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的经济分析
康乾盛世的解释
康乾盛世的解释
康乾盛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始于康熙帝在位时期,终于乾隆帝退位之际。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政治上,康乾盛世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部叛乱等重大事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经济上,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陶瓷业和茶叶贸易等行业,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保护了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上,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曹雪芹、纪昀、黄宗羲等。
同时,清朝还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的管理和控制,实行了文字狱等措施,限制了思想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封建社会稳定与固守的代表
清朝的封建社会稳定与固守的代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稳定和固守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封建制度形成的必然。
本文将探讨清朝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并分析一些代表性的固守行为。
一、清朝封建社会的稳定清朝的封建社会稳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经济发展:清朝在封建制度下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康乾盛世是清朝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康熙、雍正、乾隆等统治者开创了“海禁”政策,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内的商品供给,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中央集权:清朝统治者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清朝设立了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统治者对地方行政的严密掌控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3. 社会等级制度:清朝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各个阶层的人员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
这种等级制度使封建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各司其职,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清朝封建社会的固守清朝封建社会的固守表现在许多方面,以下列举其中的几个代表性的行为。
1. 文化传承:清朝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封建士族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教育来强化其统治地位。
清朝政府任用儒学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制度的地位。
2. 社会礼仪:清朝对于社会礼仪的重视是封建社会固守的一种表现。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官制和等级制度,社会各个阶层必须按照规定的礼仪行为来展示自己的身份,遵守社会规范。
3. 女性地位的束缚:清朝对女性地位的束缚是封建社会固守的一个方面。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遵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
妇女无法参与社会事务,只能居于家庭的角色,在家庭内部发挥作用。
三、清朝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清朝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固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清朝封建社会的一些局限性。
1. 社会阶级固化: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固化。
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决定,而不是个人的才能和努力,限制了人才的发挥和流动。
2. 经济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清朝封建社会仍然存在许多经济落后的问题。
《康乾盛世》的教案
《康乾盛世》的教案第一章:康乾盛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康乾盛世的时间背景和基本概念。
掌握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康乾盛世的时间范围和定义。
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康乾盛世时期的北京故宫,引发学生对康乾盛世的兴趣。
讲授知识点:教师讲解康乾盛世的时间背景和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康乾盛世的概念。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阅读材料,加深对康乾盛世的理解。
教师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对康乾盛世概念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2.1 教学目标了解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特点和影响。
分析康乾盛世政治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特点:皇帝专制、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等。
康乾盛世政治制度的影响: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
2.3 教学活动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特点和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康乾盛世政治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
小组报告:学生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特点,进行报告并展示相关资料。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康乾盛世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评估学生的思考题回答和对康乾盛世政治制度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康乾盛世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康乾盛世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的兴趣。
讲授知识点:教师讲解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理解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与时俱进工业文明 坚持固守农业文明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清朝手工织布机
清英 朝国
英国的纺织工厂
清朝水师旧式帅船
英国汽船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 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
五十年后爆发的鸦片战争最终验证了这一切。 历史证明,选择的不同,命运也会不同! 我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展望今天……
认识“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 ”“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 个盛世,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是清 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 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 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 速,疆域辽阔。
清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之 手工业篇
选制官窑 各类瓷器
表现一:传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染布坊
根据图片及P97课文找出清前期手工业发展 表现
表现二: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探究:
根(据苏材州)料东归城纳之出民手多习工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场,的机特户点
佛山名镇隶棉官江籍宁。著名雇的工机之户 人从,江记南丝日织受业的值整,个生产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2)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提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 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康乾盛世比较分析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康乾盛世比较分析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据传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相同点:1.注重人才。
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
2.注重改革。
唐太宗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玄宗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
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
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
康乾盛世时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
废除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改变了他们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3.发展农业。
唐太宗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造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伍,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总体上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弊大于利。
三、轻松过关1.“康乾盛世”时,在位的皇帝有 ( )①顺治帝②康熙帝③乾隆帝④雍正帝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2.清朝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苏州 B.杭州 C.南京 D.无锡3.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工商并举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4.统治集团逐渐奢侈腐朽,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始于 ( )A.顺治时 B.康熙时 C.乾隆初期 D.乾隆中期5.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对外开放港口与国外贸易,这一处是 ( )A.广州 B.宁波 C.厦门 D.南京6.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依次是 ( )①顺治帝②雍正帝③康熙帝④乾隆帝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7.我国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最早是在 ( )A.汉朝时 B.唐朝时 C.元朝时 D.明朝时8.下列地区,其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的有 ( )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9.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形成于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10.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流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11.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御作用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联系C.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D.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四、探究拓展1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对康乾盛世的认识
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强力量的对比速发生逆转。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
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乱,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
专题06 “落日余晖”下的盛世危机-2023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
衔接点06 “落日余晖”下的盛世危机一、“康乾盛世”时的中国盛极一时,但为何随后却遭到西方国家“吊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天朝上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压,国家民族堪称被多方位“碾压吊打”。
那么,时间往前推,在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即康乾盛世时代,我国当时尚处在世界前列,能否打得过西方?(一)康乾盛世下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要素。
1、经济方面,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治世”,也就是清王朝最为强盛时期——“康乾盛世”,持续近150年。
当时我国依然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和整个西太平洋的绝对霸主,体量巨大,实力绝伦。
虽然是作为农业经济的顶峰时期,但是经济总量占比世界依然达到近1/5,这一规模相比于当时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最初期的西方列强来说,也是不遑多让。
2、政治方面,康乾时代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最高点的阶段,皇权专制制度走向最顶峰,“皇帝一统,政令通行,四海升平,宇内宴服”。
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整体处在相对最为稳健和成熟的阶段,官僚体系、各项政治制度运作执行十分高效通畅,整个国家、社会紧紧地结成一个整体。
3、军事方面,就军队战斗力与武器装备等方面来讲,康熙和乾隆这前后两个60年其实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康熙年间,比较典型的战斗,如对准噶尔部的战争,清军采取的主要战法就是火炮开路,冷兵器骑兵冲锋。
而到了乾隆年间,同样地对回部、对准噶尔战争,清军采取的主要战法已经是变为鸟枪步兵方阵+轻型火炮+披甲骑兵突击的新形式,无论是战术战法,还是武器装备等都有了不小的升级优化。
(二)与西方差距1、西方在乾隆时代的末期,英国已经率先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已经陆续在多国确立,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实力强劲,对外开拓意识十分强烈,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瓜分狂潮已经来临。
2、军事这方面来看,康乾时代的中国是与西方列强有不少差距的.与“康乾盛世”同时,当时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已经基本建成木壳大舰已经成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共34张PPT)
清代开荒执照
清朝开荒执照的发放,可以从另一个方面 说明清朝是如何鼓励垦荒的。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纺织图
清朝手工工场
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今江苏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 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
从清代纺织图可以看出,清代纺织 业比较发达,纺织的工序比较细。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 染、制瓷等手工业,品种繁 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 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想一想: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具体表 现有哪些?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 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 人。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 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 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 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 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 的现象。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 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思考: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 生了什么影响?
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 了商品销售市场。 2.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 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 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 经济的持续发展。
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学繁荣与社会背景考察
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学繁荣与社会背景考察1. 引言1.1 概述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位于清朝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制度与等级观念的形成,为文学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政治稳定与国家发展、经济繁荣与商业兴盛以及社会制度与等级观念对于文学繁荣的影响。
接着,探讨文学繁荣的原因及特点,包括政府的支持与倡导、文化环境的培育与创新意识以及文学流派的多样性与发展。
然后,介绍康乾盛世时期一些代表作品,包括戏曲艺术、诗歌创作以及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突破。
最后,总结文学繁荣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康乾盛世对后世文学演变的影响力,并提出对当前文学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学繁荣与社会背景的考察,深入了解该时期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力。
通过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对于文学繁荣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康乾盛世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同时,本文也试图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启示,为当前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2. 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背景2.1 政治稳定与国家发展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由于康雍乾三位皇帝执政有力,清朝政权得以巩固和延续。
充满能力和智慧的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生机并实现了较为持续的发展。
他们注重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沟通,积极与各地方官员交流,并通过改革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2 经济繁荣与商业兴盛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灌溉设施的完善,农民们取得了可观的收成,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清朝向全国推广种植新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并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此外,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商业蓬勃发展。
随着交通和运输系统的改善,贸易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康乾盛世》的教案
《康乾盛世》的教案第一章:康乾盛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康乾盛世的时间背景和基本概念。
理解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康乾盛世的时间范围和背景介绍。
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康乾盛世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康乾盛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事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康乾盛世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
第二章: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2.1 教学目标了解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特点和运作方式。
理解康乾盛世政治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特点,如科举制度、官僚制度等。
康乾盛世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如皇帝的治理方式、政治决策过程等。
康乾盛世政治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特点和运作方式。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康乾盛世政治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事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康乾盛世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
第三章: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3.1 教学目标了解康乾盛世的经济特点和成就。
理解康乾盛世经济繁荣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康乾盛世的经济特点,如农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等。
康乾盛世经济成就的具体表现,如粮食产量增加、商业市场规模扩大等。
康乾盛世经济繁荣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康乾盛世的经济特点和成就。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的具体事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康乾盛世经济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作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清朝经济繁荣表现
清朝经济繁荣表现
清朝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发展:清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引进和推广了一些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2. 手工业和商业兴盛:清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
各地手工业制造出口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巨大利润。
3. 市场经济发展: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市场,如北京的西单、扬州的东关街等,这些市场成为商品交易中心,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4. 海外贸易:清朝时期加强了对外贸易,进行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并且开通了对外贸易的一些口岸,如广州、福州、苏州等,增加了国家的贸易额。
5. 工商业发展:清朝时期一些地区的工商业蓬勃发展,如江南一带的纺织、造纸业,山西的铁矿业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总的来说,清朝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经济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经济实力相对较为强大,国内外贸易繁荣,对外文化交流也较为频繁,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1. 古城西安随着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西安成为今年暑期旅游的热门城市。
(1)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定都于()A.大都B.镐京C.长安D.汴京(2)下图为秦朝形势图,其都城咸阳(今西安附近)位于图中的哪一区域?()A.A地B.B地C.C地D.D地(3)下列朝代中,以长安为都城的是()(双选)A.商朝B.西汉C.隋朝D.元朝(4)某旅游团来到古城西安,参观了以下景点。
依据提示,选择与其匹配的简介。
A.秦始皇陵兵马俑B.姜寨遗址C.大雁塔进士题名帖D.唐玄宗的华清宫①科举考试及第的见证()②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③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④追忆开元盛世,缅怀盛唐景象之处()(5)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一诗中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反映了唐都城长安是(双选)()A.中外交流聚集地B.市舶司管辖地C.经济重心所在地D.专制主义象征地(6)汉唐时期,以长安为起点向西通往欧洲和非洲的贸易通道是()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太平洋丝绸之D.新航路路(7)综合本题信息,你如何认识古城西安的历史地位?请简要说明。
2. 典籍中国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价值。
某校历史社团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如下研究。
(1)同学们收集到如下典籍,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①,排在第三位的是②。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史记》D.《老子》(2)以下是社团成员对上述典籍的介绍,判断正误。
①《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通史。
( )②《老子》记载了墨家学派创始人的主张。
( )③《梦溪笔谈》总结了南北朝的农学知识。
( )④《本草纲目》是明朝问世的医药学著作。
( )(3)小王同学认为,史书典籍记载了思想家们的主张。
请你将下列典籍中的主张与相应的历史人物配对。
A.《朱子全书》:“合道理底(通‘的’)是天理,殉情欲底是人欲”。
19清朝前期的经济
思考分析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 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 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 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问题:雍正帝如何看待农工商的关系?他的理由是什么?
重农抑商。 理由: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二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四、人口 抵御外敌 弊: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 地少人多, 无田可耕
四、人口的增长
增长的影响
人地矛盾突出 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坏境恶化 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统治者重视农业
农业发展 商业发展
劳动力 促进
经
手工业发展
历史上的那些 —— 盛世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最后的 盛世
——“康乾盛世”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情况。 2.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农业发展的 原因 和 表现
统治者重视
轻徭薄赋, 鼓励垦荒, 兴修水利 推广农作物
③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B 手工业 商品 商品
④对清朝发展
原料
A 农业
C 商业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影响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 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古代手工业
说出你知道的手工业部门?
丝织业 制瓷业 制茶业 造船业 棉织业 矿冶业 造纸业 印染业 制糖业 印刷业
试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
36试析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周 静(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 要: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色彩。
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范围之内加以进一步认识,无疑会对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明清时期(1500-1800);世界经济;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1-0036-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周静(),女,山东临沂人,专门史硕士,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明清时期(1500-1800)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色彩。
在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又会占据一种怎样的地位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和比较的视角来加以客观地具体地认识。
大体看来,在这三百年多年的时期,将中国放置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可以区分为1500—1640年和1640—1800年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欧洲经济逐步赶上中国,而在后一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欧洲经济开始超过中国。
当然,这些特点并非在所有领域都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展现,故而笔者试以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欧洲与此相对应的内容为例,以一种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以探讨与认识。
一、明清时期(1500-1800),中国政治上经历了新旧王朝的更替与动荡,在经济发展上也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萌芽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明清农业生产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水稻种植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以及推广。
不仅在福建、浙江等地出现了双季稻,而且在广东还出现了三季稻,可以说明代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原产南美的玉米和花生在明代经由南洋传入至我国。
经济作物如烟草、番薯、向日葵之类也于此时期从吕宋引进。
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穿着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的棉花,也在明初推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导学案:一、导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清朝前期,即康雍乾时期,是清朝社会经济最为繁荣发展的时期。
本次课程将重点讲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二、整体概述1.康乾盛世:清朝康乾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2.农业生产: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沿江、沿海、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农业比较发达,种植业发展较快。
3.手工业生产:清朝前期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制锡、制酒、织布、造纸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4.商业贸易:清朝前期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官营贸易和民间贸易发展,商人阶层不断壮大。
三、详细内容1.农业生产的发展清朝前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农业技术的进步:清朝前期,农民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耕种技术,如田间排灌、灌溉技术的改进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农作物的引种:清朝前期,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蔗、洋瓜等,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了农业的多样性。
(3)土地制度的:清朝前期实行的“摄政王法”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清朝前期手工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一些传统手工业,如制陶、制铜、制瓷、织布等行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2)新兴手工业的兴起:清朝前期,一些新兴手工业,如造纸、制糖、制茶等行业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
(3)手工业工场的兴盛:清朝前期,手工业工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工场和小作坊并存,手工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3.商业贸易的发展清朝前期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官营贸易的兴盛:清朝前期,官方设立了很多商会、茶马古道等官方商贸渠道,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2)民间贸易的兴起:清朝前期,各地的民间商业活动也非常活跃,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贸市场,丰富了商品的品种。
民族历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民族历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为世界所知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印刷术D. 指南针答案:A解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由蔡伦改进并推广,其技术在汉朝时期就已经传到国外。
2. 下列哪一位不是“唐宋八大家”?A. 韩愈B. 柳宗元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D解析:“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项防御工程?A. 长城B. 都江堰C. 大运河D. 故宫答案:A解析: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用来形容长城的险要和难以攻克。
4.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发生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的政治局面,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而著称。
5.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算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而“算”是“数”的一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________。
答案:秦朝7. 唐朝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最著名的外国使节是________。
答案:玄奘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________的名言。
答案:顾炎武9.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________。
答案:广州10. “一国两制”是中国解决________问题的基本方针。
答案:台湾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其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法制健全、民族关系和谐等。
12. 请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
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清朝一直是被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发生的重大事件,更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通过了多年以来诸多学者的研究,世界各国已经对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有了较为广泛的认知,那么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请看下文吧!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首先,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康乾盛世的出现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康乾盛世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纵观清朝的所有皇帝,这三位皇帝从个人素质、个人兴趣乃至个人作为来看,都是清朝皇帝的佼佼者。
第二、不伦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的发力点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在朝政上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其次,从历史上所有朝代的走势角度来分析康熙盛世出现的原因。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无数的朝代。
远的不说,光近的就有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开国都是以牺牲无数人的性命为代价的,这些朝代的前几任皇帝几乎都深刻明白创业难的道理,所以在守业上他们会全力以赴,如唐朝的太宗、宋朝的赵匡胤等都是开创那个朝代的一代盛世,而后的子孙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浴血奋战的场面,往往会耽于享乐,让朝政越发的萎靡,最终导致被改朝换代。
康乾盛世的特点康乾盛世,引用历史文献,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为繁华的时期,其具体时期为康熙帝、雍正帝直至乾隆帝三任皇帝在位时间。
之所以康乾盛世闻名于世,一定是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的,那么康乾盛世的特点如何呢?第一、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人口扩张速度极快,从康熙时期的1亿人口逐渐增长至乾隆时期的2亿人口,这个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清朝康乾时代的确是盛世时期;第二、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正是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支持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第三、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疆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康熙时期一统准葛尔丹之后,在中亚地带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其领地范围超过宋朝时期,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最辽阔的疆域;第四、自康熙中后期时代,明朝时期被毁坏严重的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丝织业、棉织业等工业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这也是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之一。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康乾盛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康乾盛世的时间背景、历史条件及其主要成就,掌握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分析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掌握康乾盛世与之前历朝盛世(如汉唐盛世)的异同,培养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2.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康乾盛世的历史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教学拓展: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康乾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亲身感受康乾盛世的文物和遗迹,增强历史现场感。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康乾盛世的学习中获得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康乾盛世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五)总结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的严重打击,使得不少市镇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蹶不振,物价上涨,经济萧条。使得清皇帝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恤商和惠商政策,这些政策的真正落实,要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全国局面趋于安定之后。对商业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康熙帝对榷关及税则非常重视,这也是康熙帝恤商政策的两点所在,这也对雍正、康熙两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应当看到,清政府的恤商与惠商政策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矿业是清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的百年里,矿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以铜矿为主,包括煤、铁、金、银、铅、锡、硫磺、水银、朱砂等矿,均以十余倍的数量增加,矿工众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及影响日趋显著,这些成就是与清政府开放矿禁的做法分不开的。由这些政策措施的保障,清代的矿业在矿种的开掘和生产规模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明末农民战争及清军入关后的长期征战,使得大量土地荒废。清初统治者实行招民垦荒地政策,从当时的统计数字来看,这一措施的效果还是显著的。但由于清初“考成法”十分苛严,一些地方官员急于升迁,向朝廷上报垦田情况时夸大其词、捏报数字,浮夸现象严重。从康熙朝开始抑制浮夸分,一直延续至雍正、乾隆两朝。为鼓励百姓开垦土地,激励民众垦荒,清政府对“起科”政策的年薪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雍正又向前迈进一步,称成效明显。为了调动民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于乾隆五年(1740)对零星土地的开垦规定免于起科。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清代的垦政朝着积极的方形发展,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有裨于民生,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正文
对康乾盛世的经济分析是首先是简要介绍清朝三位皇帝的情况;再从整体上描述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的生活状况;然后取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分析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经济原因;最后从世界角度把清朝与这个时期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做一个比较,以试图分析清朝由盛世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其中的第三部分是这次读书报告作业中对阅读书目《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上)的总结、整理和读后的感想。
3、乾隆
乾隆帝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由小时候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可知乾隆帝喜好游山玩水,寻欢享乐,好大喜功。这一方面与其个人的性格等主观因素有关,但是康熙、雍正两朝皇帝的苦心积累的国家财力物力的基础也给其挥霍享受提供了条件。乾隆对部下的阿谀奉承有狂热的爱好,这一嗜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官和绅的出场。但是乾隆帝对零星土地开垦免于起科的政策也体现出他具有务实作风的一面。和七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杨广有相同爱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乾隆的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点作为北大学子,对自己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
(二)财政政策
1、赋税改革和财政清理
清代的财政制度在顺治年间已经确立,以后再相关政策的规范与引导下,又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康熙、雍正年间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地、耗羡归公等等,使这一时期改革赋税、清理财政的重要措施。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始于清代的人丁编审联系在一起的。人丁编审的主旨是在于确定和掌握赋役的征派对象,而不在于是否想知道天下到底有多少人口,所以增丁意味着增赋,所以在人丁编审中存在着丁口隐漏的普遍现象。人丁编审的不实以及人丁编审的种种弊端,正是康熙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背景和重要前提。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实施,不但把全国的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既稳定了税源,又使人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而且使此后的人丁编审逐渐接近实数,有利于正确的人口统计;更重要的是,只一政策实施之后,丁银数额固定化,使丁银摊入土地成为可能,为摊丁入地的实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康乾盛世的经济分析(一)(2006-12-11 18:40:31)转载 分类:中国近代经济史
北京大学 经济学系 谭赛
前言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两部以清代盛世国君的执政生涯为题材的长篇电视剧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不由联系到历史学过的“康乾盛世”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产生浓厚兴趣。两位国君的兴趣爱好、治国方式、执政风格、处世态度各不相同,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与质疑,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总体来讲无疑是肯定的功大于过,勤于治国、政绩突出可以用“康乾盛世”的事实来说明。借这次中国经济史读书报告的机会,就我所学和阅读的篇目,对康乾盛世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关内容作一些浅显的分析,不当之处,望老师指出。
一、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简介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 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首先大体的介绍一下三位皇帝的情况:
二、康乾盛世国家状况总概
康乾盛世前后持续了约百年之久,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相比,不但毫无愧颜,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 蠲免、赈济政策
清代蠲免之举始自顺治帝,尤其是康熙朝、乾隆朝均有突出表现以康熙帝的蠲免政策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蠲免次数多,额度大;其次是蠲免逋欠即蠲免过去年份因灾荒、战争、赋税过重等所积欠的钱粮;同时在制定蠲免政策时,能主对中央政权的颠覆力量,适当的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对清初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赈济政策又分为灾荒赈济战时赈济和以工代赈。灾荒镇及时清代政府在饥荒严重的年份所采取的安抚受灾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而八旗、绿营将士的抚恤订立时清代战时赈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鼓舞士兵士气,增强国防。以工代赈用来解决因灾荒造成的难民及饥馑问题,是清代荒政一以贯之的重要措施。
2、 雍正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作为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而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这些在本文中暂且不论。雍正的主要功绩有:1)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2)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3)改土归流这个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有利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他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初统治者为了防范台湾郑氏的武装斗争,实行了严厉的“迁海令”,这一系列的迁海令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继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于1684年,清廷下令开海禁,正式废除迁海令。对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意味着清政府放松了对此的管制,“限关”政策的出台就是最为突出的例证。但总体上,正常的贸易仍在继续,只是清政府已经加强了防范措施。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业方面,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手工业方面,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到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人。
三、康乾盛世的经济因素
(一)经济政策
1、政策的调整
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颁布“圈地令”,以强制手段将所谓抛荒土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划归满族皇帝国戚及八旗官兵名下,成为皇庄、王庄和八旗庄。清康熙初年,鳌拜集团强行镶黄、正白旗换地,再次掀起圈地狂潮。圈地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迫使清政府一再强调要放弃这一政策,清康熙八年(1669),正式颁布停圈令,称“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远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欢民间,尔部速行晓谕。”至此,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圈地令”始告终结。
1、 康熙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雍正年间推行的耗羡归公政策,是清代前期社会经济方面财产再分配过程中的一场重要改革,这场改革的实质是从财政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地位,重新强调各阶级在再分配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它虽然在名义上承认了地方官吏获取附加税的经济权利,但实际上却抑制他们对中央财政收入的贪污和对地方百姓的勒索。它制止了缙绅豪强于庶民地主、自耕农在“货号胶囊”中负担不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庶民地主和自耕农的经济利益。中央财政收入得到保障,地方官员贪污行为得到抑制,庶民地主和自耕农的经济利益得到保护,这对整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对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