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第一章课后笔记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话语研究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话语的定义 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 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传播分类 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传播是传递 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传播是控制 控制大众心灵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是游戏 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隐形的权力 传播是权力 符号与权力 常识中的权力 撒播的定义 传播是撒播理解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作为仪式的传播 对其反驳 传播的六种话语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2.话语的定义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3.话语研究(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1.认知基模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2.基模的种类基模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介绍5种基模:个人基模、自我基模、角色基模、事件基模(剧本)和与内容无关的基模。
认知基模 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 基模的种类 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 大众传播与基模 沉默螺旋的发现 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 沉默的螺旋 对孤立的恐惧和准统计感官 大众媒体的强效果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的民意观 沉默螺旋的批评与讨论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 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及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1)个人基模个人基模涉及人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2)自我基模这是指人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3)角色基模这是指人们平时最常用到的基模之一,面对陌生人,人们常常只能根据外在的肤色、性别、年龄以及比较容易获得的学历、职业、职位等角色来做出判断。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最先使用的是角色基模,然后再使用个人特征等个人基模将角色基模进一步具体化。
(4)事件基模事件基模也被称为“剧本”,它主要描述人们熟悉的事件的程序。
(5)其它类基模与内容无关的基模描述的是不同内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模包括平衡基模、线性基模、因果基模、类比基模等。
3.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1)一般而言,基模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会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旧信息的记忆,推断缺失的信息。
(2)人在加工信息的时候,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①迅速的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②系统的、深思的、注重细节的判断过程,这两种加工模式被称为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式。
(3)当判断失误的成本很高,必须做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人们会更仔细地研究各种信息,注意与基模不同的信息。
(4)如判断结果对人们十分重要,人们要为某个判断做出原因说明,对自己的偏见有所觉察,或者面对着反对者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深思的方式进行判断。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理论与范式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理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论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和 研
批判理论范式
究
理论研究的逻辑
范 式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有兲其真不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怃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讳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丌同的学者乊间所持有的,这种丌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讴,它指导人仧収现问题、解
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讣幵共享的丐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
3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客观绊验主义的观点: a.丐界是自然形成的。 b.丐界独立二人的讣知,但又可以被人所讣识。 c.丐界的特征、运劢不其他现象乊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觃律。 d.自然和社会具有相似的特点,现象丐界具有统一性,社会行为可以还原为物理的戒 化学的现象。 e.每个现象都是乊前现象的结果,幵丏会导致其他现象(决定讳)。简而言乊,客观 绊验主义讣为现象丐界是唯物的、独立的(丌叐人的主观影响)、决定的和统一的。 诠释绊验主义的观点: a.丌同领域的知识丌可通约。 b.符号先二物质,人仧是对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反应。 c.所有的现象丌具有共同的基础,丌能简单还原为物理戒化学现象。 d.人具有能劢性,丌会被结构所简单决定,即使存在结构,结构本身也是人仧建构的。 e.现象丐界丌可统一,社会不自然具有丌同的特征。 ②讣识讳 它要回答的是人仧能否讣识丐界,如果可以,通过什么斱式才能讣识丐界,如何保证人 仧的讣识是可靠的等问题。简单而言,是“我如何知道我知道”。 客观绊验主义的观点: a.观察是丌可错的,观察者丌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b.丐界存在着觃律,觃律是客观的,人仧可以通过特殊的测量斱法讣识这些觃律。 c.理讳不观察相互独立,研究者的好恶和其他特征丌会影响其客观的判断不分析。 d.大部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人仧可以用数学的逡辑来表示人类行为。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
21、作为传播游戏,他们肯定心理愉悦、自我存在、个人自由,通过游戏,发展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游戏的演练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如果把缺乏现实责任和义务的传播游戏当成是实现民主自由本身,那么无异于把过家家和现实中的油盐酱醋混为一谈。
第五节 传播是权力
22、丹尼斯?朗认为权力可以扩大为三种:武力、操纵与说服。大众传播成为第三种权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第一节 什么是话语研究
1、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2、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作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即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5、香农韦弗信息的数学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然后传递给受众,后者再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符号的意义既可能有较高的确定性,也可能有较低的确定性,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较为确定的符号,其实蕴含着不确定的符号。
3、虽然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自身的偏见或者理解的前结构,但是我们不应傲慢地否定其他的理解,唯我独尊,而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尽可能地超越自己的视阈,理性地分析各种不同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解释。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大众传播学笔记
⼤众传播学笔记《⼤众传播学导论》——陈龙绪论⼀、内容提要,要点提⽰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的⼀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及规律究⼈类传播的内容、⽅式、⽅法,传播的社会作⽤,传播的效果、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仅要研究⼈们怎样使⽤媒介,⽽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义的传播学以⼈类⼀切传播⾏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的⼀个分⽀⽽进⾏研究的,并诞⽣了传播学界“五⼤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20C五六⼗年代传播学进⼀步发展为⼀门独⽴..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
..学派和批判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批判..范式。
..范式、闸释5.传播学的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较。
第⼀节传播学界说⼀、什么是传播学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主流的现象..)的⼀门科学。
..及其规律传播学以⼈类传播的社会作⽤出发,利⽤社会⾏为科学的⽅法,研究⼈类传播的⼀般规律,其⽬的在于提⾼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促进社会发展(⼴义、狭义)⼆、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在⼆战以后出现,⼆战前⼣美国进⼊垄断资义阶段,社会⽭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商业竞争激烈,⼯商业界便利⽤⼤众传播媒介竞争,美国政界也很重视⼤众传播媒介的作⽤。
⼆战刺激了西⽅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学界五⼤先驱:①(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家):5W模式,从宣传..⾓度出发研究。
(社会传播三项功能)②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理学家):从社会学...⾓度,意见领袖,⼆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抽样调查,量化么分析)③卢因(社会⼼理学家):守门⼈(新闻传播过程内在机制理论)④(美)霍夫兰(实验⼼理学家):个⼈差异论,军队)⼼理实验⽅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⑤施拉姆(新闻学家)——传播学理论集⼤成者,开⼭..⿐祖:研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
1.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个话语,这个表述能否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话语研究不关注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关注知识是在什么前提下获得的,以及是否可靠2.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传播也是个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
因此传播的复杂性决定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于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3.我们不应该傲慢地否定其他的理解,而是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尽可能地超越自己的视阈,理性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优势和不足,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解释4.信息论的提出者申农认为:信息就是消除不确定性。
自然科学的确定性,成为实证主义追求的目标。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种理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5.隐喻使得我们对事物作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比喻物的想象。
关于传播是传递或者是讯息的定义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6.意义和言语的困境:传播的活动必须使用语言,但是语言并不是一条透明的通道,而是一个晦暗不明的迷宫。
而苏格拉底却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7.在传播的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传播是传递”这个话题最终也会导致交流陷入困境8.传播是传递,还只是唯我主义的自怜自爱的话,那么传播是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肆意妄为9.美国著名的报人-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民意》中认为,对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环境和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别。
因为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
刘海龙范式与流派,第一节 话语研究
第一节话语研究【夏日之阳】在本节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把思路梳理一下。
学习传播,首先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传播”,但是关于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
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遍学者都会采用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来定义传播。
但是这必然会“顾此失彼”并且我们知道,不同的的场景中对传播的讨论,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极不方便我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所以为了拓展传播学讨论的范围,最大程度上的容纳相关的知识,我们采用话语研究的方式来定义传播学的范畴。
这样我们可以兼顾不同情境下传播学的不同侧重点,又可以深入的理解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本质主义视角定义传播1.本质主义(1)定义: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
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
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
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的可感觉的事物。
(2)基本内涵:①真知识:把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
②本质获取:事物的唯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和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和经验的证实取得。
③造福人类: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夏日之阳】来,先不说别的,啥是本质主义?就是说无论什么事物,就像一个桃子一样。
外面是果肉,然后是桃核。
那本质就是桃核,从生物基因这个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东西是桃子。
外面的果肉,都是一些现象。
我们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定义,就要破除外面的果肉,诠释出桃胡是什么,甭管他外面是不是被虫子咬了,是不是破皮了。
那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就好理解了,就是说揭示出某一事物的完全理想、不容怀疑的内容揭示出来。
2.传播的概念(1)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传播”(communica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 communis,意指“普遍”。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第一章理解和评估大众传播理论绝大部分理论诞生于现代传播革命之前,但这些理论并不过时。
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人们采用技术进行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少的改变。
年轻人愿资金投入时间、以获取技能,缔造和掌控媒体内容。
四种主要的传播理论类型:1.后实证主义理论(传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后实证主义。
基于由科学方法指导的方法论观测,但也认识到人类和人类犯罪行为并不像是自然界中的元素那样就是常量。
后实证主义理论意在展开表述、预测和掌控。
2.阐释学理论意在认知社会犯罪行为如何出现及为何出现。
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研究,特别就是通过对犯罪行为或文本的系统性表述去同时实现。
阐释学始于研究或者表述圣经和其他宗教文本。
阐释学应用――通过特定的文本来理解该文本用户的文化阐释学的分支:(1)社会阐释学。
旨在理解置身某个被观察到的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解读自身在此情境中的命运。
(2)释义理论。
人们通过对相同符号系统(例如媒体文本)的阐释去找寻暗藏的或深层的意义。
3.批判理论具备内在的政治性,它挑战着现有的社会世界、人和课堂教学权力的机构。
该理论研究不公平和压制,就是在主导社会秩序中谋求革命和发生改变的理论。
在批判理论中,现实始终被结构(社会世界的规则、规范和信仰)和中介作用(人类在结构中如何表现和互动)之间的辩证法(持续存在的斗争)所形塑和再形塑。
当精英控制斗争时,他们对结构的控制定义着人们的现实。
当人们被解放时,他们通过自己的表现和互动定义着现实。
后实证主义理论、阐释学理论――表观性的――其他现实的抒发抨击理论――非表观性的――发生改变目前的现实规范理论――既不是表征性的,也不是为了寻求改变4.规范理论意在创建一种理想化的标准,用以推论特定媒体系统的运作情况。
对一个媒体系统或媒体系统中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前提是,相信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有一个理想的媒体运作模式。
如何直面价值观的问题:后实证主义理论(依靠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价值观的影响)阐释学理论(拒绝接受价值观在研究中的存有和促进作用,但也在思索如何恰当采用这些价值观―“放入括弧”)批判理论和规范理论称颂价值观,但必须有高度的认识论价值观,非认识论价值观的公开表达,并不能成为数据收集的潦草或数据分析的不当的借口。
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
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
(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课件《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21世纪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
第二章 大众传播研究史% 诠释与建构
一 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大利历史学 “ 家克罗奇认为历史不是纯粹的科学它 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即使我们所研 究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但是它必须在当前 的认识者能够理解的范围内才能复活。编 年史不是历史本身它只是已经消逝了的 历史的残骸。
第一节 在争论中被建构起来 的传播研究史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第一节什么是话语研究 一、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什么是传播% 翻阅各种讨论传播的书籍我们发现 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人们并没有取得 一致的看法当然循着不同的界定对 于传播现象的考察也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
二、什么是话语研究 简单地说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语境 (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传播实 践和社会实践。
第二节 传播是传递
一、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传 播是传递” 话语使用了一个隐喻 的 “ 那就是传播就像物质(原子)的位移有一个 东西从传者那里转移到了受者那里。
二、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 解码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我们首先将 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然 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号按照自 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
二、控制大众心灵 传播学的诞生也是 “有 意图地施加影 这 一话语兴起的产物。 响”
三、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对传播现象首次开展的系统研究就 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传播研究奠基人 之一的拉斯韦尔在传播的5W模式里加入 取 得了什么效果” 个要素。这里的效 这 了“ 果是以传播者的意图实现与否作为标准。 也就是说传播活动以实现传播者有意图 的控制为目标。
一、基督教的撒播观念在“ 传 播是传递” 中 我 为 我们曾提到以“ ” 中心的传播僵局。但是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我们 不再以别人的理解一定要符合“ 我 ”的 看法作 为传通的标准如果我们看到多样的理解 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其中包含的平等与自 由我们对传播的理解就会进入一个新天 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话语研究(见表1-1)★表1-1话语研究【考点拓展】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大多数学者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来为传播定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来揭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
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考点二、传播是传递★★★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哈罗德·拉斯韦尔将传播定义为:“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见图1-1)。
图1-1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2)该定义将讯息看作是一个包含着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除了获得讯息,还有某种行动意向,并最终引发某种效果。
在此定义下,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位移,而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
(3)意义与不足:①“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看作一种物质,从而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但同时也使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受到了限制。
②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但忽略了信息在编码和解码上的复杂性,以及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的数学模式(1)概述1948年,美国工程师申农、韦弗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见图1-2)。
此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首先,意义被编码成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接着传递给受者,然后受者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从而获取意义。
图1-2传播的数学模式(2)语言困境①难以确定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的意义。
②除语言传播外,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如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难以得到保障。
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1)传播的理想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传统流派”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传 统流派,包括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每个流 派都从理论起源、基本假设、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通过这些流派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流 派之间的差异。
“大众传播理论的当代流派”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具有代表性的当代 流派,如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媒介生态学和新闻社会学等。同样,每个流派都 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使得读者可以对这些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当前大众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 展趋势。
在“大众传播理论的跨文化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一部分的目录包括了对跨文 化传播理论基本概念的解释、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等内 容。通过学习这一部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导论”、 “大众传播理论的传统流派”、“大众传播理论的当代流派”、“大众传播理论 的跨文化研究”和“结论”。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 题和章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本书目录中的具体内容也很有特色。例如,在“导论”部分,作者首先对大 众传播理论进行了定义和解释,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接下来,通过对 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全书的核心内容。作者还对大众 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表示赞赏。这本书不仅涵盖了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 范式和流派,而且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这些理论变得易于理 解和接受。每个章节都以一个特定的理论或流派为重点,然后对其进行详细的阐 述,包括其起源、主要观点和应用。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理 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也能够理解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和区别。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点比较多,较偏重理论。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概率稍大,论述题的考察可能会偏重学派理论上,同时研究方法这一知识点较容易结合实践题考察。
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这些研究学派上,同时其中的代表人物一类的名词也极易出现,还要研究范式等这类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
其次是清楚记忆研究方法步骤,能够在分析实际案例问题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再次是宏观的记忆,如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异同,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绪论知识框架图总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国文化研究学派治经济学派伦多学派绪论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证研究步骤播学研究的步骤方传播学研究方法容分析法地调查法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研究风格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威尔•施拉姆。
大众传播学通论的复习笔记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第一章课后笔记
传播的亠八种话语1.1宾习笔记【知识框架】『传播的木质主义的定义方式话语的定义话语研究{话语研究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W专播分类产信息打交通运输的隐喻传播是传递彳意义和诸言的困境I传播的埋想与唯我论「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传播是控制彳控制大众心灵i传播硏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游戏定文及其特点传播是游戏3佟播:主观的游戏匚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岸形的权力传播是权力3符号与权力J常识中的权力传播是撤播』撒播的泄义丫理解「理论源头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作为仪式的传播匚对其反驳1-2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话语分析?除了用它来分析“传播”的话语外,你能否试着用它来分析“信息"、“文化帝国主义”等话语?答:(1)话语分析①话语分析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気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②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2)信息①不要求争论这条信息到底是什么,它传达的意思,而是需要去研究人们对信息持有的不同态度,这条信息对社会的整体的话语语境表达的意思。
②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的看法,此外还考虑信息产生哪些社会实践,以及这些社会实践有时如何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3)文化帝国主义①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的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影响文化弱国,其途径主要通过文化来进行。
②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分析时,不是关注发达国家所传达的文化内容,而是关注他们传达的信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能够被别人接受,以及这些信息对发展国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弱国的文化实践和国家有哪些影响,被影响的国家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去改变目前的文化弱国现象❾2.你能否在本书的其他传播理论屮发现隐喻?它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D传播理论中的隐喻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也是隐喻*它的前提条件是媒介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讯息就是媒介本身,这样的媒介不仅仅包括了语言、文字、印刷物等,也包括了交通工具,他们成立的条件都是媒介这个物质载体乜(2)传播是游戏①它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提高使游戏的社会条件逐步成熟,社会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