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学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学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学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他肩负着传授知识、传播美的重任。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

一、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本体素养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他可以很敏锐地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欣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使自己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并且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将智慧、欲望和情感三者统一于一身,达到本体素养的提高。

二、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审美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要充分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教师就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感知,然后得到自己的审美体验。借助个人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针对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选择组合,通过审美创造找到适合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审美素养提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建立审美化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学会感知和欣赏,在理解感受教学内容中学会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

三、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美育常被人误解为艺术学科才需要具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其实,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美的蕴含,也有进行自己审美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各科教材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认识规律,绝大部分考试内容都是由非审美因素构成,并且趋向于理性。要有效地消除它与中小学生较大的隔阂就必须依靠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并且通过自己已经从教学内容中获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创造,设计出符合学生本身年龄段和考试要求的审美化教学设计。

四、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

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会以审美的眼光去寻找每个学生美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或者教育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肯定评价,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且能够促使自己在教师审美的引导下开展审美教学活动,促使自己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更加完善自己的健康人格。

五、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师对学生审美化教学的引导,就可以摆脱高考分数的纯功利行为,是超功利行为,是去功利行为。教师将审美标准、审美方法引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使教育活动变成审美活动,可以让学生摆脱固有的吸收理性知识才是学习的

观念,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了高尚的审美理想、多方面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最终形成自己健康、完美的人格。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素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

参考文献:

张晓旭.论中小学校长的人文素养及其养成[J].滁州学院学报,2006(4).

注: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区域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070251)、广州市花都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项课题“中学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编号:HDJS201218)成果之一。

编辑段丽君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

基于审美素养在音乐教学的培养

基于审美素养在音乐教学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5-09T09:41:03.4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谭静[导读] 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诠释。 谭静 深圳市宝安区径贝小学广东深圳 51810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诠释 ,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反观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小学音乐的许多实际教学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没有从审美的角度方面让学生感知、理解音乐 ,学生也不能在音乐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 ,流失了美感 , 并没有真正体现出 “以审美为核心 ”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核心审美体验价值理解得不够 ,另一方面是对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体验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 ,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 ,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需要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发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 ;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联。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应包括两个要点 : ①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美。②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 ,而是表现在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 ,以及得到启迪、感染、陶冶、净化、顿悟等教育效应方面。 二、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条件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并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 ,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展示美的结晶。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 ,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他教学手段 (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2.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 ,采用体验的方式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 ,进入角色意境中 :可通过表演 ,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 ,或为作品创编伴奏 ,或通过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 ,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1)借助形象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 :①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来描绘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审美体验。②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 “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 ,一时间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 ,有效地创设了一种 “叫卖场景 ”,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在这种氛围中学习音乐 ,学生心里直接产生了美的心理体验 ,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③其乐融融的场景烘托。如在教学一年级《长鼻子》一课时 ,在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大象的各种图片,丰富了学生视觉的感受 ,并以它作为音乐学习的补充材料 ,拓宽了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这一课上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 ,就被这浓浓的氛围所吸引。④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 ,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 ,将音乐与真实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 ,在多种感官的综合运动中获取音乐的信息和审美体验。 (2)审美创造 ,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 ,才能达到音乐教育 “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的目的 ,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情感出自于兴趣 ,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必然乐此不疲 ,在无数次的循环反复中 ,必然产生了情感 ;兴趣源自于乐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 ,无数次乐趣的积累 ,必定形成浓厚的兴趣 ;而乐趣产生于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喜爱音乐 ;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来体验音乐的美感 ;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百鸟朝凤》等乐曲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 :老鹰、鸡妈妈、小鸡 ,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 ,乌龟、小白兔、小猴子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3)以形悦目 ,引导想象。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听赏中的想象,它也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音乐不同于美术 ,它是无形的艺术 ,看不到也摸不着 ,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 ,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将无形的音乐与实实在在的符号联系起来 ,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 3.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的主体广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作长篇说教 ,而要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活动体验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学生真正作为音乐审美的主体 ,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而感到满足 ,这样学生的音乐鉴赏素养和水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总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挖掘、融入审美因素 ,培养、拓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音乐 ,在多听、多唱、多做的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 ,进而净化心灵 ,培养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 ,提高审美品位 ,使学生的身心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美学的意义范围与价值

97學年度應用美術系美學課程綱要 美學的意義、範圍與價值 (一)美學的原意 直感或直覺。 西方哲學的一支。反省美以及與藝術有關的問題。 Aesthetics,美學之父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62):泛指研究感性的 知識,藝術的理論,美。 感性的本質vs. 美學的工具-文字的本質incompatible (相對於科學︰研究理性的學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感性的對象︰1. 大自然 2. 人、事、物 3. 藝術 藝術的表現︰三種的結合 1. 概念(文字)2. 視覺藝術 3. 聽覺藝術 感性︰直覺,本能,感受,心理 理性︰思惟,思想,概念,意念 感性vs. 理性 藝術vs. 理論incompatibility (二)美學的範疇 (三)美學的基礎是什麼? (1)人的思考機能(理性哲學)—哲學 (2)人的心理(狀態與反應)—心理學 (3)個體(個人)之因素,群體(社會文化)之因素 (四)知識 (1)理性的知識:對象是普遍、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客觀、清晰的邏輯基礎 上。 (2)感性的知識:對象是特殊、具體的物體。探究主觀的感受。 (3)理性的知識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嗎? 能容許個別的差異性嗎? 感性的知識 呢? (4)如果感性的知識無一定之客觀標準,它因人,因文化,因時代而異。那 麼感性的知識有研讀探討的意義與價值嗎? (5)若有,其意義與價值為何? (五)美學主要探索的問題 (1)解釋藝術家的創造活動有關的問題 (2)藝術哲學:藝術、藝術創作、藝術品的定義,描述、解釋、評價,包含

藝術理論、藝術批評。 (3)藝術社會學:藝術品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藝術與道德的關係,藝術與查 禁制度,藝術在人生中的地位,藝術與宗教、政治、經濟等的關係。 (4)美的解釋: 1.美是什麼?美如何定義? 2.美是一個極為主觀的字,也是充滿了歧義的字。各式各樣的解釋。 3.美是人心的主觀感受嗎?或是具有客觀的性質? 4.美有客觀標準嗎?主觀、客觀都是某種程度的存在。 5.狹義的美:立即感到愉悅的一種美,較容易感受到的,或是較表層 的美。 6.廣義的美:較深層的美,較不容易感受到的美,較複雜的感受的美, 也許需要知識、素養才能體驗的美,甚至不是愉悅,或可能是不快, 或甚至是醜、惡之感的美。 (5)審美是什麼?感受、理性(知性、意識)、精神共同作用的一種身、心、 靈的活動。 (6)審美對象 i.大自然之事、物:自然美 一、形象性之美 二、多樣性之美 三、變換性之美 ii.藝術品 一、形象之美:外觀形式之美 二、內涵之美:人各種智慧與精神現象之美 三、精純性之美:相對於現實之蕪雜 四、恆常性之美:相對於現實之短暫 iii.人之美 一、人體之美 二、人性之美:真、善(以事、形展現) 三、人群之美 iv.審美的對象不同會造成審美態度的差異:欣賞一朵真實的花與欣賞一幅畫裡的花的不同。 (7)審美態度 i.方法、途徑、角度、觀點、個性、文化(個體、群體) ii.三種知的方式,直覺,知覺,了解。 Bergman The 7th Seal 第一場戲。 iii.類型:Isolationism vs. Contextualism。 Aestheticism vs. Moralism。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科学教育进行的反思,就强调今后的科学教育应该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广泛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扩展到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要比过去更强调要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相互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就涉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才能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素养和人文的内涵. 一、何谓“科学素养” 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大词典》对“素养”(1iteracy)一词的解释是:an abili.ty to read a short simple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it(阅读-小段简单文字并能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etionary,1976).可见,“素养”的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要求人不仅要能够读、写简单的书信文字,而且要能够读懂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列车时刻表、合同协议书之类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普通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素养”概念很自然被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由于其中赋予了“对科学与技术的最起码的理解”这样的内涵,于是就有了“科学素养”的说法.又因为,当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施加影响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原有的文化习俗,进而共同创造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形式.所以“科学素养”概念包括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 1.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长官詹姆斯·卢瑟福提出2061计划,旨在为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科学教育改革规划一个长期的、规模宏大的前景.其核心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维度来理解科学素养: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审美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浅谈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11-27T10:38:40.4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8期供稿作者:郝金辉 [导读]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 郝金辉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中学265300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表现树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能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音乐审美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的目的。

核心素养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以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为例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语文第一单元便是现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的感受、审美情趣的体悟、个性化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本文以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鉴赏现代诗歌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满足学生对于人性的探求,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愉悦、快乐,唤醒学生对于文学的渴望和热爱,在审美鉴赏中培养独特的个性创造力。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在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的感受、审美情趣的体悟、个性化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而高中语文阶段第一个单元便是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学习,通过现代诗歌的教与学,我能深刻感受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也体会到现代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通过对现行教法进行有效创新与应用,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一、初步感受,以“读”促“情”

朗读,是一把钥匙,能够快速打开作者创作的心灵之门,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反复揣摩、体会文字流露出的情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1.初读,读出节奏感、体会音乐美。现代诗歌非常讲究节奏感,读准节奏便能朗朗上口,如《再别康桥》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来”与“彩”韵脚押韵,有效地达到音韵和谐统一。同时,这一节还与课文最后一节形成首尾呼应,一唱三叹。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这种节奏感,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柔情万千的情感。 2.再读,读出重音,读准情感。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情感基调,只有在多次朗读、体会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准情感基调。如《沁园春.长沙》应读出情绪高昂,《雨巷》应读出低沉压抑。每一节诗中,都有侧重表达情感的字、词,这些字词应重读,或强调,或低沉,或拖音。如“万类霜天竞自由”里的“竞”字应重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读出疑问语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应读出铿锵有力、豪情满怀之势。 3.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诵相结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诵必不可少,情感充沛地朗诵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朗诵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揣摩读、学生个别展示读、纠正学生错误读、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章节朗读等方法,通过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思考,既品味了现代诗歌的独特语言,也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

核心素养基本内涵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5]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编辑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美学素养教学大纲(王波波)

宁波工程学院 《美学素养》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修订时间:2008年7月 课程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专业选修课 2.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美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从 中外美术发展的角度,对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美术范畴、美术鉴赏的方法论等进行阐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美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以及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美术实践部分,通过学习素描和色彩的基本技法;学会构成的分类、点、线、面、体的空间和透视变化。熟练掌握三大构成设计中的基本要求,构成的形式和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以及色彩的配色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能力,练习造型基本功和审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在全新的数字媒体方向的学习过程中,打下了一定的美学和设计学基础,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字媒体知识,以及与其他相关领域专业人员进行协作,提供了铺垫。 3.先修课程:无 4.后续课程:《计算机美术》 5.学时: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20学时,机动8学时) 6.学分:3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 第1讲导论(4学时) 本讲对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的种类和特征、美术的艺术语言,美术鉴赏的方法介绍进行论述。通过本讲学习,要求学生: ?理解两个不同概念:美术鉴赏和美术欣赏; ?着重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其分类;(重点) ?初步认识美术鉴赏的功能,特别是作品传导社会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 ?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进入美术鉴赏状态的意识和习惯。(难 点) 第2讲中国传统绘画概述和作品鉴赏(2学时)本讲对中国美术的发源与发展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概述,通过本讲学习,要求学生: ?了解从史前到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 ?掌握中国画的画理特点和表达内涵;(重点难点)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摘要: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和解脱。”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为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而中国悲剧产生于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也与西方审美思想有着差异性,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可相互对等并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的悲剧是产生于生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祖辈传承下来的耳目濡染的人文传统,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特性和不可取代的个性,人性的自我意识也受传统文化的侵染,所以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需要西方审美思想体系的支持,西方审美思想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中获得启示与补充。总之,悲剧的美学意义都是对历史发展的超越与感悟,表现在对人的解放程度作为根本目的,激发人类在生活中的勇气与激情。在与现实得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或者创造价值。悲剧艺术能从人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中发现并提炼其蕴含的美,对悲剧个体在遭受不幸或者自我毁灭时所持的人生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与评价,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直面现实,提高素养,珍惜生活,使人成熟,使人向善,对很多事情都能放下,都能慈悲,以善眼望世界。 关键词:人生价值,勇气与激情,成熟,向善 1悲剧的社会道德内涵与个人价值

悲剧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道德意义也是众所周知的,悲剧中的人物不仅反应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不可置疑,它也是一部悲剧,而且是一部个人自我反省与社会伦理冲突的社会悲剧。主人公于连是法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下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他的精神是拿破仑时代的,而现实所处却是复辟时期,这种错位于是造成了他精神与物质的脱离,于连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他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他突破封建时代的宗教信仰的束缚,勇猛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他崇奉的是拿破仑、卢梭等人的思想学说。正是这种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格格不入现代人的思想品性导致了于连的悲剧。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陈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决不请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何幻想,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于连的悲剧是一种“社会悲剧”,他的性格正是在这种社会的熔炉里扭曲变形的,他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身体纤弱,为父兄所藐视,但他内心却是高傲、坚强、不肯服输,正是如此产生了悲剧。随着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们精神危机是现代悲剧的重要特征。《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所展现的也就是作为物欲时代象征的金钱、地位、私欲、美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因素,研究学校的美育,应该把教师放在首要地位。只有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审美素养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是教学,因此,教师首先是一个专家。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教书”。但是教学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还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具有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知人”、“爱人”的特殊能力。在教书的基础上,教师就要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新中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师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教师这一职业是专家和艺术家的统一体,这个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知识要素、品德要素、和审美素质要素。 教师的审美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内在审美素养主要包括一个教师的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的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健康人格的魅力三个层次。审美技能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技能展现。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健康的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所谓教学美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教师必须具备展现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这就是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艺术审美化表现技能与批评技能三个方面。 教师的审美素养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美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1、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能够进行审美教育。 就拿语文来说,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说得直接一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2、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 具有相当审美修养的教师,就会和谐并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有位教师曾给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核心素养 ——陈姜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5]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

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课程设置增加美育课程 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中华励志网★

大学生美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的教育,使其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这其中的规律,就可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特点,人的内涵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各方面。 通过艺术理论鉴赏课这种审美教育形式,多开一些选修课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建筑、园林、雕塑、戏剧、影视、文学等课程。同时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舞蹈训练厅、画室、健身房、体操房等。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美学角度来看,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进行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 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可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 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客体是丰富多样的。它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在其艺术空间

论领导干部的审美素养

28新形势下党的各项事业对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 素质要求,审美能力作为精神上的社会实践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而且制约着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庸俗的日常心态、低下的审美情趣极易引发领导干部心态失衡,把手伸向禁区,违反党纪国法,在干事创业中关心的是一己私利,而忘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长此以往,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会背离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背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基本初心,最终导致身陷囹圄,晚节不保。因此,凌驾于权力之上的审美,极易发酵成执政的恶之花,领导干部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的实践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内在修养 审美素养是主体在审美实践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内在修养,主要由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是人与审美对象在情感、意志和意识等方面的体验、交流和沟通。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引入美学理论,形成唯物主义美学观点。唯物主义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主客体在互动交流中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内在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中使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向着更有益于个体和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使其人格更为健全,品质更为高尚;审美实践不能改变审美主体的物理特征,却能塑造审美主体的精神内涵。领导干部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并充分运用于社会实践,指导社会实践。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在各项事业的推进中处于核心地位,从组织、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责任重大,而在开展各项事业的实践过程中,隐藏着审美活动实践。这种隐藏在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实践,不仅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社会事业本身,并且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主体,从而影响到社会存在。当彼此间内在的相互作用符合客观审美规律时,带来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均衡统一,达到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谱写美丽画卷的预期;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违背客观审美规律时,导致的是社会病态。这种病态是相互的,一方面领导干部出现精神病态,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易发多发;另一方面,社会事业出现病态,环境受到污染,社会创造丑陋不堪,物质世界受到损伤,污染了人类的视线,社会发展陷入畸形的怪圈。根据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这种在领导干部实践中产生的病态社会特征,存在慢慢积累的现象,当量变引起质变,突破社会承受临界点,主客体将均陷入困境。此时,想要重新挽回发展过程中 论领导干部的审美素养 张 维

素质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确实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可悲可笑可气!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论幼儿教师审美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策略

论幼儿教师审美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策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和建设者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这一专家和艺术家相结合的角色,也面临越来越严苛的挑战。灵活性、创造性的职业特点特点,意味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素养、品德素养和审美素养,其中,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越发受到人们的瞩目。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形成的对该对事物的看法,具有很大主观性的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社会背景、文化地域等都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产生很大的影响。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教师的审美素养由审美观和审美技能两大方面构成。第一,教师的审美观在教学领域内具体表现为教学审美观,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美的理性认识,是对教学审美现象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审美趣味,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和兴趣。教师审美理想,即教师对美的教学境界的一种理念追求和在内心中勾画的蓝图,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艺术所设定的目标。教学审美标准,即衡量和评价教学现象美丑及其审美价值高低的尺度。第二,审美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设计技能和教学美技能。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健康的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教学美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教师必须具备展现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这就是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艺术审美化表现技能与批评技能三个方面。 审美素养作为新社会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有其不可忽视并无法取代的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审美素养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必备素养,也是幼儿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奠基石。第一,教师要追求教育艺术并以美传道育人。就道德人格而言,教师的人格必须在普通人之上,才具备教书育人的资格,而审美素养是反映一个人人格品位的重要指标,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审美品味的教师才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幼儿教师若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虽不言美也能让幼儿时时刻刻感受到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幼儿园美育要求幼儿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