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赵匡胤建立宋朝、陈桥兵变、政治制度、王安石变法等。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北宋政治历史的一次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把握北宋政治的特点和演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掌握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
2.难点: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分析,以及历史人物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2.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4.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特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以及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北宋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五代十国的时期,哪个朝代建立了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北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北宋政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北宋政治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讨论和合作中分析史料、解读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北宋的政治,学生能够掌握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重要事件等,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实际情况,提高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北宋政治的解释,锻炼历史解释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北宋政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宋政治内容做好准备。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政治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宋朝的建立等。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掌握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北宋的政治制度。
2.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引出北宋的建立。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让学生对北宋的政治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太宗的“潜龙勿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教学《北宋的政治》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毛姣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开篇之课,与单元内容各课密切联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第一个子目介绍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与秦汉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清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知识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第二个子目介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宋朝政治的特点。
两个子目间有机联系、自成一体,但交叉重叠,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认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结合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用表格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为浓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3.介绍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如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阐述他们的政治主张和贡献。
4.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北宋政治的PPT,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a.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d.北宋政治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4.收集有关北宋政治的图片、故事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要求涵盖重点知识点,以检测学生对北宋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对北宋政治制度、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主要讲述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北宋的政治制度(教材P35-36)二、北宋的政治实践(教材P36-38)三、总结与思考(教材P3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和政治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2)掌握北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3)了解北宋时期的官职等级和官员的差别性。
(4)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实践,包括废除均田制、推行市易法、设立保甲制度等。
2. 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北宋时期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理解和评价古代政治文化。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尊师、乐学的情感品质。
(2)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北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
(2)了解北宋时期政治实践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基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文化。
(2)如何将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结构联系起来,体现出相互之间带来的影响和变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2)问答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布置在课前或课中的思考问题。
(3)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思考者、交流者和学习者。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丰富的历史资源。
(2)板书设计:通过板书设计,重点呈现本节课的要点和思路。
(3)其他教学工具:如学案、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和学案。
(2)在课前布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内容分析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去的一些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北末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末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宋朝加强集权与重文轻武的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家国情怀:明白北宋文治局面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提升对宋朝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图史互证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为导入,联系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教师活动通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小故事,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2)学生活动通过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故事叙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3)教师活动(4)学生活动通过教材研读,概况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重文轻武的政策(1)教师活动首先是“轻武”从原因、措施及结果三方面进行叙述。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②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③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
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2.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下载截取视频:纪录片《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师生讨论,讲解,举例,综合分析归纳。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智者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和昏庸;名将云集,却抵挡不住西蜀小国的进攻;人才济济,却热衷于无休止的内讧;富裕的经济,却用来购买和平;文化繁荣,却无法扭转腐朽的国运。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时代吗?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
2.学习新课:(一)北宋的建立(课件展示)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陈桥兵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老师提问:你们通过视频和课本知道陈桥兵变后建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首都和创始人吗?学生回答: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宋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960年赵匡胤开封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方面:解除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和地方官的权力在地方:任用文官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制约地方官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设计说明在教授本课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等顽疾被革除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一政策也造成了宋朝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等负面影响。
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影响,知道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作用。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认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水浒传》。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说说他们眼中的宋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
本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学习宋朝时期的历史。
二、预习检查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2.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教学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反映了宋朝的什么风气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28页《相关史事》,讲述陈桥兵变的经过。
【学生活动】了解陈桥兵变。
(二)局部统一【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述北宋建立时只占有后周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它的南方和北方仍然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说说宋初统一全国有哪些障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回答:在北面,有强大的辽以及受辽庇护的北汉政权。
在南面和西面,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政权。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为了统一大业,在大臣赵普等人的建议下,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掉后蜀、南汉,统一南唐,收复吴越。
在灭掉南方政权后,宋太祖把重心转移到北方,进攻北汉。
可惜在中途宋太祖暴亡。
宋太宗继位后,面对辽支持的北汉,无法攻下,不得不撤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0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
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
(2)政治上:
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
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案: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PPT展示宋代科举考试图)
3.动脑筋: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
答: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三、课堂总结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被北宋王朝中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课堂练习
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C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2.“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C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3.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 B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