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纲要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纲要期末复习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空想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3.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提出:恩格斯

根据对两个方面的回答哲学可以分为什么: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到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4.实践概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题(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概念: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6.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及理论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

7.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观点:辩证法认为发展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与实践结合解决问题)

三.第二章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在实践中要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第三章

1. 社会存在内容: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物质利益

3. 社会意识形态: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国体是为了表现政体)

5.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观念的总和。

6.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7.生产动力性中,生产力是最基础的动力。

8.科技革命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9.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唯物

1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五.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

有者。

2.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之间: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

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

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

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8.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只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适应价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生产剩余价值,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9.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的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表示。

m’=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