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人教版高三重点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1.秦朝: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秘書和監察;“九卿”是虛指,是中央各部門的專職官員。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確立,唐太宗完善,中書省草擬政令(中書發令),門下省審核批駁(門下審令),尚書省頒發執行(尚書行令),三省集權於皇帝;六部分吏、戶、禮、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會官制的重大變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權”原則設三個副宰相,參知政事管行政,樞密使管軍事,三司使管財政。
(2)遼:實行“蕃漢分治”,中央設北面官,由契丹人擔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數民族;又設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漢人擔任,管理漢人和渤海人。
(3)西夏:實行黨項官職和漢族官職分開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為全國行政機關(相當於秦朝丞相和唐朝尚書省),設樞密院為軍事機關;設禦史臺為監察機關;設宣政院專管西藏和宗教事務。
4.明清:(1)明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
(2)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康熙帝設南書房;雍正帝設軍機處;乾隆帝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央設理藩院專管民族和外交事務。
(二)新課標版1.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1)禪讓制,是指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是指階級社會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襲(世襲制一直沿襲到清亡,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時間)。
(3)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因為王位世襲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私有制發展的結果,階級對立的產物。
2.夏商時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襲制的形成;相、卿、師等的設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具有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其特點):第一,宗法制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前771年(周幽王);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西周的分封制1.起源:夏商的分封制度。
2.目的:主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度。
3.内容:(1)两个主要分封诸侯者:周武王、周公旦。
(2)受封者、并举例(结合图例):由王族成员建立的诸侯国有 晋、卫、燕、鲁、吴 ;(同姓不婚、秦晋之好)由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是:齐 。
由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有: 许、楚、陈、杞、宋 。
成为现在省简称的诸侯国有: 晋、鲁(3)诸侯的权利:获得封地:土地 、人民;诸侯继续往下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_武装__、征派_赋役__等;诸侯的权利可以世袭。
(4)诸侯的义务: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和 朝觐述职 的义务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_松散__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补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贵族的联合专政;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矛盾。
(由宗法制解决)5.瓦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井田制崩溃。
主要原因:王室衰落、诸侯崛起。
(2)表现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诸侯争霸;楚王问鼎;地方设立郡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升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能够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高考历史复习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
高考历史复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1.知识线索
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 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 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 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 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 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水平的提高。
3.典型例题 二、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典题2】 (2013· 重庆文综· 5)《明史 》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 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 此表明,明朝内阁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典型例题
一、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典题1】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 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 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 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 出当时( 理解关键信息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 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 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对点突破
突破 1、(2013· 广东潮州二 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 模)有学者指出:“古来 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 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 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 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 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 时,抓住“演变”,归纳 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除 A、C两项;D项不准确,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 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 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 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 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 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 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 而已。”这里的“国家政 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 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 体”指( ) 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 A .王位世袭制 项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 B .宗法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D .郡县制▼ 权制度的内涵。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一)综述1.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3.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4.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5.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6.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7.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高中历史考点03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学霸纠错
考点3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例1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
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主要原因是对题干中关键词“重在”的理解,该题属于最佳类选择题,需要考生对各个选项进行甄别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廷议分封制、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北宋讨论政事的谏院和明朝的大学士密疏言事等虽然能够避免官员权力膨胀,但分析命题者意图可知,题干中列举的这些行为都凸显中央决策集思广益的特点,重要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排除A项。
【学霸解题】审材料:注重题干中分号和“重在”等关键性信息。
析选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是服务皇权,并未有效限制皇权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制度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C项错误。
【秒杀技巧】“有效限制皇权”首先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是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在复习过程中,要理清楚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频繁换相,并且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相权进一步削弱。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5.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A.掌管奏章B.管理军事C.下达诏令D.兼理监察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A.地方长官的名称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A.中央官制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设置D.独尊儒术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C.夺去王侯爵位D.削减王国封地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寒假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寒假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寒假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希望大家认真复习!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
1。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0.C从“三省”的职能和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11.B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确定其职能。
12.B熟悉内阁的由来及演化。
13.D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弱化了君主专制。
14.
(熟悉四个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力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二.规律小结
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1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2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三省六部制,职责权利尚不完善。
4隋唐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5宋代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6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
(丞相权力的一次反弹。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8清朝设立军机处。
中国古代中央管制的变化演示图秦朝西汉东汉皇帝皇帝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外朝(丞相)尚书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皇帝皇帝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吏户礼兵刑工元朝明朝清朝皇帝皇帝皇省吏户兵刑工军处二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机构方面采取的措施。
1秦朝的丞相是中央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任用亲信组成决策班子,即中朝(内朝)与丞相制衡。
3到东汉时,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4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尚书台改成尚书省,又新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职责和权力还未定型。
5隋唐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6宋代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8清朝设立军机处三中国古代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制。
3秦朝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4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的制度,后在地方又实行刺史制。
(州牧)5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
6宋代派文臣做知州。
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8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9清朝继承元朝的行省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西周:以血缘为依据实行世卿世禄制。
战国:以军功为依据实行军功爵制度。
秦朝:以军功为依据实行军功爵制;依据政绩考核任免官吏。
汉代:以品行为依据实行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以门第和出身为依据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才能为依据实行科举制。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制。
五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制。
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
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
1。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核心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核心知识点(整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同学在复习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应该掌握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内容,再由点到面,有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大家和小编一起,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内容,加深一下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
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
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
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