地区,不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C项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B. 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C. 三省六部制导致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他们共同商议军国大事,但最后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三省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故A项正确;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并非直接对皇帝负责,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D项错误。
2024年部编版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部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王朝时期。
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描述了夏朝的第一个国王?A、启B、汤C、禹D、桀2、《史记》中对周公的评价极高,周公与周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哪项制度是周公在西周时期确立的?A、王位世袭制B、维新变法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3、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果?A、农业集体化B、国有企业改革C、改革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题干: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5、题干: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普及B. 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C.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D.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6、题干: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D. 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7、商鞅变法中最为激进的措施是哪一项?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8、下列哪一项是汉武帝推动大一统的重要措施之一?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均田制D、分封制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内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0、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以下不正确的是:A. 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思想B. 兴起于20世纪初,结束于1919年五四运动C. 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 是一场全面反对封建思想的运动11、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装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年”的叫法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变化过程。
商朝因非常重视年头岁尾时对祖先的祭祀,故称之为“祀”;周朝认为农业的丰歉关乎社会的正常运作,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故称之为“年”,并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从“祀”到“年”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宗族观念的淡化B .农业技术的进步C .民本思想的发展D .血缘关系的疏远2.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
据此可知( )A .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B .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C .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D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3.唐朝前期税收由国家统收统支。
安史之乱后,政府税收形成两大类目,一类为中央直接收益税,另一类属于中央与地方分享税。
780年规定,税收以州为单位划分为留州(留作本州用度)、送使(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上供(上交给中央政府)三部分。
唐朝赋税制的变化( )A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表明中央集权逐步弱化C .反映了财政体制逐步完善D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如图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
这说明了( )A .统治基础的扩大B .崇尚教育的风气C .儒家思想的弱化D .重文抑武的政策5.据记载,自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后,“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用度日益华靡,物力日益耗蠹”俨然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24. 图6是魏晋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郡望分布图。
据此可推知,当时A.中原地区文化昌盛B.南方尚未得到开发C.边疆缺乏有效管理D.政治中心发生转移25.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末年则增设了“授试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
这一变化反映了A.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B.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C.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D.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衰落2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周礼·地官·遗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语言杂乱),其事乱。
”《国语·齐语》“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商君书》“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魏李悝语) 《汉书·食货志》A.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 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D.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27.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
“空想”主要是因为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28.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29.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30.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
贯穿于这三次思想解放的主线是A.市场经济B.拨乱反正C.依法治国D.改革开放31. 古代罗马的法学家发明了这样一条定则,即“奴隶不是人”,并把它载入《法学阶梯》之中。
法学家盖乌斯和乌尔比安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奴隶即畜类,是“另一种家畜”。
这主要反映出古代罗马法A.保护私有制的本质特征B.缺乏“人人平等”的理念C.仅保护奴隶主阶层特权D.公法和私法都有较快发展32.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是“世界主义”的深刻体现。
这里对“世界主义”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美国A.企图掌控全球生产B.要求充当世界宪兵C.主导全球经济发展D.冷战战略面向全球33. 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抑制农村土地兼并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4.《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
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
这说明电影艺术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35. 美国学者卡尔·贝克尔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同时他又说: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
强调的是历史研究A.应该重视史料研究B.是主观认识的过程C.兼具相对性客观性D.应不断提出新观点二.综合题(一)必考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西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材料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古希腊烹饪是西方饮食文明之源。
……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主要见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还有一些出土文物可以提供部分线索。
……希腊文明是建立在葡萄酒和橄榄油基础上的。
而主食种植并不多,使得副食占有重要地位。
希腊用橄榄榨制橄榄油,不仅供本国人使用,而且外销其他国家。
希腊也从国外引进许多新的水果、蔬菜和调味料等.进一步丰富了食物原料。
其中,葡萄和橄榄的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希腊人用葡萄酿造出大量美酒。
有了丰富的食材使希腊美食文化成为经久不衰沿袭至今的最具希望文明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古代饮食文化概论》材料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段拿来主义的历史:北方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小麦,系史前从西亚、中亚传入;葡萄、胡萝卜、芝麻、西瓜等蔬菜水果,则是西汉及以后循丝绸之路传来;今天的大众菜辣椒、番薯、土豆、番茄是美洲大陆的土产,而菜市场司空见惯的罗非鱼、红遍大江南北的小龙虾,则分别来自非洲和北美……如果没有“拿来主义”,今天的川菜将只能用山茱萸调和辣味,早点将没有烧饼,餐桌上将没有馒头和土豆,许多“毕业族”一生中第一道亲手做的菜——西红柿炒鸡蛋恐怕也得改改,这样的“传统”,显然并非真正的中国饮食文化精髓。
--《饮食文化的“拿来主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古代中国及希腊膳食的特点及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拿来主义”历史产生的原因。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传统,显然并非真正的中国饮食文化精髓”这一观点。
(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指出“人类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
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彼此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吴于廑先生的这一观点中“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选取的史实准、逻辑清晰、思维全面。
)(二)选考题请考生在第44 、45 、46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
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
倪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
……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
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
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位。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
到1947年4 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
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7分)…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爆发,进军途中,起义军一度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
但是由于遭受强敌阻击,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以及邱国轩团叛变,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
9月19日,各路起义军汇集至浏阳县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论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
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现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已经没有可能在城市取得胜利,应该到敌人统治薄弱、群众条件较好的农村去。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向湘赣边农村进军。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做出转向农村战略的重大意义。
(7分)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张之洞是第一个从他在长江中游的基地武昌把新口号应用到工业项目的主要政界人物。
他深刻了解到建立工业的重要性。
只要行得通,张之洞并不反对商人的合作。
虽然他对商人的能力和爱国心的评价并不甚佳,但他很现实,认为商人的支持是必要的。
不过,他不许商人负经营管理的责任”。
19世纪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
有人认为张之洞“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
——摘自《剑桥晚清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时期张之洞对商人的态度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之洞“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的观点。
(7分)历史试题答案ABBAC ADABD DC40.(25分)(1)特点:同:食材丰富。
(2分)异:古代中国粮食作物丰富,膳食结构中主、副食分明,以主食为主;古代希腊经济作物繁多,膳食结构中主副食界限不清。
(4分)原因:中国农业发达,平原地区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产量高;古代希腊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产量低,不能自给;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6分)(2)原因:古代中国主要是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西方交往加强;近代中国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传入中国。
(4分)看法:主要围绕“拿来主义”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同意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