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2019届二轮高中历史总复习配套课件: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1-



3.非制度化——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 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 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 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9-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第一板块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深化拓展
强化训练
-10-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人B 数减少难言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一板块 12345
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频建模
专题阐释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主题专项练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广东珠海二模,24)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可知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根据材料,可知“万宗”体现了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指层层分封,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郡县制仅涉及地方的制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仅为中央官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仅涉及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宁二模,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可知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仍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 项错误。

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C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D项错误。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西
汉: 东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目的:加强皇权
手段:分割相权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执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由幕后到台前——“制度”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 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使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皇帝的私事、家 事与国事分开,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和创新。
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执行 机构,也就是说,决策与执行是分开的。
尚书省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以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把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办法,在政制史上是一大进步。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专制主义”问题之再思考
(1)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2)“人事”的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围绕“皇权”,即皇权不断加 强;一是围绕“形势”,即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3)“人事”影响“制度”的变化,而“制度”同样会制约“人事”
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
“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

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2018年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共18张PPT)(1)
关闭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本D.题“家主天要下考”查与古“公代中天国下政”共治存制度的特点。抓住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
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在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
袭的、终身的,同时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 关闭
建D 社会是家国同构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没有体现。
破茧成蝶
-16-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 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中书、门下)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 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破茧成蝶
-13-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 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 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

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 政治的基本范式
纵纵向向专专题题贯贯通通 横向中外关联
▶对点训练 2·(2019云南昭通校级期末)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
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 (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
A.“监察百官”以维护专制统治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顶峰 朝实行改土归流,收复台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主题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 政治的基本范式
纵纵向向专专题题贯贯通通 横向中外关联
(2)演变规律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延伸与补充,它的调整必然受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 的影响。 ②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特征。2 000多年的中国封建 社会,地方行政无论是两级、三级或者四级管理体制,县作为地方 行政层级是最为稳定的。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 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④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如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 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后来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更加 宋明清 公平。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完善 恩令”,设置刺史,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挫折 集权
宋朝— —转折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 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确立 了对地方的优势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家国同构__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课件

8-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这 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 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外朝。
(4)作用: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 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 得以提高。
9-



2.分权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特点:
相权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 三分 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4-



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 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 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 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系家长地 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系家长因其 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 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 样,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 者不绝。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 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的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两会的热 议,这与古代科举制所蕴含的公平、公正理念相吻合;再比如 2018 年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这与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密 切相关,体现了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所在。
返回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
为后世社会许多文化现象起到奠基作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汉魏时期的制度沿袭、商品经济繁荣所引起的唐宋制度变革、社 会转型视野下的明清专制强化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在备考重点 关注的同时, 更应把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历史学术热点相结 合,在全球视角下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 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形成历史思维的新高度。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 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 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对“家国同构”的深度认识 (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命题者说] ( )
返回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传统考点 考出新意 传统考点 考出深度
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 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 能力。
材料 以商汤仁德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创设情境,没 浅显 有任何阅读障碍。
意韵 由商汤对四面围猎的态度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聚焦 深远 立德树人,彰显历史积极育人的价值导向。
暗含 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热点 治国相结合”的理念。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一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统筹理主干]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摘要]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家作为组成国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国的缩小,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海外移民、对外疆域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解体,家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步消失,家族本位开始向个人本位转变,家与国逐渐分离。

中西方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对中西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家国同构;家国异构;法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即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和西方古代社会的家国异构。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和西方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有所不同。

一、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和西方古代的“家国异构”(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它是在中国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是在夏、商、西周“家国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黄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只要在家庭内部分工合作进行生产,就能满足一个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长久以来都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而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也不是在摧毁旧的血缘氏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氏族解体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直接转变为奴隶主贵族,氏族血缘关系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并未被打破。

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在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转变的阶段,血缘关系不但未被地缘关系所取代。

反而是加强了,即亲缘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精】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主题专项练1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
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C.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
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高中历史】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高中历史】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主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1.(2019山东济南期末,2)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2.(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5.(2019山东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6.(2019安徽淮南二模,2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第2讲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2022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第2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什么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在汉、唐、宋、 元、明、清是如何发展的?深入探究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执行中 央的命令,服从中央的管理。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不断进行 斗争。
汉武帝:推恩令
(1)内容: ①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②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 归郡统辖。
(2)作用: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
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①颁布“推恩令” ②实行“附益之法” 严禁中央官僚与诸侯王勾结受贿,重者弃市 ③颁布法律 《左官律》,抑制诸侯王国官吏的政治地位 ④设置监察区 刺史 ⑤酎(zhòu)金夺爵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唐初边疆制度: ①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镇,派 节度使;
2、结果:
①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 上控制着财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②引发“安史之乱”(755-763); ②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 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1.背景: 2.内容:
元:行省制度
3.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

“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摘要]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家作为组成国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国的缩小,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海外移民、对外疆域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解体,家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步消失,家族本位开始向个人本位转变,家与国逐渐分离。

中西方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对中西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家国同构;家国异构;法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即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和西方古代社会的家国异构。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和西方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有所不同。

一、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和西方古代的“家国异构”(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它是在中国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是在夏、商、西周“家国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黄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只要在家庭内部分工合作进行生产,就能满足一个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长久以来都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而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也不是在摧毁旧的血缘氏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氏族解体的过程中,氏族首领直接转变为奴隶主贵族,氏族血缘关系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并未被打破。

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在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转变的阶段,血缘关系不但未被地缘关系所取代。

反而是加强了,即亲缘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件: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三)选官监督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件: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三)选官监督
①社会整合功能 ②推动文化发展 ③巩固国家统一 ④推动世界文明 (2)消极影响 ①重才轻品 ②官本位思想 ③禁锢思想
变式训练
1.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
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的进士出自平民。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 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宣德二年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后 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 命题点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命题点三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备知识·成线面
一、夏、商、西周 世官制:夏商开始,春秋战国衰落;贵族子弟世代承袭权力
二、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战国开始,秦朝发展,汉初衰落;按军功授爵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
每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 三、两汉
察举制:西汉开始,东汉末年衰落;地方以品行为依据向中 央举荐人才
C
真题感悟
3.(2019·江苏高考)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 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 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
深化认知
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整合练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济南期末,2)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
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2.(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5.(2019山东济宁二模,27)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6.(2019安徽淮南二模,2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清代司法实践()
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
7.(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
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

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
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

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
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
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
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
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
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主题整合练
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
1.A解析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说明分封
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
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故D项错误。

2.D解析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有宗庙,不
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体现了对亲疏贵贱的维护,故D项正确。

3.A解析根据材料“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
主绅士依旧是秦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
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秦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项错误;秦
朝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

4.D解析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措施只能是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乾纲独断,故A项错误;由材料“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可知,能够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故B
项错误;由材料“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可知,最终由皇帝决断,权力并
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材料中“必集百官议之……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管理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

5.D解析“华夷”观念到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如何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故C项错误;题干中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要威惠并施,明成祖主张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

6.B解析材料仅体现了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关于司法的内容,非立法问题,因而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故A项错误;由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可知,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与司法程序无关,故C项错误;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没有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故D项错误。

7.参考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

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