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0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 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吧上 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 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形成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 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 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 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抛去“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战略决策。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 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 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 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 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城市改革
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07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 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 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 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 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 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 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政治 和经济两个方面,而且相互交织:
政治 领域: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 斗争问题上 ,出现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 大化的错误。
经济领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 速度上,出现了盲目求快的“左”倾冒 进错误,突出表现就是“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
*时间:1959——1961年 *原因:
(1)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最重要) (2)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毁约
(3)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四、七千人大会
*时间:1962年初
*目的: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战胜困难
*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中央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 为“反右倾”受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影响:1962年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时间: 1958年 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实施中的核心:速度是灵魂 (强调“多” 和“快”) ——违背了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状况的美好愿望, 但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
*时间: 1958年 *特点: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提高计 划指标
*突出表现:工业——大炼钢铁运动
农业——追求粮食高产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财富和人 力的巨大浪费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特点: 一大(规模)二公(公有化程度) *结果: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严重 下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 *问题实质:片面强调公有化水平,脱离中国 农村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1956年至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1956年至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一、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随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八大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
中国学术界和中共本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中共八大提出了一条正确的路线,而把此后20余年内中国激进和极端的发展道路及其后果,归结为对八大路线的背离,同时又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与八大连接起来。
二、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它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一化三改造。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具有两面性,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四、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1.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2.大庆油田:1959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一座油井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出油的日子又临近国庆,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五、1961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十年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修改了“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曲解 特征:
大跃进: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影响: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积极性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
(2)经济建设方针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三、探索中的曲折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2.;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
3.克服措施: (1)1960年冬,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具创造性,是一次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 ①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 内容: 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国内政治生活主题:
③方法:
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诊断是正确 的,因为这一诊断
第六单元_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_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线索:1、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复习策略:1.紧扣一条主线索,即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亦是其中一部分。
2.学习本单元知识,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现象相结合,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复习时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4.注意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新1.准备——新政协会议(1)召开:(2)主要任务:2.经过——新政府成立(1)成立:(2)特色: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3.意义:(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颁布宪法(1)目的:(2)时间: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3)内容:(4)性质:(5)意义:2.完善法制(1)背景: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力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2)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多部法律。
【课后习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2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包括以下几点:(1)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它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答:(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①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②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③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和方针政策。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意义①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来,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为保证如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答:(1)“大跃进”运动的原因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继迅速顺利,产生了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内驱力,而毛泽东等领导人没有驾驭好这种内驱力。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毛泽东“一言堂”倾向相对严重,导致党的决策过于盲目偏颇。
③紧张的国际形势,制约中国为求生存发展而“大跃进”;苏联的急躁冒进,促使中国以苏联为师而“大跃进”。
(2)“大跃进”运动产生的影响①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的秩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各方面的紧张,影响到各个阶层的关系,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②政治上,左倾思想更加严重。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使人民不积极进取,铺张浪费,不计成本。
6 共和国的脊梁
一、“铁人”王进喜
你知道“铁人”的 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中, 王进喜有哪些突出的 事迹?东北石油会战 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 义?
大庆油田的钻机
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 平原中部,介于哈尔滨市和齐齐 哈尔市之间。
1959年9月26日, 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 境内的一口探井喷出了 工业油流,根据地质勘 探资料推测,这里很可 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 源。当时正值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 前夕,因此取名为“大 庆油田”。
你知道吗?
“两弹”是指什么?世界上第 一颗原子弹是哪国发明的?我国为 什么要制造核武器?
1、 1964 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原子弹; 1967 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2、为我国核武器作出卓越贡献的 是 邓稼先 ,他被誉为 两弹元勋 。 3、我国自行研制两弹成功,有何重要 意义?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雷锋
看书第一段找答案: 十年探索时期:1956到1966年,在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涌现 出 王进喜 、邓稼先 、_______ 焦裕禄 、 雷锋 等众多先进代表,他们被誉为 ______ “ 共和国的脊梁 ”。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1956后十年,十年探索曲折行。 石油会战在大庆,“铁人精神”王进喜。 呕心沥血邓稼先,“两弹元勋”誉美名。 身先士卒焦裕禄,县委书记好榜样。 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1.我国自行研制两弹成功, 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何影响?
对中国而言,增加了维护国家安全 的重要手段; 对国际社会来说,打破了美、苏两 霸的核垄断.
焦裕禄
焦裕禄(1922—1964年), 山东淄博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曾任区长、县委书记。 1962年12月,焦裕禄开始任中共 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当时, 兰考县遭受旱涝、风沙、盐碱三 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 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 面貌大为改观。焦裕禄同志身患 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 最后。他被群众誉为“县委书记 的榜样”。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画“ 大 跃 进 ” 时 的 宣 传
错误: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感悟历史】
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 亩产情况----你信吗?
6月30日报道5103斤 1月9日报道2000斤
7月25日报道9195斤
9月25日报道130434斤 “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 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 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
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时间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过渡时期”的含义
1、内容: 2、特点:
一 化 三 改
建设 和 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3、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生产关系变革
过渡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49 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2006.12
4
(三)、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 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冬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共同作用”,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了人民政权。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A.开国大典的意义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
ppt模板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时期(高三历史)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曲折和失误 1.原因: 2.表现:1958年高举“三面红旗”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以大量钢铁为中心, 特点 (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3.影响:
“三面红旗”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五 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会后,全国各 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 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 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 进”的主要步骤。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 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 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 高指标
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1956-1966)
考点原文
文化大革命;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 化;文革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文革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解析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 要性和艰巨性;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 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的 影响
论述1956到1966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论述1956到1966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1956到1966年这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十年里,中国探索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基本经验。
首先,这十年间,中国注重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化方面,中国大力推动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同时,中国也注重农业的现代化,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这十年间,中国注重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推进。
中国重视培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推动科技发展,提高了人民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水平。
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外,这十年间,中国注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民群众的组织发展。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使农民群众从根本上改变了剥削压迫的状况,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推动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和组织能力。
这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后,这十年间,中国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总结起来,1956到1966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表明,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人力资源和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民群众的组织发展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鹰厦 铁路)、三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 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P20)
一、“一化三改”的内容及其意义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木工合作社
B.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
中考真题演练
5.(2022·青海)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艰辛探索
中良 共好 八开 大端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 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 开始。
国防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64)
焦裕禄 雷锋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邓稼先 王进喜
①代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战士——雷锋 模范人物 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②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D】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十一】十年探索时期
(十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年)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评价: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指导思想(原因):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性质、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3.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1959-1961年)主观原因(主要原因):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②“反右倾”斗争加剧错误(“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认为庐山会议是一场阶级斗争,从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把它引申到党内。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失误
(一)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内容、评价(积、局)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特点?危害?
3.反右倾斗争
(二)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调整?)
(三)教训—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的发展: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经过几个月的盲目蛮干, 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 到年底,宣布钢产量到达 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 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确定 的钢产量翻番的指标从数量 上说算是完成了,但给国民 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 相当严重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一定程度上脱离苏联模
式的束缚; 国内: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一五”计划成就巨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党中央急于求成; 3.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问题思考]
1.十年探索中有哪些正确的探索?为何是正确的?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 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 理的农村社会组织。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 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 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所谓“大”,就是 规模大。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 度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四、十年探索的成就 1.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石油自给)
2.科技(原子弹、核能、导弹)
1959年建成的 大庆油田 炼油厂一角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66——1976)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国内
2.十年探索中又有哪些重大失误?理由说明。为何 有失误? 给予你怎样的现实思考和启示?
二、十年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发表(1956,选修4P102): 经济建设、政治生活—形成 社建 初步系统的思路
2.中共“八大”(1956) : 背景、 内容3、意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1957,选修4)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团结—批评—团结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是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1吨 生铁的成本费,大高炉100元左右,用小高炉和土 高炉则高达300元左右。1958年仅炼铁补贴一项, 国家财政的支出就高达40亿元,超过当年财政总收 入的1/10。其次是使基本建设规模和职工队伍急剧 膨胀。再次是严重冲击和挤占了农业、轻工业生产。 丰产的秋季作物因无人收获而大量烂在地里。北京 王麻子刀剪厂有300多名职工被调去炼铁,只留下 下20多人生产刀剪,刀剪产量从每月3.5万把锐减 到3000把。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 须适合生产力水平 ;
2)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 3)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八大的路线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 中心工作,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强大国家的路线。这一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 基本结束的国情和民意,又富有创造精神。 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 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无疑是正确 的。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