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思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思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在各个历史时代的各民族各阶级文学艺术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

事实上,从历史的长河中纵横地考察“现实主义”,不难领会其实质。在其前为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当时的美术完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表现手法上呆板、冷漠,今天看来略带一些表现主义因素;在其后的现代艺术,反对对客观形象作客观的再现,把过去对客体的观照转向了对人本身的观照,否定写实,否定模仿,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的强调过程、强调行为,艺术不是描述、解释、美化、修正和评价生活,而是艺术本身即生活,表现手法上偏离架上绘画形式。另外,相对于东方艺术的主客体相融的“天人合一”的写意体系,很容易寻索到“现实主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并用写实的手法加以体现。

19世纪法国的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典型化、理想化,也反对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夸张,排斥神话、宗教和寓言题材,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打破了过去以为能够入画的只有高贵的东西、高贵的人,一般平民百姓不能入画的传统,常常直接刻画当时各阶层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反对美化和粉饰现实,力主如实、客观地描绘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幸生活。

在绘画领域公开打出现实主义大旗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库尔贝是反主流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当时法国的官方鼓励画家画一些古代题材的东西,远离生活现实的题材,而太现实的不允许画(因为太现实的作品会让某些人心里不舒服)。但库尔贝坚持认为艺术应该画其眼见的真实,所以他就画《采石工人》。作品表现俩个衣着破烂的工人艰辛地劳动的情景。为了画好画,他还专门请两位贫民做模特。他实际上是要揭露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一面,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一面:看看我们的社会吧,并不尽是荣华富贵,还有很多辛勤劳作着的贫困者!

所以他画女人体作品时也同样不按照官方的要求去表现,而是以农村妇女为模特,以表现她那作为劳动者的肥臀宽背的形体之美。在1853年的沙龙展上,库尔贝的人体作品《浴女》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我们知道安格尔是如何把一个女子的脊背拉长以达到更加优美的效果的;但库尔贝的画中那个洗澡的的女性裸体不做丝毫的美化。拿破仑三世在展览会上骂道:“这幅画美在哪里,你们看她像不像女人,一点柔和的气氛也没有。”皇后也站在一旁帮腔说:“简直像我骑的母马。”接着拿破仑三世在大庭广众下用鞭子抽打了这幅画。于是评论界对这件作品的攻击更激烈了。这幅画加剧了库尔贝与官方艺术界、评论界的矛盾。导致1855年世界博览会美展对他的两幅作品(《奥南的葬礼》和《画室》)的拒绝和库尔贝与官方的直接对抗。

于是,库尔贝一怒之下在官方展览会的外面举办了题为“现实主义”的个展。这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个个展(据说个展就是这么来的)。因此,任何的展览都是有其价值标准的。入选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的,落选的未必就不是好的。问题在于其价值的取向与审美标准是什么,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库尔贝的作品击起了特别是巴黎上层人士的猛烈的攻击,但是库尔贝依然进行他的创作。他和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法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很多的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继续进行现实主义的探索。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杜米埃,他是法国油画家及讽刺漫画家。他生前主要是以政治和社会讽刺家著称,在他死后,人们才逐渐承认他是一个出色的油画家。杜米埃画时事漫画,表达对政府的抗争,所以菲利普到处抓他,杜米埃每天都把准备进监狱的东西准备好。一旦政府有什么措施不对,他就画画讽刺。比如《高康大》取材于作家拉伯雷德小说,借书中巨人高康大的形象讽刺刚刚登上王位的路易•菲利普。结果杜米埃被关进监狱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后来他一看到政府有什么措施不正确仍旧画漫画批判。于是不断地进监狱成为他的传记里很有意思的话题。

杜米埃的作品在博物馆里很难找到。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进博物馆,他认为博物馆只是少数人进的地方。他经常把自己的画挂在路旁或街头,让经过的普普通通人都可以看到;如果你喜欢甚至可以把它拿走。他有一件很值得注意的油画作品是《三等车厢》。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挤在一节火车车厢里的巴黎劳工——这些城市里最贫困最无助的人到底是什么一种样子。因此杜米埃的艺术不是属于宫殿里的,而是属于普通民众的——他是真正的大众艺术家。

还有我们那执着而有信念的农民画家米勒,米勒的一生几乎都在农村度过,过着一种农民生活,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说“我生来只知道土地,将我在土地上劳动所见所感,都忠实地表现出来。”米勒生活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

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买不起画布,就在一张画布上重复作画。有一次为了把吃的东西留给孩子,他竟两天没吃东西。1849年迁居巴比松村后一直到他去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光线暗淡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1853年母亲病重直到病逝,米勒因没路费而没能去见母亲一面。但是这些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歌颂农民的作品:《播种者》、《捡树

枝的妇女》、《傍晚的牧童》、《坐着的农妇》等,尤其是《拾穗》、《晚钟》和《倚锄的农夫》歌颂农民,揭示农村生活的重大意义,以激起人们对农民的关切。

我们大概看到过他的作品《拾穗者》,画中描绘三个农妇弯下腰来拾穗的情景。其实

大家都知道人只有在很穷苦的时候才去拾穗的。但是米勒却把这几位拾穗的农妇表现的那么的宏伟、厚重,如同纪念碑一般。作品对于劳动者绝对没有看不起的意思,相反是要表达一种崇高的意味,一种诚挚的敬意——以前只有表现伟人或英雄时画家才会这样处理的。

其另一件名作《晚钟》描绘两位年轻夫妇听到傍晚的钟声,虔诚地向神祷告的情景。

远远地可以看到教会尖塔的黄昏田地上,两人如剪影般凸显出来的姿势十分令人感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极力称赞这幅画,米勒也因此画而闻名世界。)米勒这幅画中的另一层意思其实是说,在巴黎,那些上层人物,拥有很多财富的人心中完全没有了神圣的观念,人与人之间有的是欺诈与勾心斗角,哪里还有真正的信仰?而在乡下人们却依然保持着这种真诚。

所以,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米勒的伟大。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米勒在法国艺术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没有米勒,人们永远也不会从艺术形象中知道当时法国农民的真实面目(那些最地道、最善良、最贫困然而也最富坚忍和牺牲精神的劳动者)。

由此,我们就会理解当时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为什么认为他们是社会里的道德良心了。米勒画农民,库尔贝画工人,杜米埃画城市里那些最无助的人。现实主义成为了一场具有社会意义的运动。此时的艺术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少数王室贵族的需求,它与普通的老百姓也同样会息息相关。艺术也不再只是幻想与煽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认为我们要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只有画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对这三位画家及其作品的探讨,我们对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绘画定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了。此时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其实是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批判意识的。这些艺术家就是要通过这种艺术形态明确地展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对我们其实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的,当我们去关注我们的社会现实时就会对很多事情做出反省。实际上我们今天的艺术很少有真正的现实主义了。很多的艺术创作者并没有真正的对于民众的深切的关爱,对于他们的生活的也没有深切的体验,而仅仅地凭着几张图片来创作。这样的作品只是一种表面的写实,而非真正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一个时代如果其艺术总是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现实,其实是大有问题的。作为一个艺术家,除了对于艺术本质的探索之外,多关注一些社会的现状未尝不是件好事。

作为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他们三人同样具有对古典主义的虚伪和浪漫主义的俗套强烈不满和革新的锐气,但不是高更、凡高、塞尚那样充当传统艺术的判逆,被正统社会力量视为败类的艺术苦行僧和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飘零人,而是生活在人民之中,关注平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甚至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绘画与传统绘画有一脉相承的继承,然而他们却过着一种困苦的生活,甚至入狱或流亡,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1848年以后,法国主要阶级矛盾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取代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社会阶层明显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别巨大,形若天堂地狱。一方面有钱人过着纸醉金迷的舒适生活,一方面劳动者工作繁重却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因此,社会上很快就出现了审视这种社会现象的思潮,许多作家把笔锋对准了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现象。向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道德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统治阶级和资产者才作出了反应。反应的形式就是竭尽全力宣扬“富强、繁荣、光明”。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写实与虚饰对立的艺术观念之争,才形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画家反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