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尚美”课堂 施晓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尚美”课堂
涌泉完小施晓莹
“美”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尚美”就是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和创造美。尚美课堂就应该是让学感受成功获得自信的课堂,是让学生心灵自在、愉悦学习的课堂。
“尚美”课堂就应该是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满爱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乐尚美、以美辅德、以德育人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语文教育,它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起到独特的作用。它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坚持德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紧紧抓语文教学中的美,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成功。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科尔斯认为,人的道德意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青少年的道德观是“通过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事培养出来的,是通过记忆所见所闻并受其感染而进一步加强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对象,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在教育情境中,教师除了要知识渊博外,还要对个人性格、语言、举止、服饰等进行必要的修饰。作为一个美的传播者,我非常重视自己的仪表及服饰,做到整洁、大方,带有艺术气息,充分展现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仪态举止自然端庄;表情和善亲切、平易近人;言谈幽默风趣、精炼生动;书写整洁规范、端正秀美,使学生对我产生崇敬信任感,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美、尚美的影响和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以乐尚美、动之以情
美感是一种高尚而健康的快感。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语文教育,它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使小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适合于儿童的故事、童谣,这些故事、童谣结构简明、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我坚持德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分析和挖掘歌曲中歌词内容的德育因素,同时诱导学生进入语文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语文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要求,又寓教于乐,如果我们放弃语文教育这个阵地,那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或游戏就会侵入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以致成为低级趣味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美,启发学生细细品味语文,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树立积极进取的审美体验。
三、以美辅德、品格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目的,只有构建尚美的课堂,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语文素养和尚美精神的全面提升。
语文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德育教育,通过优美的节奏与旋律从多种角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一首动人的歌曲、一曲优美的旋律,都蕴涵美的因素,都能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从某一侧面进行思想渗透。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思想性,以生动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魅力,唤发学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使其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升华。在学习《自己去吧》这篇课文中,我先启发学生互相谈谈“妈妈下班回家,还要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再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歌曲,了解故事中的小朋友怎样用实际行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再麻烦好妈妈了”;最后通过学唱歌曲、创编歌词让同学们懂得了“在家里,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好妈妈”,在学校,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自己做,当别
人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还要尽自己的能力积极帮助他人。引导学生争做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的好学生。
四、构建“求真、向善、尚美”的语文学习生活环境
按照美学的观点,“真、善、美”乃人之本性,对我们的语文教育而言,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全面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
(一)回归本真,与文本对话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习得以及语文技能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系统的课堂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呈现了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各种题材。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感悟汉语言文字的鲜活魅力,巧妙地把文本内容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有“如己所出”之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确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有正确理解语文的本质,教学过程中偏离了语文的轨道,甚至把教学重点确立在非语文性的主题上,如自然科学、艺术教育等。
为此,有学者提出语文应姓“语”,教学过程中遇到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的文本,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巧妙渗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指导生活实践。
课堂教学中展开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表面上为语文课堂添姿增色,但不能只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抛开文本空谈、泛谈。语文教学还应创设“求真”、“向善”的学习环境,切实地抓住文本这个优秀的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叩响生活化语文大门。
(二)遨游书海与美文牵手
冰心先生早就给过文学爱好者一个温馨提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新课标强调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整体文化素质。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的精髓,是最绚丽的汉语言文化瑰宝。中国现当代小说、散文精品也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素材,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及阅读现状,从中选择“美文”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1、广泛涉猎美文,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形成一定的语言模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书声朗朗,文味十足”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