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4、我们一起完成这个表格。(出示表格)
5、这是我想到的,咱们一起对比一下。(出示填好的表格)
6、请同学根据表格,进行口头作文。
(三)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旬,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文从字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用词恰当,妥帖,能够充分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感;
二是句子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二)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6、请同学根据表格,进行口头作文。
四、习作修改
(一)出示例文,小组合作进行修改。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旬,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1、写作前,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1、语句表达要准确。写作文时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比如:三个学校的领导
三个学校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的三个领导?
三所学校的领导,
学校的三位领导。
2、语句之间要连贯。前后句子再意义上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章的承接转折要合乎事理,让人容易理解。
例如:我们对比下面两段话:
三、写作实践
(一)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文从字顺》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写作指导—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段有语病的话,让学生改。
语段:今天,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广西师大的学哥学姐莅临学校参观学习。
他们大约有五十位左右。
除此之外,两个学校的领导也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引出今天上课的内容:文从字顺二、“文从字顺”的概念1.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2.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三、怎样做到文从字顺呢?1、出示语段:①我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桂林。
②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被世界各国人民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③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盛景引来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④龙脊梯田、丹霞地貌、芦笛岩、桂海碑林、阳朔西街的夜景、啤酒鱼等景点美不胜收。
⑤夏天的漓江更是风景优美又令人神往的时节,人们可以在漓江边尽情烧烤、喝燕京啤酒。
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发出这样的赞叹:“不愿作神仙,愿做桂林人。
”问:这段文字中有三个语句运用不正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改正。
生答:(1)③句“巧夺天工”改“鬼斧神工”。
(2)④句“啤酒鱼”不是景点应删去。
(3)⑤句把“时节”改“地方”。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提示。
第一,语句表达要准确。
2、出示语段: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①她学习成绩好,②同学们都很喜欢她,③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④刻苦勤奋,待人热情,⑤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问:这段理由陈述语序混乱,缺乏条理。
应该调整的顺序是?(学生讨论)生答:⑤③①④②生齐读正确的语序。
应该调整为: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文从字顺,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2、学会修改病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法学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二、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作文用语进行推敲。
准确连贯分寸第一:准确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
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
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
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第二:连贯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
第五单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特点,细致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抓住特点,细致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多数能够学习课内文章进行仿写或创作,但往往欠具体,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
另外仍有小部分学生写作有困难,流水账,写作没有思想和主题。
另外,近几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别字和基础病句比较多的情况。
【教学设想】本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课以“文从字顺”为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重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写作时需要关注遣词造句,构筑篇章;写完后更需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本节作文教学设想以课文为学习范本,首先以修改打乱的课文内容为练习,理解什么是文从字顺为,进而循序渐进,学会有条理的描写身边熟悉的景物,最后延伸情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月亮”为话题,表情达意。
虽然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为“文从字顺”,但写作实践中要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单元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哲理之思”的“景物”进行描摹,在写作过程中,引领学生对事物(景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对比后,准确地描写出来,最后通过多次修改成文。
【课前准备】在学习本课前,学生要完成本单元相关习作的学习,以提供课堂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作文课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二、文从字顺,层次井然。
那么怎样的文字才是“文从字顺”呢?1、下面咱们来做个纠错小练习——请同学们看投影: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高大的皂荚树,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知人论世明壮志——赏王安石《登飞来峰》一、学情分析《登飞来峰》一诗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第三首。
本单元选文题材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对寄语情感或志趣的“景”与“物”的描摹,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因此单元目标有三个: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理要解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七年级学生身体机能逐步健全,他们的学习特点呈现出成熟性和幼稚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的知觉在精确度和概括性上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够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好奇心强等这些都为他们把握诗歌意象及特征,理解诗意,品味探究等提供了有力条件。
但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在学习上对诗歌的品评鉴赏功力尚浅。
因此学习本诗应在诵读、品味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并通过意象的分析、典故的补充、时代背景的简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全诗;3.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4.学习知人论世的古诗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补充学习资料等,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为了理想而不畏困难,积极自信的情怀。
三、教学思想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新教材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思考”,语文要素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文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写的一首现代诗,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圈点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课型及课时微课,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1.诵读体会法。
2.圈点勾画法。
七、教学准备微课、学案。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生活中常见的一次选择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1.范读诗歌师配乐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朗读诗歌,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圈画意象再读诗歌,思考这两条路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圈点批注。
教师指导圈画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两条路的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为理解主题做准备。
3.理解主题⑴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本文的“路”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自然界的道路吗?⑵出示作者亲身经历,理解本诗主题。
谈谈本诗给我们的启示。
⑶了解本诗象征的写法。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主题,了解本诗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教案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案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2016年教育部审定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写作指导课。
本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课以“文从字顺”为教学内容,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重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写作时需要关注遣词造句,构筑篇章;写完后更需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虽然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为“文从字顺”,但在写作实践中还特别提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单元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哲理之思”的“景物”进行描摹,在写作过程中,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对比后,才能准确地描写出来。
所以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出“景物”的特点,最后通过多次修改才能成文。
本单元中还建议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文章从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范本,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表达。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多数能够学习课内文章进行仿写或创作,但往往欠具体,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
另外仍有极小部分学生写作有严重困难,难以独立成文。
另外,近几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别字和基础病句比较多,也有个别学生所写的作文存在严重病句,思路混乱的情况。
【教学目标】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含答案)【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基础知识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并能够正确运用,同时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
2、深入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和情感,熟记文中的名句和细致分析精彩语句、语段。
3、学习本单元文章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教学重点: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夯实基础,掌握重点语段分析。
教学难点:总结做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教法】1、自读质疑学生自由复习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二、明确复习目标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重温一个精段、学习一种妙思三、小组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一)知道一点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以赏花的过程为顺序组织材料的。
B.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人们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深刻感悟。
C.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D.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岱宗”指的是泰山。
中国有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
(二)识记一批雅词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矜持(jīn) 孱头(càn) 迸溅(bèng) 怆然(chuàng)B.依傍(bàng) 单薄(bó) 伫立(chù) 决眦(zì)C.挑逗(tiǎo) 猥琐(wěi) 涉足(shè) 岱宗(dài)D.酒酿(niàng) 颤抖(chàn) 路径(jìng) 鸡豚(tún)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花苞褪尽幽寂血气方钢 B.嫁结延绵爱怜仙露琼浆C.笼罩挣扎瞬息淅淅沥沥 D.盘虬苦涩服待荒草萋萋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
提高核心素养 整合单元教学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
提高核心素养整合单元教学——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旗帜鲜明的提出1+X的阅读教学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整合”时代,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既是部编语文教材编排特征的需要,更是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基于这些思考,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是本人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的单元阅读设计和思考,现与大家交流和分享,以期指正。
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前两篇为状物散文,第三课是外国诗歌,第四课是古代诗歌。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的文字,感受语言之美,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为了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以本人设计先在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单的基础上,展开整体教学。
自主预习单涉及字词、作者及生平(背景)、写景状物、抒情言志、比较阅读方法五大方面,旨在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具体教学设计实施如下:一、整合学习写景状物《紫藤萝瀑布》由猜题目导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题目,感受题目的重要性。
然后设计四个任务展开教学。
任务一:1、划标志性的词语,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
2、勾画出描写花的句子,完成题目:作者重点描写了眼前()的藤萝花,也写到了十多年前()的藤萝花。
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从颜色、形态两个角度来描绘紫藤萝。
从而引导学生写“景”和“物”要细致地观察其外在特征,如颜色、形状、生长环境等。
任务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谈谈喜欢的理由。
请简明地旁批。
在学生自主品味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整理出本文的语言技巧:(1)词语:关联性;轻柔感;(2)相同词性的词成串出现(3)语序:修饰语置后;因果倒置(4)修辞:短小轻柔的排比:顶真。
(5)句式:短俏的句子为主;对称中有变化;句式多变(6)注意:这些语言技巧往往是叠加使用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教案宗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
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
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
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宗璞pú浮想联翩piān 瀑布pù迸溅bângjiàn嚷嚷rāngrang一穗suì花苞bāo 忍俊不禁jīng 伫立zhù枯槐huái 伶仃língdīng盘虬qiú伶仃líng dīng仙露琼浆qióng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三、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四、课文研读1、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问题:⑴本文主要从赏花、忆花和思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生命的思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生命的思索编写意图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
《紫藤萝瀑布》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
花的色泽、花的芳香、花的形态,都形象可感。
眼前的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
在其笔下,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外国诗二首》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诗人被监禁时期,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仍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邃哲理。
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弗罗斯特看似倾诉的是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古代诗歌五首》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单元的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而这些描摹是建立在对“景”“物”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后,才能准确地描摹出所咏之物。
所以阅读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体验“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写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2.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师生交流为主,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七律·长征》最早发表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中。
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作“金沙浪拍云崖暖”。
1952 年元旦,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给毛泽东写信,建议他把《七律·长征》的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的“浪”改为“水”,这样既可避免与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在意境上也不显得太“露”。
毛泽东深以为然,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歌。
(PPT展示)写作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悟。
感悟就是感受和思考,只有做到细心感受,用心思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而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推进新课1、什么是“文从字顺”?(学生回答)(多媒体明确)“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起来通顺流畅。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1)没有语病。
(2)用词准确,表意明确。
(3)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师小结:文丛字顺,是我们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它对我们作文的情感表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
三、语言实例分析指导(一)纠病句例:片段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人生中的每一小步,都是我们所读的每一章文字凝聚而来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
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
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
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阅读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作者介绍: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望岳》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登飞来峰》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写诗背景: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案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了解习作例文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3.写作时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重点难点:1.结合习作例文,学习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方法。
2.将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习作例文与习作”结合起来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以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二、反馈练习,交流互评1.复习交流《夏天里的成长》和《盼》。
预设: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学生已经结合课文交流了主要的写法,此时可提问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对反复交流过的内容,学生应该都能简单地概括出来。
明确:围绕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2.反馈“初试身手”的选材练习,展示学生的选材,学生互评。
预设: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展示过相关选材,但因时间有限,展示的材料也有限。
而且通过学习,学生或许会对自己的选材做出调整。
此时可再请几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选材,注意每个题目都要涉及,在黑板上做好板书、标注。
在后面的学习中可再运用这些题目和材料。
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1.学习写法: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1)阅读、交流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说说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写了哪些事例,其中哪一个事例写得体。
明确:作者把爸爸给“我”订暑期计划的事例写得体。
(2)学生自由读“订暑假计划”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部分写具体?(3)学生汇报,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爸爸在各个方面都喜欢做计划,却格外重视“我”的暑假计划,这是为什么呢?一是这与“我”息息相关,爸爸特别关心“我”;二是暑假生活很长,爸爸认为这值得做计划;三是这样的计划容易产生戏剧效果——哪个孩子不愿意暑假轻松度过啊,可遇到个这么爱订计划的爸爸就“倒霉”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阅读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英雄的基本概念。英雄是那些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勇气、正义和牺牲精神的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草原》和《黄河颂》中的英雄形象。这些作品展示了英雄在实际历史背景下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和激励后人。
2.教学难点
-英雄形象的理解:对于英雄的定义和形象的理解,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需要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评价。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批判性阅读的实践:学生可能不熟悉批判性思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逻辑的论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英雄形象的内涵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英雄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英雄的决策和行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题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好奇。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英雄精神的内涵。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学生对于英雄概念的理解各有千秋,这说明他们对英雄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英雄形象,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准确把握《草原》、《黄河颂》、《最后一课》、《英雄的中国人》四篇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英雄形象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年10月病逝),作者非常悲痛,她在《哭小弟》一文中写道:“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此时,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四、读准字音五、辨清字形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色、花形、花香。
同时,作者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文章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家庭遭受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七、【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请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7):着重描绘盛开的紫藤萝瀑布的形和色,抒发“我”的赏花之情。
第二部分(8、9段):回忆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反衬眼前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反映出国家和人民(个人)重获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写“我”由眼前盛而密的紫藤萝瀑布,思考领悟到人生哲理。
八、【感悟精彩句子】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从修辞手法分析该句的表达作用。
句中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的形状,突出了花朵儿的活力、娇美之态,也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怎样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3.“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积小流以成江河。
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灿烂辉煌。
【把握文章主旨】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借对一株紫藤萝的描写,写出了作者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的思想变化过程。
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的深度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拷问,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情感。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既写一树花,又写一穗花、一朵花,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因此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色。
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生动描绘,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通过回忆过去家门前“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花,隐喻家里曾遭受的不幸和灾难,小弟的病症更是“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正是这样含蓄而有节制地表达情感,才能更理性地领悟生命的本质,感受生命的永恒和美好。
2.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作者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在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
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一句将藤萝花比作“瀑布”,形象而贴切地表现出花的繁盛、灿烂;“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一个顽皮、吵闹的孩子,突出了花的情趣。
另外,作者还运用通感、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向人的心底,表现出自己观花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嗅觉转化为视觉,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巧妙地写出了花香给作者的那种缥缈的感受。
九、作业布置【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并灵活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作文,抒发某种情怀。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 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楚楚:娇弱柔美。
服侍:伺候,照料。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恍然: 忽然醒悟的样子。
猥琐:(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
含贬义。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赤裸: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祸不单行:形容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祸,灾难。
新课导入贾平凹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从小孤苦伶仃,生活贫苦,然而他始终没有自暴自弃。
本文中的小桃树象征了什么?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本课文。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全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①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表现了它的弱小。
②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感悟精彩句子】赏析下列句子。
(1)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这几句表明“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2)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详尽地描述了小桃树被无情的风雨肆意折磨过后的“可怜”相。
【探究写作技巧】文章第8、9两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有什么作用?作者写这篇散文是为了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慨叹、理想和情志。
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主旨】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倒叙写法,结构巧妙。
开头先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经风雨,接着具体写了小桃树怎样从播种到第一次开花过程中如何经历磨难,展示它顽强不屈的性格,是文章的主体,最后写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倒叙的结构安排,叙事一波三折,悬念层叠涌现,吊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
2.对比衬托,层层渲染。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桃树和院子里爷爷的盆景的待遇做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待小桃树的冷漠;而肆虐的暴风雨和“我”的不忍看、颤抖、内心凄惨的呼喊则衬托了小桃树的纤弱、单薄、苍白;千百次地俯下身、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显示出小桃树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人事物前后的变化差别,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里。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但此后很少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6篇。
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
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境遇并不好,但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1912年,他变卖农场去了英国,在伦敦附近住下。
最终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当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了。
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延绵:延续不断。
幽寂:幽静,寂寞。
新课导入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位伟大诗人的谆谆教诲吧!导入2: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
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新课展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品味亮点词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作者用“欺骗”这个词是否恰当?为什么不用“伤害”或其他的词?这样用的效果是怎样的?恰当。
“欺骗”一词原义是指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的真相,使人上当。
此处作者用了“欺骗”一词其实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把生活中碰到的悲伤与痛苦说成是生活“欺骗”了你,这样写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贴切,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没有把痛苦等说成是“伤害”其实是一种乐观思想的表现。
“伤害”是指在人的心里有了伤痕,难以愈合。
作者此处只是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轻描淡写成一种“欺骗”,发现了这种欺骗时勇敢面对,重新振作即可,不要总在伤心的往事中徘徊,而忽略了眼前和未来的美好。
另外,年轻人总是对未来抱着太理想的态度,所以在碰到事情不如想象中美好时往往会有心理落差,觉得生活“欺骗”了他,所以此处的“欺骗”也可理解为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感悟精彩句子】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