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译文鉴赏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翻译赏析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翻译赏析《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翻译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言】《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翻译】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介子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鉴赏】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文学其一首句言五月天,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物上的巨大反差,被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塞下曲六首·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朝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
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因此,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释:1、白马句:言征人戍守于边塞,白马,“骑白马的征人”的借代。
黄金塞,地名。
处所不详。
从下句推断,应指沙漠中的边塞。
2、云砂句:谓闺中人因思念丈夫,常常梦见丈夫所在的沙漠边地。
云砂,广阔如云的沙漠。
砂同沙。
此句的语序是“梦思绕云砂”,源于“云砂绕于梦思”。
3、那堪二句:谓在易动愁思的清秋时节,远忆征人,愁上加愁。
那堪,不堪;难以承受。
愁苦节,指秋天。
《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4、萧飒句:谓秋风吹拂树木,发出萧瑟之声,格外凄凉。
萧飒,即萧瑟。
沙棠,树木名。
5、无时句:言时时思念而就是不得见。
取义乐府古题“独不见”—思而不得见也。
句解: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这两句是说,闺妇思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寒冷的秋夜通宵不眠,窗户上落满了萤火虫,似在嘲弄这孤寒之人;天边的月亮,似乎也在有意迟迟不落,夜真长啊!似在写景,实为写情,景为情使,把思妇不眠的苦情,烘托而出。
“迟”字用得妙,月并未迟落,是思妇之思情难耐,心中有事,倍觉夜长故也。
译文: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诗全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诗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二列入《新乐府辞》,歌辞多反映边塞将士征戍生活。
李白《塞下曲六首》为一组诗,或写边塞环境之寒劣,或写将士杀敌报国之忠勇,或写战士功成不赏之愤怒,或写征夫思妇离别之相思,歌颂了边塞将士历尽艰辛、戍边报国的献身精神,是一组闪烁着爱国主义光彩的诗章。
本诗为六首组诗中的第一首。
首四句落笔便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极力渲染边塞严寒景象,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暗寓将士们对严寒的憎恶,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阴历五月,内地早已是暑气炎炎的仲夏,但在塞外的天山却仍是白雪皑皑,没有花开,没有草生,只有雪寒,诗人选择“五月”描绘天山之寒,其他季节之寒不言自明,笔致蕴藉。
“无花只有寒”一句,承上启下,暗逗将士盼春之切。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两句,点出塞上无春,杨柳只能在笛声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边塞是看不到的。
“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怨别之苦。
此句表面写边地闻笛,实则借笛遣情,暗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和“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之意,其怨思之情,耐人寻味。
五、六两句,紧承前意,写战斗生活的艰苦紧张。
古时军队以鸣金击鼓为号令,节制进退。
此处“晓战随金鼓”,渲染将士们白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的情景,气氛英勇而壮烈。
“宵眠抱玉鞍”则写夜晚战士们仍身抱玉鞍枕戈而卧,表现出时刻准备战斗的高度警惕性。
此联以工整的对仗,揭示了战斗的频繁和残酷,形象地刻画出将士们紧张艰苦的征战情景。
结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声情激壮,喷薄而出。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释:1、白马句:言征人戍守于边塞,白马,“骑白马的征人”的借代。
黄金塞,地名。
处所不详。
从下句推断,应指沙漠中的边塞。
2、云砂句:谓闺中人因思念丈夫,常常梦见丈夫所在的沙漠边地。
云砂,广阔如云的沙漠。
砂同沙。
此句的语序是“梦思绕云砂”,源于“云砂绕于梦思”。
3、那堪二句:谓在易动愁思的清秋时节,远忆征人,愁上加愁。
那堪,不堪;难以承受。
愁苦节,指秋天。
《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4、萧飒句:谓秋风吹拂树木,发出萧瑟之声,格外凄凉。
萧飒,即萧瑟。
沙棠,树木名。
5、无时句:言时时思念而就是不得见。
取义乐府古题“独不见”—思而不得见也。
句解: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这两句是说,闺妇思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寒冷的秋夜通宵不眠,窗户上落满了萤火虫,似在嘲弄这孤寒之人;天边的月亮,似乎也在有意迟迟不落,夜真长啊!似在写景,实为写情,景为情使,把思妇不眠的苦情,烘托而出。
“迟”字用得妙,月并未迟落,是思妇之思情难耐,心中有事,倍觉夜长故也。
译文: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简析:此诗写一女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
诗分三段。
前四句写梦思、远忆。
白日思念,夜里梦见。
远忆是一层苦,逢肃杀之清秋时节又一层苦故曰“那堪”。
中四句写秋景,用以烘托思妇的痛苦心情。
[唐]李白《塞下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塞下曲[唐]李白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
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奇绝,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诗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而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所见所感自然也就与内地迥然有别。
这种同一季节的景物在内地与塞下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
诗人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既有天气的寒冷又有身处战场无法归家的凄凉之情,再加上寒风中飘来引人思乡的《折杨柳》曲调,让诗人内心的思乡和凄苦之情如何能自控!“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这里,“晓战”与“宵眠”是作者有意从时间的角度勾勒军中一日的生活,让军情之紧张、急迫瞬间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将士兵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雄心尽情展现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奔赴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强烈,一派爱国心声,喷涌而出,具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
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李白古诗《塞下曲六首》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这⼀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样,以乐观⾼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古诗《塞下曲六⾸》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塞下曲六⾸》 唐代:李⽩ 其⼀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宵眠抱⽟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然后⽅⾼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辞汉⽉,插⽻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马黄⾦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
萤飞秋窗满,⽉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时独不见,流泪空⾃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战⼠卧龙沙。
边⽉随⼸影,胡霜拂剑花。
⽟关殊未⼊,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动沙漠,连照⽢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天上合,⿎声陇底闻。
横⾏负勇⽓,⼀战净妖氛。
【译⽂】 其⼀ 五⽉的天⼭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的严寒。
笛⼦吹着《折杨柳》的曲调,⼜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眠。
只愿⽤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
其⼆ 我军向北⽅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前往战场,⾝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沙漠⾥握雪成团⽽⾷,夜⾥拂去沙⼟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然后就可以⾼枕⽆忧呢? 其三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的队伍被⽡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战争的⽓氛消失了。
成就⼤功⽽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
其四 ⽩⾊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粒,这⼀切都是因你⽽梦魂牵绕的。
《塞下曲六首》赏析
《塞下曲六首》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诗写出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
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
净:一作“静”。
妖氛:指敌人。
【白话翻译】其一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李白《塞下曲》赏析精选
李白《塞下曲》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白《塞下曲》赏析李白《塞下曲》赏析5篇李白《塞下曲》赏析1塞下曲作者: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诗歌《塞下曲》及赏析
诗歌《塞下曲》及赏析《塞下曲》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塞下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天兵下北荒》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前言】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注释】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翻译】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赏析】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六首》意思-赏析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六首》意思|赏析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作者:佚名李白有《塞下曲》六首。
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
这一组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词赏析
【导语】李⽩的诗富于⾃我表现的主观抒情⾊彩⼗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种排⼭倒海、⼀泻千⾥的⽓势。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喻、拟⼈等⼿法综合运⽤,从⽽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的意境,这就是李⽩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的诗具有“笔落惊风⾬,诗成泣⿁神”的艺术魅⼒,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塞下曲六⾸·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塞下曲六⾸·其⼀ 唐代:李⽩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宵眠抱⽟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 五⽉的天⼭仍是满⼭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们⽩天在⾦⿎声中与敌⼈进⾏殊死的战⽃,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平定边疆,为国⽴功。
注释 天⼭:指祁连⼭。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指锣,进军时击⿎,退军时鸣⾦。
赏析 ⾸句⾔“五⽉天⼭雪”,已经扣紧题⽬。
五⽉,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初成”,赵嘏说“和如春⾊净如秋,五⽉商⼭是胜游”。
但是,李⽩所写五⽉却在塞下,在天⼭,⾃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反差,被诗⼈敏锐地捕捉,然⽽,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客观描写,⽽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内⼼的感受:“⽆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客的愁苦。
在这⾥,诗⼈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却就⾸联顺势⽽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脉直⾏,豪纵不拘,语淡⽽雄浑为其特⾊了。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翻译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创作背景《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赏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李白古诗《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
他讴歌祖国⼭河与美丽的⾃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
下⾯是分享的李⽩古诗《塞下曲六⾸·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塞下曲六⾸·其⼀》 唐代:李⽩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宵眠抱⽟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 五⽉的天⼭仍是⼤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笛⼦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满园,⽽在这⾥,还未曾见到春⾊。
⽩天在⾦⿎声中与敌⼈进⾏殊死的战⽃,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的本领,早⽇平定边疆,为国⽴功。
【赏析】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起⾸四句是说,五⽉的天⼭仍是满⼭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根本没有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起从“天⼭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在内地属盛暑,⽽天⼭尚有雪。
但这⾥的雪不是飞雪,⽽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花”),却只觉寒⽓逼⼈。
仲夏五⽉“⽆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知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见重,举隅⽽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花”⼆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意谓眼前⽆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的表征,“⽆花”兼⽆柳,也就是“春⾊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未具此格。
“晓战随⾦⿎,宵眠抱⽟鞍。
”这两句是说,战⼠们⽩天在⾦⿎声中与敌⼈进⾏殊死的战⽃,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活的紧张。
古代⾏军鸣⾦击⿎,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写出“⾦⿎”,则烘托出紧张⽓氛,军纪严肃可知。
塞下曲六首诗词赏析
塞下曲六首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xiāo)眠抱玉鞍(ān)。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恩甚。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衔恩:受恩。
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lǒng)头寝。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出渭(wèi)桥。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biāo)姚(yáo)。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xa0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xa0
烽பைடு நூலகம்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xa0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xa0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译文|鉴赏
'《塞下曲六首》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xa0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殊:远。嗟:感叹。
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合:满。陇底:山坡下。
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鉴赏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相关文章:
1.
2.
3.
4.
5.'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天兵:指汉朝军队。
衔恩:受恩。甚:多。
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高枕:高枕无忧。
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天骄:指匈奴。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