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xx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xx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

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而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漠视,而上世纪50年代起,促进美国农业生产产量和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还认为在现代经济中,人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这是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的,后来经过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低收入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和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因而他主张从权力关系、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而实现收入平等,增加贫困人口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投资引诱,此外他还主张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二、扶贫的主要模式

1、财政扶贫模式

财政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财政、税收优惠等方式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我国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文中明确指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贫困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不但包括来自于国家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还包括地方财政自筹扶贫资金等。我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达到中央补助各省财政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并将有关资金投入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财政扶贫模式为我国农村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扶贫资金整合难度大。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扶贫资金外还投入了其他的“三农资金”,例如村村通、危房改造等资金,但资金管理权分散在各个主管部门,由于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致使资金使用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二是资金投入缺乏后继之力,成果难以巩固。扶贫项目实施时,农村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项目实施后,由于缺乏后续的资金投入和管理,使得修建的道路、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缺乏维修维护资金而无法正常使用,贫困成果难以得到巩画。三是财政扶贫项目监管难,效率提升难。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报账制在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报账制度不但使财政系统与扶贫系统在扶贫职能上重合,而且财政系统仅仅扶贫一项工作就忙得不可幵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而扶贫系统却普遍面临经费短缺的状况,甚至影响了相关项目的实施与完工。再加上项目过于分散,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扶贫部门难以真正有效地对每个项目进行全程的监控。另一方面,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度,但由于项目多,资金少,财政部门只能在对报账手续的完整性、合规定性进行审查,无法对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导致财政监管无力。

2、产业化扶贫模式

产业化扶贫的实质,就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激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靠自己力量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路子。

产业化扶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一是实现了共赢。产业化扶贫促使政府、企业和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各自的优势和一系列的产业化扶贫手段,促使企业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并获得相应的规模化经济效益;而通过产业化的组建,农户的生产风险得到了降低,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户收入提高明显。在国家产业扶持下,贫困

地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促使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从而促使参与经营的贫困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

产业化扶贫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趋同。我国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传统农业相似,结构相同,不具有地域特色性,在开发时不注重产业区别,而是照抄照搬,极易导致同类农产品供大于求,不但不能增加收入反而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二是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容易偏离扶贫目标。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在遭遇市场风险或自然风险时,企业利益和农户利益无法兼得,企业就会将农户推向市场,使其利益受损,从而使农户丧失信心。三是产业化扶贫追求短期高效益,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贫困地区为了追求短期髙效益,在扶贫开发时不顾及生态环境,把一些环境污染项目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从而造成土地荒漠、水源污染、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等结果,使得当地脱贫致富更加困难。

3、整村推进扶贫模式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后期,甘肃等地探索出了一种能够融合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村为单位,其特点是由贫困户全程参与项目的选择、实施、管理和监督,政府则以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为主,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整村推进着眼于村级的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村推进的方针。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集中资金建设项目,达到”集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

一是整合扶贫资源,解决重点问题。该模式注重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最突出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扶贫效果显著。二是强调贫困人口参与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民主确定扶贫收益人群,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真贫困人口得到帮扶,使得贫困工作的精准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三是把项目管理引入了村级建设,更加有利于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