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说课稿所针对的教材为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该教材的一篇内容。

本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探索真理的力量,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

1.2 教材内容概述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通过实践来追求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文章以讲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金克木的亲身经历为例,展示了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坚守真理的精神。

同时,文章通过引用哲学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真理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真理的观念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了解通过实践来寻找和发展真理的方法。

2.2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守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传授通过实践来追求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工具•讲台;•课件。

4.2 教学素材•金克木的生平事迹资料;•孔子的名言和相关哲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引用一句关于真理的名言,例如:“真理是探索的结果,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请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5.2 感知(15分钟)通过讲述金克木的生平事迹,介绍实践对于探索真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克木通过亲身经历来表达真理?实践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理?5.3 理解(20分钟)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金克木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坚持的? - 金克木的亲身经历如何体现实践对于发展真理的影响? - 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我们实践中的追求真理有何启示?5.4 思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 你认为实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何意义? - 在你的实践经历中,有没有类似金克木的坚持和追求?请分享你的故事。

《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 PPT课件

《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 PPT课件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之间的逻辑结构
单元标题
核心词 回答问题 所属范围
第一单元
生活 哲学是什么? 哲学概论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智慧 哲学有何用? 哲学一般
第二单元
生活 世界(本质) 唯物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索 是什么?
认识论
第三单元
生活 世界(状态) 辩证法
㈣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
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动”。 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 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
第二部分:《生活与哲学》与 《哲学常识》的比较
新课程与旧课程高考 考核目标与要求的比较 以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为例的
知识点考查的比较
《生活与哲学》对《哲学常识》知识点 的保留、增加、删减、修改情况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 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旧课程
★正确表述事物的 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 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 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 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 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 与阐释,意义完整。
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比较
论证和探究(讨)问题
新课程
旧课程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
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 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 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一、《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阐发宇宙人生的真意,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

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哲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哲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在这一单元应注意培养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哲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

围绕这三个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教学中的思考
新旧教材对比
旧人教版
新人教版
哲学一般知识

第一、二、三课
唯物论
第一课
第四、五课
辩证法 第二、三、四课 第七、八、九、十课
认识论
第五、八课
第六课
历史观
第六课
第十一课
价值观
第六课
第十二课
人生观
第七课
第十二课
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单元、课逻辑框架 重点知识 易错点 实例分析
宏观把握《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法论、具体科学
地位和作用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一、二、三课
重难点掌握:
1.“一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两个概念”(哲学、世界观)
“两个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3.“三个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时代的关系,产生,基本特征,中国化
实例分析
一、热点
1.资源、环境、低碳经济 2.水资源合理配置(中央一号文件) 3.物价 涉及原理:物质和意识,规律,自然界的物质性,联 系,发展,实践与认识,价值观……
二、深层思考
1.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怎样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微观落实单元与课的逻辑框架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论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派别?
4.真正的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论
追求生活的智慧
哲学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

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
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

二班5组:陈红宇,田珂忆,樊彩遐,高桂梅, 马克如,王福东,何金山,赵骏
分析的结构
• • • • • (一) 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突出特点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四) 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五) 各单元内部之间联系及单元地位
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物质与意识
真 正 的 哲 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单元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 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 “看待”、如何“树立”的起始点是生活、实践。 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 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 历史、逻辑和现实是完全统一的。因此,第一单 元既带有绪论的性质,同时也和其他三个单元一 样,都是构成本教材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联系生活与与哲学马克思主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识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人生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各单元内部之间联系及单元地位各单元内部之间联系及单元地位第一单元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编写《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基本思路是:从 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 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 呈现该模块的基本内容。 我们把《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 为: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 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四个单元就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新教科书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路径,是否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
3.《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3.中央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包括《生活与哲学》在内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② 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四、教学流程:整体思路:(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

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

新课标培训——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主讲专家:孙熙国《生活与哲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杨灵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杨灵】《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上的一门课。

教材的《致同学们》中有这样一段话:哲学,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的确,在探寻新世界、访问新生活中,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问辩人生,一次又一次感受着哲学的智慧与魅力。

今天,我们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教材的主编,北京大学的哲学专家一起探讨《生活与哲学》教材。

孙教授您好!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介绍。

【孙熙国】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的基本依据是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新课标,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依据的基本精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基本精神。

新教材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贯彻2004年教育部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

【杨灵】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怎么理解三贴近原则呢?【孙熙国】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三个贴近”。

第一个贴近是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

只有脚踏现实的土地,理论才有生命力;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理论才有说服力。

因此,贴近时代,对《生活与哲学》模块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离开了历史时代,哲学就是无根的水,无本的木。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以2008年版《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在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赏析教材为例,来说明和领会思想政治教材赏析的内涵。

1.对课标内容目标的要求的分析。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该框的内容目标是“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该内容目标要求教材要引经据典,特别是中外哲学发展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以及哲学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现象的讲解、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下列相关知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即区分标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的各自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各自的特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联系与区别”。

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发现身边生活中的哲学现象,认识到哲学像经济和政治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上述课标内容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是该框的重点。

2.对教材重点的分析、判断和解读。

“围绕物质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具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等”是该框内容目标的规定知识的具体化,对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哲学素养和思想水平,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深层思想上奠定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

经典作家对此问题所做的专门的经典论述,足见此问题之重要程度。

根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建构理念,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应当由课程标准规定和生活规定有机结合的双机制决定。

由此,笔者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基本形态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是核心概念,唯物主义的优点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或者生活热点是教材的重点。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教材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新教材理解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手段。
我们在编写和整合《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时,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
从表面上看,教材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由生活出发所解释出来的其实是理论的逻辑。我们所说的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反思。因此,如何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知识是采用案例引出的方法,有的知识是采用问题引出的方法,还有的知识是采用情境引出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立足于社会生活,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尽量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学科逻辑。遵循这一思路构建的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就显得生动、丰满、具体、亲切。
3.中央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包括《生活与哲学》在内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773 更新时间:2009-5-1 22:52:53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 哲学的起源: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 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 哲学的功能: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 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 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 的指导。
•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什么是世界观 •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 哲学思维的特点。
• (四)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 教材
• 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 活动”。
• 第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 应该通过“探究活动”(思维过 程)来完成。
• 第二,“探究活动”中的内 容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 原理才是目的。

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
助文”。
“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 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 它与正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关链接”与正文的关系最远。 “专家点评”同正文的关系较 “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
(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 的突出特点
• 1.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 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 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 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 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
放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我
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把知识
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必修4

可编辑ppt
15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
可编辑ppt
16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与教学建议
可编辑ppt
1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简介
(一)《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
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
2.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
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
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
可编辑ppt
26
第四单元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 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 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在整部教材中具有 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可编辑ppt
27
第四单元设置了两课、一个综合 探究。
可编辑ppt
6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这一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 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 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可编辑ppt
7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 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 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以2008年版《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在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赏析教材为例,来说明和领会思想政治教材赏析的内涵。

1.对课标内容目标的要求的分析。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关于该框的内容目标是“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该内容目标要求教材要引经据典,特别是中外哲学发展史上经典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以及哲学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现象的讲解、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下列相关知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即区分标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的各自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各形态各自的特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联系与区别”。

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发现身边生活中的哲学现象,认识到哲学像经济和政治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上述课标内容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是该框的重点。

2.对教材重点的分析、判断和解读。

“围绕物质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具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等”是该框内容目标的规定知识的具体化,对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哲学素养和思想水平,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深层思想上奠定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

经典作家对此问题所做的专门的经典论述,足见此问题之重要程度。

根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建构理念,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应当由课程标准规定和生活规定有机结合的双机制决定。

由此,笔者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本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基本形态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是核心概念,唯物主义的优点和唯心主义的缺陷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或者生活热点是教材的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说课稿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3.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课后调研:布置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哲学现象。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巩固练习和课后调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
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教学目标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哲学派别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2.案例分析:提供多个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不同哲学派别的代表,进行观点辩论;
4.课堂问答: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美术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美术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美术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章生活方式- 第二章生活中的艺术- 第三章哲学与艺术- 第四章生命与美- 第五章艺术的展示- 第六章艺术:赏析与实践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应该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生活方式对于艺术创造的影响;- 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理解哲学对于艺术的影响;- 探究生命和美的关系;- 学会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培养鉴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哲学对于艺术的影响;- 艺术中生命和美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探究哲学对于艺术的影响;- 如何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包括:- 讲授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课本进行讲解;-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实践法:通过外出写生、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计划第一章生活方式课时安排- 第一节: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生活自我表达的方式- 第三节:生活方式与绘画- 第四节:生活方式与雕塑第二章生活中的艺术课时安排- 第一节:民间艺术形式- 第二节:装饰艺术与功能艺术- 第三节:摄影艺术- 第四节:建筑艺术第三章哲学与艺术课时安排- 第一节: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哲学对于艺术的影响- 第三节:哲学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启示第四章生命与美课时安排- 第一节:生命的种种表达- 第二节:美学与健康- 第三节:艺术与自然- 第四节:艺术与人文第五章艺术的展示课时安排-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 第二节:艺术作品鉴赏- 第三节:艺术作品管理第六章艺术:赏析与实践课时安排- 第一节:综合实践- 第二节:艺术赏析与实践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期中考试:对学生本阶段所学知识的考核;- 期末考试: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考核;- 考查作品:对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估。

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 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 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 要与时俱进。
第一框,应着力阐明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 、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问题:实践及其特点 第二个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征。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
理论成果。
2020/3/11
二、《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1, 哲学的功能
(1)世界观的功能
(2)方法论的功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2)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起源: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 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功能: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 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020/3/11
二、《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2020/ 这门课和这本教材
(五)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 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的功能有二:一是综合, 二是强化。
2020/3/11
二、《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核心问题: 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
生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 心主义,初步确立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把握规律》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把握规律》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把握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把握规律》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一篇重要教材。

本篇教材主要针对高中生关于规律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应能够: - 了解规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掌握识别各种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 运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了解并理解规律的概念和特点; - 学习如何识别和应用规律;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 规律的概念和特点; -规律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 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讲授法:通过讲解掌握规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学习如何识别和应用规律;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入课题,如:“你觉得什么是规律?你知道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第二步:讲授规律概念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规律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温度的变化规律等。

这些就是规律,在科学、生活、艺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三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规律。

例如,展示横竖读数字的规律、月亮的阴晴圆缺规律等。

然后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哲学与生活》教材分析-【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哲学与生活》教材分析-【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前言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简介: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 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 ;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 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 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 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 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 .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 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1.存在的问题。

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

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谈的代名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学教学、哲学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哲学的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

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繁、旧的状况,存在着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存在着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因此,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

2.时代的要求。

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中央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XX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XX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XX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包括《生活与哲学》在内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

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目标和基本理念1.《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该课程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1.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时代感)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

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此,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对于《生活与哲学》模块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生活与哲学》模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析、反思我们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我们所说的实际还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

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联系这一主题,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我们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深入领会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2.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针对性)如何让学生觉得他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学习这一内容,就无法很好地立足社会,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思想政治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这是我们在编写《生活与哲学》模块时着力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就是要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努力做到“少而精,讲管用的”。

我们理解“少而精,讲管用的”,就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有利于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有利于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我们在选择知识、原理和素材时,牢牢把握和坚决遵循的原则。

贴近学生决不意味着放弃原则。

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学生自身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真理从来都是益人的,谬误永远都是害人的。

我们必须走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相对立的误区。

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是真理,人类发展需要科学,社会进步呼唤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实效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现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要把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

好的思想和理论反而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

我们在编写和整合《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时,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

从表面上看,教材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由生活出发所解释出来的其实是理论的逻辑。

我们所说的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

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反思。

因此,如何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知识是采用案例引出的方法,有的知识是采用问题引出的方法,还有的知识是采用情境引出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立足于社会生活,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尽量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学科逻辑。

遵循这一思路构建的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就显得生动、丰满、具体、亲切。

4.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