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克与千克的概念介绍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2 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换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3.2 新课讲解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重物品,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3.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5.2 教具称重仪器、质量计、练习题等。
5.3 辅助材料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实例讲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
6.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克和千克的游戏,如“质量大比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课后实践布置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尝试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实例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7.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互动,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3 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八章:教学难点8.1 克与千克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换算过程。
8.2 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的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思9.1 课堂表现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克和千克》教案公开课
《克和千克》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认识重量单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基本的质量计量。
1.2 教学内容: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通过实际物品,让学生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物感受重量单位。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引发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兴趣。
1.4.2 讲解: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及换算关系,例如1千克=1000克。
解释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些物品,用克和千克进行称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1.4.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重量单位换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换算。
2.2 教学内容:介绍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克和千克的换算。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换算的方法。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换算练习。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重量单位换算的关注。
2.4.2 讲解:介绍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1千克=1000克。
解释换算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4.3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物品和重量,要求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克和千克的换算。
2.4.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换算的心得和方法。
第三章:重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品的重量计量和换算。
3.2 教学内容:介绍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品的重量计量和换算。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者:李凡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08期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况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培养估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2.了解用秤的方法。
3.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而且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可以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贰分的硬币、一袋洗盐、两袋砂糖和各种常见的称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创设情境,电脑出示主题图。
老师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甲答:我知道了6个苹果约重1千克。
学生乙答:我知道了一袋饼干重110克。
学生丙答:一桶油重5千克。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得很认真,回答得很准确。
日常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板书:克和千克)1克、1千克分别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认识克和千克(1)掂一掂,初步感知。
请每位学生都分别掂一掂一枚贰分硬币、一袋一千克的洗盐和两袋500克的砂糖,感觉它们有多重。
明确:1枚贰分硬币约重1克、一袋洗盐重1千克、一袋砂糖重500克。
(2)比一比,找出关系。
请学生比一比,两袋砂糖和一袋洗盐有什么不同?得出:1千克=1000克(3)找一找日常生活中重1克或1千克的物品。
2.认识常见的秤老师:要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一称。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设计_1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__”,不选“__X”呢?师:“__”多重?“__X”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3.认识“克”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学生兴趣高涨)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八、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克与千克第 1课时教课内容克和千克的认识知识与技术: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单位“克” 和“千克” ,初步成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点,知道 1 千克 =1000 克教课过程与方法:经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实质亲密目标相连,培育学生着手操作的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旁,对数学产生和蔼感,培育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课要点初步成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点,知道 1 千克 =1000克教课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计物体的轻重教课方法情境教课法、察看法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天平、 2 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 袋味精等教课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企图)一、讲话导入师:头几日老师让同学们宽泛采集、检查我们平常生活中常有的物体有多重,此刻沟通一下,好吗?生 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 130 克。
生 2:一根火腿肠是 40 克。
生 3:一袋茶叶是400 克。
生 4:一袋面粉重25 千克。
小结: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
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设计企图:用学生熟习的平常物件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成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教课过程作了优秀的铺垫。
】二、研究体验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能够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常我们所说的重量,实质上指的是物件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克还能够用字母“ g”表示,千克能够用字母“”表示。
今日我们就一同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2、认识感知 1 千克。
( 1)掂一掂。
师: 1 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 1 千克。
请同学们掂一掂 1 千克的洗衣粉,感觉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件: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
《克和千克》教案公开课
《克和千克》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2.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 让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克和千克的含义1. 克: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g,1克等于1克的质量;2. 千克:千克是质量的高级单位,符号为kg,1千克等于1000克的质量。
2.2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 1千克= 1000克;2. 1克= 0.001千克。
2.3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1. 运用克和千克对日常生活中的质量进行计量,如水果、蔬菜、药品等;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换算,如将200克转换为千克,或将5千克转换为克。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观演示法1. 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换算过程。
3.2 小组讨论法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问题解决法1.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解决;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利用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质量的计量单位;2. 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克和千克的含义和换算关系1.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含义;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换算过程。
4.3 小组讨论和分享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克与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学生能够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正确记录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和单位换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准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2. 难点:准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并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如水果、文具等)。
2. 学具:每组配备天平、记录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平时购物时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吗?其实国际上为了统一单位,把物体的质量统一用“克”和“千克”来表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二、探究新知1. 认识天平(1)介绍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强调注意事项(如保持天平平衡、轻拿轻放等)。
(2)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称量物品的重量。
学生分组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2. 认识克(1)通过天平称量砝码,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知道较轻的物品质量用克做单位,“克”用字母表示“g”。
(2)让学生动手称量不同重量的物品,说一说一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
理解一克很轻,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加深对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袋盐的质量,发现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加起来就是1000克。
教师讲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1)介绍克与其他质量单位(如千克、毫克)的关系。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4.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
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教案公开课
《克和千克》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质量的概念。
使学生能够区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1.2 教学内容质量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
第二章:质量的概念与单位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定义,并能够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重量。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2 教学内容质量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
第三章:质量的测量与工具3.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质量测量工具来获取物体的质量。
3.2 教学内容常见质量测量工具:电子秤、台秤、磅秤等。
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实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质量测量工具,提高其操作技能。
第四章:质量的应用与实践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让学生能够利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质量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利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的应用。
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质量概念、单位和应用。
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视野。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量概念、单位和应用。
引入质量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克、毫克、吨等。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质量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指出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及生活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质量单位的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强调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新课内容: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描述。
3.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称重实际物体,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4.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进行物体质量的描述和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购物、称重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于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我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针对质量单位换算,我将设计有趣的换算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换算规律。
(3)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质量,并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质量单位知识,巩固所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介绍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称重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一个苹果、一本书、一个砝码,让学生感受它们的质量。
然后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第一部分:认识克和千克1.认识克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很轻的物品通常用克来表示。
让学生通过掂量物品来感受克的质量。
比如:一张纸、一颗小糖果、一个钮扣等。
2.认识千克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千克来表示。
让学生通过掂量物品来感受千克的质量。
比如:一袋米、一个西瓜、一袋面粉等。
3.比较克和千克让学生通过对比物品来感受克和千克的质量差别。
比如:一个苹果(大约150克)和一个西瓜(大约5千克)的质量差别。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1.称重练习让学生用天平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比如:橡皮、尺子、铅笔盒等。
并记录下每个物品的重量。
2.质量单位转换让学生练习将克转换成千克,或者将千克转换成克。
比如:1000克 = 1千克,5千克 = 5000克等。
第三部分:总结与拓展1.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比如:克和千克的区别、如何称重、如何转换质量单位等。
2.拓展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比如:一瓶水的重量、一袋糖的重量等。
并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物品来称重,并记录下它们的重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运用。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通过实际应用和拓展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实际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它们的质量,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掂量物品、使用天平称重等方式,亲身体验质量的概念。
•问题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如何转换质量单位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认识质量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难点:估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鸡蛋、盐等,让学生感受它们的轻重。
2.认识克(1)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轻的物品,如羽毛、纸片等,感受1克的重量。
(3)认识天平,用天平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克的认识。
3.认识千克(1)出示一袋盐,让学生感受它的重量,引出质量单位“千克”。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些较重的物品,如书包、水果等,感受1千克的重量。
(3)认识盘秤,用盘秤称一些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
4.单位换算(1)让学生观察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
(2)进行一些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千克=()克,5000克=()千克等。
5.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认识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
(2)游戏:猜一猜,一个学生拿出一个物品,让其他学生猜它的重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 1000克。
(2)强调在生活中要学会估量物体的质量。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克和千克的课件,展示质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这一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怎么来表示它们的重量呢?”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呈现(10分钟)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
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
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一种物品,如苹果、书本等,用天平称出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
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
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
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
(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
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
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
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
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一个西瓜重6()一个鸡蛋重50()
一只公鸡重2()一个汉堡重280()一桶油重5()
一支铅笔约重180()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
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