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绪论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九节心悸
长沙医学院《诊断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诊断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教材:魏武、许有华主编.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诊断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微生物学科等基础知识学习后,对于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概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的理解与掌握。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
其含义为:了解,指学生能懂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例如疾病的病因病理。
熟悉,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并在各种临床见习以及病案分析中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得出较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分析解决较为实际的问题。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份量适中,范围较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占 7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的题目占 10%。
其中大多数为中小题目,大题目占分适中。
三、考试内容绪论1.掌握诊断学、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的定义;2.熟悉诊断学的教学和学习的要领及要求、临床思维方法;3.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
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掌握发热的定义、分度以及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的定义和临床意义;2.熟悉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3.了解病因,发病机制。
第二节疼痛1. 掌握头痛、胸痛、腹痛定义,头痛、胸痛、急慢性腹痛的临床表现;2.熟悉胸痛、腹痛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3.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三节水肿1.掌握水肿的定义和临床表现;2.熟悉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3.了解发生机制和病因。
第四节皮肤粘膜出血(自主学习)1.掌握皮肤粘膜出血的主要病因;2.熟悉瘀点、瘀斑、紫癜、血肿的概念;3.熟悉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4.了解发生机制。
临床医学概论——常见症状部分总结
第一章1常见症状1.(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样感,如……(2)体征:医师或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如……(3)症状和体征很难绝对分开,统称为症状。
2.症状和疾病的关系:①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或线索,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②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症状,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症状。
因此需要综合分析诊断。
第一节发热1.定义:正常人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保持相对恒定,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体温升高提高免疫,大多是防御疾病的反应)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3.热型: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该曲线形状可有一定规律。
(1)稽留热:恒定在39~40℃,一日内波动不超过1℃,持续较长,甚至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2)弛张热:39℃以上,波动大,但仍在正常以上。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济州上升到39℃以上,持续后下降至正常,经间歇期体温再次升高,反复发作。
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逐渐上升至39℃或更高,后又逐渐下降,至一定程度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呈波浪型。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急骤上升到39℃或以上,数天后骤降至正常,几天后高热再次出现,如此反复。
可见于回归热、淋巴瘤。
(6)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三节皮肤黏膜出血1.定义: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黏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2.基本病因: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多见。
3.临床表现(1)出血点/瘀点:d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多见。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2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3.体温下降期。
热型:1)稽留热:体温延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动摇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瓜代呈现,体温动摇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延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产生发火。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延续数日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延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瓜代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XXX菌病。
第二节疼痛1、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1性头痛等。
《物理诊断学》常见症状课件:第9节 心悸
2.原因或诱因
心脏病,内分泌疾病、贫血、神经症 感染,发烧 药物 惊吓,精神刺激 酗酒,浓茶及咖啡
问诊要点
3.发作特点
➢ 突然发作:心动过速 ➢ 逐步发作:心功能不全 ➢ 偶尔:早搏
问诊要点
4.与运动关系
运动加重:心脏病 休息加重:神经官能症 与运动休息无关:严重心脏病
劳累后较明显。 5.消瘦及出汗: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思考题
1.胸痛病因包括哪几类?有哪些代表性疾病?胸壁疼痛、心绞痛、 胸膜炎、胃食管返流症引起的的胸痛各有何特点?
2.发绀的病因可分哪两大类?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有何区 别?
3.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4.心悸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
1.心脏搏动增强
病理性: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引起心排血量增多的疾病 ① 心室肥大
② 其他疾病
✓ 甲亢
发热
✓ 贫血
低血糖、嗜铬细胞瘤
病因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其他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病因
3.心力衰竭 4.心脏神经官能症 5.B-受体亢进综合征 6.更年期综合征 7.其 他
神经官能症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 本身无器质性病变
▪ 常发生于青年女性 ▪ 主诉症状多变,但缺乏客
观依据 ▪ 胸闷,胸痛,失眠,头痛
,多汗,食欲不振等
发生机制
心脏过度活动——基础 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1.血流动力学改变 2.心律失常 3.神经体液调节 4.神经精神因素
伴随症状
1.心前区痛:可见于冠心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 、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问诊要点
《诊断学》课程考试大纲(专升本)
《诊断学》课程考试大纲(2022年专升本)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一、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
本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
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熟悉,指学生熟悉并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正确地使用它们;掌握,指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进行临床应用。
二、考试内容绪论掌握诊断、诊断学的概念、内容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分析,临床表现2、熟悉发热的机理,发热问诊的技巧3、了解发热的伴随情况和问诊要点第三节水肿1、掌握水肿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2、熟悉水肿的发生机制、几种常见水肿的鉴别要点3、了解水肿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第四节咳嗽与咳痰1、掌握咳嗽与咳痰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2、熟悉咳嗽与咳痰的发生机制和问诊要点3、了解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第五节咯血1、掌握咯血的概念,病因分析2、熟悉咯血的机理、临床表现特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和问诊要点3、了解咯血的伴随症状第六节胸痛1、掌握胸痛的概念,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胸痛发病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问诊要点3、了解胸痛伴随症状第七节发绀1、掌握发绀的概念、常见病因、发绀的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发绀的发生机制、周围型发绀与中央型发绀的鉴别要点和问诊要点3、了解发绀的伴随症状第八节呼吸困难1、掌握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2、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3、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第九节心悸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制2、熟悉心悸的问诊要点3、了解心悸的伴随症状第十节恶心与呕吐1、掌握恶心与呕吐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恶心与呕吐的发病机理、问诊要点3、了解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第十二节呕血1、掌握呕血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呕血的发病机理、问诊要点3、了解呕血的伴随症状第十三节便血1、掌握便血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便血问诊要点3、了解便血的伴随症状第十四节腹痛1、掌握腹痛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腹痛的发病机理和问诊要点3、了解腹痛的伴随症状第十五节腹泻1、掌握腹泻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腹泻的发病机理和问诊要点3、了解腹泻的伴随症状第十七节黄疸1、掌握黄疸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2、熟悉黄疸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上常见三种黄疸的鉴别和问诊要点3、了解黄疸的伴随情况第二十一节尿频、尿急与尿痛1、掌握尿频、尿急与尿痛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尿频、尿急与尿痛的发病机理、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3、了解尿频、尿急与尿痛的伴随症状第二十二节少尿、无尿与多尿1、掌握少尿、无尿与多尿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2、理解少尿、无尿与多尿的发病机理及伴随症状3、了解少尿、无尿与多尿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第二十七节头痛1、掌握头痛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2、熟悉头痛的发病机制和问诊要点3、了解头痛的伴随症状第二十九节晕厥1、掌握晕厥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征2、熟悉晕厥的发病机理、诊断思维和问诊要点3、了解晕厥的伴随情况第三十一节意识障碍1、掌握意识障碍的概念、常见病因、分类、临床表现特征2、理解意识障碍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思维3、了解意识障碍的伴随情况和问诊要点第二篇问诊1、掌握问诊的基本内容。
(完整版)诊断学常见症状
第一篇第四章常见症状1-3第一节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rn),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绪论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咳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吞咽困难第十二节呕血第十三节便血第十四节腹痛第十五节腹泻第十六节便秘第十七节黄疸第十八节腰背痛第十九节关节痛第二十节血尿第二十一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二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三节尿失禁第二十四节排尿困难第二十五节肥胖第二十六节消瘦第二十七节头痛第二十八节眩晕第二十九节晕厥第三十节抽搐与惊厥第三十一节意识障碍第三十二节情感症状第二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与医德要求第一节问诊的重要性第二节问诊的医德要求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三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觉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检查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检查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检查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二节骨髓细胞学检查第三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系统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血栓弹力图检测第八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查第二节粪便检查第三节痰液检查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疾病的各种实验诊断项目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疾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体液免疫检测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测第三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四节自身抗体检测第五节感染免疫检测第六节移植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四节床边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测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测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测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第一节住院病历第二节门(急)诊病历第三节表格式住院病历第三章电子病历第七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一节搜集临床资料第二节分析、综合、评价资料第三节提出初步诊断第四节验证或修正诊断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一节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节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第四节循证医学在临床思维中的应用第五节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与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第一节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第二节诊断书写要求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附录二:临床检验参考值。
第一节 常见症状(1)精品PPT课件
一、发病机制
• 腹部的神经分布 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壁层,对刺激
反应敏锐,传导快,能准确地指示病变部 位,是一种锐痛的感觉.
内脏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 对刺激反应和定位作用不如脊神经敏感, 多为钝痛,可伴焦急和不安等感觉.
胃:病变压痛区 肝、胆:病变压痛区 盲肠、阑尾: 病变压痛区
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头痛 三、咳嗽和咳痰
四、呼吸困难 五、心悸 六、紫绀
七、恶心呕吐 八、腹痛 九、腹泻
十、便秘
十一、黄疸 十二、咯血
十三、便血
十四、水肿 十五、血尿
十六、尿频尿急尿痛 十七、尿储留 十八、眩晕
十九、惊厥
二十、意识障碍
第一节 发热(fever)
正常体温及测量部位 • 口温:36.3-37.2℃; • 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一般为36-37℃; • 肛温:比口温略高0.3-0.5℃,一般为36.5-37.7℃. 影响因素: • 个体差异 • 年龄时间 • 环境 • 活动状况,进餐情况 • 生理变化
二、病因 头痛的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 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 胸痛的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 腹痛的病因: 急性腹痛、慢性腹痛
三、发 生 机 制
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机体
受损部位释
放致痛物质
痛觉感受器发出冲动
引起痛觉
疼痛分类:
1 、皮肤痛:“双重痛觉”,定位不明确
2 、内脏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明确 3 、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 4 、躯体痛:以骨膜分布最密,痛觉最敏感 5 、神经痛:剧烈灼痛或酸痛
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 缓降:体温于数天内降至正常。
诊断学 第1篇 第1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皮肤黏膜出血
三、水肿
非凹陷性水肿、颜面及下肢明显,伴智力下降、毛发稀疏为粘液性水肿四、咳嗽与咳痰
五、咯血
六、发绀
七、呼吸困难
八、胸痛
例如:心绞痛时除了出现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外,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左颈、左侧面颊部。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如上,皆为绞榨样痛。
心绞痛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物质后稍缓解,心梗则不易缓解。
九、心悸
十、恶心与呕吐
十一、吞咽困难
十二、呕血
十三、便血
十四、腹痛
十五、腹泻
十六、便秘
十七、黄疸
十八、腰背痛
十九、关节痛
二十、血尿
廿一、肥胖及消瘦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廿二、尿频、尿急与尿痛
廿三、少尿、无尿与多尿
廿四、尿失禁
廿五、排尿困难
廿六、头痛
廿七、眩晕
廿八、晕厥
廿九、抽搐与惊厥
三十、意识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正常人的体温变化,发热机制;心 悸的发生机制。
重点与难点
发热的原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的临床 意义、问诊要点;
心悸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与临床意义、 问诊要点。
常见热型的特点
一、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热和 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相对 恒定的范围内(36℃-37℃)。机体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六、学习诊断学的目的
1 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 2 掌握诊断的原理; 3 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人体资料; 4 能运用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由表及里,去伪
存真,揭示疾病本质; 5 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科课程奠定基础。
七、学习诊断学的方法
课堂学习 观看录像 实验室练习、自身练习、同学互练 学完临床课后复习 临床上通过诊治病人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提高。
症状:在患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 常时病人的主观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 改变。如疼痛、发热。
体征: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 如心脏杂音、肝脾肿大。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 在(助理)执业医师基本技能考试中占
⑵抗原抗体复合物: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体温37.5℃-38℃之间。
⑶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⑷皮肤散热减少 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热为主。
三、发生机制
致热源分: 外源性致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xogenous pyrogen):
各种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外源性致热原
产生致热原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组织巨噬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引起的发热
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 炎症等。特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 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冰帽、冬眠降温。
⑵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 状态,特点: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 控制原发病后,体温恢复正常。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不是一个阶段、 一次性教学就能完全达到目的的,而是要反复学 习和训练,将其内容贯穿于临床各学科的教学中, 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八、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1、能独立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 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动作规范,结果贴近实际。 3、熟悉临床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 4、了解X线与磁共振、超声检查指征,熟悉其临床意义。 5、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
图的分析及其改变的意义。 6、熟悉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7。能对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
理,按规定内容和规范格式书写病历。 8、根据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资料作出初步诊断。
复习
名词解释:症状 体征 简述临床诊断的步骤。
发热
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原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 的临床意义、问诊要点;心悸的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与问诊要点。
发热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表现
阶段
特点
临床表现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发热期)
高热期
在较高水平
(极期) 产热=散热
体温下降期 散热>产热 (退热期)
疲乏无力、皮肤苍白、肌肉酸痛、 无汗、畏寒或寒颤、→体温升高 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 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⑶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 一般为低热。
四、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发热的特点: ⑴T上升期:畏寒、寒战,肌肉酸痛、乏力。 ⑵高热期:皮肤发红灼热、呼吸深快、出汗。 ⑶T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正常体温值:
口测法:36.3-37.2℃ 腋测法:36.0-37.0℃ 肛测法:36.5-37.7℃
影响体温的因素:个体、时间、年龄、性 别、生理周期、活动、药物、情绪、环境 等。
二、临床分类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⑴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手术后组织损伤、梗 死、肿瘤组织坏死、溶血等,通常体温不超过 38.5℃,但急性溶血,体温39℃以上。
56%~72%。
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常见症状与体征。 2、问诊 3、体格检查 4、实验室检查 5、辅助检查:
X线(包括CT、ECT、DSA、介入放射学) 心电图(包括心电生理检查) 超声检查(包括M型、B型、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内镜超声) 内镜检查 其他:肺功能、核素扫描
四、临床诊断的种类
1、病因诊断:如肺炎球菌性肺炎 2、病理解剖诊断:如二尖瓣狭窄 3、病理生理诊断:如心功能III级 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
(优选)绪论第一篇
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 第九节心悸
学习目标
掌握症状与体征的概念。 熟悉临床诊断的种类和步骤。 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一、几个概念
诊断:通过疾病的表现来认识疾病的内在 属性的过程。
诊断学: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 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心功能III级。
请大家说一说去医院就诊的经历
1、问诊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辅 助 检 查
4
5、诊断
五、临床诊断步骤(过程)
问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辅助检查和治 疗效果:验证初步诊断正确是否?鉴别相似疾病。
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分析、综合、 推理,对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的本质进行判断, 并提出可能的诊断。 再经过实验及辅助检查结果 证实或逐个排除容易混淆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 验证或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