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道关系是什么
茶文化与茶道关系是什么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包含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以及文学艺术、词曲歌谣等内容。
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
茶道则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是品饮者对茶的觉悟。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正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
茶道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为“茶道六事”。
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内涵和实质。
茶道修持事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也事茶人修习茶道的日常功课,更是实践茶道精神的惟一途径。
茶道修持通过调心、备器、煎水、瀹茶、饮茶、禅意等程式,使茶人进入清、和、空、真的茶禅境界。
日积月累,必然能豁然领悟,最终顿悟茶中之道。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
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新时代中国茶道和茶文化发扬和传承
新时代中国茶道和茶文化发扬和传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多元背景下,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网络等都在进行交流融合。
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特征突出,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呈现包容多元的状态,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进程。
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茶”最早见于我国第一本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部作品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之一。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即为古时之茶字,这成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字的文字记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区,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国家版图的统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传播。
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传入华南地区。
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明朝末年,荷兰商人将茶叶运至欧洲。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叶、丝绸、瓷器向来是中国特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茶文化形态与内涵多样,茶叶品种繁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的不同内涵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成熟采摘时,人们通过茶歌抒发对茶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茶歌丰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与茶文化
茶道与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本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矩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茶道文化丰富多彩,但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几类。
茶趣,即饮茶的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
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
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茶德,即茶之功德。
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雇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禅是用以阐释与佛门之密切渊源的。
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境界。
但每位爱茶的东方人都不难停会出从一片茶叶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真气……不失为一个回归自然的一个简单的法门。
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就是人为的配合。
茶可独酌,也可共饮。
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弃是非心和名利心。
“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佳茗共饮,闲话家常,天南海北,是何等的惬意。
茶道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
最突出的是中庸与和谐。
有人说,国人之性格如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互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迸步。
这话颇有些道理。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
其形式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
佛教在品茶时,伴以孤寂的清灯,要义在于明心养性;道家茗饮时,寻求空灵寂静雕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各家茶文化的精神有一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的。
在社会生活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
茶艺、茶道、茶文化ppt课件
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8
• 2、茶艺与茶俗 •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民族性的用
茶风俗,诸பைடு நூலகம்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 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 • 茶艺着重在茶的泡饮艺术,追求冲泡意境 和品饮情趣。茶俗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 的是满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
9
• 3、茶艺与泡茶 • 当代茶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泡茶,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础, 但并非所有的泡茶都是茶艺,两者并不完 全相等同。 • 泡茶以日用生活为目的,茶艺以文化艺术 为目的。
10
• 三、茶艺的分类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划分的依据
不同,茶艺的类型也不同: • (1)以茶为主体来分: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红茶茶
多领域,是中华文明一份积淀深厚、千古流传的()和智慧结晶。 • A 物质文化遗产B精神文化遗产C古老文化遗产 • (4)泡茶和饮茶是()的主要内容。 • A 茶道B 茶仪C 茶艺D茶宴 • (5)()是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精神财富的综合。 • A 茶艺B 茶道C 茶俗D 茶文化
16
• 2、简答题 • (1)茶艺的定义及学习茶艺的意义各是什
么? • (2)中国茶文化广义的含义是什么?中国
茶文化狭义的含义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有 哪些内在的联系? • (3)中国茶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出 来的? • (4)你认为学习茶文化有哪些好处?
17
艺、花茶茶艺等。 • (2)以习茶法来分:壶泡茶艺、杯泡茶一起、盖碗泡茶
艺、工夫茶艺等。 • (3)以人为主体来分: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
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它以茶叶为媒介,通过仪式化的程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在日本,茶道被誉为“和敬清寂之道”,即“和”是指和谐、和睦,是为了体现互相尊重和共存。
“敬”是指尊重,是为了体现尊崇自然、敬意于人。
“清”是指纯洁、清净,是为了体现意志坚定、追求纯粹。
“寂”是指宁静、深邃,是为了体现沉思、静观自然。
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水平。
在茶道中,净手、净心、净口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因为茶道的本质在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上的升华。
作为茶道的核心,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对于茶文化非常重视,茶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茶的品质、泡法、器具、礼仪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茶道则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茶艺的一种乐趣体验、礼仪。
在中国方面,茶道独特的精神是尊重自然与人性,通过茶艺的循序渐进,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美好、生态的平衡,从而使人们体验到了深刻的内心平和和美好心情。
在西方国家,茶文化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英式下午茶早已融入当地文化,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欧洲的茶文化发展中,茶盛行于18世纪,优雅的法式、高贵的英式、精致的德式茶文化都因其魅力被人们所钟爱。
随着茶文化的推广与发扬,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去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
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而比茶道更广泛的茶文化中还有着许多的要素。
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之道”,而茶文化的灵魂则是:茶的品种、产地、泡法、器具和礼仪等。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香气,每一类茶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而泡制茶水中所使用的器具,则需要由专业的茶艺师进行认真的选取和使用。
而茶道中的礼仪体现着茶道的精髓、礼节和传统,为茶文化注入了独特的精神。
总之,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它以茶叶为媒介,通过仪式化的程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与茶艺有着很大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中国茶道与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的艺术。
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是无形的,就是指导茶艺的理念、精神。
有道无艺,则空洞无用;有艺无道,则无精无神。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茶之性——静茶叶常年生长在寂静的山坡上,静乃茶之本性。
茶的这种本性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强调的静不谋而合,而大受人们推崇。
儒家是以“静”为本,强调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的渠道。
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高逸境界;理学家程颢也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即冲淡闲洁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韵会将人导入“静”的境界。
儒家的艺术观也就由此而注入到了茶道的精神中去了。
道家把“静”看做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静虚则明,明则通。
比如《老子》中说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境也。
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
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一种修养,并将这种虚静与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相融,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动中去。
佛学中的“静”也有重要的地位。
“禅”字的本意译成汉文就是“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高僧净空法师曾经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够恢复。
”而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恰恰是这种融佛家于一体的空灵静寂的禅境。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我国的茶道礼仪。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文化的传播、茶道礼仪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的重要性。
一、茶的起源茶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得知,茶在公元前2737年就被发现并开始被利用。
茶叶是由茶树的嫩叶制成的,具有醒脑提神、清心明目的功效。
因此,茶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二、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邻国。
茶的传播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
三、茶道礼仪的演变茶道礼仪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
茶道礼仪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茶道讲究雅致、含蓄,主要是以欣赏茶具的优雅和饮茶的仪式感。
进入宋代,茶道礼仪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准则,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开始制定茶道的具体规范。
明清时期,茶道礼仪更是达到巅峰,将茶的品鉴、泡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茶道礼仪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古代,茶道礼仪被用作社交交往的一种方式,亲友相聚时,品茶成为一种象征亲密关系的仪式。
而在现代,茶道礼仪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
四、茶道礼仪的重要性茶道礼仪在传统茶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茶道礼仪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美德。
其次,茶道礼仪的存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
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商务交流,茶道礼仪都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一种媒介。
最后,茶道礼仪本身蕴含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结:传统茶文化的历史和茶道礼仪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精神面貌。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学习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联系。
注重茶的色香味,应严格区别二者,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一)茶艺与茶文化"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
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
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
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
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
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茶艺与茶道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茶艺与茶道茶文化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茶文化的关系茶艺与茶道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技艺,以获得品茗最佳口感和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
然而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艺与茶文化“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
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
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
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
茶艺与茶道有何关系
茶艺与茶道有何关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寻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的一件事却蕴涵着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的表征就在于茶艺,艺是“表”,是整个喝茶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在整个喝茶过程的形式表现中所看不见的内在部分,就是道。
艺与道互为表里,是喝茶的大道理。
茶艺的形式表现称为行茶法,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段”。
一、准备阶段;二、操作阶段;三、完成阶段,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
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完善、周到,将影响到您在操作阶段所表现出的过程,是否顺畅优美,您的操作顺畅优美,就会得到观众的赞赏。
因此,三段也犹如“三世因缘”,前世、今生、来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论是科学的。
准备阶段是前世,操作阶段是今生,完成阶段是来世,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优美的表现;有优美的表现,才会有完美动人的圆满结果。
先来谈谈准备阶段,也可说是茶艺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整个茶艺表现圆满成功的基础。
准备阶段在行茶的过程中,是属于过去式,就人生来说犹如前世,前世造的因,将是您现在的果报。
在正式操作表演之前,用心认真地做准备工作,在客人来临前的所有工作,因各种情况决定准备工作的多寡;但必须准备到能使操作工作顺利进行、完美为准。
茶艺的准备阶段,即准备工作,分两个部分:一有形部分,格物致知。
二无形部分,诚意正心。
一有形部分的“格物致知”物致知,“格物”就是把事物彻底分析,进入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通于外物,体会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内在;“致知”就是把事物彻底了解,顺应大自然的循环,领悟到作息正常对身体的好处。
“格物致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科学”,是著重于物质部分,是属于客观外在的经验学习,是知识、是外向性。
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落实,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事事物物。
二无形部分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诚意”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没有半点虚伪不实;诚意之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清心正意,就是“正心”,达到正心之后,才是修养的基础。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胡长春道家是以先秦时期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结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
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
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与后来的道教最早与茶文化发生关联,其加于茶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最深。
一、道教与饮茶习俗的形成历史表明,道家或道教与茶的关系,比儒、佛二教更为久远。
在中国茶文化萌芽期的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也是老庄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始。
道教信徒为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创造了辟谷、吐纳、胎息、导引、服饵等修行方法。
所谓的服饵,就是通过服食药饵来摄生养命,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起初,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为主,然而这一类丹药须通过鼎炉炼制出来,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银、铅、汞及各种矿石为主,成本非常之昂贵,且服食的风险很大。
草木类药饵则恰恰与之相反,虽然它的功效没有金石类药饵那样神奇,但是在养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达到可观的效果,于是,真人道士大都改服自然界生长的草木类药饵。
在道教徒们长期的研究、服食过程中,数以百计的草木类药物被道教人士所发现和认识,包括茶在内的大多数药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确证。
汉魏六朝的数百年间,谈到茶的功效的典籍很多。
如《神农食经》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三国时张揖《广雅》说:“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晋张华《博物志》载:“饮真茶令人少眠。
”华陀《食论》言:“苦茶久服,益意思。
”上述数则史料大都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谈论茶的药效的,认为饮茶之功效包括有力悦志、令人不眠、增进思维及醒酒等,由此表明人们对茶作用于人精神的功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系在唐代鉴真东渡时为日本带去了中国茶文化,随后日本茶道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兴起,那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的茶,原产于中国。
但茶在成为日常饮料之前,还有一个主要供药用的阶段。
因此,茶的见于记载和饮茶风习的出现不是一回事。
目前只能根据汉淡•王褒《僮约》(前59年)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明确的史料,认为中国饮茶的兴起始于西汉。
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
后来晋•孙楚在《出歌》中也说:“姜、桂,茶、荈(chuǎn)出巴蜀。
”可见两千年前,巴蜀已以产茶著称。
从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西蜀和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但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
据《尔雅》晋•郭璞注等处记载,起初煮茶与煮菜汤相近。
然而就在晋代,一种较精细的饮法开始出现。
晋•杜育的《荈赋》中有“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等话,表明当时不仅将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华。
《神农本草经》“苦菜条”梁•陶弘景注:“茗皆有渤,饮之宜人。
”亦指此而言。
这种饮茶法在六朝时已博得上层社会的喜爱,因而这时的许多名人如孙皓,韦曜、桓温、刘琨、左思等。
都有若干与茶有关的逸事。
和这种情况相适应,饮食器中便逐渐分化出专用的茶具。
中国最早的茶具约出现于东晋、南朝。
这时在江、浙、闽、赣等地生产的青瓷器中,有和瓷盏配套的托盘,其内底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带“茶拓子”铭记的鎏金银茶托基本一致。
浙江温州瓯窑窑址出土物中,就有这类茶具的碎片。
《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正与这一情况相合。
瓯窑是中国最早烧茶具的窑口之一,其产品釉色青绿泛黄,玻化程度虽较高,胎、釉的结合却不够理想,常开冰裂纹,且出现剥釉现象。
纵然如此,但中国条具的发展却滥觞于此时。
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仪式
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仪式茶,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之一,不仅滋味独特,更是古代中国人谈天论地的嘴馋。
茶的文化渊源流长,其中茶道仪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仪式。
茶文化源远流长于中国古代,据传最早的茶树出土于四川雅安地区的西周遗址,可见茶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古代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仪式的发展也得益于佛教的传入。
佛教视茶为清净之物,将茶作为修行的一部分,茶道仪式也由此开始逐渐形成。
在古代中国,茶道仪式是一种非常庄重而又精致的仪式。
举办茶道仪式的场合十分广泛,不仅在佛教寺庙中举行,也常常在儒家书院、贵族家庭以及文人雅士的茶席上进行。
茶道仪式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动作来展示人们对茶的崇敬之情。
茶道仪式始于制茶,制茶是茶道仪式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制茶的规矩非常严格,讲究着时间、温度和动作的协调。
制茶的过程包括采茶、烘焙、揉捻和焙烧等步骤,每一步都要遵守特定的规则。
只有经过精心制作的茶叶才能成为优质茶,进而被用于茶道仪式。
在茶道仪式中,泡茶是重中之重。
泡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礼仪。
茶师在泡茶时,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茶具摆放整齐,并用特制的挂耳壶或陶泥壶去沏茶。
沏茶时,茶师的动作要流畅且有节奏感,一丝不苟。
同时,茶师还会通过声音和气息来传递信息,使整个茶道仪式更加富有仪式感。
茶道仪式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茶具文化。
茶具在古代中国备受重视,不仅追求其实用性,还强调美学与礼仪。
古代茶具种类繁多,有茶壶、茶杯、茶盘等等。
每一种茶具都有其特定的图案和造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艺术风格。
茶具文化的丰富多样让茶道仪式更加饱满。
但是茶文化与茶道仪式并不仅仅停留在礼仪和美学上,还与中国人的情感和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喝茶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他们用茶来洗涤灵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茶道仪式在茶香四溢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茶的美味,更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平和与宁静。
茶道与茶文化
海雨天风育妙香,功同犀角性寒凉。
蓝姑济世传佳话,赢得苍生寿且康。
茶道与茶文化------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班级:09人力(公管)1班姓名:母岚学号:20095543指导老师:单虹丽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茶艺与茶文化就非常重视,下面呢首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茶诗:品茶拂面春风笑靥开,味同甘露润灵台。
名山有约茶缘在,一往情深等你来。
读罢这首诗,隐约感受到了茶艺与茶文化的精华所在,可以怡情,可以养性还可以以茶会友以茶表情。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来追寻一下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
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
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
”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茶,是中国人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与茶道融合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哲学思考。
一、中国的茶文化传统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商时代。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一门历史悠久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包括茶叶的种植、制作、品尝和赏析。
茶叶的种植是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的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等。
茶叶的种植需要特定的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等条件,因此产地的不同也赋予了茶叶不同的风味与特点。
制作茶叶是茶文化中的艺术。
中国人对待茶叶的制作非常注重细节和工艺。
茶叶的制作需要经过采摘、萎凋、揉捻、杀青、干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步骤。
制作出的茶叶不仅口感独特,还能保留茶叶的香气和养分。
品尝和赏析茶叶是茶文化的核心。
中国人将品茗视为一种艺术和修身的方式。
在品茗时,我们需欣赏茶叶的外形、香气、色泽和口感。
品茗的过程中,我们学会慢下来,通过触摸和品味来感受茶叶的魅力。
二、茶道的哲学思考茶道是茶文化的精髓,是通过茶来展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茶道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融合。
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感。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仪式,需按照特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
例如,先洗茶具、取茶、冲泡、品尝等。
这样的仪式感使茶道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哲学和艺术。
茶道强调的是内心的平和与静心。
在泡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放低心态,专注于每一个细节。
通过专注地冲泡茶叶、欣赏茶湖、与茶友分享心得,我们可以借此平静自己的内心,放松身心。
茶道也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冲泡茶叶需要使用温度适宜的水,而水则需要通过与自然互动得到净化。
茶道通过泡茶的过程,让我们重新触摸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赋予。
三、茶文化与茶道的当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茶文化与茶道正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茶道与茶艺的区别与联系
茶道与茶艺的区别与联系茶道与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与茶文化紧密相关。
虽然茶道和茶艺都与茶有关,但它们在理念、技艺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区别与联系。
一、茶道的含义与特点茶道,是指通过泡茶的方式以及礼仪、哲学等因素来表达对茶的尊崇和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化形式。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修为,追求的是内在的安宁与平和。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艺术,注重的是注重泡茶的仪式感,强调对茶具、泡茶流程和交流的细致处理。
茶道要求泡茶者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注重对茶的品味感受,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来展示对茶的敬意。
二、茶艺的定义与特点茶艺,是指通过熟练的泡茶技艺,将茶的品质与茶的文化意涵相结合的艺术表演。
茶艺注重的是泡茶师的技术和操作,以及茶品的表现力。
在茶艺中,泡茶的过程被视作一种技巧的流程,追求的是对泡茶技巧的熟练和表现力的展示。
茶艺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追求完美的茶香、茶汤色泽等方面的把握,以让人体验到最佳的茶品质和茶文化的内涵。
三、茶道与茶艺的联系茶道和茶艺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表达对茶的尊崇、追求艺术美感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首先,茶道和茶艺都追求对茶的尊崇。
无论是茶道还是茶艺,都将茶看作是一门精神修养的载体,注重尊重泡茶的过程和茶的品质。
无论是茶道还是茶艺,都强调泡茶者对茶的敬意,以及对茶具、泡茶流程等细节的细致把握。
其次,茶道和茶艺都将泡茶视为一种艺术。
茶道强调泡茶的仪式感,将泡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视为一种艺术的表现。
而茶艺则注重泡茶师的技巧和茶品的表现力,通过技艺的展示来呈现茶的美感。
最后,茶道和茶艺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茶道和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茶文化,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茶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四、茶道与茶艺的区别尽管茶道与茶艺有着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在目的和追求上有所差异。
茶道更注重茶的精神层面,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静谧;茶艺则更注重外在的技巧和品质表现。
中国茶道属于什么文化
中国茶道属于什么文化中国茶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茶文化,以其精致、雅致的仪式和深厚的哲学内涵而闻名于世。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平静的生活态度。
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早在古代就开始崇尚茶叶的品味和享受。
茶道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茶道中,人们不仅仅品味茶叶的味道,更注重茶具、环境、仪式等方面的细节,以此营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
中国茶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和谐。
茶道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亲手泡制茶叶、品味茶汤的方式,去体味自然界的变化和无常;通过互赠茶礼、共同品茶的方式,去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善。
茶道讲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情感的释放,通过茶道的修行,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平衡自己的心灵。
茶道的仪式也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仪式非常注重细节和顺序,讲究仪式感和美感。
在茶道仪式中,泡茶的程序被严格规定,包括净手、选茶、烧水、盖碗、冲茶等一系列步骤。
泡茶的过程是既缓慢又专注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执行。
仪式感的营造使得喝茶成为一种艺术,让人们能够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丰富。
茶道的饮茶方式以及茶具的使用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征。
在茶道中,人们通常使用的是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盘等。
这些茶具精致、雅致,不仅仅是容器,更是艺术品。
茶具的使用讲究材质、形状、纹饰等方面的细节,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敏感。
茶道也是一门有深厚哲学内涵的学问。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通过品茶、制茶、研究茶叶等方式,人们能够思考人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活力。
茶道中有许多为人们所崇尚的理念,如“敬茶、敬人、敬己”、“活在当下”、“持无欲”的思想等,这些思想都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养生悦志,道法自然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
饮茶的器具,环境,所用原料等皆颇讲究品第,品茗过程并非一般的饮用,注重由茶而衍生的思考,小小杯盏中有玄妙的无限乾坤。
“悟”茶不同于水,水意在解渴,而茶重在“和静清寂”的环境中感悟。
因此中国文人常常借饮茶做诗,抒发人生之感,如自居易的《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庸懒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写出了清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趣。
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品会有不同感受,这区别来自饮茶人独有的生活阅历。
在这一点上,茶和道是相通的。
唐朝有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说的是赵州禅师崇茶,认为吃茶能消除学人的妄想,能帮助人明心见性。
当别人向他请教佛法时,他往往只是答“吃茶去”。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通过饮茶自会有所感悟,寻得所求答案,启发学僧转向对内在本性的发现。
道教的养生思想正是“且喜人间事不暄,我命在我”的理念。
道教养生术中,有“存想”一说,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对象,让心境平和下来去冥想,这正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意图是吻合的。
茶文化与道教都提倡人们在“静”中品味人生,用以承载思想的工具,一个是有形的茶,一个是无形的道,但都主张“清净”与“感悟”。
二、浅论《茶经》的道家思想中国茶文化标志性著作《茶经》深受道家思想浸染,体现了自然天道的美学思想,自然天道正是道家哲学观的核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随顺自然的审美观充分体现在《茶经》的各章节中。
论及茶叶的品质,《茶经》认为野生茶比种植茶要好,茶树不适合人工种植;论及盛茶的瓷器,《茶经》认为越瓷、岳瓷最好,因为越瓷和岳瓷青,更益茶水的自然绿色;论及煮茶之水,《茶经》认为山水最好,因为山水最近自然,江水、井水难免易受到人为的污染破坏。
中国茶道如何传承的文化
中国茶道如何传承的文化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积累,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特的饮茶方式和仪式。
茶道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道的演变、茶道的核心价值以及茶道传承的途径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如何传承的文化。
一、茶的起源与茶道的演变茶是中国的国饮,起源于古代的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茶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后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将饮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并逐渐发展成了茶道。
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简单品茗到后来的琼台仙会,再到现在的精致仪式,茶道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演变和丰富。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包含了对自然、生活、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追求。
二、茶道的核心价值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念。
首先,茶道强调“礼”,注重整个茶道仪式的规范和仪态。
茶道注重礼节,要求茶席的布置、茶具的摆放以及品茶的过程都要符合规定,倡导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保持谦逊和尊重对方,传递着尊重传统和他人的价值观。
其次,茶道追求“和”,倡导人们通过茶道来实现身心的和谐。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会慢慢地品味茶水的香气、口感,以及各个环节的细腻,这种慢下来、静下心来的过程有助于舒缓压力、提高生活品质。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平和、温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为融洽。
最后,茶道崇尚“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茶道鼓励人们去欣赏自然的美,从茶叶的生长、采摘到制作的过程中,茶道强调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通过茶的香气、口感等感受自然,与自然实现心灵的交流。
三、茶道传承的途径茶道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需要不断传承和弘扬的。
为了实现茶道的传承,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家庭传承是茶道传承的基础。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茶道的地方,父辈们将茶道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从而实现茶道文化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茶文化又包括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和茶艺差不多,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
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
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而广义的茶文化则更加博大精深一些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
各种艺术。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
不仅仅包括茶艺还包括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作
品等所有从茶衍生出来的东西。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
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
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
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
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
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
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
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
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韩国茶道】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
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
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
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
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
“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
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
人之间以诚相待。
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1、道之和
1.1、中国茶道之和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灵魂观、原始图腾崇拜等等,尤其是
中国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大都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物,动植物、生
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远古人民族群的和谐
意识。
这是人类处在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中寻求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本
能反应。
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萌芽,自然之和与人文
之和开始成为彼此生命的纽带。
在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以后,和文化意识渐渐演变成为了较独立的审美意识。
而自春秋战国始,儒道两家确立
了和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理论化的中和审美观。
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伦理,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
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道家重点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导虚极静笃,物我为一,无为守中。
中国茶道中“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事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中与世俗的“礼”相结合,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敬茶
与接茶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谦和之仪。
最好的茶叶须是融合
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需要土壤、气候等的调
和来成就茶树上最嫩的那一片新叶;冲泡时,水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
要了。
它不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采用旧
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滚开
却不过老,一切恰到好处的水温,在正式的茶道中还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顺应茶性,以茶艺示茶道,将茶的色、香、味最充分
地展示出来,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领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韵,还须有幽雅的环境,和睦的氛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慢慢咀嚼,深深体会,将一种平和的心态融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浑然忘我,如
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气候温暖而湿润,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农耕文化和岛国文化,塑造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与
中国一样,他们的原初美的意识的形成首先在于与自然相融,与自
然对话。
如其最早对于色彩的感受就来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
四种颜色;独有的和歌艺术的取材最早也是从自然景物和四季变换中
来的;其次,它与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日本民族经过历史
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各人种渐次混同并融合其
原始信仰,调整了民族的对立,最后成为统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
皇室为中心的单一的民族统一形态,这对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
理和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识
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着调和、和悦,是外与内的完
美结合。
和的光线,和的声音,和的香味,和的触觉,和的关系,
和的氛围。
窗户和窗帘使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从大环境上给人以
可以冥想的空间;香炉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
室内
插花优雅素淡,茶具朴素大方,茶侍温文尔雅,一切茶事活动即在
调和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地释放出其和悦的内涵。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环境的调和,并以此为背景来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内涵;而中国茶道却重在道本身,从茶、水、冲、品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其和睦、有序、规则的魅力。
这大概与中日两国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辅相成的。
两国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虽同时享有农耕文明,但日本的岛国环境却注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和对外在的关注能力。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其并没有完全仿效中国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中日两国茶道和而不同的情况。
2、道之静
2.1、中国茶道之静
从表面上看,中国茶道充斥着儒家浓浓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坚壳,领悟茶道之精髓,却还是得通过“静”这条修习的必由之路。
主静是立人极之本。
“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可以说是其余诸道的基础。
欲得道,就必须通过“静”的方法来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实现心的升华。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